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光明中医》2021,36(18)
目的探讨口腔穴位刺激联合捏脊疗法在促进早产儿经口喂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19年11月收治的88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行常规喂养,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口腔穴位刺激联合捏脊疗法干预。观察对比2组患儿完全经口喂养所需时间、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体质量增长速度、平均住院日。结果观察组完全经口喂养所需时间、平均住院日短于对照组,体质量增长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6例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对照组15例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观察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13.64%)低于对照组(34.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通过口腔穴位刺激联合捏脊疗法干预,可有效缩短完全经口喂养所需时间及平均住院日,提高早产儿体质量增长速度,并降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生理性体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博罗县妇幼保健院确诊治疗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100例,依据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抚触式护理干预,统计分析所有患儿喂养、生理性体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开始和完全经口喂养日龄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日体质量增长、出院体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前者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明显低于后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抚触式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的喂养状态,有利于促进其生理性体质量增长和恢复。  相似文献   

3.
抚触配合穴位按摩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抚触配合穴位按摩对NICU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将132例早产儿随机分为3组,抚触配合穴位按摩组41例,抚触组41例,对照组40例。3组早产儿均放置于暖箱内给予保暖、抗感染、早期微量喂养等常规早产儿护理方法。对照组仅给常规早产儿护理方法,抚触组加用国际通用的手法抚触,抚触配合穴位按摩组将穴位按摩手法融入标准抚触方法进行按摩。疗程10 d,观察3组早产儿消化功能(每日增加奶量、每日排便次数、胎便排净时间)、喂养不耐受(胃潴留、呕吐、腹胀)发生率。结果抚触配合穴位按摩组早产儿消化功能、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分别与抚触组、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0.05)。结论抚触配合穴位按摩能有效改善NICU早产儿消化功能,减少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探讨新生儿抚触护理联合中医推拿的效果。方法研究时间:2017年8月—2018年3月;研究对象:100例足月分娩的正常新生儿;分组方法:随机数字表法。100例新生儿被随机分为2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抚触护理,观察组在抚触护理的基础上联合中医推拿,比较2组新生儿的每日摄入奶量、每日睡眠时间、体质量、身长、头围、生理性黄疸发生率、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胃肠道功能紊乱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每日摄入奶量高于对照组(P 0. 05),其每日睡眠时间长于对照组(P 0. 05)。干预后1个月、2个月、3个月,观察组的体质量、身长、头围均大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的生理性黄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其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P 0. 05)。组间各项胃肠功能紊乱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呕吐、腹胀、胃潴留、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对新生儿实施抚触护理联合中医推拿干预,可有效改善新生儿喂养状况,有利于减少其不良事件发生,促进其体格发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统计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分析发生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方法对72例喂养不耐受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早产儿、出生窒息、严重感染的患儿易发生喂养不耐受,给予肠外营养、结合适当的胃肠喂养、辅以胃肠动力药、微生态制剂、抚触疗法等综合治疗,可有效改善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结论早产儿、出生窒息、严重感染的新生儿易发生喂养不耐受,适当的胃肠喂养、胃肠动力药、抚触疗法等可改善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新中医》2016,(4)
目的:观察抚触按摩疗法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16例喂养不耐受的的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8例,2组均给予西医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抚触按摩疗法,2组疗程均为7天,比较2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持续时间及胃动素(MOT)水平。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8%,对照组为77.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呕吐时间、腹胀时间、胃潴留时间及大便排空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MOT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MOT水平升高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基础上,加用抚触按摩疗法可显著缩短患儿呕吐、腹泻、胃潴留及大便排空的时间,增加MOT水平,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腹部、足三里穴位按摩对早产儿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住院接受治疗的早产儿96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对象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护理及保健疗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腹部及足三里穴位按摩,比较2组喂养情况、生长发育情况、神经测定量表(NBNA)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全肠道喂养时间短于对照组,吸奶速率、吸奶量高于对照组,喂养不耐受率较对照组低(P 0.05);观察组出生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体质量及NBNA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腹部及足三里穴位按摩可有效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神经行为发育,降低喂养不耐受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实践。  相似文献   

8.
摘 要目的:探讨初乳口腔按摩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在早产儿中的作用。方法:选取郑州市妇幼保健院 2020 年 6 月至 2022 年 6 月期间收治的早产儿 92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早产儿分为对照组(46 例,采取常规治疗)与观察 组(46 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初乳口腔按摩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持续干预至早产儿出院,并随访观察 2 个月。 比较两组患儿喂养耐受性、经口喂养进程、生长发育、行为神经发育、喂养不耐受和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早产 儿干预后喂养耐受性评分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早产儿经口喂养进程优于对照组,差 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比较两组早产儿出生时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出院时,观察组 早产儿完全经口喂养时体质量、早产儿体质量均比对照组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早产儿干预 后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各项评分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早产儿喂养不耐 受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家属满意度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早产儿接受初乳口腔按摩 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干预,能够增强早产儿经口喂养耐受性,利于加快经口喂养进程,有助于早产儿生长发育和行为神 经发育,减少喂养不耐受情况发生,家属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9.
周静 《西部中医药》2014,(6):148-149
目的:观察胃肠道舒适护理对婴幼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喂养,即普通胃管间歇喂养法;干预组采用非营养性吸吮、腹部抚触、喂养后俯卧位及微量泵间断胃管喂养等4种护理干预措施。干预组患儿达到全肠道营养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鼻胃管留置时间均比对照组短(P<0.05)。喂养出现呕吐、腹胀、胃残留、呼吸暂停例数干预组均较对照组少(P<0.05)。结论:胃肠道舒适护理可改善婴幼儿喂养不耐受的状态。  相似文献   

10.
黄雅琴 《新中医》2016,48(4):149-151
目的:观察抚触按摩疗法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16例喂养不耐受的的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8例,2组均给予西医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抚触按摩疗法,2组疗程均为7天,比较2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持续时间及胃动素(MOT)水平。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8%,对照组为77.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呕吐时间、腹胀时间、胃潴留时间及大便排空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MOT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MOT水平升高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基础上,加用抚触按摩疗法可显著缩短患儿呕吐、腹泻、胃潴留及大便排空的时间,增加MOT水平,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四磨汤联合多潘立酮(吗丁啉)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两组患儿出现喂养不耐受后均给予口服多潘立酮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四磨汤口服液,比较两组患儿呕吐、腹胀、胃潴留消失时间及静脉营养停用、恢复出生体重所需时间。结果:治疗组患儿呕吐、腹胀、胃潴留消失时间及静脉营养停用、恢复出生体重所需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四磨汤联合多潘立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摘 要目的:探讨早产儿及危重新生儿的临床治疗中全静脉营养支持疗法的应用价值。 方法:将广州市荔湾区人民 医院于 2020 年 6 月至 2021 年 6 月期间收治的早产儿及危重新生儿 86 例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43 例。 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全静脉营养支持疗法,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儿的达全胃 肠道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 25.58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 53.4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全静脉营养支持疗法在早产儿及危重新 生儿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3.
摘 要目的:探析布拉氏酵母菌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及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方法:选取 2018 年 1 月至 2019 年 1 月 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海医院收治的100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 两组早产儿均给予液态奶喂养及静脉营养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布拉氏酵母菌,比较喂养效果和对早产儿生 长发育的影响。 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恢复至出生体 质量时间、达全胃肠喂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的体质量增长速度、头围增长速度、 身长增加速度均快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喂养不耐受早产儿在液态奶喂养及静脉营养基础 上增加布拉氏酵母菌可获得较好的效果,能够缩短早产儿的不耐受时间,加快早产儿的生长发育速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益生菌干预对早产儿胃肠功能和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8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均给予早产儿常规治疗和护理,并进行人工喂养,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于出生24 h内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连续14 d,对照组不添加益生菌制剂。比较2组早产儿胃肠道动力、喂养不耐受、营养摄入和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观察组初次排便时间、胎粪排尽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平均大便频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呕吐、腹胀、胃潴留、排便不畅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肠内营养热卡达50 kcal/(kd·d)和80 kcal/(kd·d)时间以及达到完全肠内营养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体质量增长速度显著大于对照组,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和生理性体质量下降幅度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益生菌干预可有效改善早产儿胃肠功能紊乱,降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增加营养物质的摄取和吸收,显著缩短达到完全肠内营养的时间,从而促进其体质量增长,减轻生理性体质量下降的幅度,对早产儿早期生长发育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早期微量喂养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效果。方法对我院在2006年07月至2011年08月收治的186例早产儿的临床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3例;观察组采取了早期微量喂养的方式,并给予舒适度护理;对照组采用了常规治疗和护理的方式;一天之后进行喂养,对两组早产儿的体重、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情况以及足量肠内的喂养时间进行观察,并记录数据。结果通过对以上的观察得知,观察组以及对照组的早产儿摄入的热卡以及奶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早产儿生长状况要比对照组的早产儿好,观察组的早产儿最先达到正常体重,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早产儿胃肠外的影响时间比较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早产儿到达足量肠内的喂养时间要早,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早产儿的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要比对照组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有很好的疗效,能够促进早产儿尽量成熟和发育,对胃肠动力也有所改善,在临床上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采取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2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治疗病房(NICU)合并喂养不耐受的16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法将患儿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8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方法进行治疗,同时在治疗期间采取常规的临床护理,对于观察组患儿则在常规方法治疗的基础上采取护理干预,然后对比两组患儿所取得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在采取护理干预之后体质量比对照组增加明显,住院时间、胃管的留置时间和腹胀消失时间也明显比对照组短,喂养不耐受的治疗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产的不耐受患儿采取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尽快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促进其胃肠道的发育、脏器功能的成熟,提高喂养不耐受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产儿的胃肠道喂养方式。方法:将126例早产儿按照喂养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62例和对照组64例。研究组产后24h内开始早期微量、低浓度缓慢加奶喂养;对照组则待其吞咽、吮吸功能协调时再经口常规喂养。比较两组早产儿的喂养不耐受、并发症、住院时间及体重增加情况。结果:研究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9.38%,低于对照组24.19%;早产儿达到肠内喂养所需时间、住院时间及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每天体重增加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早产儿在上消化道出血、呛奶、NEC及胃食道返流的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微量、低浓度缓慢加奶喂养能降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尽快恢复出生体重,缩短住院时间,是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较合理的胃肠道喂养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营养吸吮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随机将90例早产儿分为两组,每组45例,非营养吸吮组予鼻饲奶前、后均予非营养吸吮10分钟,对熙组不行非营养吸吮,然后观察两组发生喂养不耐受的情况,并进行统计比较.结果:非营养吸吮组发生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非营养吸吮可以降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非营养吸吮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随机将90例早产儿分为两组,每组45例,非营养吸吮组予鼻饲奶前、后均予非营养吸吮10分钟,对照组不行非营养吸吮,然后观察两组发生喂养不耐受的情况,并进行统计比较。结果:非营养吸吮组发生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非营养吸吮可以降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窒息后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选取焦作市人民医院、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86例窒息后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双色球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43例,非营养性吮吸治疗)与观察组(43例,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持续治疗7 d后总胆红素、白蛋白以及前白蛋白等相关检测结果均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窒息后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一非营养性吸吮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