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杜旭  李金平徐溟 《护理研究》2004,18(11):1987-1987
永久起搏器置入术中有小于5%的起搏器置入术是采用心外膜起搏,主要是病人须接受心外科手术,如三尖瓣换瓣术后、复杂先心病或有右向左分流有形成栓塞可能的病人。心外膜起搏阈值一般比心内膜高,而且慢性阈值升高明显,会增加耗电,缩短永久起搏器使用寿命。我院对1例二尖瓣、三尖瓣置换术后R-R长达4.24s的病人经心外膜安装起搏器,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心脏永久型起搏器置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为:电极导线脱位、折断,起搏阈值升高,起搏器综合征,感染,起搏器囊袋血肿,心脏穿孔和心脏压塞,血栓形成等[1],相关的护理研究也常见报道,但有关术后出现异物反应的报道较为少见。1989年以来,我院置入永久型心脏起搏器203例,仅在2003年12月  相似文献   

3.
1例永久型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异物反应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脏永久型起搏器置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为:电极导线脱位、折断,起搏阈值升高,起搏器综合征,感染,起搏器囊袋血肿,心脏穿孔和心脏压塞,血栓形成等,相关的护理研究也常见报道,但有关术后出现异物反应的报道较为少见。1989年以来,我院置入永久型心脏起搏器203例,仅在2003年12月有1例对心脏起搏器出现异物反应,经过精心治疗护理,患者康复,起搏器功能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永久型起搏器更换时心室电极参数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永久型人工心脏起搏器更换时心室电极参数的变化。方法 :更换永久型起搏器 3 2例 (男 19例 ,女 13例 ) ,年龄 64.7± 14 .8( 3 5~ 87)岁 ,病窦综合征 2 2例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10例。在更换过程中 ,应用临时起搏器及起搏分析仪直接测量原心室电极参数。结果 :至测量时原心室起搏电极在体内埋置时间为 96.4± 2 2 .6( 2 5~ 186)个月 ,首次埋置时的起搏阈值为 0 .5 8± 0 .2 6V ,更换起搏器时为 1.5 9± 0 .74V(P <0 .0 0 1) ,起搏阈值增加幅度为 196.2 %± 13 8.3 % ( 2 0 %~ 5 64% ) ,增加的绝对值为 1.1± 0 .6( 0 .3~ 3 .0 )V ,更换起搏器起时 ,原心室电极阻抗为 65 8.7± 14 3 .2Ω ,R波振幅为 2 .8± 0 .9mV。更换起搏器后 ,继续使用原心室电极 2 3例 ,术后随访 63 .7± 4 1.4 ( 6~ 15 6)个月。 3例因更换时测出原心室电极起搏阈值或阻抗增高 ,重新安置新电极 ,2例因伤口感染不愈而在对侧安置新电极 ,2例因微脱位、另 2例因改换其它公司起搏器而重新安置新电极 ,其余病人均起搏与感知功能良好。结论 :埋植式心室起搏电极使用约 10年后大多数电极参数的直接测量数据仍在良好范围内 ,可以继续使用 ,但必须随访 ,定期复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 报告风心病换瓣术后置入永久起搏器的护理措施和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 3 0例风心病换瓣术后置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的随访资料。其中男 11例 ,女 19例 ;平均年龄 ( 5 1± 12 )岁。因持续性房颤伴和R R间期 >3s或III度房室传导阻滞 (AVB)( 2 2例 )、严重窦性心动过缓或III度AVB( 8例 )分别在换瓣术后 2个月~ 15年置入永久起搏器。结果  3 0例患者永久起搏器安置均成功 ,术后平均随访 ( 2 6.14± 2 0 .2 5 )月 ,无穿刺部位和囊袋血肿或感染、电极脱位或功能异常等并发症 ,起搏器的感知和起搏功能均良好。结论 换瓣术后安置永久起搏器的护理重点是术前加强心理护理、围术期正确调控抗凝、术后加强心电监护和健康宣教 ,出院后做好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6.
1病历摘要女,74岁。因头晕、乏力就诊。2 a前诊断为冠心病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偶发室性早搏,心室率35~42次/min,安装了VVI永久起搏器。术后随访0.5 a起搏功能、感知功能良好,术后仍偶有室性早搏间断服用胺磺酮。本次因胸闷、头晕来诊,做心电图为:窦性心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交界性逸搏,心室率42次/min,室性早搏。起搏脉冲信号以60次/min的频率发放,其后无相关的QRS波群,起搏器处于不起搏状态,考虑为起搏器失效。分析原因最常见的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起搏器及系统故障,包括电池耗竭,电极移位,导线断裂脉冲发生器电子原件失灵等。第二种情况心肌本身原因导致起搏阈值增高,如某些疾病,代谢障碍,电解质紊乱,药物的作用等。经过程控分析得知:起搏电压、频率、脉宽、灵敏度等参数与术后设定相符,电池工作状态好。胸透提示起搏器电极固定完好。将起搏电压调高1伏起搏器功能恢复正常。心电图:起搏频率60次/min,起搏信号后有相关的QRS波群。2讨论胺碘酮主要作用是延长各部分心肌组织的动作电位及有效不应期。该患者出现的不起搏现象考虑为口服胺碘酮所致有心肌起搏阈值增高造成。此例给我们的启示是:(1)药物可造成起搏阈值增高导...  相似文献   

7.
董杰  刘燕 《全科护理》2011,9(31):2843-2844
[目的]分析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引起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总结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32例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的种类、原因及护理。[结果]32例永久起搏器引起囊袋出血、血肿22例,囊袋破溃感染2例,电极移位2例,起搏器综合征1例,起搏膈肌刺激症状5例。[结论]加强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病人的观察及护理,及早发现各种并发症,早期配合医生及时处理,可提高起搏器植入手术成功率,有利于病人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8.
病例男,57岁。头晕20年,加重伴乏力20天,双下肢水肿4天。2010年11月2日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6.5℃,血压132/90mmHg,心率65次/分,律齐。三尖瓣听诊区可闻及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心电图示心室起搏心律。该患者于1991年行单腔永久起搏器置入术,2001年因起搏器电池耗竭行永久起搏器更换术(当时电池和导线完全更换)。2010年3月16日超声心动图所见:患者透声差,  相似文献   

9.
8例永久起搏器安置术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脏起搏治疗是缓慢性心律失常最可靠、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病人能够接受这种治疗方法。我院自 1998年 9月至今已为 8例病人安置了永久起搏器 ,现将 8例病人的护理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病人 8例 ,男性 5例 ,女性 3例 ,年龄 5 0岁~ 84岁 ,平均年龄 6 5岁 ,其中Ⅲ°AVB3例 ,病窦 5例 ,安置VVI型永久起搏器 7例 ,DDDR型永久起搏器 1例 ,均为美国Metronic公司产品。2 术前护理2 .1 术前护士深入病房与病人交谈 ,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 ,病人对疾病的认识程度 ,向病人及家属讲解安置永久起搏器的意义和优点 ,…  相似文献   

10.
1病历摘要男,73岁。因间断头晕2 d,加重4 h入院。ECG:Ⅲ度AVB,RBBB,Ⅱ、Ⅲ、aVF Q波。心电监测显示:心室率22次/min左右,最长R-R间期大于8 s。入院3 h经左侧股静脉入路置入临时起搏器,起搏电极置于右心室,起搏频率60次/min,脉宽1 ms,起搏阈值1 V,输出电压5 V,R波高度12 mV,感知灵敏度5 mV。次日心电监测可见起搏信号规律出现,60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