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超声消融术在腋-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上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5年3月收治的腋-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病人中保守治疗无效的14例进行超声消融术,观察血管再通、血栓复发情况。结果所有病人均获12个月至30个月随访,7例静脉完全再通,5例遗留静脉狭窄,经二次手术及球囊扩张后好转,血管再通畅率85.7%,2例血栓复发。结论对于溶栓失败的腋-锁骨下静脉血栓病人,超声消融术可以降低手术创伤,减少手术并发症,达到较满意的血管通畅率,且重复操作性强,尤其适合老年病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诊断方法。方法对1例右锁骨下静脉狭窄并发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因头痛、头晕15 d余,加重伴呕吐1 d入院。经相关检查初步诊断:右肺癌IV期(脑转移),予放化疗,并于超声引导下行PICC。后患者出现右上肢水肿,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右上肢PICC术后右侧锁骨下静脉、腋静脉、贵要静脉血栓,予相应治疗但患者右上肢水肿加重,行右上肢深静脉造影检查诊断锁骨下静脉狭窄、右上肢深静脉血栓。行右上肢深静脉造影、锁骨下静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结论对恶性肿瘤等高危人群PICC前应慎重考虑,并进行全面评估,彩色多普勒超声为诊断静脉血栓的首选检查方式,静脉造影术为诊断静脉血栓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对肿瘤患者应用彩超检查诊断PICC术后上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2月期间于我院诊治的128例肿瘤患者。患者均行PICC术治疗,并应用彩超检查对患者上肢深静脉血栓情况进行诊断。回顾分析患者的彩超检查结果,探析其超声图像表现以及临床诊断价值。结果:纳入128例患者均经彩超检查上肢静脉,共检出48例上肢静脉血栓,13例为单发静脉血栓,21例为多发静脉血栓,余14例上肢静脉血栓管腔所属静脉不详。其中17例发生锁骨下静脉血栓、14例发生腋静脉血栓、17例发生肱静脉血栓、7例发生贵要静脉血栓、1例发生肘正中静脉血栓、6例发生颈内静脉血栓。上肢深静脉发生率较高,有很大的临床意义,应得到重视。结论:肿瘤患者行PICC术治疗后应用彩超检查可有效诊断是否存在上肢深静脉血栓,上肢深静脉血栓通常是指腋静脉、锁骨下静脉的血栓形成,不及时治疗后果与下肢深静脉血栓一样严重,包括:肺栓塞、血栓后综合症、血管闭塞、上腔静脉综合征等等。文献报道约1/3上肢深静脉血栓可发生肺栓塞,少于1%的上肢深静脉血栓可发生致死性肺栓塞。而血管超声是诊断的首选方法,方便无创伤,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AngioJet血栓抽吸系统联合支架置入术治疗上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性。方法:在浅静脉造影路图帮助下,于左侧肘横纹上于肱静脉顺行穿刺开通锁骨下静脉闭塞段后沿导丝送入AngioJet血栓抽吸导管,对左锁骨下静脉-左腋静脉血栓区域进行尿激酶腔内喷射。反复抽吸后造影可见静脉仍残留明显狭窄,于左锁骨下静脉放置Wallstent支架1枚,扩张后使用球囊进行后扩张,扩张后造影见左锁骨下静脉恢复通畅,未见明显残余狭窄,造影剂无外溢及滞留。结果: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11min,术中出血量为10ml。患者行AngioJet血栓抽吸系统联合支架置入术后,左侧锁骨下静脉及腋静脉血流恢复通畅。术中患者无胸闷憋喘等并症状及其他并发症。术后口服拜瑞妥治疗。6个月随访,患者左侧上肢肿胀较前减轻,超声检查左侧深静脉血流通畅。结论:AngioJet血栓抽吸系统联合支架置入术适用于上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胸前区腋静脉置管与锁骨下静脉置管病人导管相关性感染情况。方法707例采用经胸前区腋静脉置管,105例采用传统锁骨下静脉置管。对比两组病人导管相关感染情况。结果腋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5例,感染率为0.7%,锁骨下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4例,感染率为3.8%,两组病人总感染率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经胸前区腋静脉穿刺置管能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且操作容易、安全,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致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分析265例埋藏式起搏器安置术后并发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8例的治疗效果和护理经验。7例4~5d治愈,1例14d治愈,所有患者出院时经超声检查锁骨下静脉血栓消失,临床治愈率100%。护理要点:术后严密观察心电图,了解起搏器是否正常工作;观察意识变化,注意肢体是否有肿胀、疼痛和活动受限,将患肢抬高并制动,溶栓期间观察全身是否有皮下出血等。  相似文献   

7.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化疗使肿瘤患者免受多次静脉穿刺的痛苦,还有效避免化疗药物对外周静脉内膜的刺激和损伤。但是PICC也存在机械性静脉炎、静脉血栓、导管相关性感染等并发症。其中静脉血栓给肿瘤患者增加了痛苦和治疗费用,甚至可能危及生命『1』。我院发生一例经PICC置管7天后,患者发生严重的腋静脉血栓和锁骨下静脉血栓,经多方合作、缜密考虑处理方案后,于发生血栓后第20天顺利拔管。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前瞻随机单盲方法比较神经刺激器引导下垂直锁骨下和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率.方法:60例拟行前臂或手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行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n=30)和Ⅱ组行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n=30).神经刺激器诱发出目标神经阳性体征后共给0.5%罗哌卡因35 mL.比较两组麻醉操作不适感及时间、麻醉起效时间和手术等待总时间.45 min内每5 min评估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结果: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手术等待总时间和麻醉不适感显著少于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P<0.01或P<0.05).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有效率显著高于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P<0.01).结论:与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使用相同局麻药及容量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可以提供更短的操作时间、更少的麻醉不适感和更完善的麻醉.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不同部位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自发性气胸患者80例,将行锁骨中线第二肋间置管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者设为锁骨中线组(39例),行腋前线第三肋间置管腔闭式引流治疗者设为腋前线组(41例)。治疗后,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时间、术后(12 h、24 h、48 h、72 h)疼痛程度、住院时间、治愈、中转、并发症(引流管通畅、漏气、脱出、感染、皮下气肿等)等情况。结果锁骨中线组和腋前线组的治愈率、中转率分别为82.05%和85.37%、17.95%和14.6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腋前线组术后12h、24 h、48 h的疼痛程度均轻于锁骨中线组(P0.05),至术后72 h时,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相当(P0.05);腋前线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4.29%,显著低于锁骨中线组的28.13%(P0.05)。结论锁骨中线第二肋间或腋前线第三肋间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均有较好的疗效,但腋前线第三肋间置管胸腔闭式引流具有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疾病 ,它严重影响人的生活和工作 ,甚至可致人伤残。分析其危险因素 ,避免疾病的发生 ,向病人和家属宣传防病知识 ,是医务工作者应尽的职责。1 对象与方法对我科 2 0 0 2年住院病人中 85例深静脉血栓病人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和总结。2 结果2 .1 一般资料  85例中 ,髂股静脉血栓 5 6例 (其中左侧髂股静脉血栓 38例 ) ,静脉血栓 10例 ,下腔静脉血栓 2例 ,股静脉血栓 2例 ,锁骨下静脉闭塞 3例 ,大隐静脉血栓 1例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 2例 ,深静脉血栓伴假性动脉瘤 1例 ,腋静脉栓塞 3例 ,静脉血栓术后再次栓塞 2例 ,…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与体表标志两种方法行锁骨下/腋静脉置管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锁骨下/腋静脉置管的228例患者,包括超声引导组130例和体表标志定位组98例。所有患者置管后均拍摄胸片以确认有无气胸及导管异位的发生。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声引导组导管异位发生率低于体表标志定位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vs 5.1%,P=0.09)。超声引导组未发现气胸,体表标志定位组气胸发生4例(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结论: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下/腋静脉置管安全性高于体表标志法,但二者气胸和导管异位的发生率均较低,术后胸片检查应根据患者情况综合决定。  相似文献   

12.
三种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一针皮下隧道锁骨下静脉置管、经胸前区腋静脉置管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病人导管相关性感染情况。方法A组105例采用传统锁骨下静脉置管,B组1 000例采用经胸前区腋静脉置管,C组600例采用一针皮下隧道锁骨下静脉置管。B、C组均取穿刺点于锁骨下方胸前区外侧,置管期间加强感染监测和护理,感染病例导管尖端及血液送细菌培养。结果A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4例,感染率为3.81%,B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7例,感染率为0.70%,C组未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χ2=20.345,P<0.001)。结论一针皮下隧道锁骨下静脉置管和经胸前区腋静脉穿刺置管是创新的中心静脉穿刺技术,对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深静脉置管术[1]由于保留时间长、操作简便、输液种类广泛、导管弹性好等优点,深受患者和家属的欢迎,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本院深静脉置管术的插管途径有6种: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胸前外侧腋静脉,PICC,锁骨上锁骨下静脉[2-3]。由于胸前外侧腋静脉穿刺缺乏公认的技术方法和可靠的体表标志,在临床中暂未得到广泛应用。作者以胸锁乳突肌、锁骨和环状软骨为体表标志,经胸前外侧腋静脉入路[5]和深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PICC导管在超声引导改良塞丁格技术经锁骨下静脉置管应用于癌症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市某2家三级甲等医院住院行超声引导下锁骨下静脉置管的癌症患者14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4例,观察组采用PICC导管行超声引导下锁骨下静脉置管,对照组采用CVC导管行超声引导下锁骨下静脉置管,比较2组患者置管操作时间、穿刺点感染率、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率、导管脱出率、导管堵塞率和非计划拔管率。结果 观察组置管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且穿刺点感染率、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率、导管脱出率、导管堵塞率、非计划拔管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PICC导管用于超声引导下锁骨下静脉置管,可缩短置管操作时间,降低穿刺点感染率、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率、导管脱出率、导管堵塞发生率和非计划拔管率,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锁骨改良腋位DR摄片在锁骨中段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5例锁骨外伤高度疑似骨折的患者分别行锁骨正位、改良腋位DR摄片,统计锁骨内侧段、中段、外侧段骨折数目,对锁骨正位、改良腋位片与单纯的锁骨正位片间进行各段骨折检出率的对比分析。结果 105例锁骨外伤患者经X线DR摄影或CT检查发现证实锁骨骨折97例,其中锁骨正位发现骨折80例;锁骨正位加改良腋位摄片多发现锁骨骨折17例,其中锁骨中段的骨折16例。锁骨中段骨折检出率经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锁骨正位加摄锁骨改良腋位可明显提高锁骨中段骨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手臂操预防胃肠肿瘤患者置入PICC后并发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入住我院置入PICC行化疗的胃肠肿瘤患者16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3例.置管后,对照组给予PICC常规导管维护,观察组在PICC常规导管维护基础上给予手臂操锻炼.观察比较2组患者置入PICC后并发静脉血栓发生率、血栓发生时间及血栓形成部位.结果 观察组发生静脉血栓5例,对照组发生静脉血栓17例,2组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观察组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静脉血栓发生于锁骨下静脉、腋静脉、肱静脉分别为2、2、1例和5、7、5例,2组患者静脉血栓发生部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臂操可早期预防胃肠肿瘤化疗患者置入PICC后并发静脉血栓,降低静脉血栓发生率,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17.
《护士进修杂志》2007,22(2):107-107
答:锁骨下静脉位于锁骨后下方,其后上方有锁骨下动脉伴行。锁骨下静脉是腋静脉的直接延续,位于锁骨与第一肋骨之间。在胸锁关节的后方与颈内静脉汇合成无名静脉,左右无名静脉汇合成上腔静脉入右心房。左侧长2.5cm,右侧长6cm,此静脉表浅粗大,成人内径可达2cm,且常处于充盈状态。周围的结缔组织使其固定,更便于穿刺。硅胶管插入后可保留很长时间。  相似文献   

18.
锁骨下静脉内插管,对调节中心静脉压及输液,已取得满意效果,在临床方面普遍应用。操作时须取得卧位良好及病人的良好合作。对肥胖,肌肉发达,暴露部位不清楚时,也易于引起胸膜和血管的损伤。要避免这种情况,还须从解剖方面着手,在右上胸部,多数锁骨下静脉和腋静脉近端交叉。根据病者的肌肉和肥胖情况,一般腋静脉通过背侧到达胸锁韧带,越过第一肋的侧端,形成锁骨下静脉。静脉背面是锁骨。一般穿刺时,针管常压在前胸壁,但在前胸肌肉发达,病人不合作的情况下,针管往往压不住前胸壁,易于造成胸膜或锁骨下动脉的损伤。作者为了避免这种损伤,推荐用14号套蕊针,弯成弓形(图1a),病者不需任何特殊卧位。持针从45°角度与静  相似文献   

19.
1 例乳癌术后患者应用化疗及辅助药物导致全身水肿,水肿消失后 PICC 置管侧上肢肿胀加剧,彩超检查示同侧上肢贵要静脉、头静脉、腋静脉、锁骨下静脉形成大面积血栓。 该患者具备 PICC 置管所有高危因素,同时患者全身水肿掩盖并加重静脉血栓的形成。 本文对其原因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0.
<正>胸腺瘤是胸外科多发病,好发于前中纵隔,一般位于升主动脉前、右心室流出道和主动脉弓上方,偏一侧胸腔。除局部症状外,常合并有副肿瘤综合征,其中以重症肌无力最为常见,多发40-60岁之间。本例恶性胸腺瘤侵袭性生长进入左侧头臂静脉至其阻塞,引起左侧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腋静脉血栓。手术切除胸腺瘤的麻醉过程中,麻醉诱导、分离瘤体与周围组织粘连、切除头臂静脉、阻断上腔静脉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