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病人,男,38岁。1983年出现四肢皮肤发痒,搔抓部位有瘢痕,伴轻度痒感。曾用过“肤轻松”外涂,瘢痕处注射药物(具体不详)治疗无效。近两年来瘢痕逐渐增大,瘢痕处微痒,于1991年9月16日来我院疗养。入院查体:皮科情况:四肢及左肩背可见多处大小不等的条状、带状隆起,最大约7cm×3cm,最小约2cm×1cm,共14处。表面光滑萎缩,呈淡红色,触之较正常皮肤硬,入院诊断:瘢痕疙瘩。入院后给矿泉浴全身浸浴,1次/d,  相似文献   

2.
<正>患者,男,49岁。因胸部暗红色结节1年,面部、双下肢斑块数月于2013年8月13日就诊。1年前无明显诱因左胸部出现1个黄豆大小的紫红色结节,皮疹缓慢增大,向外隆起,轻度瘙痒。曾在外院按"瘢痕疙瘩"治疗,效果不佳。4个月后双侧大腿内侧出现硬化性斑块,局部暗红色,无痛痒。自涂皮炎平无效。1个月前面部出现数处钱币大小的红斑,涂"夫西地酸软膏"无效。查体:一般状况良好,全身表浅淋巴结不肿大。皮肤科情况:右侧面颊与下颌处可见5个蚕豆至钱币大小的紫红色  相似文献   

3.
目的:寻求瘢痕疙瘩综合治疗后预防复发的理想措施。方法145例瘢痕疙瘩,均采用瘢痕疙瘩切除减张缝合,术后早期放射治疗,放疗结束后每周随访1次,随访半年。对其中37例有复发倾向者(切口潮红、隆起高出周边皮肤1 mm)采取干预措施,用低浓度5-Fu、糖皮质激素和利多卡因混合液(0.6 mL 5-Fu +去炎舒松+2%利多卡因1 mL),沿线状瘢痕内注射,每月1次,共4~6次。结果37例有复发倾向者,经局部注射低浓度5-Fu和糖皮质激素混合液4~6次后红色逐渐消退,瘢痕隆起得到控制。结论瘢痕疙瘩综合治疗后半年内需积极随访观察,对有复发倾向者早期注射低浓度5-Fu与糖皮质激素混合液,对预防复发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开永  孙晓杰 《吉林医学》2012,33(7):1456-1458
<正>耳垂瘢痕疙瘩大多由穿耳孔所致局部结缔组织异常增生形成的良性病变,向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浸润生长,损伤处表面隆起不平,瘢痕边缘明显而不规则。常超过界限外,呈粉红色或紫红色,触之如软骨样硬度,无弹性[1]。耳垂瘢痕疙瘩大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常伴有痛、痒等症状,不仅给患者带来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瘢痕旁和瘢痕下扩张器埋植治疗胸部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9年10月-2012年11月期间收治的存在胸部瘢痕疙瘩的患者17例,将皮肤软组织扩张器埋植入瘢痕旁和瘢痕下的正常皮下,对扩张器进行定期注水,待瘢痕周围的正常皮肤达到一定的扩张效果后,对瘢痕进行切除修复处理。结果:17例患者经皮下扩张术治疗后均成功的切除修复了胸部瘢痕疙瘩,术后随访显示,仅有1例患者存在以一定程度的复发现象。结论:通过对瘢痕旁和瘢痕下的正常皮下组织进行扩张器埋植治疗,能够有效地切除修复胸部瘢痕。  相似文献   

6.
杨春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3):92-92
资料与方法 2006年5月~2009年8月收治瘢痕疙瘩患者150例,其中男65例,女85例;年龄13—56岁,病程2~14年。皮损大部分分布于胸前正中,其次在头皮、面部、颈部、肩胛部,少数分布于四肢、耳垂、外阴等处;单发(98例)或多发(5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瘢痕疙瘩的诊断标准:无明显外伤史;皮损局部隆起,呈红色、表面光滑、略有光泽,可见毛细血管扩张;皮损质地坚实,范围明显超过原有瘢痕边界,常形成蟹足状,呈不规则地向外侵袭性生长,极易复发;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痛痒症状。  相似文献   

7.
手术配合同位素敷贴治疗瘢痕疙瘩6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目前用于治疗瘢痕疙瘩的方法较多,但大都疗效不确切,且易于复发。我科1998年12月~2001年5月采用手术 切除同位素敷贴治疗瘢痕疙瘩6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门诊瘢痕疙瘩患者60例,均有典型临床表现。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14~56岁,平均24.5岁,病程6个月~29年,平均6.1年。皮损发生于面部2例,胸部  相似文献   

8.
局部注射32P胶体治疗瘢痕疙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瘢痕疙瘩的好发部位及局部注射32P胶体治疗瘢痕疙瘩的疗效.方法:采用局部注射32P胶体方法治疗瘢痕疙瘩115例,共134个瘢痕疙瘩.结果:瘢痕患者中,患单个瘢痕疙瘩115例(54.8%),患2个瘢痕疙瘩10例(8.7%),患3个或3个以上瘢痕疙瘩42例(36.5%);瘢痕疙瘩最好发部位是前胸,占50.75%(68/134).瘢痕疙瘩32P胶体局部注射治疗疗效好,1次治愈33例(28.70%),2次累计治愈77例(66.96%),3次累计治愈108例(93.91%), 4次累计治愈113例(98.26%),5次累计治愈115例(100%).结论:瘢痕疙瘩好发于胸部,以单发或多发常见;局部注射32P胶体治疗瘢痕疙瘩疗效好,治愈后不复发.  相似文献   

9.
孔平 《广东医学》2000,21(6):484
瘢痕疙瘩多系因皮肤外伤后,局部结缔组织增殖而形成的一种良性肿物,外科治疗多以手术切除后创面缝合或植皮再加其它非手术疗法综合治疗,复发率高且易导致供皮区新的瘢痕形成,作者应用手术切除瘢痕之表皮原位回植再加曲安奈德(康宁克通)注射治疗瘢痕疙瘩6例,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6例,均为女性。年龄19~45岁,平均30岁。病程11个月至2a。皮损分布:1处位于下腹,1处位于胸部,4处位于四肢。皮损大小:最大者为15cm×15cm,最小者为2cm×1cm。切除组织病理诊断为瘢痕疙瘩。伴随症状:均诉有不同程…  相似文献   

10.
己酮可可碱皮内注射治愈瘢痕疙瘩4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旸 《辽宁医学杂志》2005,19(3):144-144
用己酮可可碱皮内注射治愈瘢痕疙瘩4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4例中男3例,女1例。年龄12~24岁。其中1例因粉刺感染愈后在右耳下形成一草莓样瘢痕疙瘩;1例因胸前黑色素疣切除后形成约一分钱硬币大,隆起皮肤0.5cm之瘢痕疙瘩;1例因左臂被玻璃划伤愈后形成5cm×0.5cm×0.3cm之绳索样  相似文献   

11.
1993年以来,我科共治疗瘢痕疙瘩12例,采用瘢痕疙瘩切除,切口下注射药物及外敷中药,防止其再次增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18~39岁,发生于面颈部4例,胸部5例,上臂3例,病程2~5年。12例中,3例为瘢痕疙瘩切除2次后又增生。5例为瘢痕疙瘩切除1次后又增生。4例为瘢痕疙瘩首次增生。其中最小的瘢痕疙瘩为2cm×3cm×2cm大小,最大者15cm×5cm×3cm大小,均色红、质硬、明显高出皮面、有伪足。治疗1.瘢痕疙瘩切除:本组12例均沿瘢痕疙瘩边线外2mm处将其彻底切除,完全止血后行皮内缝合,根据强力…  相似文献   

12.
曹某,女,56岁,10年前因气管炎在胸前膻中穴行埋线治疗形成瘢痕疙瘩。不慎在洗澡中擦破瘢痕中心,染毒形成瘘管。4年后在某医院作瘘管及瘢痕疙瘩切除,切口愈合良好。过了一段时间切口又形成红色瘢痕,逐渐高出皮面,日渐增大,超出原切口范围,表面不平。而且瘢痕出现瘙痒,烧灼刺痛。经多方治疗症状不减。于1995年4月16日来门诊寻求中医治疗。查见胸前两乳间有10×5×1cm~3大,表面高低不平,边缘不整色红的瘢痕块。原缝针处向两侧伸出红条状瘢痕如蟹足状。中  相似文献   

13.
三株口服液治愈顽固性荨麻疹1例杜学武,韩子英,朱桂枝(包头医学院一附院变态反应科,包头014010)1临床资料患者,女,28岁,自1984年始皮肤出现蚕豆大小“风疙瘩”,呈苍白色,隆起于皮面,有痒感,分布于四肢及受压部位,遇热时加重,皮疹持续数分钟或...  相似文献   

14.
胸部手术后胸部皮肤因受到手术和外来刺激易增生过度而形成增生性瘢痕,不仅影响美观,而且部分瘢痕还有可能形成瘢痕疙瘩,给患者造成心理负担,甚至需要2次手术进行切除。我科于2008-2013年,使用90Sr-90Y核素敷贴器对253例胸部术后瘢痕进行早期预防性治疗,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综合疗法治疗瘢痕疙瘩、肥厚性瘢痕120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 1999— 2 0 0 3年共治疗瘢痕疙瘩、肥厚性瘢痕 12 0例 ,通过综合疗法取得良好疗效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2 0例中男 6 9例 ,女 5 1例 ,最大年龄 75岁 ,最小年龄 7个月。致病原因 :烧烫伤、外伤、虫叮咬伤、抓痕等。发病至入院时间 :最长 5 2年 ,最短 12d。好发部位 :额面部 32 % ,颈部、胸部及肩胛部 2 3% ,上臂及小腿 2 0 % ,双手 17% ,躯干及其他部位等 8%。2 治疗方法治疗原则 :依据瘢痕疙瘩、肥厚性瘢痕发生时间的长短、发生部位及增生程度等综合因素决定治疗方案。1)瘢痕疙瘩、肥厚性瘢痕发生时间不超过 1个月 (最长不…  相似文献   

16.
瘢痕疙瘩术后放疗的时间效应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涛  朱卫国  彭进  于长华 《西部医学》2004,16(4):327-328
目的 探讨瘢痕疙瘩术后的最佳放疗时间及效应。方法 全部病例先予以手术切除瘢痕 ,并分别于术后1、2、3天拆线后给予深部 X线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皮肤愈合良好 ,局部无结节状隆起 ,亦无 1例与放射有关的晚期放射损伤。结论 放射治疗对于减少瘢痕疙瘩切除术后的复发疗效肯定 ,低剂量放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李树邱 《右江医学》2000,28(2):120-121
瘢痕疙瘩患者多为瘢痕体质 ,经外来刺激 ,局部发生炎性反应 ,并形成纤维化增生 ,常继发于外伤、烧伤、化脓性损害之后 ,瘢痕高出皮面 ,坚韧而有弹性 ,色淡红 ,表面光滑 ,患处无毛发 ,无汗 ,瘢痕上可见毛细血管扩张 ,自觉痒感或灼痛 ,发展缓慢。 1998年 2月~ 10月笔者采用意大利法马迪药厂生产的曲安缩松注射液治疗瘢痕疙瘩 2 4例 ,并与强的松组2 6例作对照观察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50例门诊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2 4例 ,其中男 14例 ,女 10例 ;年龄 16~ 60岁 ,病程半年~ 10年 ;皮损继发于痤疮后5…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瘢痕疙瘩行软组织扩张器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0例瘢痕疙瘩行软组织扩张术,做好术前准备,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各种手术并发症。结果:扩张器共植入28例次,其中胸部24例次,颈部2例次,肩部、背部各1例次。扩张器注射壶外置18例次,内置10例次,治疗效果满意,均痊愈出院。结论:软组织扩张器治疗瘢痕疙瘩围手术期精心护理能有效减少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9.
蒋慧琳 《吉林医学》2012,33(22):4837
目的:探讨穿耳孔后形成瘢痕疙瘩的一个因素,为研究耳垂瘢痕疙瘩的产生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62例耳垂瘢痕疙瘩患者采用手术切除,并对4例较大瘢痕疙瘩进行病理学检验。结果:部分瘢痕组织外有皮肤组织掺杂。结论:皮肤组织迷走被瘢痕组织包裹构成刺激原,使瘢痕组织过度增生亦成为形成瘢痕疙瘩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20.
手术当日即行射线照射治疗耳垂瘢痕疙瘩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耳垂瘢痕疙瘩是女性穿耳孔后一段时间内形成的耳孔周围的瘢痕瘤,其形成机理尚未明了,但多家研究认为瘢痕疙瘩形成与炎症、免疫反应、过敏等因素有关。近5a来,我们经治有完整资料的耳垂瘢痕疙瘩19例38耳,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9例均为女性,均是双耳发病,其中两次以上做手术切除瘢痕疙瘩者3例。年龄17~52岁,其中30岁以下17例,1例52岁,1例44岁。病程在1~10a不等。瘢痕疙瘩的形状大多是哑铃状,耳垂前面的瘢痕疙瘩小,后面的瘢痕疙瘩大,质硬,有的呈分叶状,直径在1-0~4-0cm之间,最大的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