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甲状腺素与多潘立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甲状腺素与多潘立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1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口服多潘立酮[0.1-0.3mg/(kg·次)]与左旋甲状腺素[3-5mg/(kg·d)],观察比较两组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情况,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在奶量增加、残余奶量、增至出生体重时间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留置胃管时间、体重开始增长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早期采取微量喂养、渐进式加奶配合甲状腺素与多潘立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甲状腺素联合眼罩遮光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确诊为喂养不耐受的89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6例,对照组43例;均予保暖、防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静脉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左旋甲状腺素(优甲乐)4~8μg/(kg·d),配合眼罩遮光治疗,观察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改善情况,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在胃潴留量、腹胀消失时间、奶量增加时间、达完全经胃肠道喂养时间、体重增加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口服甲状腺素联合眼罩遮光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免乳糖配方奶在早产儿喂养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胎龄28~34周、体质量1 000~1 800g的早产低体质量儿12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早期使用免乳糖奶粉喂养,对照组常规使用早产儿奶粉喂养。结果:观察组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及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为(11.11±2.43) d 及(9.93±1.92) d,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观察组喂养不耐受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早产儿生后早期使用免乳糖配方奶喂养可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缩短达到全胃肠喂养的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营养以及喂养耐受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出生的9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保温、早产儿配方奶粉以及静脉营养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非营养吸吮,观察两组早产儿营养以及喂养不耐受情况。结果:观察组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为(7.9±.8)d,肠道营养达到418.4kJ/(kg·d)的时间为(11.6±.2)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2.2±.9)d和(14.8±.8)d(P均〈0.05);观察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13.33%)低于对照组(31.11%)(P〈0.05);gL察组摄入奶量明显多于对照组,且残奶量、呕吐和腹胀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营养性吸吮可有效改善早产儿的营养以及喂养不耐受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双岐四联活菌片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及相关不良反应。方法:120例胎龄〉32周的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小剂量红霉素5 mg·kg~-1d~-1,ivd,双岐四联活菌片0.5 g·kg·d~-1,po,连用7 d)和对照组(常规早产儿治疗)。比较两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及达到全肠道喂养的时间,监测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38.33%(23/60例),对照组为43.33%(26/60例),两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取得完全肠内营养及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血清胆汁酸水平及总胆红素水平则高于治疗组(P〈0.05)。两组肝功能、生化指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双歧四联活菌片治疗胎龄〉32周的早产儿,可缩短达到全肠道喂养及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并能减少长期长期静脉营养相关的胆汁淤积改变及减轻早产儿黄疸。  相似文献   

6.
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5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小剂量红霉素静脉给药对早产儿胃肠蠕动的影响。方法将早产喂养不耐受患儿5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组予小剂量红霉素5mg/(kg.d),静脉滴注,1次/d,疗程5~7d,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全胃肠道喂养时间平均(8±4.1)d,对照组(15±5.5)d,(P〈0.01),治疗组每日体质量增长(22±3.4)g,对照组每日体质量增长(15±4.4)g,(P〈0.01)。结论小剂量红霉素静脉滴注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剂量左甲状腺素片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低TT3、TT4血症疗效。方法将48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低TT3、TT4血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在对照组应用肾病综合征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左甲状腺素片50μg/a,疗程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肾功能、24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的变化和肾病综合征缓解情况。结果治疗12周后治疗组TT3、TT4、血清白蛋白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血肌酐、24h尿蛋白定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01),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缓解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充小剂量左甲状腺素片明显提高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低TT3、TT4血症疗效,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吮吸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将90例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给予早期微量喂养与非营养性吸吮;对照组45例给予常规喂养。结果治疗组的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达全量肠内营养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总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清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胃潴留跃30%奶量、腹胀、呕吐跃3次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的喂养不耐受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用于早产儿能提高其胃肠喂养的耐受性,改善其营养状况,促进其生长发育,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并讨论重组护理干预四法对早产低体重儿出现的喂养不耐受的效果作用。方法将280例早产低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对两组喂养情况及喂养不耐受、呼吸暂停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实验组早产儿胃管留置时间、恢复出生时体重时间以及肠道营养达418.4kJ/(kg&#183;d)的时间少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呼吸暂停情况也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重组护理干预四法对于预防早产低体重儿产生的喂养不耐受等情况有独特优势,费用适中、操作简易。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将喂养不耐受需经鼻胃管喂养的早产儿共61例,根据是否应用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1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采用相同的早产儿配方奶,经鼻胃管喂养、静脉营养,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联合疗法,分别记录两组早产儿胎粪排尽时间、每天大便次数、胃残留奶量、呕吐消失天数、每天奶量。结果治疗组胎粪排尽时间、每日大便次数、胃残留奶量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呕吐消失天数、奶量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小剂量红霉素可促进胃肠蠕动,减少胃潴留、胃食管返流等喂养不耐受现象,减少患儿住院天数和治疗费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两种缓释剂盐酸米诺环素软膏、甲硝唑棒联合治疗急性智齿冠周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第三磨牙发生冠周炎的患者11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5例。治疗组在进行常规盲袋冲洗后将2%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及1cm长甲硝唑棒置入盲袋内,3d后复诊;对照组仅进行常规冲洗,局部导入1%碘甘油,1次/d,第4天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5%和63.6%。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冠周疼痛和肿胀的消退时间明显缩短(P&lt;0.01)。结论应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甲硝唑棒联合治疗急性智齿冠周炎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培菲康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方法 89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肠道微生态制剂培菲康,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呕吐、胃潴留消失时间及喂养奶量达10ml/kg每2小时1次所需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期间所有患儿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培菲康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效果显著且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周红  孙丹萍 《现代医药卫生》2013,(19):2896-2897
目的观察非营养性吸吮(NNS)及按摩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随机抽取早产患儿77例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9例,对照组38例。两组患儿在胎龄、出生体质量、日龄、性别及出生时窒息情况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NNS及按摩,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患儿喂养不耐受症状消失的时间、每天奶量的增加情况、每天体质量的增长情况以及达到全量肠内营养的时间。结果实验组患儿喂养不耐受症状消失的时间及达到全量肠内营养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患儿平均每天奶量的增加明显多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儿平均每天体质量的增长速度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NS及按摩能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因素及相关对策。方法将51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设为观察组,随机选择同期非喂养不耐受早产儿52例作为对照组,对上述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早产儿在出生体重、胎龄大小、开奶时间、宫内窘迫、是否使用氨茶碱及胃出血等方面有差异(P〈0.05),表明喂养不耐受与上述因素相关。结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与多种因素相关,及早开奶、早期微量喂养、缓慢增加喂奶量、注意喂奶方式和途径、刺激排便、及时处理腹胀、进行相应的药物干预以及应用微生态制剂,有利于改善早产儿胃肠道喂养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和小剂量红霉素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喂养不耐受早产儿90例,随机分为Ⅰ、Ⅱ、Ⅲ组,各30例,Ⅰ组为对照组,Ⅱ、Ⅲ组在早产儿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和小剂量红霉素治疗。结果与Ⅰ组比较,Ⅱ、Ⅲ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症状消退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完全肠内营养时间、住院天数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营养性吸吮和红霉素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均有治疗作用,二者疗效无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产儿母乳喂养中应用母乳强化剂的可行性。方法:出生胎龄<34周、出生体重<2000g的200例早产儿分为强化母乳组(试验组)和早产院内配方奶组(对照组)各100例,试验组开始用早产母乳喂养,当喂养量达到100ml/(kg·d)时开始添加母乳强化剂;对照组全部用早产院内配方奶喂养。对两组的体格生长速度、合并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早产儿体重、身长、头围的增长速度非常相近,两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乳喂养中应用母乳强化剂进行喂养下的早产儿住院期间体格生长速度、合并症发生率与早产配方奶喂养的早产儿相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对小儿急性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疾病治疗时使用乳糖酶的治疗效果。方法 508例小儿急性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疾病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54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乳糖酶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以及大便次数、止泻时间、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患儿大便次数(1.56±0.45)次/d少于对照组的(3.18±0.97)次/d,止泻时间(3.46±0.95)d、住院时间(4.22±1.03)d短于对照组的(5.84±1.17)、(7.84±1.59)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3.31%,高于对照组的70.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急性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疾病治疗时使用乳糖酶治疗效果明显,能够有效促进患儿的康复,具有临床应用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非营养性吸吮(NNS)联合小剂量红霉素对早期预防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选择住院喂养不耐受早产儿7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保温、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和对症治疗,鼻胃管喂养,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红霉素3~5mg/kg·d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0ml中静脉滴注,同时在每次喂养前15min给予吸吮未开孔橡皮奶头10min,对吸吮力欠佳者用橡皮奶头缓慢、辐轻地来回刺激口腔,或用手指轻轻刺激口角、口唇,诱发吸吮反射出现。两组疗程均为5—7d。结果治疗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病程、奶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儿体质量增长相近(P〉0.05)。治组患儿用药前后肝功能无变化。结论非营养性吸吮纪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能提高肠道喂养的成功率,避免完全静脉营养的弊端,安全、实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和非营养性吸吮协同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2008年7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新生儿科收住的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病例,并依据是否加用微生态制剂和非营养性吸吮随机将患儿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处理,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微生态制剂和非营养性吸吮.统计2组患儿的临床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患儿呕吐或腹胀消失时间、喂养耐受时间及体质量增长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或P<0.01).结论:微生态制剂和非营养性吸吮协同治疗能安全、有效地解决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相似文献   

20.
谭清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453-454
目的探究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营养状况、喂养耐受性的影响,探讨适宜的早产儿辅助喂养方式。方法将本院出生的108例早产儿随机分为非营养性吸吮组(NNS)组和无非营养性吸吮组(N-NNS),NNS组和N-NNS组早产儿均给予保温、体位疗法、口胃管给予早产儿配方奶粉、静脉营养等常规治疗措施,NNS组早产儿在此基础上增加非营养吸吮,比较两组早产儿的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肠道营养达418.4kJ/(kg d)时间等营养指标,平均住院天数及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结果 NNS组的营养指标显著优于N-NNS组,而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及平均住院天数显著低于N-N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鼻胃管喂养的基础上增加非营养性吸吮能够显著改善早产儿的营养状况,减少喂养不耐受性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