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一、变态反应变态反应性疾病有多种,在内科最多的是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的病因、病理很复杂,尚有许多不明之处,但在治疗上盛行研制以Ⅰ型变态反应为主的治疗药物。本文以支气管哮喘为中心进行叙述,可望对其他变态反应性疾病也能有所帮助。以下就Ⅰ型变态反应,从接触抗原到出现症状各阶段的治疗作一介绍。1.去除抗原回避抗原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能完全去除或回避抗原,症状即可消失。支气管哮喘的主要抗原是室内的尘螨抗原,而螨抗原过敏患者如能杜绝与螨抗原接触,症状即可逐渐减轻,呼吸道过敏性也降低。因此治疗支气管哮喘最重要的是使患者认识到从生活环境中除去尘螨。2.脱敏疗法(免疫疗法)施行脱敏疗法的前提是确定致敏抗原和选择患者。能否注射足够量的抗原关系到治疗效果。脱敏疗法一般是使用水溶的粗抗原浸剂,  相似文献   

2.
RTC疗法     
一、所谓RTC疗法RTC是时钟疗法(RoundTheClockwise)的英文缩写,就是像时钟规则准确转动那样,每日定时服用药物。该疗法常用于控制支气管哮喘(哮喘)反复发作或持续发作需连续服用缓释茶碱制剂的场合。有关RTC疗法名称的由来,作者尚不得而...  相似文献   

3.
过敏性鼻炎系特异性变态反应性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喷嚏、水样鼻涕、鼻塞等三联征。近年来由于衣、食、住等生活方式的改变,大气污染、噪音、紧张因素等环境的恶化,致使该病有逐渐增多的倾向。1966年石坂等发现特异性变态反应的抗体为IgE以来,该病的发病机制迅速得到阐明,发表了许多基础的及临床的研究文章,从而在临床上对该病的治疗有了大致的规范和普遍应用的方法。目前对过敏性鼻炎开始采用特异性脱敏作为根治疗法,一般地根据发病各阶段,分别用非特异性脱敏,抗过敏药,类固醇、色甘酸二钠(DSCG)等药物保守疗法,以及下鼻甲粘膜切除、维杜斯氏神经节切除术(Vidian neurectomy)等手术疗法,可采用单一治疗或几种方法综合治疗,但对顽固病例的疗效仍不够满意。  相似文献   

4.
过敏性疾病     
日本约有1/3人口患有某种过敏性疾病(花粉症/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特应性皮炎、食物过敏等)。过敏性疾病的罹患率不仅在小儿,在高龄者也在不断增加。这种增加倾向从世界范围来看是发达国家共同面临的健康问题。过敏性疾病学与其他学科一样,从基础、临床免疫学和基因组科学两方面就病因病理的解析和治疗方法的开发上有一定的进步。  相似文献   

5.
特异性脱敏疗法是通过反复注射过敏原浸出液(抗原液),使机体对该抗原的感受性降低,以阻止哮喘发作的治疗方法。脱敏疗法是变态反应性哮喘的唯一积极的病因疗法。一、脱敏疗法的对象脱敏疗法的对象是明确过敏原但不能切断与它接触,仅用对症疗法不能充分控制的病例。作者等应用的抗原大部分是屋内灰尘或为其主要抗原的灰尘壁虱,还有一部分是海蛸(从事牡蛎养殖业者的哮喘),兽毛(毛笔制造者的哮喘),杉树、娑罗双树(木材粉尘引起的哮喘),小麦粉(面包制作者的哮喘)等  相似文献   

6.
近年对支气管哮喘采用对症疗法、特异性脱敏疗法、运动疗法、物理疗法和心理疗法等综合治疗措施,使许多患者的哮喘发作得到有效控制。作者就抗哮喘药β受体兴奋剂、黄嘌呤制剂、色甘酸二钠(DSCG)及其类似内服剂、抗胆硷剂、类固醇制剂、溶痰祛痰剂、氧疗和输液等方法,择重点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脱敏疗法和嗜酸粒细胞炎症脱敏疗法是Noon等人最早倡导的,1911年把它做为对以支气管喘息为代表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治疗方法介绍给大家。至今已有80年的历史。尽管认为它是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唯一的根治疗法,但现在临床上只把它看成是一般的治疗方法。其理由...  相似文献   

8.
特异性脱敏疗法 (SP IT) ,从 1 91 1年开始被用于花粉症的治疗。在花粉症的治疗上 ,1 94 0年开始应用抗组胺药 ,1 970年以后 ,局部用类固醇类药、化学介质游离抑制剂及第二代的抗组胺药等相继被开发 ,至今仍在临床上应用。通过应用大量的安慰 (对照 )剂的双盲实验 ,SP IT已被确认在治疗花粉和家螨等导致的过敏性鼻炎方面很有效。但是 ,在药物疗法疗效很高的今天 ,除了大学附属医院等机构外 ,对于在日本高发的花粉症治疗 ,SP IT疗法被应用的频率并不高。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 ,可能是SP IT有引起全身性副作用的可能性。还…  相似文献   

9.
T细胞的不应答性和免疫疗法控制在过敏反应中起关键作用的T细胞的反应性,是治疗过敏性疾患的根本方法。一、T细胞同变态反应性炎症根据Coombs和Gell分类,支气管哮喘是1型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典型代表。从抗原吸入后数分钟内呼吸道即收缩,出现哮喘症状(速发...  相似文献   

10.
哮喘发作时应用激素吸入治疗的指标1.激素吸入的必要性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的定义为与肥大细胞和嗜酸粒细胞等多数细胞相关的气道慢性炎症性损害。它以慢性炎症为基础,伴发哮喘、呼吸困难和咳嗽等哮喘症状,同时出现气道过敏性症状。因而,须以改善气道炎症作为...  相似文献   

11.
张来虎 《日本医学介绍》1999,20(12):563-564
一、吸入类固醇和支气管扩张剂1.轻度哮喘 哮喘可导致慢性气道炎症,终末气道壁发生不可逆性变化(气道重构),长期哮喘未充分控制的患者,肺功能可能降低。多数治疗方针认为,轻度伴有间歇性症状的患者,有症状时仅用支气管扩张剂。据报道,间歇性症状的哮喘气道也有炎症,提示轻度哮喘也应适当使用预防药物。目前,高龄者及长期患病的患者自觉症状少,潜在性治疗适应的患者可能很多。吸入类固醇其抗炎症作用不用言表,轻~中度哮喘使用二丙酸氯地米地(beclomethasone)症状改善与气道炎症改善不符者也有报道。通常用药…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肺癌支气管内动脉抗癌剂注入疗法的预后因子应用Cox比例hazard模型的多变量分析研究自1965年Kahn等报告支气管内动脉抗癌剂注入疗法(bronchialarterialinfusion,BAI)以来,该法已成为治疗肺癌的一种有力手段。有关...  相似文献   

13.
李曼 《日本医学介绍》1999,20(6):271-273
过敏性反应(anaphylaxis)是肥大细胞或嗜硷性粒细胞释放的化学物质(组胺、激肽等),引起血管通透性亢进,导致组织水肿、血管扩张、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等病情发生的变态反应(alergie)性疾病。特别是过敏性休克(anaphylacticshock...  相似文献   

14.
抗痨治疗中的主要药物雷米封(INH)、利福平(RFP)常因出现发热(F)、药疹(Ex)等副作用而停药,给治疗带来很大麻烦。为此,临床上迫切希望有一新的对策来弥补这一不足。新的对策不外乎使用替代药物和脱敏疗法,但目前尚未发明一种临床上有效的、可以替代I...  相似文献   

15.
过敏性疾病与生活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敏 《日本医学介绍》1995,16(7):315-316
过敏性疾病与生活环境最近过敏性疾病有增加的倾向。这主要与遗传因素、疲劳、大气污染、花粉、饮食习惯及居住环境有关。本文以学龄儿童为对象阐述了过敏与居住环境、生活方式及同胞兄弟数量的关系。1.与居住环境的关系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和特应性皮炎等过敏性疾病...  相似文献   

16.
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的治疗新药.──Emedastine difumarateEmeaastinediumarate是日本钟纺株式会社合成的,具有苯并咪唑骨架的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治疗药。该药具有抗组胺作用、抑制P物质诱发的组胺释放作用及抑制嗜酸粒细胞游...  相似文献   

17.
池修 《日本医学介绍》1998,19(11):490-491
为了不减低一种化疗抗癌剂的抗癌效果,且可减少其副作用的一种方法,即应用药物释放系统(drugdeliverysystem,DDS)治疗。应用DDS治疗癌症分为全身疗法和局部疗法,其目的和方法均不同。用DDS局部治疗癌的目的是抑制全身治疗的副作用,在不...  相似文献   

18.
Churg—Strauss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urg—Strauss综合征竹内健等Churg-Strauss综合征(CSS),是1951年由Churg和Strauss从结节性动脉周围炎分离出的独立疾病,以支气管哮喘、嗜酸粒细胞增多以及全身性肉芽肿性血管炎为主要特征,也称为变态反应性肉芽肿性血...  相似文献   

19.
曲智 《日本医学介绍》2007,28(5):229-229
对于杉花粉症的治疗一般是以抗组胺药为主的药物疗法。目前对于杉花粉症有可能根治的治疗只有免疫疗法(脱敏疗法)。免疫疗法中最常用的过敏源投予方式为皮下注射,其他新的投予方式有:①口服;②气管内投予;③经鼻投予;④舌咽下投予等。  相似文献   

20.
双调蛋白(amphiregulirt)目前被认为是参与支气管哮喘的气道重塑因子之一。IgE人化抗体——omalizumab在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上有效,并已纳入美国治疗指南。抗CCP抗体、关节MRI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早期诊断有一定价值。有报道称在治疗上,初发早期病例采用抗TNF疗法能够缓解症状,而对于抗TNF疗法无效的病例,新的生物学制剂有效。有关TLR9信号通路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作用研究正在进行,有报道称使用霉酚酸酯(mycophenolate mofetil)等新的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抗磷脂抗体综合征中,Val247aUer与疾病的发生存在明确关系,同时研究也发现p38MAPK介导的信号通路也发挥重要作用。TNF-α转录酶参与硬皮病的病理生理形成,有关自身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前瞻性随机试验正在欧美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