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肖岚 《江西医药》2010,45(8):827-828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先天性肌性斜颈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4例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高频超声表现,了解患侧胸锁乳突肌的大小、形态、内部回声的变化及血流情况,并与健侧胸锁乳突肌对比观察。结果高频超声可清晰的显示胸锁乳突肌内肿块,内有肌肉纹理,肌纹理紊乱,且肿块越大,肌纤维回声越强,彩色血流显示部分可见点状、棒状血流信号,超声声像图与健侧明显不同。结论高频超声检查对婴儿先天性肌性斜颈能早期正确诊断,并且对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治疗转归及预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冯琴  唐丽建 《中国基层医药》2014,(19):2997-2998
【摘要】目的探讨高频超声检查在先天性肌性斜颈(CM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6例怀疑CMT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CMT患儿高频超声声像图特征并评估其准确性,探讨高频超声在CMT患儿成像功能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结果36例患儿中有23例经高频超声被诊断为CMT。以临床检查为准,高频超声诊断CMT的敏感性为87.5%,特异性为83.3%。21例CMT患儿患侧胸锁乳突肌超声下均可见异常声像图改变。高回声患儿8例,等回声5例,低回声8例。9例患侧胸锁乳突肌均较健侧有所缩短,肿块均位于患儿的胸锁乳突肌中下段部分,内部肌纹理的排列较紊乱,有的发生中断或者消失,无明显包膜存在;8例未探及明确的肿块,可见患侧胸锁乳突肌呈均匀性增厚,肌内条纹明显增粗,均较健侧短。4例表现为均匀增厚型,回声均匀,患侧胸锁乳突肌均较健侧有所缩短但包膜完整。结论CMT超声图像特征明显,但仍需结合临床检查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邵力飞  邵嘉鸣 《江西医药》2006,41(9):698-699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先天性肌性斜颈的应用价值。方法69例先天性肌性斜颈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两侧胸锁乳突肌大小、形态和回声的变化。观察肿块血流及周围血管情况。结果先天性肌性斜颈的胸锁乳突肌局限性增厚58例.均匀性增厚11例;声像图表现:肌束纹理紊乱,回声强弱不一,分布不均匀;肌外膜均保持连续。临床未扪及肿块而超声发现异常回声7例。结论超声能早期正确诊断本病。并且在指导治疗和疗效的观察上有重要价值。有助于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斜颈相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在婴幼儿先天性肌性斜颈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行高频超声检查并经临床证实的疑似先天性肌性斜颈体检者共60例,按是否系先天性肌性斜颈分为先天性肌性斜颈组(CM组,n=38)和非先天性肌性斜颈组(NCM组,n=22)。采用单因素分析婴幼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高频超声声像图特征,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婴幼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独立预测因素;用独立预测因素构建预测婴幼儿先天性肌性斜颈可能的回归方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本模型对婴幼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诊断效能。结果 两组患侧的回声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回声质地、血流信号、包膜、边缘和胸锁乳突肌横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回声质地、血流信号、包膜和胸锁乳突肌横径是婴幼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独立预测因素。本模型最佳截点值为395.884,其曲线下面积为0.924,此截点值下本模型对婴幼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符合率分别为94.70%、95.50%、97.30%、91.30%和95.00%。结论 高频超声对婴幼儿先天性肌性斜颈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能用于筛查婴幼儿先天性肌性斜颈,还能够进一步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本文通过我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135例先天性肌性斜颈患者的胸锁乳突肌声像图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探讨超声对该病的诊断价值及对临床治疗的疗效观察及预后评价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婴幼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高频超声特点,本文回顾性分析了41例婴幼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声像图资料,发现患侧胸锁乳突肌表现为:①均匀增厚9例(22.0%),平均厚度8.3mm,肌纤维排列规则,回声均匀;②局部增厚15例(36.6%),均位于中下段,平均厚度11.6mm,局部增厚的肌纤维排列紊乱,回声不均匀;③形成肌性假瘤17例(41.5%),肌肉中下段出现实质性非均质性稍强回声团,内部结构紊乱,边缘可测及少许点线状血流信号。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小儿斜颈患者的诊治,分析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并探讨其治疗效果.方法:自2010-07~2012-03在我院诊治的肌性斜颈与眼性斜颈患儿23例,其中我院骨科收治肌性斜颈组患儿15例,眼科收治眼性斜颈组患儿8例.所有患儿均经彩色超声检查及眼科检查并采用手术方法,治疗后对患儿颈部功能及面容方面进行预后评估,评价两组疗效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彩超显示肌性斜颈患儿胸锁乳突肌明显厚于对侧,回声增强.而眼性斜颈患儿胸锁乳突肌与对侧相同.对23例患儿术后颈部活动及面容方面进行评定:肌性斜颈的患儿术后优良率93.75%%,眼性斜颈的患儿术后优良率为91.89%.结论:彩超和眼科检查对于鉴别肌性斜颈和眼性斜颈有重要的价值,在此基础上的不同治疗均可取的良好的效果,肌性斜颈术后效果略优于眼性斜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推拿结合快速针刺法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方法 33例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予以推拿及快速针刺法,观察治疗前后患儿胸锁乳突肌处彩超变化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 33例患儿中治愈10例,好转21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为93.94%。各月龄段患儿恢复情况以3月内恢复最佳,总有效率达100.00%。治疗前后患儿患侧胸锁乳突肌包块的大小及回声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推拿配合快速针刺疗法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疗效显著,且年龄越小,疗效越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超声诊断并经临床证实的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46例的声像图特征。结果本组46例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均发现异常声像图改变。根据声像图特征,46例先天性肌性斜颈分为两种类型:肿块型25例(54.3%),弥漫型21例(45.7%)。14例(30.4%)先天性肌性斜颈内显示低速高阻动脉血流,阻力指数0.169~0.187。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有明确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婴儿前8周表现为胸锁乳突肌瘤样增大的颈部纤维瘤的不同超声表现。方法 对有胸锁乳突肌肿块或肌性斜颈的47例患儿在12周之前做超声检查,回顾总结其超声特征表现(肿块或弥漫性肌肉增大及其回声特征),记录病史和随访资料。结果 超声分析显示,24例婴儿仅在胸锁乳突肌中有单一肿块(其中20例表现为回声增强,4例表现为混合性回声);7例为胸锁乳突肌肿块同时伴有梭形肌肉肿大(均表现为低回声);16例仅有肌肉肿大(其中12例为混合性回声,4例为低回声)。少见的几种超声表现包括:(1)胸锁乳突肌单一肿块在长轴上分裂为两个组成部分;(2)弥漫性肿大肌肉表现为强回声和低回声相间的条纹状改变。40例病人随访4个月,29例病人随访6个月,临床表现均有好转。结论 颈部纤维瘤样增生在超声波上表现为回声增强团块或胸锁乳突肌弥漫性肥大的混合回声和低回声。其超声表现的差异并不妨碍正确诊断,因为这种差异仅表现在肌肉中,而周围软组织表现正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推拿配合斜颈矫正托佩戴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的疗效.方法:将300例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200例和对照组100例,其中治疗组采用推拿治疗配合斜颈矫正托佩戴,对照组只进行推拿治疗,分别观察治疗结束后的疗效和2年后随访的远期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疗效及远期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率和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推拿配合斜颈矫正托佩戴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的疗效优于单纯推拿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中药外敷佐治早期小儿肌性斜颈的疗效。方法将113例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76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应用标准化牵伸手法及磁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舒筋散结膏外敷。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7%,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活血化瘀中药外敷可提高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段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2021年4月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5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成三组:≤3个月组30例,>3个月~≤6个月组19例,>6个月~≤12个月组10例,三组患儿均早期接受综合康复治疗,评估治愈率以及平均治愈时间。结果:三组患儿治愈率以及平均治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性斜颈畸形患儿在3个月以内就开始接受综合康复治疗,效果显著,治愈时间短。  相似文献   

14.
李浩  王苏明  刘兴存  符松  陈姬 《中国医药》2013,8(2):217-218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肌性斜颈(CMT)单切121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选2002年7月至2011年3月CMT患儿176例,年龄10个月-15岁,中位年龄4.8岁。右侧112例,左侧64例。所有患儿均行单切口胸锁乳突肌起点锁骨头及胸骨头松解,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同时结合枕颌牵引。佩戴颈托或支具保持颈部在矫枉过正姿势。结果术后随访1~7.5年,中位随访时间为4.2年。所有患儿术后外观及颈部活动受限明显改善,斜视和面部发育异常逐步近于正常,优良率达96.0%(169/176)。结论CMT患儿无论年龄大小,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采用单切口手术治疗配合术后积极的康复锻炼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2,7,9(MMP-2、MMP-7、MMP-9)在先天性肌性斜颈胸锁乳突肌的表达情况,探讨先天性肌性斜颈胸锁乳突肌纤维化的发生机制。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先天性肌性斜颈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胸锁乳突肌MMP-2、7、9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可见对照组绿色的胶原纤维极少,肌肉型组和纤维型组胶原纤维明显增多。MMP-2,7,9在纤维型组中表达比在对照组及肌肉型组中明显减少(P〈0.01);在肌肉型组中表达略有增加,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MP-2,7,9表达下降可能是导致胶原过度沉积、SCM细胞外基质纤维化加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缝匠肌阔筋膜张肌骨瓣移植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20例(男15例,女5例)患者,骨折切开复位空心加压螺钉或可折螺钉内因定后,取缝匠肌阔筋膜张肌骨瓣植入股骨颈槽内。结果20例骨折全部获得愈合,末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结论青壮年股骨颈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缝匠肌阔筋膜张肌骨瓣移植,可以促进骨折早期愈合,防止股骨头坏死。  相似文献   

17.
大于7岁儿童肌性斜颈的手术疗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伯锋  殷春霞 《河北医药》1999,21(5):333-335
目的:观察大年龄同性斜颈的手术疗效,方法:手术治疗肌性斜颈患儿49例,对大年龄患称部分切除胸锁乳突肌远端,对22例手术时年龄〉7岁(平均11岁8个月)者随访1年以上(平均3年4个月)结果:所有患儿的功能和外观均有改善,但有些病事遗脊柱侧凸畸形,尤其是女孩,结论:大年龄儿童尤其女孩可继发脊柱畸形。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局部注射治疗婴幼儿先天性斜颈的机理。方法:体外培养Wistar大鼠乳鼠骨骼肌间质成纤维细胞,采用3H-TdR掺入法,MTT比色法和流式细胞仪细胞周期分析技术,观察地塞米松对成纤维细胞DNA合成、细胞数目和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地塞米松可抑制成纤维细胞DNA合成,减少成纤维细胞增殖数目,降低成纤维细胞增殖指数,其作用随浓度增大而增强,结论:先天性斜颈婴幼儿期胸锁乳突肌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可抑制胸锁乳突肌间质成纤维细胞的过度增生,减少肌肉纤维化。  相似文献   

19.
Glycosylation is the most frequent modification of proteins and is important for many ligand-receptor interactions. Recently, defects in protein glycosylation have been linked to several forms of congenital muscular dystrophy that are frequently associated with brain abnormalities. Muscle-eye-brain disease and Walker-Warburg syndrome are caused by mutations in enzymes involved in O-mannosylation, whereas Fukuyama congenital muscular dystrophy and congenital muscular dystrophy type 1C are caused by mutations in genes that encode putative glycosyltransferases. The common factor in these disorders is defective processing and maturation of a protein called alpha-dystroglycan. This is thought to disrupt the link between alpha-dystroglycan and components of the extracellular matrix, and result in muscle disease and, in many cases, a neuronal-migration disorder.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改良提上睑肌缩短术治疗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8例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进行改良提上睑肌缩短手术,观察术后疗效。结果正矫30眼(79%),欠矫7眼(18%),复发1眼(3%)、复发者为3岁患儿,无过矫病例。大部分患者均能在3个月内自然闭合眼睑,最迟者为1年。随访时间半年~1年,无一例发生暴露性角膜溃疡。结论改良提上睑肌缩短术治疗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安全、可靠,是一种实用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