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总结显微外科技术在幼儿严重创伤修复中的应用体会.方法 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幼儿严重创伤15例.一期手术修复13例,二期手术修复2例.分别行损伤血管端端吻合、血管修补及大隐静脉移植修复血管损伤7例(同期修复血管邻近主干神经损伤2例),断指再植2例3指,手部软组织外伤性缺损皮瓣转位修复4例(逆行指动脉岛状皮瓣1例,筋膜岛状皮瓣3例),跟部软组织外伤性缺损行股前外侧游离皮瓣移植及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皮瓣转位各1例.结果 15例患儿手术均获成功.血管损伤术后肢体血运良好,断指再植成活,皮瓣转位及移植术后皮瓣存活,2例出现皮瓣远端少许坏死,换药后愈合.随访3个月至5年,主干血管及神经损伤修复后肢体血运良好,感觉及运动功能不同程度恢复,皮瓣外观及成活良好,再植断指功能满意.结论 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幼儿严重创伤疗效较成年人满意,对术者操作和术后管理要求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显微外科技术在幼儿严重创伤修复中的应用体会。方法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幼儿严重创伤15例。一期手术修复13例,二期手术修复2例。分别行损伤血管端端吻合、血管修补及大隐静脉移植修复血管损伤7例(同期修复血管邻近主干神经损伤2例),断指再植2例3指,手部软组织外伤性缺损皮瓣转位修复4例(逆行指动脉岛状皮瓣1例,筋膜岛状皮瓣3例),跟部软组织外伤性缺损行股前外侧游离皮瓣移植及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皮瓣转位各1例。结果15例患儿手术均获成功。血管损伤术后肢体血运良好,断指再植成活,皮瓣转位及移植术后皮瓣存活,2例出现皮瓣远端少许坏死,换药后愈合。随访3个月至5年,主干血管及神经损伤修复后肢体血运良好,感觉及运动功能不同程度恢复,皮瓣外观及成活良好,再植断指功能满意。结论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幼儿严重创伤疗效较成年人满意,对术者操作和术后管理要求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拇指指腹缺损的几种带蒂皮瓣修复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用邻指皮瓣、食指背侧岛状皮瓣、指侧方血管神经蒂岛状皮瓣、拇指桡掌侧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指腹缺损26例。结果26例皮瓣全部成活,外形及功能满意。结论指侧方血管神经蒂岛状皮瓣、拇指桡掌侧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食指背侧岛状皮瓣是修复拇指指腹缺损的较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腓肠神经滋养血管带蒂岛状皮瓣转移修复小腿中下段及踝周皮肤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10月至2011年10月应用腓肠神经滋养血管带蒂岛状皮瓣修复小腿中下段及踝周皮肤组织缺损37例,其中26例应用腓肠神经滋养血管逆行带蒂岛状皮瓣修复小腿下段1/3及踝周皮肤组织缺损,11例应用腓肠神经滋养血管顺行带蒂岛状皮瓣修复小腿中下段皮肤软组织的缺损。结果 37例转移皮瓣全部成活,其中3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痊愈。结论腓肠神经滋养血管皮瓣解剖恒定,操作简单,损伤小,不破坏下肢功能,成活率高,是修复小腿中下段及踝周皮肤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几种常用局部岛状皮瓣在手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对76例手部软组织缺损应用局部岛状皮瓣修复,其中有食指背侧岛状皮瓣、第二掌背动脉岛状皮瓣、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结果73例皮瓣成活,1例皮瓣坏死,2例皮瓣部分坏死。随访1-4年皮瓣外形满意,手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局部岛状皮瓣是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林世磅  余东 《现代医院》2005,5(1):28-28
目的 总结应用血管移位在撕脱性断指再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邻指自体血管移位对 10例撕脱性断指的血管进行移植吻合。结果  10例断指均获得存活。结论 血管移位在撕脱性断指再植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血管吻合时应遵循显微外科原则。  相似文献   

7.
聂建雄 《现代保健》2011,(11):15-16
目的 探讨拇指末节旋转撕脱性离断的特点及再植的可行性.方法 对38例拇指末节旋转撕脱性离断患者,采用不同方法 进行再植,并至少吻合一侧指固有动脉,直接或行静脉移植重建静脉回流,不能吻合静脉者,行甲床或指尖侧切放血,指固有神经均急诊予修复.结果 38例断指再植术后成活34例,4例坏死,成活率89.5%,全部成活病例进行随访,时间为6个月~3年,患指大多恢复了良好外观、功能、感觉.除恢复痛、温、触觉外,两点分辨觉为5~12 mm,平均为8 mm.根据评定试用标准,优26例,良5例,差3例.结论 拇指末节旋转撕脱性离断是一种特殊类型断指,但只要断指的指体完整,清创后可找到供吻合的血管,采用正确再植方法 ,仍有很高的成活率,应尽量予以再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桡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在手背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方法2004年3月至2008年10月应用以桡动静脉为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背部皮肤撕脱伤9例。结果9例皮瓣成活良好,手功能恢复满意。结论桡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是修复手背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9.
对17例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采用小腿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转位修复,并探讨该皮瓣的临床应用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带腓肠神经滋养血管蒂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方法 应用带腓肠神经滋养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胫前区中、下段,踝周及足跟部软组织缺损35例,修复面积最大为20 cm×10 cm.结果 35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皮瓣无水肿、淤血、水疱等静脉危象的表现,术后平均随访8个月,感觉恢复,皮瓣两点分辨感觉1~2 cm.结论 带腓肠神经滋养血管蒂岛状皮瓣是修复小腿下段、踝周及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之一,有利于皮瓣成活,皮瓣感觉和足背外侧感觉都有比较满意的恢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带腓肠神经滋养血管蒂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方法 应用带腓肠神经滋养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胫前区中、下段,踝周及足跟部软组织缺损35例,修复面积最大为20cm×10cm。结果 35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皮瓣无水肿、淤血、水疱等静脉危象的表现,术后平均随访8个月,感觉恢复,皮瓣两点分辨感觉1—2cm。结论 带腓肠神经滋养血管蒂岛状皮瓣是修复小腿下段、踝周及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之一,有利于皮瓣成活,皮瓣感觉和足背外侧感觉都有比较满意的恢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改进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跟部、踝部及足背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我们将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进行改进设计(1)采用皮瓣回流静脉干高压时予以结扎小隐静脉干,或与受区静脉吻合;(2)皮瓣蒂部保留梨形皮桥,逆行转位修复;2007年~2009年,应用改进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跟部、踝部及足背软组织缺损9例。结果9例皮瓣全部成活,经8~12个月随访,效果满意。结论改进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是一种新型、简便、实用的软组织缺损修复方法,利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扩大的足底内侧带神经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足跟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应用扩大的足底内侧带神经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足跟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设计皮瓣面积8cm×6cm~12cm×9cm.结果 8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大部分成活,部分坏死经换药创面愈合,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8.6个月,皮瓣外形满意,感觉良好,弹性好且耐磨,均未出现皮瓣坏死.结论 应用扩大的足底内侧带神经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足跟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具有外形美观、功能良好和感觉良好等优点,是修复足跟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4.
食指尺掌侧动脉转位在拇指旋转撕脱离断再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拇指旋转撕脱性离断,由于受伤机制复杂、损伤重,用常规方法难以再植成功.因而被有些学者列为再植禁忌。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和再植技术的提高,再植适应症不断扩大,拇指旋转撕脱性断指再植主要是血管的修复问题,方法较多。我科自2002--2008年应用食指尺掌侧动脉转位修复拇指动脉16例,2例拇指坏死,成活的拇指外形满意,功能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Masquelet以及Bertelli等首次报道了皮神经伴行血管蒂岛状皮瓣的解剖和临床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术广泛应用于临床,由于生理和病理的特殊性,小儿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成为临床治疗的难题之一,全文对运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修复小儿皮肤、软组织缺损29例的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张英  邱垂明  谭海涛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3):2674+2676
[目的]探讨应用邻指带血管神经蒂皮瓣修复手指末节软组织部分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邻指带血管神经皮瓣共修复16例共18指末节部分缺损病例。[结果]所有皮瓣均成活良好。术后随访3~18月,皮瓣血运、弹性、质地良好,功能满意。[结论]应用邻指带血管神经皮瓣修复手指末节部分缺损,具有手术简便易行、安全、效果好、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7.
探讨带蒂皮瓣在手背软组织缺损的应用。对 2 6例手背软组织缺损临床应用六种带蒂皮瓣修复 ,指背损伤用食指背岛状皮瓣、掌背动脉为蒂逆行岛状皮瓣及带蒂随意皮瓣修复 ,手背用前臂骨间背动脉岛状皮瓣、尺动脉腕上支皮瓣、旋髂浅动脉岛状皮瓣修复。结果表明应用带蒂皮瓣是修复手 (指 )背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足背软组织缺损主要由创伤引起,尤其是车祸引起的辗压撕脱伤,损伤常出现肌腱外露,甚至有时直接表现为骨外露.虽然有多种方法如交腿皮瓣,筋膜瓣及游离皮瓣可用于修复该区域软组织缺损,但操作复杂,有时需牺牲主要血管且术后外观臃肿,因而并非理想方法[1].有学者提出了小腿外侧的皮瓣供区并以其治疗足背及小腿外踝软组织缺损[2].1998-03/2003-07应用小腿外踝上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8例,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以伤指指背筋膜为蒂、带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的岛状皮瓣逆行转移修复末节指腹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应用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筋膜皮瓣逆行修复指端软组织缺损10例12指指端缺损。结果手指的功能和外形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结论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筋膜皮瓣适用于指端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应用近节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手足外科应用近节指背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30例(30指),其中男性24例,女性6例;年龄19 ~ 58岁,平均(36±12)岁。其中指腹缺损伴指骨外露12例,指尖皮肤软组织伴甲床远端及末节指骨远端少量缺损8例,指尖皮肤及甲床缺损5例,甲床大部分缺损伴末节指骨远端少量缺损5例。创面缺损范围为3.0 cm×1.5 cm ~ 2.0 cm×0.5 cm。按照指端缺损面积设计皮瓣大小,皮瓣蒂部为指桡背侧或尺背侧筋膜组织,旋转点最远不超过远指间关节平面,旋转皮瓣及蒂部180°逆行修复指端缺损,供区全厚皮片游离移植修复。术后对皮瓣外形、感觉和手功能恢复等指标进行观察评价。 结果术后30例(30指)皮瓣25指顺利成活,5指术后起张力性水泡,拆线换药后表皮脱痂愈合。术后随访2~12个月,皮瓣修复外观及质地良好,患者对皮瓣及伤指外观满意,患指屈伸功能恢复良好,皮瓣感觉两点辨别率为4~12 mm。 结论近节指背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血供明确,切取灵活方便,不牺牲指固有动脉,是修复指端缺损的一种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