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并发脑血管痉挛(CVS)是常见且重要并发症,同时也是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1].蛛网膜下腔的积血是导致CVS发生的根本原因,尽快清除蛛网膜下腔积血是防治CVS的重要措施.自1993~2002年以来,我科开展脑脊液(CSF)置换术防治脑血管痉挛,取得良好效果.本文就CSF置换术防治脑血管痉挛的护理观察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崔群建  付浩  曹创 《医学信息》2008,21(6):947-948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转归不良的主要原因为①再出血,②脑血管痉挛,③急慢性脑积水.本文回顾了80例颅内动脉瘤行手术或血管内治疗病人,15例死亡原因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瘤是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病因,其发病率为人口的1%,据调查数据表明,发病高峰年龄为40~60岁,女性多于男性为3:2,本病患者可因用力、创伤、或无明显原因而发生突然破裂,出现剧烈头痛、烦躁不安、恶心呕吐,严重者可以昏迷、脑疝而迅速死亡。有很多患者因发生再次出血导致死亡,因此预防再次出血受到普遍关注。本文观察了我科近一年来6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皆具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症  相似文献   

4.
对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栓塞介入术治疗,充分及时的术前和术后观察及护理,使治疗达到了一个最佳的效果,因此介入治疗前后采取有效而完善的护理措施是成功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012年4月~2013年2月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行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术的7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无1例发生颅内再出血、脑积水和张力性颅内积气;仅发生颅内感染2例,感染率为2.8%。结论腰大池脑脊液引流术后细致的观察和护理,可提高临床治愈率,降低脑水肿、脑血管痉挛、颅内再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康复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Rho激酶与脑血管痉挛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Rho激酶是一类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它是小G蛋白Rho的下游作用底物,且可通过调节细胞骨架的组装、细胞粘附、细胞移动、平滑肌收缩和基因表达来发挥其生物学作用。以血管平滑肌异常收缩为特征的脑血管痉挛(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主要的并发症之一,尤其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Rho激酶主要通过抑制肌球蛋白轻链磷酸酶(MLCP)的活性来上调肌球蛋白Ⅱ的肌球蛋白轻链(MLC)磷酸化水平,进而以不依赖Ca^2+的方式增强平滑肌收缩,参与CVS发生。有效抑制Rho激酶活性有可能为CVS的预防开辟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IADSA即经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将传统的血管造影与电子计算机结合起来的新技术。主要用于显示动脉瘤和血管畸形。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先天性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而且由于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存活者中有1/3复发,复发死亡率为30%~60%,第三次出血几乎是100%死亡。因此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应行IADSA术以查出出血原因,确定有无动脉瘤,血管畸形及部位和大小,为进  相似文献   

8.
王新华  田香哲  周晔 《医学信息》2008,21(2):282-283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动脉血管的异常改变而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多因蛛网膜下腔出血而引起,部分患者是因脑血管痉挛、闭塞或因动脉瘤压迫周围组织造成,导致患者致残或死亡,主要见于中年人[1].  相似文献   

9.
袁燕 《医学信息》2007,20(2):189-190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管腔局部的异常扩张,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主要原因,现代神经放射学的发展,使绝大多数的颅内动脉瘤都能通过血管内栓塞而治愈,从而免除开颅手术。我院自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采用电解可脱式弹簧圈(GuglimiDetachable Coil,GDC)血管内途径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48例,均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玉秋 《医学信息》2009,22(8):1649-1650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除头部外伤和高血压病以外原因所引起的自发性脑血管突然破裂,血液流到蛛网膜下腔,并经腰椎穿刺或影像学所证实[1],系临床常见病,主要病因为颅内动脉瘤破裂(约占80%)[2],并发症多而且死亡率及致残率高.2005-2008年我科收治63例SAH,其中再次出血6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常见病因是先天性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和高血压动脉硬化等。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SAH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是导致患者伤残率和病死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明确其发病机制,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改善SAH整体预后和生活质量的关键,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近年来有关CVS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蛛网膜下腔出血系实质表面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一种临床并症[1],以先天性颅内动脉瘤为最多见,其次是脑血管畸形及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也可以引起管壁病变和破裂出血,出血后脑组织通过交感神经作用,引起广泛性脑动脉痉挛而至微循环障碍脑组织缺氧。现将观察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病因以颅内动脉瘤多见.脑血管造影是明确病因的最好手段,应尽早进行.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主要有血管内栓塞治疗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本文对我院10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造影结果及治疗进行回顾分析.  相似文献   

14.
血液从破裂的血管直接进入蛛网下腔,即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ehnoid hemorrhage;SAH)外伤引起的称为外伤性SAH。而本文系指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该病患者常因严重大出血、再出血或并发脑血管痉挛引起死亡。因此在急性期做好护理工作使病人安全度过该期就显得特别重要。护理体会如下: 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除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的变化外,应特别注意观察意识、瞳孔、头痛、呕吐及抽搐等情况的变化,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发病后1周内如不合并其它感染,可有体温轻度升高,一般不超过38.5℃,系吸收热。一般3~7天逐渐下降,不需药物治疗。如超过38.5℃则应注意是否有继发感  相似文献   

15.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的原因尚不清楚,曾经认为蛛网膜颗粒的纤维变性是脑脊液循环阻塞的原因,但未被广泛承认。本研究的目的是进一步明确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蛛网膜颗粒的血液、炎症和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 通过尸检取50例成年患者的蛛网膜颗粒标本,所有的标本均经一系列的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2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尸检时间为出血后12h~34年,15例中度至重度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均有不同程度脑积水,与年龄匹配的27例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对照比较,作者观察了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第一周内血液和蛛网膜颗粒炎症的关系,发现蛛网膜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16.
128层螺旋CT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应用128层螺旋CT机,对126例CT平扫诊断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进行颈脑血管成像检查,用德国西门子公司Syngo Neuro DSA软件系统行多技术处理,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并行DSA检查对照分析.结果:128层螺旋CT显示89例动脉瘤,5例动静脉畸形,32例未见异常.89例动脉瘤患者中38例行DSA检查,病变部位与病变形态与128层螺旋CT显示一致;32例未见异常者中,8例行DSA检查,发现3例有动脉瘤,5例为阴性.结论: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是检查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方法,具有无创性、高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常规DSA检查.  相似文献   

17.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围术期的护理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 观察38例颅内动脉瘤介入围术期的病情变化,针对性加强预防措施、及早正确处理颅内动脉瘤及介入手术的并发症.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和基础护理,防止动脉瘤术前再次破裂;术中予以生命体征监测,术后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通过有效的护理避免出血、血管痉挛等并发症.结果 本组成功栓塞 36例动脉瘤病人,1例动脉瘤破裂出血死亡,1例因肺内感染死亡.结论 围术期密切观察病情及早发现并发症,施行正确的护理措施,可提高介入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孙林  张玲 《医学信息》2007,20(6):573-574
我科自2006年3月至2007年3月对16例破裂急性期循环动脉瘤病人行眶上锁孔手术(SAH),术后通过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有效地呼吸道管理,控制脑血管痉挛,积极预防并发症等治疗与护理,患者均好转出院。1对象与方法本组患者共17例,男性6例,女性11例,年龄36~68岁,平均年龄52岁,16例患者均以突发性头痛起病,伴动眼神麻痹3例,脑膜刺激征阳性14例,意识障碍7例,本组患者均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3d内行眶上锁孔入路手术,手术前均急诊所DSA检查,显示前交通动脉瘤11例,后交通动脉5例,动脉瘤直径0.5~2.5cm,无宽颈动脉瘤。本组动脉瘤均成功夹闭,其中2例…  相似文献   

19.
张顺英  方慧苹 《医学信息》2009,22(6):569-570
目的探讨海绵圆枕+颈部按摩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颈项疼痛临床护理过程中的使用效果。方法将确诊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严格筛选,将符合条件的观察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159例)与对照组(15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治疗、护理和颈部按摩,实验组接受相同临床治疗和护理的同时使用海绵圆枕+颈部按摩两种护理方法,4周后对两组患者颈项疼痛、颈项僵直及舒适度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颈项疼痛、舒适度改变方面有非常显著差异性(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颈项僵直方面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海绵圆枕+颈部按摩在有效缓解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颈项疼痛、颈项强直,提高舒适度等方面的应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高分辨磁共振(HR-MR)血管壁成像在镜像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中判断责任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镜像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并对术前通过HR-MR血管壁成像判断责任动脉瘤的结果与术中确认的责任动脉瘤结果进行一致性对比,计算通过HR-MR血管壁成像判断动脉瘤破裂的灵敏度、特异度和通过双侧动脉瘤瘤壁强化差异判断责任动脉瘤的准确率和失效率。结果 21例镜像动脉瘤患者共检出42个动脉瘤。HR-MR血管壁成像时出现瘤壁强化的动脉瘤22个,其中破裂动脉瘤20个,未破裂动脉瘤2个。HR-MR血管壁成像时未出现瘤壁强化的动脉瘤共有20个,其中破裂动脉瘤1个,未破裂动脉瘤19个。通过HR-MR血管壁成像时动脉瘤壁出现强化判断动脉瘤破裂的灵敏度为95. 2%,特异度为90. 5%。显微外科手术中共确认责任动脉瘤21个,其中术前通过HR-MR血管壁成像时双侧瘤壁的强化差异判定为责任动脉瘤的有20个,无法通过HR-MR血管壁成像判断责任动脉瘤的有1个。通过HR-MR血管壁成像时双侧动脉瘤瘤壁的强化差异判断责任动脉瘤的准确率为95. 2%,失效率为4. 8%。结论 在颅内镜像动脉瘤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HR-MR血管壁成像对责任动脉瘤的判断有较高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