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制强力负压引流装置+腋窝皮瓣点式缝合固定在预防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12例乳腺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56例应用自制强力负压引流装置、腋窝皮瓣点式缝合固定及常规包扎;对照组56例应用手风琴式负压引流器、创面加压包扎固定。比较2组在导管留置时间、总引流量、拔管后皮下积液发生率的差异。结果采用强力负压引流装置+腋窝皮瓣点式缝合固定方法的患者,术后导管留置时间、皮下积液的发生率、总引流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自制强力负压引流装置及腋窝皮瓣点式缝合固定方法,能显著降低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负压引流结合打包加压包扎在预防改良菱形筋膜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术后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04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采用改良菱形筋膜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的56例患者作为试验组,术后应用负压引流结合打包加压包扎的方法预防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的发生,选择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采用同样手术方式,但术后未进行加压包扎的2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发生皮下积液3例,发生率5.36%;发生皮瓣坏死4例,发生率7.14%.对照组发生皮下积液6例,发生率26.09%;发生皮瓣坏死7例,发生率30.4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负压引流结合打包加压包扎是一种相对简单、有效的预防改良菱形筋膜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术后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双管负压引流加胸壁常规包扎与传统的单管负压引流加胸部加压包扎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肿瘤外科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10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后引流方式的不同分为改良组55例,即术后采用腋下与胸骨旁双根硅胶引流管负压吸引加胸壁常规包扎的方式;对照组48例,即采用传统的腋下单根硅胶引流管负压吸引加胸壁加压包扎的方式。结果改良组皮下积液的发生率9.1%(5/55)较对照组22.9%(11/48)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改良组患者的平均放置引流管的时间,住院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双管负压引流加胸壁常规包扎能减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缩短拔管时间及住院时间,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有效防治措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管负压常规包扎和单管负压加压包扎引流预防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临床疗效。方法 96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分为两组,双管负压引流常规组50例(观察组),在腋下及胸骨旁置硅胶管各1根,分别外接一次性负压引流器,伤口常规敷料覆盖,胸壁不加压包扎;单管负压加压包扎组46例(对照组),在腋下置橡皮管1根,外接一次性负压引流器,胸壁再加普通绷带加压包扎。观察术后平均置管时间、皮下积液发生率和皮瓣坏死率。结果观察组术后平均置管时间为(6.89±2.03)d,对照组为(7.86±2.95)d,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发生皮下积液6例(12.0%)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3例(28.3%),具有统计学意义(x2=3.991,P0.05);观察组皮瓣坏死6例,对照组8例,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创面常规包扎加双管一次性负压引流器持续引流是降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分析乳腺癌术后防止皮下积液两种不同方式引流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数字表法将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11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8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的负压引流方法 ,试验组患者负压引流同时应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对两组患者皮下积液发生率、引流液体量以及带管时间进行临床比较。结果试验组患者皮下积液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引流液体量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带管时间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术后应用负压引流的同时进行弹力加压包扎有助于术后皮瓣的贴合,具有引流液体量少、预防皮下积液的发生、带管时间短的优势,利于患者术后早期恢复和功能锻炼的进行,有利于术后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引流管接负压球引流和纱布填塞引流处理乳腺癌术后皮瓣下积液伴感染的治疗效果,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医院收治的20例乳腺癌术后发生皮瓣下积液伴感染患者,按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n=10)、对照组(n=10)。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方式相同,观察组患者使用引流管接负压球引流治疗术后感染,对照组则使用纱布填塞引流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治愈时间、换药次数、切口长度、庆大霉素应用总量、克林霉素应用总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引流管接负压球引流比纱布填塞引流节约治疗时间,用药更少,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真空负压引流瓶联合科峰医用胶在乳腺癌术后腋窝成型中的作用。方法 83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45例采用术中创面喷洒医用胶联合术后高真空负压引流瓶引流,对照组38例采用普通引流瓶引流,观察术后的皮下积液、腋窝形态、置管时间、皮瓣坏死等情况。结果试验组皮下积液发生率为11.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腋窝外形差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试验组置管时间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皮瓣坏死发生率为4.4%,低于对照组的13.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创面喷洒医用胶联合术后高真空负压引流瓶引流用于乳腺癌术后减少积液,腋窝皮瓣成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刘英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0):1487-1488
目的:探讨自制胸带在乳腺癌术后加压包扎,防止乳腺癌术后上肢肿胀、皮下积血、积液和皮瓣坏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50例乳腺癌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术后使用自制胸带加压包扎25例)和对照组(术后使用纱布绷带加压包扎25例),观测两组患者引流管引流量、皮下积液、皮瓣坏死和上肢肿胀情况等。结果:实验组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率16%,皮瓣坏死发生率4%;对照组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率95%.皮瓣坏死发生率36%。结论:自制胸带在乳腺癌术后加压包扎可以降低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创面采用不同引流包扎方式的效果分析。方法:对19例女性乳腺癌行改良根治术后采取"双管引流+持续负压吸引",与同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采取传统的"双管引流+加压包扎",进行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分析比较。结果: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双管引流+持续负压吸引"组和"双管引流+加压包扎"组皮下积液的发生率分别为2.7%、40.6%,皮瓣坏死的发生率分别为1.3%和14.7%,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双管引流+持续负压吸引"能明显减少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的发生率,较"双管引流+加压包扎"有更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邵伟斌 《江苏医药》1999,25(8):642-643
乳癌根治术后皮下积液与皮瓣坏死是其主要并发症,我院自1990年始,在乳癌根治术中应用单向负压引流球,明显降低了皮瓣坏死、皮下积液的发生率,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1990年至1998年共施行乳癌手术339例,其中女334例,男5例,年龄32~78岁,平均53岁。扩大根治术12例,根治术295例,改良根治术26例,姑息切除6例。二、方法术后常规放置两根硅胶引流管,一根引流腋窝处,于腋下胸壁侧方引出;另一根引流锁骨下及部分腋下,于腋下线胸壁处引出,引流管前端有一长约20cm的多孔扁平引流管,后端连接单向负压球(100ml),手术切口…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寻求大面积皮肤缺损的修复术。方法:同时采用多个扩张器对邻近区域的皮肤进行扩张,当扩张皮肤面积大于扩张器基底面积与缺损区面积之和时,扩张结束。经一次手术完成修复治疗。结果:共治疗11例,经随访0.5-3年,外观和功能较满意。结论:对于大面积皮肤缺损,如缺损区边缘有适量的正常皮肤软组织,本方法能取得较传统手术方法更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蔚鹏  李强  李罡 《中国基层医药》2001,8(6):501-502
目的 探讨颈部瘢痕修复中,优于传统手术疗效的方法。方法 于需修复组织周围正常软组织下置入一个或多个扩张器进行扩张,扩张结束后,用扩张后皮肤软组织进行组织修复。结果 共治疗23例,随访6个月,外观及功能均较满意。结论 在充分做好术前设计及预防扩张器并发症发生的情况下,本方法在组织修复中能取得更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双侧唇裂修复手术方法进行改进,以改善术后前唇组织薄弱、平坦及唇中部唇红不丰满等缺陷。方法:设计四瓣,用前唇上部内侧粘膜瓣(A瓣)加深唇龈沟,用下方的粘膜及红唇瓣(B瓣)重建唇珠,用两侧唇的皮肤粘膜瓣(C、D瓣)衬垫于前唇内侧以加固、加厚前唇;并将两侧唇肌肉缝合并固定于前唇上。结果:18例均获良好效果,术后上唇丰厚而无过紧、过短及塌陷畸形,唇红丰满美观辰珠形态好,动态畸形矫不明显。结论:此改进后的术式主要适合前唇前突严重者。  相似文献   

14.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后齐  李家胜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7):2328-2329
目的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特点。方法对17例腱外露软组织缺损的患者采用腓肠神经血管深筋膜皮瓣修复(足、足跟、踝、跟腱及胫前区骨)手术。结果17例中14例一期成活。2例皮瓣水肿,边缘部分坏死,经切开减压,换药后成活。1例因跟骨骨髓炎形成皮瓣边缘慢性窦道,6个月后,骨折愈合,再行扩创、解除内固定、搔刮、冲洗后愈合。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切取简便,不需吻合血管,是修复足跟、内外踝、跟腱处和小腿软组织缺损的理想供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足跟缺损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选取足底内侧顺行皮瓣转移修复足跟区缺损12例患者(12足),采用足底内侧逆行岛状皮瓣转移修复法进行治疗。结果创面以局部皮瓣加皮片移植加以修复,术后恢复疗好,无溃疡发生。结论足底内侧皮瓣是修复足跟区,足底前负重区理想的组织瓣。  相似文献   

16.
微型皮瓣修复复杂性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型皮瓣修复复杂性手外伤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式和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多种吻合血管及带蒂微型皮瓣(游离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前臂静脉皮瓣、掌背动脉岛状皮瓣、拇指背侧皮神经伴行血管皮瓣、指动脉岛状皮瓣、踇趾系列皮瓣)修复343例复杂性手外伤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面积1.0cm×1.5cm~2.5cm×6.0cm,手术方法为游离移植或带蒂转移。结果343例完全成活,皮瓣质地、外观、功能、感觉恢复良好。结论微型皮瓣修复复杂性手外伤手指皮肤缺损具有创伤小、利于指体功能及外形恢复等优点,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利用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足及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临床效果。方法利用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足跟、足底、足背、踝部皮肤缺损9例,其中外伤导致皮肤缺损创面6例,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慢性溃疡创面2例,恶性黑素瘤导致皮肤溃疡创面1例,皮瓣面积最大为26cm×12cm。结果8例创面愈合良好,1例糖尿病合并足底皮肤缺损创面因清创范围不足足底皮肤术后继续少许坏死,经换药处理后创面延期愈合。结论腓肠神经营养皮瓣操作简单,皮瓣面积大,成功率高,创伤小,是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8.
手术治疗颈部瘢痕挛缩畸形64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部烧伤瘢痕挛缩畸形不同手术方法的优缺点治疗体会。方法:颈部瘢痕切除松解后分别采用中厚皮、全厚皮移植或皮瓣转移覆盖的方法修复。结果:57例皮片移植的病例中成功者55例,成功率96.5%,虽然7例皮瓣覆盖病例均成功(两者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意义),但后者外观臃肿。结论:颈部瘢痕挛缩畸形松解后使用皮片移植效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留无效蒂髂腹股沟超薄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技术及疗效。方法对20例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关节与肌腱外露的创面用该皮瓣进行修复,面积9cm×8cm-16cm×9cm。结果本组20例,2例有小面积局部坏死,余全部成活,随访3个月~2年,外观功能满意。结论该皮瓣切取方便,血供可靠,组织利用率高,质地良好,是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特点。方法在小腿后外侧设计逆行切取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的筋膜皮瓣,对26例足踝及小腿软组织缺损病例进行逆行转位修复,皮瓣血管蒂长度最长16cm,皮瓣面积最大可达18cm×12cm。结果25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远端皮缘浅表坏死。随访3~24个月,皮瓣质地满意。结论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血供可靠,切取简便,成功率高,可做为足跟、踝、足背中部以近及小腿下段软组织缺损的合适供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