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75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2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常规治疗组。溶栓组48例,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加皮下注射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常规治疗组44例,除不用尿激酶及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外,其余治疗均与溶栓组相同。结果冠状动脉再通率溶栓组为69.7%(33/48),常规治疗组为25.0%(11/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病死率为9.3%(4/48),而常规治疗组病死率为29.7%(13/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出血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可有效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降低病死率,积极改善预后,临床安全性可靠。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Q波型前壁心肌梗死恢复期开通梗死相关冠脉对左室重构(LVRM)及心功能的影响,选择40例近期发生过首次Q波型前壁心肌梗死且造影示供血区供血冠脉闭塞者作为研究对象.试验按前瞻性随机方式进行分组,A组于心梗后4周内行冠脉内支架置入术,B组心梗后不作支架术.所有患者均于梗死后4周和24周进行超声心动图观察,分别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容量(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量(LVESV)、左室射血分数(EF).结果显示,所有患者于心肌梗死后均发生明显LVRM;A组24周时与4周比较LVEDV与LVESV均减少(P<0.05),而EF升高(P<0.05).B组LVEDV、LVESV较术前减少,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EF无变化.提示恢复期开通梗死相关冠脉可减轻或逆转Q波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LVRM,明显改善左室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时段介入治疗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09月~2016年11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48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入选者分为介入组与溶栓组,每组中74例。介入组患者给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溶栓组患者实施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所有患者均定时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恢复情况,即LVED、LVEF,并记录两组患者心脏复发梗死率以及死亡率。结果治疗后7d及6个月,急诊组患者的LVED较择期组下降,LVEF则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组患者的心脏复发梗死率及死亡率均显著的低于择期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择期行PCI可有效的改善急诊STEMI患者的左心功能,降低治疗后患者的复发梗死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早期介入治疗和早期保守治疗疗效及预后。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诊断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早期治疗策略不同分为早期介入治疗组80例(实验组)和早期保守治疗组80例(对照组)。实验组立即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依据造影结果进一步予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照组予以保守治疗一周后行PCI治疗。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指标的变化以及住院和随访期间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术后一周实验组和对照组LVEDV、LVESV和LVEF三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一周相比,术后6个月实验组与对照组LVEDV、LVESV明显降低,LVEF明显升高(P<0.05);术后6个月实验组LVEDV、LVESV明显低于对照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住院期间心绞痛发生率、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梗死复发再次住院率和随访期间心源性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介入治疗和早期保守治疗均可改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早期介入治疗疗效更显著,且降低了患者住院和随访期间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5.
背景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常出现不同程度周围血管并发症、冠状动脉局部或弥漫性持续痉挛等,不仅影响血流再灌注,还加重心肌细胞损伤程度,进而诱发胸痛、二次心肌梗死甚至死亡,因此应积极寻找有效治疗药物。目的探讨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8年1月在莱芜市人民医院行PCI的ASTEMI患者85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45例和试验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心率、血压、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心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试验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心率、收缩压、舒张压、NT-proBN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心率慢于对照组,收缩压、舒张压、NT-proBNP低于对照组(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LVEDV、LVESV、LVEF、CO、CI及治疗后C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LVEDV、LVESV、CO大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P0.05)。(4)两组患者治疗前SF-36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SF-36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可有效提高ASTEMI患者PCI后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减慢患者心率,降低患者血压,改善患者心功能,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6.
《内科》2017,(1)
目的比较常规药物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及其对心室重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9月本院收治的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PCI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胸痛缓解、心因死亡(心脏疾病导致的死亡)及心力衰竭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B型脑钠肽(BNP)和肌钙蛋白Ⅰ(Tn I)水平以及治疗前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12 h胸痛症状缓解率(64.4%)高于对照组(3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患者心力衰竭≥Ⅲ级的发生率(5.6%)低于对照组(17.8%)、心因死亡发生率(1.1%)低于对照组(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NP、Tn I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BNP、Tn I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或0.05);两组患者LVEDD、LVEDV、LVESV、LVEF水平得到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LVEDD、LVEDV、LVESV水平低于对照组,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常规药物治疗比较,PCI治疗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疗效较好,能显著降低患者BNP、Tn I水平,改善患者心室重构及心功能。  相似文献   

7.
RT3DE评价延迟PCI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首次AMI住院患者56例,根据是否行延迟PCI治疗,将患者分为PCI治疗组(30例)和药物治疗组(26例)。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6个月分别进行RT3DE检查,对采集的三维超声图像进行脱机处理,得出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两组患者左心功能的差异。结果PCI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较术前LVEDV、LVESV降低(P0.05),LVEF提高(P0.05)。药物治疗组治疗3个月、6个月时,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时PCI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比较,LVEDV、LVESV、LVEF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迟PCI能明显改善AMI后左室重构,提高左心功能,改善患者预后。RT3DE可准确、方便的评价AMI患者左室整体心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功能及心电图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8月我院治疗的老年AMI患者86例,按建档顺序分组,各43例。观察组采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对照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治疗前后统计对比两组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径(LVEDD)]水平,并比较两组治疗后ST段回落及冠状动脉TIMI血流分级情况,治疗后随访6个月,统计对比两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LVESD、LVEDD水平低于对照组,且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T段回落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冠状动脉TIMI血流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11.63%(5/43)低于对照组34.88%(15/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可增加梗死血管血流量,改善心功能及心电图情况,并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缬沙坦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AMI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溶栓治疗,溶栓治疗效果不理想者进一步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同时对照组患者给予小剂量缬沙坦(80 mg/次),而观察组患者给予大剂量缬沙坦(160 mg/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心脏结构和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D)、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D)、心输出量(CO)、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损伤标志物[包括血浆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b)、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水平],入院第1天及治疗3、6个月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水平,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SBP、DBP、H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LVESD、LVEDD、LVPWD、IVSD、CO、LVESV、LVEDV、LV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LVESD、LVEDD、LVPWD、IVSD、CO小于对照组,LVESV、LVEDV、LVEF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CK-MB、Mb、cTnⅠ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浆CK-MB、Mb、cTnⅠ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时间与方法在血清GDF-15水平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在血清GDF-15水平上主效应显著(P0.05);方法在血清GDF-15水平上主效应显著(P0.05);治疗3、6个月观察组患者血清GDF-15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小剂量缬沙坦(80 mg/次)相比,大剂量缬沙坦(160 mg/次)能更有效地抑制AMI患者心室重构并改善患者心功能,减轻心肌损伤并降低血清GDF-15水平,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尿激酶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管再通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0月十堰市太和医院收治的AMI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每组50例。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患者分别给予尿激酶50万U、150万U及300万U静脉滴注。比较3组患者TIMI分级及血管再通率、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高剂量组、中剂量组患者TIMI分级优于低剂量组,血管再通率高于低剂量组(P0.05)。3组患者治疗前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中剂量组患者治疗后LVESV、LVEDV、LVEF高于低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中剂量组、低剂量组(P0.05)。结论与低剂量尿激酶(50万U)相比,高剂量(300万U)、中剂量(150万U)尿激酶可更有效地促进AMI患者血管再通并改善患者心功能,但高剂量尿激酶所致不良反应率较高,150万U是尿激酶治疗AMI的安全、有效剂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比索洛尔治疗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心肌梗死患者311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156例和参照组155例,参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同参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比索洛尔加服。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心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变化情况。结果对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压、心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率均较治疗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压无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改善程度较参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复查,两组患者的LVEF、LVESV、LVEDV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试验组改善程度较参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比索洛尔治疗,可有效改善心率情况,增强患者心功能,安全可行,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采用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门控静息心肌断层显像研究前列地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延迟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首次发病时间超过12 h,未行溶栓治疗且无持续胸痛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组:对照组30例,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于发病后7~14天行PCI治疗;前列地尔组30例,在以上治疗基础上给予前列地尔。两组于发病1周及治疗后12周行99mTc-MIBI门控静息心肌断层显像,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期末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缺血面积(IA)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发病1周时的LVEDV、LVESV、LVEF及IA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12周后前列地尔组LVEDV、LVESV较对照组明显下降,LVEF明显升高,IA明显缩小。结论 前列地尔可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延迟PCI患者心肌灌注以及恢复其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参芪扶正注射液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功能及脑钠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6—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抗心力衰竭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治疗前后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患者左心室功能〔左室舒张末期容量(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量(LVESV)、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射血分数(EF)〕;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患者血清脑钠肽(BNP)水平。并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LVEDV、LVESV、LVDD、LVSD、EF、BN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LVESV、BNP低于对照组,EF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LVEDV、LVDD、LVS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5%(29/40),低于观察组的90.0%(36/40)(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能够改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症状及左心室功能,降低BNP水平,改善临床预后,且无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组织运动二尖瓣环位移技术评估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 32例择期接受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32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术前1 w内、术后2个月分别进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组织运动二尖瓣瓣环位移测量(TMAD)及二尖瓣环的收缩期位移峰值(Ds)测量,并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研究组手术前、后LVEF较对照组显著降低,LVESV、LVEDV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研究组手术后LVESV、LVEDV较术前降低,LVEF较手术前有所改善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TMAD参数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前、后与对照组TMAD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TMAD参数与LVEF均存在显著正相关;研究组二尖瓣环收缩期位移峰值(Ds)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手术前、后与对照组二尖瓣环Ds比较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二尖瓣环6个位点平均Ds与LVEF亦呈正相关。结论TMAD各参数能早期反映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手术前、后左室收缩功变化,是一种快速可靠、简便的评价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左室整体收缩功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将其分为阿替普酶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和尿激酶组(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各55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再通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通过对比发现,阿替普酶组患者的冠状动脉再通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尿激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的疗效显著,患者的冠状动脉再通率较高,并发症的发生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与分析阿替普酶与瑞替普酶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惠东县第二人民医院自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9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按照就诊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观察组给予瑞替普酶溶栓治疗,对比两组心功能及心电图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且同期观察组治疗后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dimension,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volume,LVESV)较治疗前下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治疗后LVEDD、LVESD、LVEDV、LVESV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溶栓0.5 h、1 h、1.5 h及2 h内再通成功率比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瑞替普酶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心功能,纠正心电图的异常变化,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介入时机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治疗并确诊的AMI病人100例,根据介入时机分为直接组和择期组,各50例。直接组于6h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择期组在溶栓治疗后6h~48h行PCI治疗,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心功能、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B型脑纳肽(BNP)、肌钙蛋白T(cTnT)水平及1年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明显高于择期组,直接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血清CK-MB、BNP、cTnT水平明显低于择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直接组1年内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择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直接PCI治疗可有效减少AMI病人心肌损伤,有利于改善病人心功能及降低MACE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联合左旋精氨酸(L-Arg)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8例符合溶栓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被随机分为常规溶栓治疗组和L-Arg组,每组各39例;L-Arg组于溶栓治疗同时给予L-Arg200mg/kg。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4h检测2组患者血浆肌钙蛋白T(cTnT)、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观察2组治疗后的血管再通率和不良事件(梗死后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肺水肿、死亡、出血等)的发生率。结果:L-Arg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常规溶栓组(76.9%∶71.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rg组较常规溶栓组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再发心肌梗死率、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下降(P0.05);而肺水肿、死亡率和出血发生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Arg对心肌梗死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尿激酶溶栓联合L-Arg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能较好的降低冠状动脉再通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RT-3DU)对心肌梗死病人介入术后左室收缩功能的评价。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拟行介入术治疗的56例心肌梗死病人,术前对所有病人进行三组超声(RT-3DU)、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2DE)及心脏磁共振成像(CMRI)检查,评价病人左心室收缩功能,包括左室舒张/收缩末期容积(LVEDV/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将RT-3DU与2DE检查所得参数与CMRI进行比较,再于介入术后7 d、1个月对病人进行RT-3DU检查。结果 3种检查方法 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DE测得LVEDV、LVESV均显著小于CMRI(P0.01);RT-3DU与CMRI各项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T-3DU相较2DE检测得出的左心室收缩功能参数和CMRI检测之间的相关性明显升高。介入术后7d、1个月RT-3DU测得LVEDV、LVESV逐渐减小,且均显著低于术前,LVEF逐渐升高,并显著高于术前(P0.01)。相较术前,左心室局部各节段局部舒张末期容积(r EDV)、局部收缩末期容积(rESV)在介入术后7 d、1个月均有显著减小,局部射血分数(r EF)显著升高(P0.01)。结论 RT-3DU检查能准确评价心肌梗死病人介入术前后左心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20.
尿激酶溶栓治疗心肌梗死临床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治疗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4年3月—2009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对照组用常规方法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溶栓治疗90min、120min、180min内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52.5%、67.5%和77.5%,对照组分别17.5%、32.5%和35%,两组不同时间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有4例出现复发性心绞痛,2例非致死性心梗,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5%,对照组有6例出现复发性心绞痛,3例非致死性心梗,2例心血管死亡,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7.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心肌梗死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