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总结下颌骨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45例下颌骨粉碎性骨折采用口内或口外广泛切开,充分暴露骨折区全貌,并进行下颌骨的解剖复位,采用重建板坚强内固定。结果:45例下颌骨粉碎性骨折术后44例伤口一期愈合,骨折复位愈合良好,咬合关系恢复良好,张口度正常;1例术后下颌前庭沟黏膜处钛板小部分外露,经局部治疗,保持口腔卫生、预防感染,8个月后手术取出固定钛板螺钉,骨折处对位愈合良好,咬合关系良好,无骨感染、骨不连发生。结论:广泛切开能凊楚显露下颌骨粉碎性骨折的骨折线全貌,方便在直视下准确复位固定各骨折块、恢复下颌骨的解剖结构,获得良好的咬合关系。重建板固定骨折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适用于下颌骨粉碎性骨折。  相似文献   

2.
下颌骨粉碎性骨折31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回顾分析颌面部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收集2001—2006年间住院治疗的下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共31例,对其一般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下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男性(27例,占88%)多于女性(4例,占12%),交通事故为第一损伤原因;伤口I期愈合、骨折对位良好、面型及功能恢复正常者29例,占93.5%。结论:下颌骨粉碎性骨折以下颌体部合并下颌角及髁突骨折发生较多,其复位固定及恢复咬合关系均有一定难度,坚固内固定技术在粉碎性骨折的诊断与治疗中起了较大的作用,选择合适的美学切口切开,骨折复位,行坚固内固定治疗,效果可靠,优点明显。  相似文献   

3.
颌间牵引在下颌骨多发性骨折坚强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颌间牵引在下颌骨多发性骨折坚强内固定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对38例下颌骨多发性骨折病例,采用开放复位坚强内固定手术配合术前术中术后颌间牵引治疗,术后1、3、6月摄下颌骨正侧位片、全颌曲面断层片或三维CT复查骨折复位愈合情况并检查咬合关系。结果:38例下颌骨多发性骨折病例切口均一期愈合,骨折复位,愈合良好,36例咬合关系恢复正常,2例合并下颌角部粉碎性骨折病例个别牙咬合有早接触,调后咬合关系恢复正常。结论:下颌骨多发性骨折坚强内固定术前术中使用颌间牵引能有效辅助骨折解剖复位、保持正常咬合关系下行坚强内固定;术后维持短期颌间牵引,对保持骨折复位愈合、咬合关系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应用数字化导板辅助重建钛板精准复位及固定下颌骨粉碎性骨折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10例下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应用数字化外科技术设计手术导板并行3D打印,术中手术导板辅助重建钛板精准复位及固定下颌骨粉碎性骨折,术后行图像融合及临床评价。结果:所用患者均一期愈合,图像融合显示与术前虚拟设计偏差度<2mm,咬合关系恢复及骨折复位愈合情况良好,张口度未见异常。结论:数字化导板辅助下颌骨粉碎性骨折复位及固定,缩短了手术时间,能精准复位及固定下颌骨粉碎性骨折,临床应用效果确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下颌骨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总结49例下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的临床信息、治疗方法及随访结果。结果: 49例患者中,男33例,女16例;31%为交通事故伤,术后10例发生感染,1例咬合紊乱,1例关节强直,1例骨不连,并发症率为26.5%。结论: 下颌骨粉碎性骨折可采用多种方法治疗,但仍有较高的感染率,治疗效果不甚理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下颌骨颏部粉碎性骨折的应急处理、诊断和治疗。方法:颏部粉碎性骨折患者急诊时以单颌牙弓夹板结扎固定,防止舌后坠,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下颌骨运动时出血。术前行颌骨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检查,然后全麻下行颌骨坚强内固定术,必要时辅以颌间牵引术。结果:17例颏部粉碎性骨折患者均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获得了理想的复位和良好的咬合关系,无窒息、下颌弓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利用下颌牙齿,早期对颏部粉碎性骨折行单颌牙弓夹板结扎固定,是及时有效的手段,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是目前诊断和治疗下颌骨粉碎性骨折的最佳辅助检查手段,坚强内固定术辅加颌间牵引术是治疗颏部粉碎性骨折的理想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应用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下颌骨多发性骨折的临床效果及联合术后颌间牵引治疗对骨折复位固定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81例下颌骨多发性骨折患者进行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其中试验组56例行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联合术后颌间牵引治疗,对照组25例单纯应用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比较两组病例的临床疗效.结果 81例患者术后均无感染,除3例术后伤口缝线局部裂开延期愈合外,其余均Ⅰ期愈合.术后3个月作疗效评价,试验组疗效:优87.5%(49/56),良8.9%(5/56),差3.6%(2/56);对照组疗效:优52.0%(13/25),良44.0%(11/25),差4.0%(1/25).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颌骨多发性骨折应用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效果可靠,良好的解剖复位是坚强内固定技术应用的关键环节,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联合术后颌间牵引是提高临床疗效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小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112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小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下颌骨骨折患者112例,将骨折解剖复位后,用1~2块小钛板行骨断端坚固内固定,其中40例多发性或粉碎性骨折辅以1~2周颌间固定牵引。观察骨折段复位、咬合关系、颌面形态恢复情况。结果112例患者术后均无感染,术后3个月X线检查骨折端复位良好,骨痂形成,颌面外形满意,咬合功能良好。结论小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疗效可靠,是较为理想的颌骨骨折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改良小型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小型加压钛板内固定加颅颌牵引复位技术治疗下颌骨单发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112例下颌骨单发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6例,采用小型加压钛板内同定加颅颌牵引复位技术;对照组56例,采用传统的小型钛板内固定技术.钛板的固定位置参考Champy等的方法,应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2组患者术后均无感染,术后4周开口度均大于37mm;X线复查,下颌骨愈合良好,未见错位愈合、骨愈合不良和假关节形成.治疗组出现3例咬合关系不良,占5.36%;对照组出现12例,占21.4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下颌骨单发性骨折的小型加压钛板内固定加颅颌牵引复位疗效显著,避免了颌间结扎,对颞下颌关节功能影响小,减少了术后咬合关系不良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耳颞切口联合可吸收板治疗颧弓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耳颞切口,显露复位颧弓骨折段后应用可吸收接骨板对8例单纯颧弓粉碎性骨折病例进行坚强内固定,通过面形、张口度、伤口愈合情况及X线片评价手术效果。结果:8例患者除1例术后有轻度张口受限,1例出现暂时性面瘫外,其余均开口度正常,面形对称,切口甲级愈合,手术效果良好。结论:以耳颞切口入路,可吸收接骨板行颧弓骨折坚强内固定,操作简便,损伤小,并发症少,效果良好,是一种较好的颧弓粉碎性骨折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F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8例下颌骨骨折的患者行切开复位,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辅以1周颌间弹性牵引,术后X线片检查和临床咬合关系及张口度检查。结果:38例患者手术切口均I期愈合,咬合关系均恢复到伤前的状况,术后张口度≥37min,X线片复查显示骨折愈合良好。结论: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术后辅以1周颌间弹性牵引能恢复正常的咬合关系,手术方法简单,治疗效果满意,是目前治疗下颌骨骨折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单钛板张力带内固定辅以颌间固定治疗下颌角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04年2月至2009年5月在安徽省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口腔科治疗的下颌角骨折患者63例,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35例,采用单钛板张力带内固定辅以颌间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B组28例,仅单纯采用单钛板张力带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两组患者术后随访半年,对术后感染、咬合关系紊乱和张口受限等方面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A组患者术后2例发生感染,1例发生咬合关系紊乱,5例发生张口受限;B组患者术后2例发生感染,5例发生咬合关系紊乱,3例发生张口受限。两组患者在术后感染及张口受限的发生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咬合关系紊乱的发生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单钛板张力带内固定辅以颌间固定治疗下颌角骨折,可以克服各自单一使用的缺点,有利于术后骨折愈合及恢复正常咬合关系。  相似文献   

13.
颌骨骨折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比较钛板坚强内固定术和颌间牵引修复颌骨骨折的疗效,分析颌骨骨折术后影响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124例颌骨骨折患者,采用口内或口外入路手术,以钛板坚强内固定或联合颌间牵引进行修复,术后随访6~12个月,X线检查骨折愈合情况。实验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Ridit分析。结果:钛板坚强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组治愈41例、显效8例、无效4例,钛板坚强内固定组治愈33例、显效6例、无效3例,颌间牵引组治愈7例、显效11例、无效11例。经Ridit分析,P<0.01,有统计学意义,三者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采用钛板对颌骨骨折进行坚强内固定,可使其达到早期功能复位与重建的良好效果。如联合颌间牵引,则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利用颌间牵引钉结合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治疗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注意事项及临床适应症的掌握。方法对2008年8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口腔颌面外科住院治疗的68例颌骨骨折病例应用颌间牵引钉牵引复位结合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治疗,总结分析临床疗效及操作注意事项,评判其优缺点。结果 68例患者术后创口Ⅰ期愈合折线,其中61例达到解剖复位标准,7例基本复位,咬合关系恢复正常。颌间牵引钉适合于多种类型颌骨骨折,操作时间短,仅局部有轻微损伤,可进行多方向调整,术后患者舒适,拆除方便,但患者经济负担加大。结论颌间牵引钉结合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治疗颌骨骨折手术快捷、安全、效果良好,为颌骨骨折治疗提供了新的颌间牵引方法,在患者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下颌骨骨折钛板内固定76例临床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下颌骨骨折钛板内固定手术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76例下颌骨骨折钛板内固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从骨折类型、治疗方法、疗效等方面总结钛板内固定的临床应用经验。结果:76例下颌骨骨折经1~6个月随访,摄X线片检查,骨折愈合良好,咬合关系良好,开口度正常。结论:钛板坚强内固定技术效果确切,是治疗颌骨骨折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同期观察分析生物可吸收接骨板(BAP)和钛板(TP)在下颌骨骨折内固定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07年─2012年6年内,同期收治下颌骨骨折患者共286例。其中BAP治疗组127例,占总病例数44.4%,以六孔板10 mm螺钉为主,占该组73.35%,人均3.1块。TP组159例,占总病例数55.6%,人均2.3块。两组的部分病例术后辅以颌间弹力牵引。结果:术后创口近期均呈一期愈合,无明显不良反应;咬合关系恢复良好,张口无受限;X线表现从术后4~8周的动态观察表现为渐进性修复重建样影像。4周以后的中期观察在BAP和TP分组分别有4和6例出现类似排异状改变,经换药后治愈。结论:BAP和TP内固定后,排异反应、机械强度及固位作用是相同的,但BAP避免了TP组的二次手术和应力遮挡的弊端。对于机械强度较TP弱的缺点,BAP可通过双板以上的固定、紧密贴合的塑形能力、其本身具有的较强延伸弹性和机械强度等得到解决,并为此提高和延伸了其临床适应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辅以颌间固定在下颌角不利型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111例下颌角不利型骨折患者,分为钛板单用组38例、牙弓夹板联用组36例、自攻钛钉联用组37例。钛板单用组采用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牙弓夹板组和自攻钛钉组分别在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的基础上辅以牙弓夹板和钛钉颌间牵引治疗,全部患者随访半年,比较3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钛板单用组、牙弓夹板联用组、自攻钛钉联用组的有效率分别为76.32%、86.11%、91.89%,牙弓夹板联用组和自攻钛钉联用组的疗效均优于钛板单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自攻钛钉联用组的疗效最佳。3组术后感染和张口受限出现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牙弓夹板联用组、自攻钛钉联用组牙齿疼痛、咬合紊乱和面部畸形的发生率均低于钛板单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攻钛钉联用组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低。结论在下颌角不利型骨折的治疗中应用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辅以颌间固定有利于骨折愈合和咬合关系、面部外形的恢复。其中辅以自攻钛钉颌间牵引的效果较辅以牙弓夹板固定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8.
翼外肌-髁突解剖复位内固定治疗髁突骨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髁突骨折进行解剖复位和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的手术适应证、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以髁头脱位骨折、髁颈和髁颈下骨折移位角度大于30°~45°、下颌支垂直高度降低超过4~5mm为适应证,对收治的23例28侧髁突骨折患者采用改良耳颞部"拐杖"型切口或颌后进路,行翼外肌-髁突解剖复位及张力带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后3~6个月复诊,检查面型、开口度、开口型、咬合关系、咀嚼力,并以此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所有患者面型对称,开口度较术前明显增大,开口型显著改变。2例术后错牙合患者经1周颌间牵引,恢复正常。影象学检查示髁突无移位,骨折无错位。钛板无移位,髁突表面无明显吸收现象。患者咀嚼有力。2例面瘫患者经治疗后3个月恢复。结论:选择合适病例,进行翼外肌-髁突开放性解剖复位固定,是一种既能恢复解剖形态又能恢复咀嚼功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全面部骨折临床治疗的最佳手术方案。方法:对26例全面部骨折病例采用螺旋CT三维重建定位,设计术式,切开复位,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线型骨折处辅助内镜、90°侧壁螺丝刀从口内或口外隐蔽小切口进路复位固定,术后CT三维重建、牙颌模型复查与术前对比观察。结果:26例术后骨折复位良好,面部外形突度和对称性恢复良好、无明显疤痕。23例咬合关系恢复良好,张闭口运动、咀嚼功能恢复正常;3例咬合关系有后牙早接触,经颌间牵引和调牙合后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能显示全面部骨折的立体结构和骨折线的全貌,精确定位分析、设计手术方式,使术中有明确的路经和程序。辅助内镜、90°侧壁螺丝刀,可从口内或口外隐蔽小切口进路复位固定线型骨折,减少组织损伤及避免面部瘢痕,符合微创和美学手术原则,适用于下颌角、升支、颧骨颧弓的线型骨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颌间弹性牵引在颌骨骨折治疗中的辅助作用。方法:对40例颌骨骨折病例采用开放复位坚强内固定治疗,术前、术中或术后辅以颌间弹性牵引;5例患者单纯采用颌间弹性牵引治疗。结果:40例开放手术复位病例伤口均一期愈合。全部45例患者均骨折复位愈合良好,咬合关系恢复正常。结论:颌骨骨折术前及术中颌间弹性牵引可以有效辅助骨折复位,保持正常咬合关系;术后短时间颌间弹性牵引对保持骨折复位愈合、咬合关系恢复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