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2021年3—8月收治的6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弥散加权成像(DWI)、SWI检查。比较常规MRI、DWI、SWI检测出的缺血梗死区域面积大小,分析显著血管征(PVS)阿尔贝塔卒中操作早期急性卒中分级CT(ASPECT)评分、磁敏感血管征(SVS)ASPECT评分与DWI ASPECT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SWI检测出的缺血梗死区域面积大于常规MRI和DW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PVS ASPECT评分与治疗后DWI ASPECT评分、治疗前后DWI ASPECT评分差值呈正相关(r=0.724、0.677,P<0.05);治疗前SVS ASPECT评分与治疗后DWI ASPECT评分、治疗前后DWI ASPECT评分差值、治疗后NIHSS评分、治疗前后NIHSS评分差值呈正相关(r=0.568、0.612、0.531、0.478,P<0.05)。结论 ...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上突出血管征(PVS)预测颅内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单侧大脑中动脉(MCA)M1段和/或颈内动脉(ICA)重度狭窄或闭塞AI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采用改良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对SWI上PVS进行评分。根据是否发生END分为END(+)组和END(-)组,比较两组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P<0.1的变量纳入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改良SWI-ASPECTS对END的诊断效能。结果:共纳入76例患者(男63例,女13例),其中24例(31.58%)发生END。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ND(+)组患者的改良SWI-ASPECTS、基线NIHSS评分高于END(-)组(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改良SWI-ASPECTS是EN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16,95%CI=1.026~1.687,P=0.030)。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改良SWI-ASPECTS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的磁敏感血管征(SVS)对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通的意义。方法:纳入70例发病6h 内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均接受 MRI 检查并记录患者年龄、性别、起病到首次 MRI 扫描时间、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房颤史、吸烟史、溶栓前 NIHSS 评分、溶栓前后血管再通分级评分及90 d 后 mRS 评分。根据SVS 将70例患者分为 SVS 阳性组和 SVS 阴性组。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 Mann-Whitney U 检验;分类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及 SVS 存在情况与溶栓后血管再通情况的相关性采用二分类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SVS 阳性组44例,SVS 阴性组26例。两组之间年龄、性别、起病到首次 MRI 扫描时间、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房颤史、吸烟史、溶栓前 NIHSS 评分、病因分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SVS 阳性组的溶栓后血管再通比例显著高于SVS 阴性组(χ2=16.41,P <0.001)。结论:MCA 的 SVS 有助于预测 rt-PA 静脉溶栓后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T2*血管成像序列(SWAN)检测大脑中动脉磁敏感血管征(SvS)和双层磁敏感血管征(2-lay-ered SVS)预测脑梗死病因亚型的有效性.方法 将经DWI、MRA证实为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脑梗死患者按照TOAST分型标准分为心源性栓塞(CE)组(n=32)、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LAA)组(n=57)和其他病因或不明病因组(n=9),比较SWAN序列检测CE和LAA两组大脑中动脉SVS及双层SVS的阳性率;比较SVS和双层SVS诊断CE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通过Kappa检验分别分析SVS、双层SVS与CE的一致性.结果 共纳入98例脑梗死患者,经x2检验,CE组显示SVS阳性率(71.9%,23/32)和LAA组SVS阳性率(57.9%,33/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组中双层SVS阳性率40.6% (13/32)高于LAA组5.3% (3/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双层SVS诊断CE的敏感性(40.6%)小于SVS(71.9%),但双层SVS诊断CE特异性(95.5%)和阳性预测值(81.2%)明显高于SVS(47.0%、39.7%),且双层SVS与CE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0.414,P<0.05).结论 SVS不能确定脑梗死病因亚型,而双层SVS具有预测CE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磁共振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成像高信号血管征(hyperintense vessel sign,HVS)对急性脑梗死体积的预测作用。方法根据是否存在远端HVS,分为HVS组(n=15)和无HVS组(n=31),比较两组患者扩散加权成像(DWI)上所示梗死体积大小是否有差异。结果入组46例患者中,有15例患者FLAIR序列上可见远端HVS(32.6%)。测量HVS组与无HVS组患者梗死体积的大小,HVS组患者梗死体积(82.32±30.68)mm3,无HVS组患者梗死体积为(100.85±31.24)mm3,两组比较(t=4.895,P=0.0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FLAIR上HVS的出现代表梗死后缺血区周围侧支循环的建立,与患者急性期梗死体积有一定的相关性,有助于预测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探讨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上显著高信号血管(HSV)征与磁敏感加权成像(SWI)上明显不对称多发低信号血管(MLSV)征的相关性及两者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7年12月经MRA或CTA证实为大脑中动脉M1段完全闭塞的7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来评估患者脑梗死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并根据出院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较好(<13分)和预后差(13~38分)两组。对FLAIR图像上HSV征和SWI上MLSV征的严重程度评分(取值范围分别为0~8分和0~12分)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个预后组之间性别、疾病史、HSV征分级(高:HSV评分≥7、中等:HSV评分5~6、低:HSV评分≤4)和MLSV分级(高:MLSV评分>4;低:MLSV评分≤4)的差异,采用非参数检验比较年龄、入院NIHSS评分和入院DWI上梗死灶体积评分(取值范围为0~10分)的差异。比较高、低MLSV分级组及高、低HSV分级组(分别为评分>4和≤4)之间性别、疾病史、年龄、入院NIHSS评分和入院DWI上梗死灶体积评分(取值范围为0~10分)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出院NIHSS评分与入院NIHSS评分、DWI梗死灶体积评分、HSV和MLSV分级之间的相关性进行评估。结果:72例中,FLAIR序列上HSV严重程度评分与SWI序列上MLSV严重程度评分之间呈中度正相关(r=0.452,P=0.01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NIHSS评分越高则出院NIHSS评分越高(OR=1.493,P=0.001),相应预后越差;HSV严重程度分级越高(OR=0.513,P=0.010)或MLSV严重程度分级越高(OR=0.199,P=0.041),出院NIHSS评分越低,提示相应预后越好。明显不对称MLSV征与入院时NIHSS评分及入院DWI上梗死灶体积评分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HSV分级高的患者有较低的入院NIHSS评分(P=0.022)和较低的入院DWI上梗死灶体积评分(P=0.042)。结论:对FLAIR序列上高信号血管征和SWI序列上不对称多发低信号血管征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分,有助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评估,并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SWI、3D-TOF-MRA对于急性心源性脑卒中主要责任血管内栓子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0例急性心源性脑卒中患者,分析SWI、3D-TOF-MRA在显示栓子、血管闭塞或狭窄位置匹配度。结果1)本组50例患者,SVS检出率为78%,3D-TOF-MRA检出率为60%,SWI与3D-TOF-MRA的栓子总检出率具有显著差异(P<0.05);9例患者在3D-TOF-MRA为阴性,在SWI可见SVS;2)在SWI与3D-TOF-MRA相一致的30例患者中,M1段栓子在3D-TOF-MRA和SWI检出率均为36%,两者无统计学差异;而对M1段以远栓子的检出率,3D-TOF-MRA为14%,SWI为32%,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SWI对于ACS患者栓子的准确定位优于3D-TOF-MRA,有望成为判断ACS栓子位置的首选检查,为ACS患者选择治疗方案及评估预后建立新的诊断模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三维的伪连续式动脉自旋标记技术(three dimensional pseudo continuous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pc ASL)的动脉内穿过伪影(arterial tansit rtifact,ATA)对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AMCAO)引起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梗死区体积大小的预测研究。方法 选取41例AMCAO的患者根据有无ATA分为ATA组(n=25)和无ATA组(n=16)。比较有、无ATA两组分别在DWI上所示梗死体积大小是否有差异。结果 41例AMCAO患者中,有、无ATA组梗死体积分别为4. 9 cm3、104. 1 cm3,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经柱形图判断两组梗死体积数据分布不同,有、无ATA两组梗死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01)。结论 AMCAO患者ATA的出现代表梗死区周围侧支循环的建立,与AIS梗死体积有一定相关性,ATA又能定量分析CBF,有助于预测AIS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MRI-FLAIR序列血管高信号(FVH)与患者侧支循环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因大脑中动脉闭塞导致急性脑梗塞患者82例,FVH征阳性者70例,收集患者基本临床资料,根据MRI-FLAIR及CTP图进行FVH评分和侧支血管分级,根据90天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及预后不良组mRS(3~6)分。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FVH与90天mRS评分及梗死面积的相关关系,Spearman秩相关检验评估FVH与侧支血管评分的相关关系;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变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及ROC曲线分析,探讨影响AIS患者预后相关因素。结果Spearman秩相关检验结果显示FVH评分与侧支血管评分呈正相关关系,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FVH与90天mRS评分及梗死面积呈负相关关系。多变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FVH评分、侧支血管评分和梗死体积与AIS患者的预后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VH评分高的患者具有更小的梗死体积和更好地临床预后。结论FVH评分与侧支血管评分呈正相关关系,FVH评分可表示侧支循环情况;FVH评分与90天mRS评分、梗死体积呈负相关。FVH可预示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超急性期/急性期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突出血管征(prominent vessel sign,PVS)显著程度的相关临床与影像因素,了解PVS对超急性期/急性期卒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超急性/急性期卒中患者128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深穿支、起病到首次MRI扫描时间、高血脂、卒中史、糖尿病史、高血压、近期吸烟史、既往吸烟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入院前NIHSS评分、梗阻程度、梗阻部位。分类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χ^2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PVS等级与梗阻程度、梗阻部位、起病至扫描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PVS的显著程度在性别、年龄、起病-拟首次MRI扫描时间、高血脂、卒中史、糖尿病史、高血压、近期吸烟、既往吸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深穿支梗死和入院前NIHSS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S显著程度与梗阻程度和梗阻部位分级相关,且呈线性相关。结论PVS对大血管梗阻部位较近、梗阻程度较重和临床症状较重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更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突出静脉征(PVS)是指磁敏感加权成像(SWI)上患侧脑静脉低信号较对侧增多、增粗的现象,可用于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侧支循环状态、缺血半暗带以及神经功能预后等。脑侧支循环、动脉狭窄程度、梗死体积及其他相关因素能够改变AIS病变及其周围脑组织氧含量及氧摄取量,引起局部血管脱氧血红蛋白含量变化,从而影响SWI序列上PVS的显示。对影响SWI序列上PVS显示的因素,包括发病至MR检查时间、病变体积、责任动脉病变、侧支循环、灌注参数、临床因素、MR场强等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超急性大面积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纳入40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超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扫描序列包括常规 MRI、DWI、MRA 及 SWI,由2位高年资神经影像医师分析 MRI 图像并记录结果,比较SWI 和常规序列大脑中动脉血栓检出数及 MRA 显示动脉狭窄或闭塞数,比较 SWI 和常规序列显示血栓长度及梗死区静脉增多情况。结果SWI 血栓检出数与常规 MRI 比较有显著差异(23 vs 12,χ2=6.146,P =0.013),与 MRA 比较无显著差异(23 vs 24,χ2=0.052,P =0.820)。2例患者 SWI 同时观察到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血栓。SWI 显示血栓长度与常规序列比较有显著差异(25.7 mm±9.4 mm vs 14.6 mm±8.5 mm,t=14.395,P =0.000),SWI 显示脑梗死区静脉增多病例数与常规序列比较有显著差异(21 vs 12,χ2=4.178,P =0.041)。结论SWI 在超急性大面积脑梗死中有较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多模态MRI异常血管信号表现,比较其预测颅内大脑中动脉(MCA)大血管严重狭窄及闭塞的诊断指标.方法 回顾性分析单侧MCA供血区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45例,发病时间小于72 h,患者入院完成常规MRI、磁敏感加权血管造影(SWAN)、扩散加权成像(DWI)、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3D-CUBE T1与SWI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责任动脉血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AIS(0~7天)患者71例,行DWI、MRA、SWI和矢状位3D-CUBE T1全脑扫描,并对SWI原始图像进行最小强度投影(MinIP)的轴位重建。3D-CUBE T1原始图像采用MIP重组出轴位、冠状位、矢状位、斜位和曲面重建。采用χ2检验比较AIS的SWI的动脉磁敏感征(SVS)和3D CUBE T1的高信号血管征(CUBE vascular hyperintensity,CVH)责任动脉血栓阳性率,分析上述2种成像方法对责任动脉血栓的检出率。结果71例AIS患者的超急性期8例、急性期42例和亚急性早期21例。在71例AIS患者中有74根责任血管,SWI显示45根SVS征,其中MCA 35根、ICA 0根、ACA 2根、PCA 4根、VA 3根、BA 1根。3D CUBE T1显示有67根CVS征,其中MCA 34根、ICA 12根、ACA 2根、PCA 9根、VA 7根和BA 3根。SVS与CVH责任动脉血栓阳性的血管分别为45根和67根,分别占总数的60.8%和90.5%。CVH显示的责任动脉血栓阳性率高于SVS,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7.766,P<0.001)。CVH与SVS对MCA血栓的检测具有高度一致性(χ2=0.214,P>0.05),ICA、ACA、PCA、VA和BA的CVH显示的责任动脉血栓阳性率高于SVS,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6.044,P<0.001)。结论高分辨3D CUBE T1序列能够直接显示责任动脉血栓部位和信号差异,诊断准确性明显优于SWI,为临床无创、早期准确诊断动脉血栓提供了新的影像检查技术及优化检查流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Stanford 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AAD)合并新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放射及超声等影像学特征,探讨梗死部位、体积与影像学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连续收集Stanford A型AAD合并新发脑梗死患者45例,分别根据CTA及超声检查主动脉弓分支是否累及(累及组32例、未累及组13例)及患者生存状况(存活19例、死亡18例、8例放弃治疗)进行分组,分析其基本资料及影像学特征,统计新发脑梗死的好发部位、梗死体积及与病死率的相关性。结果 AAD合并脑梗死者男性占77.8%(35/45),71.1%(32/45)的主动脉夹层累及主动脉弓分支血管,最常见于无名动脉(66.7%,30例)和右颈总动脉(53.3%,24例)。合并脑梗死者以多发病灶占73.3%(33/45),病灶体积(0.7±0.1)cm^3,最好发于基底节区(P<0.01)。主动脉弓分支累及组病死率高于未累及组[60.0%(15/25)比25.0%(3/12),P=0.046]。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梗死灶范围较大[(1.18±0.25)cm^3比(0.54±0.12)cm^3,P=0.014],梗死灶数目较多(4.40±0.53比3.00±0.33,P=0.025),额叶及基底节区梗死发生率较高(P<0.05)。结论 AAD合并脑梗死者夹层主动脉弓部分支累及率高,脑梗死好发于基底节区,累及主动脉弓部分支患者围术期病死率高于未累及患者。梗死范围越大,病灶数目越多,死亡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16.
SWI在弥漫性轴索损伤中脑内出血灶的诊断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了解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出血灶的表现并探讨SWI在外伤性DAI中出血灶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20例DAI患者行3.0T磁共振SWI。观察DAI脑内出血灶在SWI上的形态、分布、数目等,并与昏迷程度、昏迷天数以及预后等进行对比或相关分析。结果DAI的出血灶在SWI像上表现为斑点状,线条状,小团状低信号,病灶最大径最大者15mm,最小者<0.5mm。DAI出血灶在脑表浅部分布较后颅窝和脑深部多。DAI出血灶总数分别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昏迷天数呈负相关(r=-0.931,P=0.000)和正相关(r=0.924,P=0.000)。预后不良组患者DAI出血灶数大于恢复良好组。结论SWI有助于显示DAI出血灶,从而能够较好地解释DAI的临床症状,并对判断DAI患者的预后亦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脑出血转化(HT)与微出血(CMBs)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病在24 h内经临床及扩散加权成像(DWI)确诊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资料72例,根据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图像梗死灶内是否出现极低信号分为梗死后出血转化组(HT组)和单纯脑梗死组(对照组)。同时对病灶以外CMBs经两名影像学医师诊断记为CMBs阳性共32例,其中对照组24例(24/62,38.7%),HT组8例(8/10,80%)。根据CMBs分布分为脑叶组和脑深部组,对照组脑叶8例(8/24,33.33%),脑深部16例(16/24,66.67%)。HT组脑叶7例(7/8,87.5%),脑深部1例(1/8,12.5%)。结果两组CMBs检出率及发生部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梗死后HT与CMBs的发生率和发生部位相关,SWI可检出CMBs,预示微血管的出血倾向,预测急性期脑梗死HT的危险性,进而为溶栓治疗提供可能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430例脑梗死患者行MR的T1WI、T2WI、DWI与SWI扫描,分析T1WI、T2WI、DWI和SWI对出血性脑梗死检出率的差异和SWI对于出血性脑梗死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SWI检出出血性脑梗死45例,T1WI检出20例,T2WI检出28例,DWI检出31例。结论 SWI较MR常规序列(T1WI和T2WI)和DWI序列可检出更多的出血性脑梗死病例;可早期发现脑梗死中的出血灶,明显优于MR常规序列(T1WI和T2WI)和DWI序列;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可作为出血性脑梗死检查的一线方法或常规序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