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调查分析固原市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情况。方法整群抽取中小学教师803人,采用自编问卷和国际通用的MBI-GS进行现场调查分析。结果教师职业倦怠各维度中,高度情感衰竭者占总人数的32.00%,玩世不恭得分高者占总人数的12.83%,36.74%的被调查者认为成就感低落。在情感衰竭程度上,小学教师高于高中教师和初中教师(P=0.013,P=0.042),农村教师低于县城教师(F=4.307,P=0.038),15 a以上教龄教师高于10 a以下教龄教师(P=0.037,P=0.039)。在玩世不恭程度上,高中教师和初中教师高于小学教师(均P=0.000),农村教师高于县城教师(F=14.694,P=0.000),男性高于女性(F=4.626,P=0.032),5~10 a教龄的高于15 a以上教龄教师(P=0.022)。在成就感低落程度上,高中教师高于初中教师(P=0.001),初中教师低于小学教师(P=0.000);农村教师高于县城教师(F=5.855,P=0.016);男性高于女性(F=5.632,P=0.018);15 a以上教龄的教师高于5 a以下教龄教师(P=0.033)。结论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较为突出,小学教师、农村教师、男性教师职业倦怠较重,高教龄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较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当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方法整群抽取延安市中小学教师670人,采用教师职业倦怠量表和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问卷进行现场调查。结果初中和高中教师受到学生因素的影响其职业倦怠感显著高于小学教师(P=0.027,P=0.000),高中教师受教学技能和教改因素的影响显著高于初中教师(P=0.005);女教师受工作负荷的影响其职业倦怠感显著高于男教师(P=0.001),男教师受人格因素的影响显著高于女教师(P=0.039);10~20 a教龄的教师其职业倦怠受学生因素和工作负荷的影响显著高于教龄小于5 a的教师(P=0.005,P=0.011);高级职称的教师受学生因素的影响显著高于初级职称的教师(P=0.014),中级职称教师受工作负荷的影响显著高于初级职称教师(P=0.043);在婚教师的职业倦怠受工作负荷和职业发展的影响显著高于不在婚教师,不在婚教师受人格因素的影响显著高于在婚教师。工作负荷、教师人格对教师情感衰竭有直接预测作用,学生因素、教改及安定感、工作负荷、人际关系对个人成就感有直接预测作用,学生因素和教学技能对非人性化有直接预测作用。结论工作负荷、职业发展、学生因素是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讨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与工作绩效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职业倦怠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工作绩效量表对高校409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16.0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1教龄10~15 a和教龄7~10 a的教师职业倦怠程度高于教龄7 a的教师(P0.01,P0.05);讲师职业倦怠程度显著高于其他职称的教师(P0.05,P0.01);农科和文科专业的教师在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维度以及职业倦怠总得分上显著高于理科和工科的教师(P0.01)。2教龄在4~6 a的教师工作绩效显著高于教龄7~10 a的教师(P0.05);副教授关系绩效显著高于讲师(P0.01);理科和工科专业教师工作绩效显著高于农科专业的教师(均P0.01)。3相关分析结果提示,教师职业倦怠各维度与工作绩效各维度呈负相关(P0.01)。4多元回归结果表明,职业倦怠中成就感低落和去个性化对任务绩效有负向预测作用;成就感低落和情绪衰竭对关系绩效有负向预测作用。结论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受教师教龄、职称和专业类型影响;不同教龄、职称和专业性质教师的职业倦怠各维度与教师工作绩效各维度呈负相关,且职业倦怠可以负向预测和影响工作绩效。  相似文献   

4.
冯旭 《中国卫生产业》2014,(17):182-183
目的:研究医学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提出改善医学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建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自编教师基本情况调查表及教师职业倦怠量表对某医学院校在职教师进行抽样调查。运用方差分析、t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对医学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医学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总分为(47.77±6.22)分、情感耗竭得分为(20.01±3.46)分、去个性化及低个人成就感得分分别为(8.31±1.67)、(19.45±3.54)。教龄和学历越高的教师倦怠程度越轻,授课学时数越少的教师情感衰竭程度越大,教师教龄越小去个性化程度越大,教师职称越低低个人成就感程度越大。结论医学院校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但情况并不严重。教师的授课学时数、教龄、职称和学历是医学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其特点,为预防和缓解高职院校职业倦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对随机抽取的185名高职院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高职院校职业倦怠总分为(48.68±2.62),情绪衰竭得分为(25.94±1.81),低个人成就感得分为(28.21±1.74),去人性化得分(11.63±1.66);男性教师职业倦怠在3个维度上的得分明显低于女教师,已婚教师情绪衰竭得分明显高于未婚教师,不同年龄教师在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比较明显,特别在情绪衰竭和低个人成就感得分较高,不同性别、年龄、职称和婚姻状况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升格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为促进高职高专教育健康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运用修订的MBI-ES教师职业倦息量表对河南省部分新升格高职高专院校405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新升格高职高专教师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在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个人成就感3个维度上.年龄、性别、学历、职称、教龄、任职情况、担任班主任和承担教学任务等均可影响教师的倦怠(P<0.05或P<0.01).[结论]新升格高职高专院校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现象,但倦怠程度并不严重,多表现在情绪衰竭和个人成就感降低两个维度上,应引起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管理层面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地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并为寻找消除和缓解地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四川文理学院193名教师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职业倦怠3个维度情绪衰竭、个人成就感降低、去人性化得分分别为(25.7±1.82)、(28.17±1.75)、(11.78±1.68);男女教师在职业倦怠3个维度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已婚和未婚教师在情绪衰竭维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专业教师和公共课教师在情绪衰竭维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学历教师在职业倦怠3个维度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方高校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现象,但倦怠程度并不严重,多表现在情绪衰竭和个人成就感降低两个维度上,去人性化现象不明显;不同个人背景因素如性别、婚姻状况、课程性质等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各维度均有影响,尤其对情绪衰竭和个人成就感降低两方面影响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8.
我国中小学教师近10年职业倦怠性别差异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性别差异,为开展相关心理干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并筛选出35篇关于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文献进行元分析。结果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在个人成就感维度上不存在性别差异(总效应值为-0.01,95%CI为-0.12~0.1);在情绪衰竭上,女教师高于男教师(总效应值为-0.12,95%CI为-0.22~-0.02);在去个性化上,男教师高于女教师(总效应值为0.15,95%CI为0.03~0.27)。结论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在个人成就感维度上不存在性别差异,女教师情绪衰竭高于男教师,男教师去个性化高于女教师。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南海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现况及其对生存质量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生存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南海区九江镇所有中小学教师共720名,使用教师职业倦怠问卷(Teacher Burnout Inventory,TBI)及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中文版)进行评测.结果 九江镇中小学教师的情绪疲惫和去个人化较常模严重,少成就感较常模好(P值均<0.01);家庭收入低、年轻、省市级学校和个人文化程度高的教师情绪疲惫程度较严重,男性和教龄短的教师少成就感较严重,家庭收入低、省市级学校和男性去个人化情况较严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情绪疲惫、性别和少成就感对生存质量的生理总分(PCS)有预测作用,情绪疲惫、年龄、个人月收入、去个人化及少成就感对心理总分(MCS)有预测作用(P值均<0.05).结论 九江镇中小学教师的情绪疲惫和去个人化程度较重,少成就感较轻,教师职业倦怠对生存质量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国内高校教师的工作倦怠现状,为缓解教师的工作倦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Maslach倦怠量表(MBI)对保定市512名高校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男性教师非人性化程度比女性严重,同时比女性体会到更多的个人成就感;年轻教师情感耗竭程度高而个人成就感低;低职称教师总体倦怠水平高;博士学历教师情感耗竭程度高,本科学历教师个人成就感低;经济收入方面,基本满意和不满意的教师情感耗竭程度高。结论高校教师的工作倦怠在性别、年龄、职称、学历和经济收入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刘瑜 《职业与健康》2012,28(10):1199-1201
目的调查了解重庆市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工作倦怠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编制出《重庆市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调查问卷》,对重庆市7所高职院校共计81名英语教师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情绪衰竭和个人成就感降低得分较高。女教师的工作倦怠比男教师严重(P0.05);未婚教师在情绪衰竭上较已婚教师偏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私立学校的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明显高于公立学校的英语教师(P0.01),专业英语课教师的情绪衰竭更加严重(P0.01)。结论重庆市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存在职业倦怠现象。性别、婚姻状况、学校性质、课程性质都影响到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地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并为寻找消除和缓解地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四川文理学院193名教师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职业倦怠3个雏度情绪衰竭、个人成就感降低、去人性化得分分别为(25.7±1.82)、(28.17±1.75)、(11.78±1.68);男女教师在职业倦怠3个维度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已婚和未婚教师在情绪衰竭维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叉(P〈0.05);专业教师和公共课教师在情绪衰竭维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学历教师在职业倦怠3个维度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方高校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现象,但倦怠程度并不严重,多表现在情绪衰竭和个人成就感降低两个维度上,去人性化现象不明显;不同个人背景因素如性别、婚姻状况、课程性质等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各维度均有影响,尤其对情绪衰竭和个人成就感降低两方面影响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北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教师职业倦怠量表和心理健康量表对北方32所高校中504名辅导员进行施测。结果 42.9%的辅导员职业倦怠感严重,其中男性占比41.2%,女性占比58.8%。9.3%心理健康状况不佳。不同性别辅导员在去个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上无显著差异,在情感衰竭上差异极其显著(P0.01)。不同学历辅导员在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维度上差异极其显著(P0.001),在情绪衰竭维度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与全国常模比较躯体化和人际关系2个维度差异显著(P0.01)。职业倦怠3个维度与心理健康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躯体化和心理健康对辅导员职业倦怠有较好的预测作用。结论减少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可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分析医疗工作者职业倦怠的现状。[方法]采用Maslach倦怠量表-服务行业版问卷对186名医务人员进行调查,利用SPSS 8.0做数据分析。[结果]94.08%的被调查者表现出情绪衰竭的现象,有95.16%的被调查者有不同程度的去人格化现象,有83.87%的被调查者在工作中的个人成就感比较低。护士的职业倦怠的程度比较明显;年龄在41~50周岁的医务人员的去人格化现象严重,表现出比较严重的情感疏离;在医务人员群体中,个人成就感最低的人群是具有本科学历的人员,但是,职业倦怠各个维度中情绪衰竭最严重的是本科学历以下的医务人员,去人格化在硕士学历的医务人员中的表现比其他学历的更严重。[结论]该医院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程度十分严重,需要各方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内科护士职业倦怠对工作能力及离职意愿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调查绵阳市6家三甲综合医院312名心内科护士的职业倦怠情况及与其工作能力、离职意愿的相关性。结果 140人存在职业倦怠(44.87%),护士的情感衰竭、去人性化均值均明显低于常模,个人成就感均值明显高于常模(P0.05)。不同离职意愿护士的情感衰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离职意愿很低的护士情感衰竭、去人性化评分最高,个人成就感评分最低;离职意愿很高的护士情感衰竭、去人性化评分最低,个人成就感评分最高。不同工作能力护士的职业倦怠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作能力各维度与职业倦怠的情感衰竭、去人性化评分呈负相关,与个人成就感评分呈正相关(P0.05)。离职意愿与职业倦怠的情感衰竭、去人性化评分均呈正相关,与个人成就感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心内科护士职业倦怠可降低工作能力,增加离职意愿,而工作能力和离职意愿又会影响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6.
郝明 《现代预防医学》2015,(6):988-990,998
目的探讨豫东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以引起管理者对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视和管控。方法用教师职业倦怠量表、职业自我概念量表对豫东地区5所高校的体育教师进行调查。结果豫东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并不严重;不同学历教师在工作怠慢维度上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教龄教师在各维度上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情绪衰竭维度上,副教授职称教师显著高于其他职称教师(P<0.01),在工作怠慢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低专业效能和情绪衰竭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学校类型差异(P<0.05);职业自我概念与职业倦怠关系密切(P<0.05);工作满意、师生关系和人际知觉对职业倦怠有预测作用(P<0.05)。结论豫东地区高校体育教师存在职业倦怠,相关部门应采取措施预防和缓解职业倦怠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陕西省中学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方法采用《教师职业倦怠量表》对陕西省7市532名中学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 19.0对问卷数据进行描述分析、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 1陕西省中学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症状普遍存在(60.5%),高于主科教师的职业倦怠(t=5.50,P0.05),而且成就感低于主科教师的成就感(t=3.58,P0.05),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分别高于主科教师的情感耗竭与人格解体(t=25.78、2.94,均P0.05)。2职业倦怠在学段、职务、获奖、职称以及教龄因素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2.18、2.77,F=4.09,5.37,均P0.05)。3情感耗竭在职务、学段、城乡、职称、教龄因素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6.42、-4.78,F=10.97、6.16,均P0.05);低成就感在职称、教龄、学段、城乡、职务及获奖因素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59、6.08、t=4.65、2.97、4.77、6.95,均P0.05);人格解体在职称因素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74,P0.05)。结论陕西省中学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明显而普遍,不同人口学属性教师的倦怠症状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高职教师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现状,分析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宝鸡市某高职院校教师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职业倦怠普适量表(MBI-G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自行设计的一般人口学问卷进行调查,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调查118名教师,其情绪衰竭、玩世不恭和成就感低落3个维度的平均得分分别为(3.44±0.90)、(3.02±0.98)和(3.24±0.79)分,3个维度中度及以上职业怠倦检出率分别为50.85%、32.20%和29.66%。男教师在情绪衰竭方面得分高于女教师(P0.01);各年龄组在情绪衰竭和玩世不恭方面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从事医学类教学的教师在情绪衰竭和玩世不恭方面得分均高于非医学类(P0.01),在成就感低落方面得分则低于非医学类(P0.01);不同职称、不同工作年限和年均课时量者3个维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年龄≥50岁、高级职称、工龄≥20年的教师获得的社会支持高于其他相应各组(P0.05或P0.01)。高职教师职业倦怠与其获得的社会支持呈负相关(r=-0.348~-0.298,P0.01)。结论宝鸡市高职教师职业倦怠较为严重,该群体获得的社会支持较低,需加强健康教育,采取措施积极全方位提升高职教师的社会支持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分析藏、汉两族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差异。方法用MBI对360名中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①汉族普通中学教师职业倦怠总分及情绪衰竭得分显著高于藏族普通中学教师。②汉族重点中学教师职业倦怠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显著低于藏族重点教师。③汉族普通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同民族的重点中学教师。④藏族普通中学教师在职业倦怠总分和情绪衰竭、低成就感两个维度得分显著低于同民族的重点中学教师,两者去人性化维度得分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藏、汉两族中学教师职业倦怠存在差异,文化背景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高玉洲  王小虎 《职业与健康》2009,25(22):2361-2363
目的了解甘肃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旨在为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大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按5等级评分。结果体育教师职业倦怠中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低成就感的等级评分分别为3.27±0.432、2.435±0.544和2.860±0.345;随着教龄的延长,职业倦怠呈逐渐升高然后逐渐下降的趋势,教龄在8—12年时是教师职业倦怠最严重的阶段;职称、学历在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或多个维度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甘肃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普遍存在问题,尤其是在情绪衰竭问题上已经比较严重,应针对不同教师的倦怠特点实施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