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利奈唑胺的临床利用情况,检测危重症感染患者体内的血药浓度,指导合理用药。方法选择于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使用利奈唑胺注射剂治疗的危重症感染患者50例,观察临床治疗效果,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来检测患者体内血清利奈唑胺的浓度。结果①利奈唑胺合理使用34例,占68.0%,不合理使用16例,占32.0%;②治疗结果显效6例,有效33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78.O%,发生不良反应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8.0%;⑤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利奈唑胺浓度变化明显,最低与最高利奈唑胺平均谷浓度分别为1.28mg/L和7.58mg/L,病原体最低抑菌浓度为2mg/L。结论利奈唑胺的临床利用存在一定的不合理,值得关注,危重症感染患者使用利奈唑胺后血药浓度变化较大,须结合药物检测制定个性化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基于利奈唑胺浓度检测分析对利奈唑胺血液毒性的敏感指标。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纳入2015年4月~2018年9月在我院使用利奈唑胺抗感染治疗并监测血药浓度的住院患者,收集利奈唑胺浓度检测前后3 d的血常规指标进行比较,分析血常规指标的异常发生率,分析关键血常规指标及用药前后的差值与利奈唑胺浓度的相关性。结果:共收集107例使用利奈唑胺的患者,利奈唑胺的血药浓度范围6.01~37.38μg·ml-1;利奈唑胺血药浓度检测前后3 d,患者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等指标显著下降,低于正常值,且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压积等指标的异常发生率分别为91.67%~100%,92.31%~100%,93.75%~100%。相关性分析显示,利奈唑胺血药浓度与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存在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00和-0.240(P<0.05);利奈唑胺浓度与用药前后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差值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06和0.419(P<0.05)。结论:利奈唑胺治疗中,利奈唑胺血药浓度越高越容易发生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  相似文献   

3.
1例终末期肾脏病患者,使用利奈唑胺后出现转氨酶升高、血小板减少和乳酸酸中毒并发症,停药后病情得到缓解。本文通过对该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提示慢性肾脏病患者使用利奈唑胺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临床症状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利奈唑胺在该人群中应用的安全性和耐受性需要临床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4.
利奈唑胺的药物利用评估回顾性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利奈唑胺的药物利用评价(DUE)标准,评价其用药合理性,提高临床用药水平。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查阅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29例使用利奈唑胺治疗的患者的病历,建立利奈唑胺的DUE标准,并根据该标准评价临床用药合理性。结果根据所建立的DUE标准,从使用理由、使用方法及治疗结果3方面综合评价利奈唑胺的使用,还不能达到期望目标值,仍有可以改进的地方。结论DUE是临床药师进行用药合理性干预的有效手段之一。根据所制定的利奈唑胺的DUE标准,临床药师可以进一步配合临床,促进利奈唑胺的临床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包括合并使用P糖蛋白(P glycoprotein,P-gp)抑制剂在内的各项因素对利奈唑胺血药浓度超标的影响,以降低因利奈唑胺高浓度导致的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使用利奈唑胺治疗并进行浓度检测的患者,研究利奈唑胺浓度超标与血小板减少不良反应的相关性,并对利奈唑胺浓度超标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共纳入102例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35例,该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利奈唑胺的最高谷浓度成正相关(Kendall’s tau-b=0.418,P<0.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肌酐清除率、使用剂数及联合P-gp抑制剂是利奈唑胺浓度超标(>8 mg·L-1)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P-gp抑制剂的OR值高达4.132(95%CI 1.250~13.657,P=0.020)。联合P-gp抑制剂与血小板减少的相关性尚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利奈唑胺浓度超标与血小板减少有关,联合P-gp抑制剂是利奈唑胺浓度超标的重要危险因素,应关注利奈唑胺治疗时的合并用药,降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程虹  邢亚君 《中国药房》2014,(42):3943-3945
目的:加强对利奈唑胺使用的管理,评价其处方的合理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调查2012年10月-2013年2月某"三甲"医院所有利奈唑胺处方,从适应证、用法用量、抗菌药物管理3个方面评价。结果:110例患者中,仅28.18%的患者具有使用利奈唑胺的适应证,21.82%的患者的疗程为1014 d,89.09%的患者每12 h 600 mg静脉滴注给药,62.73%的患者使用前接受了专家组会诊,只有35.45%的处方医师具备副高及以上职称。结论:医疗机构需要对利奈唑胺的使用进行严格管理,除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加强对利奈唑胺处方权的限制措施外,还须对利奈唑胺的适应证加以控制,防止超适应证以及无适应证用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治疗颅内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7例颅内感染患者,将其分为万古霉素组15例、利奈唑胺组12例,比较2组治疗前后颅内感染指标的变化、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利奈唑胺组和万古霉素组治疗颅内感染治愈率分别为50%和20%,总有效率分别为91.66%和81.66%,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1%和13%;2组治疗前后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血液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等感染相关指标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均可有效治疗含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内的革兰阳性菌感染的颅内感染,临床疗效相当,万古霉素不良反应略高于利奈唑胺.  相似文献   

8.
朱冬梅  周静  黄敏  毕立清  张倩  韩艺  周苏明 《江苏医药》2013,39(14):1639-1641,1612
目的观察利奈唑胺对老年重症感染患者血乳酸(BLA)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31例老年重症感染患者资料,23例予利奈唑胺治疗,8例予万古霉素治疗,疗程均为14d。观察并比较治疗及停药过程中BLA水平的变化。结果使用利奈唑胺的患者95.65%在治疗期间发生高乳酸血症(BLA≥2mmol/L),随疗程的增加BLA逐渐升高,停用利奈唑胺1周后逐渐降至治疗前水平;高乳酸血症不影响患者预后。使用万古霉素的患者未发生BLA升高。结论使用利奈唑胺治疗的老年重症感染患者BLA轻度升高,停药后可恢复至用药前水平,对预后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利奈唑胺是一种治疗多重耐药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的抗菌药物,目前在临床广泛使用。但其在患者体内的药动学特征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按说明书常规剂量给药较难获得最佳疗效。因此,有必要对利奈唑胺进行治疗药物监测(TDM),并利用群体药动学(PPK)和药效学原理指导和优化其抗菌治疗方案。本文总结了利奈唑胺在各种人群中的PPK变化及个体化给药研究进展,建议临床使用利奈唑胺时,应通过TDM将患者稳态血药浓度保持在2~8 mg/mL;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适当降低利奈唑胺给药剂量,而对于肥胖、烧伤、儿童患者应适当增加利奈唑胺给药剂量,并在用药过程中提供药学监护,以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医院住院患者利奈唑胺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医院住院病人中使用利奈唑胺病例54份,填写调查表,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4例用药中合理与基本合理用药占的59.3%,不合理用药占40.7%。结论利奈唑胺在国内临床应用时间较短,用药不合理的现象较严重,有必要加强对利奈唑胺合理用药的研究与指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利奈唑胺在治疗老年人医院获得性感染期间对患者血小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2012年11月我院使用利奈唑胺(43例)治疗老年人医院获得性感染的临床资料,统计利奈唑胺致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降低幅度、恢复时间等指标,并分析其对治疗的影响。结果:利奈唑胺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20.9%,发生在用药后(9.33±3.28)d,血小板水平较用药前下降了(58.8±15.7)%;停用利奈唑胺后(6.44±6.39)d血小板开始上升,(8.83±2.32)d后恢复至用药前水平。结论:利奈唑胺诱导老年人血小板减少为较为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停药后血小板可自行恢复到用药前水平。  相似文献   

12.
利奈唑胺非肝药酶代谢,约35%以原型经肾排泄,说明书提示其浓度受其他药物影响轻微,肾功能不全患者无需调整剂量,但临床研究表明肾功能不全患者利奈唑胺所致血小板减少症或贫血发生率增高与利奈唑胺高暴露相关,且利奈唑胺与某些药物存在的相互作用可显著影响其血药浓度、利奈唑胺的血药浓度在危重症患者中个体差异大,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相似文献   

13.
车宁 《首都医药》2014,(18):54-54
目的:分析利奈唑胺的临床不良反应(ADR)。方法对我院2014年1月8日因“严重肺炎”收入院的患者使用利奈唑胺的有关情况进行分析,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用药情况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本例患者在使用利奈唑胺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因素包括病情的严重程度、年龄、基础疾病等。结论利奈唑胺适用于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院内肺炎,但可引起骨髓抑制,用药过程中,要注意监测血常规,血小板计数过低时,应考虑停用利奈唑胺。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分析利奈唑胺致黑舌和黑毛舌的发生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00年4月~2020年7月CNKI、VIP、WanFang Data、PubMed、Web of Science、Science Direct、Medline数据库,筛选获得利奈唑胺致黑舌和黑毛舌病例报道的相关文献,提取患者的性别、年龄、用药原因、用药情况、不良反应出现的时间、临床表现、处理及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筛选出有效病例报道20篇,25例患者;男14例,女11例,黑舌或黑毛舌多出现在使用利奈唑胺后8~21 d(19例,76.0%)。18例(72.0%)出现黑舌或黑毛舌后停用利奈唑胺,症状缓解或消失;6例(24.0%)继续使用利奈唑胺至抗感染疗程结束,继续使用利奈唑胺期间黑舌或黑毛舌无明显变化,停止使用利奈唑胺后症状缓解或消失。结论:尽管黑舌和黑毛舌是利奈唑胺不常见的可逆性不良反应,但容易引起患者焦虑,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应加强利奈唑胺的用药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黑舌和黑毛舌。  相似文献   

15.
《中国药房》2015,(29):4140-4142
目的:探讨利奈唑胺与替考拉宁治疗高龄患者院内重症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高龄男性重症MRSA感染患者临床资料97例,根据使用药物分为利奈唑胺组(42例)和替考拉宁组(55例)。利奈唑胺组给予利奈唑胺600 mg,ivgtt,bid;替考拉宁组给予替考拉宁400 mg,ivgtt,qd,治疗首日剂量加倍。两组疗程均为7~21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有效率、细菌清除率、不良反应等。结果:细菌清除率替考拉宁组为52.6%,利奈唑胺组为73.5%,利奈唑胺组细菌清除率显著高于替考拉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7,P=0.034);临床有效率,利奈唑胺组为78.6%,替考拉宁组为58.2%,利奈唑胺组显著高于替考拉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6,P=0.018)。替考拉宁组和利奈唑胺组患者治疗14 d后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分别为(14.56±3.04)、(10.29±4.84)分,利奈唑胺组低于替考拉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7,P=0.014);利奈唑胺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9%,替考拉宁组为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3,P=0.287)。结论:利奈唑胺治疗高龄患者院内重症MRSA感染疗效显著优于替考拉宁,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分析利奈唑胺治疗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老年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4家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使用利奈唑胺治疗的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35例心功能不全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患者均检出革兰阳性菌株,25例感染部位为肺,10例为血液,利奈唑胺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2.9%,有效时间为3~10d,有24例直接使用利奈唑胺治疗,用药后清除21例(87.5%),11例为万古霉素无效或不能耐受后换用利奈唑胺治疗,用药后清除8例(72.7%),共6例出现不良反应,3例皮疹,2例血小板减少,1例腹泻,全部患者都能够耐受。结论:利奈唑胺治疗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老年心功能不全患者疗效确切、安全,可一线应用于抗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治疗或万古霉素治疗无效时换用利奈唑胺。  相似文献   

17.
王虎军  吴雪  徐琳  刘静  李勇 《中国药房》2010,(34):3229-3231
目的:对利奈唑胺注射液致血小板减少进行前瞻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08~2009年因病情需要使用利奈唑胺注射液的重症感染患者(42例),进行前瞻性研究分析,重点分析该药引起血小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排除患者本身有血液系统疾病的病例14例,使用利奈唑胺注射液后血小板数呈下降趋势的占71.43%,其中下降至异常的占21.43%,停药后6~10d全部自行恢复。结论:利奈唑胺在用药前、后应检查或监测全血细胞计数,停药后大多患者血小板数可自行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患者使用利奈唑胺治疗后出现高乳酸血症的情况并探讨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4月在山西省某三甲医院住院并使用利奈唑胺注射剂或片剂的成人患者病历,调查利奈唑胺治疗中并发高乳酸血症的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纳入符合要求的病例115例,利奈唑胺治疗中并发高乳酸血症的发生率为13.91%,其中正常值1~3倍的占93.75%,大于正常值3倍以上小于正常值6倍以下的占6.25%。发生高乳酸血症的患者均停用利奈唑胺,并给予对症治疗,1周后血乳酸水平恢复至用药前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利奈唑胺治疗中并发高乳酸血症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OR 5.06,95%CI(1.06,17.97),P=0.041)]和CCr[OR 5.09,95%CI(1.15,22.14),P=0.037]。结论患者在使用利奈唑胺治疗的过程中应注意高乳酸血症的发生,特别是年龄>70岁,肾功能不全(CCr<50 ml/min)的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分析利奈唑胺致双膝关节痛新的不良反应,为利奈唑胺的临床药学监护提供借鉴。方法 以1名39岁女性椎间神经鞘瘤切除术后感染脓肿分枝杆菌患者为例,分析患者服用利奈唑胺片0.6 g(口服,每日2次)+克拉霉素片0.5 g(口服,每日2次)+莫西沙星片0.4 g(口服,每日1次)导致双膝关节痛的原因,并采用诺氏评分表评估可能引起关节痛的药物。结果 患者双膝关节痛可能与利奈唑胺有关,考虑为利奈唑胺导致的新的不良反应。结论 药师除了关注利奈唑胺导致的骨髓抑制如白细胞降低外,还应关注利奈唑胺所致的新的不良反应,做好药学监护。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利奈唑胺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2000年1月—2012年11月国内医药期刊报道的44例利奈唑胺致不良反应案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利奈唑胺所致不良反应主要体现在血液、心血管及消化系统等,并且老年患者更易发生.结论 临床应加强对利奈唑胺的合理使用,尽量避免或减少其所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