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糖尿病的病因中遗传因素占有重要地位。除了对单卵双生中糖尿病发病情况的研究外,研究糖尿病遗传因素的另一途径是探索糖尿病与组织相容性抗原(HLA)系统之间的关系。目前已证实Ⅰ型糖尿病人群中HLA-B_8、B_(15)、B_(18)、B_(35)A_(10),DR_3和DR_4发生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同时也发现Ⅰ型糖尿病人群中HLA-DR_2发生频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这可能是等位基因保护性效应。在Ⅱ型糖尿病人群中HLA抗原发生频率与正常对照无明显差异。HLA抗原系统与妊娠期糖尿病的关系研究的较少,妊娠期糖尿病具有Ⅱ型糖尿病的临床特征,同时又具有Ⅰ型糖尿病的HLA-DR_3和DR_4的特点。 在疾病早期进行糖尿病分型目前仍有一定困难。用HLA抗原系统进行糖尿病分型又受取材部位和对照组的影响,由于一般所谓的正常对照组包  相似文献   

2.
1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自身免疫因素均有关,是在遗传因素基础上,由环境因素启动,以T淋巴细胞介导的胰岛β细胞进行性损伤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肠道菌群作为环境因素与1型糖尿病发生有直接关系,可通过改变肠壁通透性和宿主免疫系统影响发病.肠道菌群、宿主免疫及1型糖尿病三者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研究肠道菌群可为1型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3.
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是通过复杂的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象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一样,1型糖尿病以免疫调节紊乱为特征,这种紊乱先于显性临床发病。人及相应动物模型的1型糖尿病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特定等位基因相关联,这些特定等位基因也与感染性疾病的易感性和抵抗性有关。目前,应用全基因组扫描技术发现一些非MHC位点与1型糖尿病相关,这些位点赋予疾病特定的临时名称:IDDM1~15。很多临时性位点的遗传学定位与其它的自身免疫/感染性疾病的位点共存或重叠,提示临床上不同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病因学上具有…  相似文献   

4.
人们对控制免疫球蛋白重链的同种异型决定簇的多态现象(polymorphisms)及其与某些自身免疫病发病基础的可能关系有浓厚兴趣。无疑,虽然大部分遗传易感性疾病,诸如Ⅰ型(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和 Addison 病受 HLA 复合物中的基因决定,但这些疾病的免疫遗传基础仍有一些问题尚未解决。例如在Ⅰ型糖尿病先证者未受累的同胞兄弟姊妹中器官特异性抗体——经典的胰岛细胞抗体,甲状腺微粒体抗体和胃壁细胞抗体——的分布不受 HLA 遗传易感性的支配,而先证者则受 HLA 单型的支配。换言之,如果自身抗体的生成受遗传基因控制,显然它与有遗传倾向的胰腺 B 细胞损害并不相同。通过许多人群中免疫球蛋白同种异型的研究,发  相似文献   

5.
应用HLA-DQ基因型对自身抗体阴性1型糖尿病的再分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自身抗体阴性1型糖尿病患者疾病表型与HLA-DQ基因型之间的关系,以及HLA-DQ基因型可否对自身抗体阴性的1型糖尿病再分型。方法61例自发酮症起病的糖尿病患者纳入本研究,检测其谷氨酸脱羧酶抗体、酪氨酸磷酸酶抗体及甲状腺自身抗体,并进行HLA-DQ基因分型。根据1型糖尿病HLA-DQ易感基因型的有无,将抗体阴性组进一步分为有HLA-DQ易感基因型组(A组)和无HLA-DQ易感基因型组(B组)。比较抗体阳性组与抗体阴性组、A组与B组在起病状况、临床特征等方面的差异。结果61例患者中,32例(52.5%)存在一种或多种血清自身抗体。29例自身抗体阴性的患者中,18例携带1~4个1型糖尿病HLA-DQ易感基因型(即为A组),另11例不携带1型糖尿病HLA-DQ易感基因型(即为B组)。与抗体阴性组相比,抗体阳性组存在发病年龄较年轻、体重指数(BMI)较低、发病时酮症酸中毒程度较严重、C肽水平较低等特点。与B组相比,A组患者具有在发病时酮症酸中毒程度较严重、C肽水平较低、BMI较低等特征。结论自身抗体阴性的1型糖尿病患者中,携带HLA-DQ易感基因型者显示出更接近1A型糖尿病的临床特征,需进一步研究此类患者中可能存在的某种未能检测出的自身免疫反应。HLA-DQ基因型可对自身抗体阴性的1型糖尿病再分型;在诊断1B型糖尿病时需排除携带HLA-DQ易感基因型者。  相似文献   

6.
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是重要的遗传学标志 ,它与多种疾病尤其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联 ,HLA的高度多态性为研究 2型糖尿病 (DM)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研究表明 2型DM具有很强的遗传背景 ,2型DM及其并发症与HLA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且 2型DM和 1型DM与HLA的关联有相似之处。研究HLA与 2型DM的关系有助于认识 2型DM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7.
2型糖尿病是以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减弱为特征的遗传异质性疾病,其发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1,2].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leukocyte antigen,HLA)系统是目前已知的最为复杂的抗原系统之一,其中一些基因是参与某些疾病易感性的重要基因.目前,对2型糖尿病家系HLA-DRB1*和DQB1*基因易感性的研究甚少,我们随机选择唐山地区汉族6个具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的家系,探讨2型糖尿病与HLA-DRB1*和DQB1*基因单倍型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1型糖尿病是与遗传有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来在主要组织相容抗原复合物Ⅱ(MHC-Ⅱ)类区域发现的抗原处理相关转运体基因(TAP)参与内源性抗原的递呈,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起重要作用.本文采用家系遗传学调查法--传递与不平衡检验(TDT)对1型糖尿病家系各TAP基因单倍型的传递进行分析,为该基因多态性与1型糖尿病的连锁提供进一步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卡介苗接种预防1型糖尿病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型糖尿病是一种在遗传基础上由环境因素触发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特异性损伤β细胞为特征〔1〕。1型糖尿病发病前有一段较长的糖尿病前期阶段(prediabetes),此时1型糖尿病的病理过程已经开始。人们尝试在1型糖尿病前期应用免疫干预治疗以期阻止胰...  相似文献   

10.
特发性1型糖尿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B型糖尿病(DM)又称特发性1型DM或非典型DM,为非自身免疫损伤所致,但病因尚不明。其临床特点为:发病急骤,高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Alc不成比例,血中胰岛自身抗体阴性。血、尿C-肽水平降低,无胰腺炎,但是血清胰淀粉酶及弹性蛋白酶水平升高,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趋势。治疗应以胰岛素为主,辅以口服降糖药、饮食控制及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11.
1型糖尿病(1 型DM)是一种T细胞介导的胰岛β细胞自身免疫破坏为主要发病机制的疾病.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ED)是一组以甲状腺内淋巴细胞浸润和甲状腺自身抗体产生为共同特征的异质性疾病,主要包括桥本病和Graves病.AITD是1型DM最常合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而有关1型DM合并AITD的临床及免疫遗传学特征国内少见报道.  相似文献   

12.
2型糖尿病(T2DM)的发病形势日趋严峻,被普遍认为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疾病,而糖尿病家族史是T2DM进展过程中的重要独立风险因素之一,可综合反映遗传易感性与共享环境因素对T2DM发病的影响,本文将针对遗传易感性和共享环境因素两方面阐述糖尿病家族史与T2DM发病风险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3.
1B型糖尿病(DM)又称特发性1型DM或非典型DM,为非自身免疫损伤所致,但病因尚不明。其临床特点为:发病急骤,高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A1c不成比例,血中胰岛自身抗体阴性,血、尿C-肽水平降低,无胰腺炎,但是血清胰淀粉酶及弹性蛋白酶水平升高,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趋势。治疗应以胰岛素为主,辅以口服降糖药、饮食控制及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14.
近10年来的研究表明大多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Ⅰ型糖尿病)是与遗传有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方法学的进展,已发现许多早期糖尿病人有免疫功能异常,影响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且使用胰岛素引起的免疫反应可影响代谢的控制。故这一领域内的研究进展无疑对Ⅰ型糖尿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体液免疫胰岛细胞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nsular cellular antibody,ICA)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可检出一般人群中血清ICA阳性率为0.01%,Ⅰ型糖尿病人为  相似文献   

15.
正本次谈糖尿病,还是依据1997年ADA建议的,以病因为依据的分类方案,事实上众所周知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很复杂,至今还有人建议取消分型,统称"糖尿病综合征"。其理由:(1)从遗传角度:二者均有遗传背景,只是2型糖尿病的遗传倾向强于1A型糖尿病;(2)从后天因素都有针对破坏胰岛细胞的促炎症细胞因子(PIC),PIC是1型  相似文献   

16.
成人迟发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LADA)是一多基因遗传疾病。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基因与LADA的发病、发病年龄、自身抗体有关。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类链相关的A基因 (MICA基因 )多态性和一些非HLA基因如神经分化因子 / β细胞E盒转录激活因子 2 (NeuroD/BETA2 )基因、肿瘤坏死因子 α启动子多态、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 4、CD38及其自身抗体也与LADA的发病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7.
成人迟发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是一多基因遗传疾病。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与LADA的发病、发病年龄、自身抗体有关。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类链相关的A基因(MICA基因)多态性和一些非HLA基因如神经分化因子/β细胞E盒转录激活因子2(NeuroD/BETA2)基因、肿瘤坏死因子-α启动子多态、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D38及其自身抗体也与LADA的发病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定位克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有遗传倾向且有遗传异质性。近年病因研究之深入发现了多种由单基因突变导致胰岛 B细胞胰岛素分泌不足呈孟德尔遗传或线粒体母系遗传的糖尿病。但是 ,在糖尿病者中占很大比例的 2型糖尿病 (T2 DM)是多基因遗传的复杂病(complex disease)。复杂病是由多个易感遗传基因及环境因素共同参与且相互作用而致发病。阐明 T2 DM易感基因及其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参与发病的机制并非易事 ,但却是充分防治T2 DM的前提之一。只有在计算机及分子生物技术飞速发展的今日方有可能摸索应用重组制谱 (recombinant mapping)结合连锁不平衡制谱 (linkag…  相似文献   

19.
2型糖尿病因 1.遗传因素:和1型糖尿病类似,2型糖尿病也有家族发病的特点。因此很可能与基因遗传有关。这种遗传特性2型糖尿病比1型糖尿病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病变、恶性肿瘤之后,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三位杀手,在人类随着糖尿病发病率日益增加的今天。对糖尿病病因与临床研究的逐渐深入,糖尿病的分型更加接近病因学。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和1999年世界糖尿病组织(WHO)将1型糖尿病分为自身免疫性(即1A型糖尿病)和特发性(idiopathic type 1 diabetes,即1B型糖尿病两类。特发的1B型糖尿病具有以经典的1型糖尿病起病方式:自发糖尿病酮症或酮症酸中毒(DKA)急性起病;也更多倾向2型糖尿病的特征:发病年龄大多在四十岁以前,体型大多肥胖,常有明显的家族史:检查以高血糖水平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不成比例。血尿C肽水平降低,发病时血胰淀粉酶及弹性蛋白酶水平升高。以及胰岛自身免疫抗体(GAD—Ab、ICA、IAA)始终阴性为特点。特发性1B型糖尿病ADM以其不同与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也不同与2型糖尿病的异质性备受全球的关注,所以又称为“非典型糖尿病”(ADM)。那么,ADM在治疗上具有下述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