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探究无症状性基底动脉粥样硬化的动脉重塑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4年8月至2016年12月前瞻性建立的高分辨磁共振数据库,将基底动脉存在无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人群和基底动脉正常且未发生供血区缺血性卒中者进行对照研究。采用3D CUBE T1WI成像方法,测量并比较分析两组人群的斑块和管壁特征,包括管周面积、管腔面积、最大管壁厚度和基底动脉直径。结果研究共纳入无症状性基底动脉病变组46例和对照组55例。缩窄性重塑是无症状性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主要形式,占55.1%。1例患者的基底动脉可见缩窄性重塑斑块和扩张性重塑斑块共存。与扩张性重塑斑块相比,缩窄性重塑斑块的狭窄率更大(P0.01),重塑指数、管周面积、管腔面积、管壁面积和基底动脉直径更小(P均0.01)。与对照组相比,无症状性基底动脉病变组的基底动脉管周面积和直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46,P=0.137),而管壁面积(P0.01)和最大管壁厚度(P0.01)更大,管腔面积更小(P0.01)。结论无症状性基底动脉粥样硬化存在以缩窄性重塑为主的局灶性重塑,但不存在累及血管走行全程的普遍性重塑。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磁共振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HR-VWI)技术,探究基底动脉血管形态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点在椎动脉优势(VAD)作用下的不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2年9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磁共振科连续收治的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VAD判定标准,将所有患者分为VAD组与非VAD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等)和临床资料如实验室检查结果(同型半胱氨酸、血脂等)及影像学资料(MR检查资料),并根据HR-VWI图像分析基底动脉斑块特点,确定斑块的横向分布(包括腹侧壁、背侧壁、侧壁)以及纵向分布(远端、近端)。获得基底动脉最大管腔狭窄层面和参考层面的短轴横断面图像,测量感兴趣区(狭窄层和参考层)的管壁面积、管腔面积及血管面积,并根据公式计算狭窄程度、重构指数等,分析两组患者间临床资料及基底动脉形态学特征、斑块特征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共纳入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患者71例,其中VAD组51例,非VAD组20例。与非VAD组比较,VAD组年龄更大[(62±12)岁比(56±16)岁,t=2.243,P=0.027],男性患者比例更高[74....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重塑的影响,将60只新西兰雄性家兔随机等分为正常对照组、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组,分别于实验的第4、8和第12周末随机处死每组家兔各5-8只并取胸主动脉。在上述动脉条的头、中、尾部各截取约0.5cm长的组织作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并用图像分析系统测量相关形态学参数。余下的动脉条用苏丹Ⅳ染色,作大体形态观察。结果发现,随时间延长,动脉粥样硬化组斑块面积逐渐增大,斑块检出率逐渐增加(P<0.05),且斑块多分布于头段,而中段、尾段依次减少。管腔面积在早期斑块形成时并无改变,晚期则明显缩小(P<0.05)。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组斑块面积、斑块最大厚度均小于同期动脉粥样硬化组,而管腔面积则大于动脉粥样硬化组(P<0.05)。提示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可通过抑制负性血管重塑及促进正性血管重塑的作用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技术(含3D T1-VISTA)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管壁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临床初步诊断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95例患者的高清磁共振影像资料,排除图像质量不佳以及扫描层面倾斜无法进行数据测量的病例,共计46例患者的图像纳入最终分析。将病人分为T2DM组(17例)、非T2DM组(29例),分别测量右侧大脑中动脉(MCA)、左侧MCA、基底动脉(BA)的管壁情况。结果 HR-MRI可以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管壁情况。MCA斑块以下壁居多;BA斑块以左侧壁最多见,其次为腹侧壁。3D T1-VISTA可明确显示小斑块存在。T2DM组和非T2DM组比较,右侧MCA的管腔面积(LA)(P=0.003)、管壁面积/管腔面积(WA/LA)比值(P=0.018)及左侧MCA的WA/LA比值(P=0.015)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R-MRI技术可以清楚显示T2DM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管壁细节,能够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管壁增厚,鉴别脑梗死责任血管的斑块或血栓,可早期发现颅内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3. 0T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在有症状性脑桥旁正中梗死(PPI)与大脑中动脉梗死(MCAI)患者脑血管壁改变模式中的应用。方法将本院确诊的24例PPI和26例MCA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扩散加权成像(DWI)、HR-MRI检查,分别测量基底动脉(BA)与大脑中动脉(MCA)管壁,并对参考层面与最狭窄层面的血管面积指数分别进行计算。若该指数高于1. 05则定义为阳性改变,指数为0. 95~1. 05则为无改变,指数低于0. 95则为阴性改变,比较阳性改变组与阴性改变组最窄层面与参考层面的血管特点。结果在50例患者中,在BA处发现阳性改变15例,无改变4例,阴性改变5例;在MCA处发现阳性改变16例,无改变5例,阴性改变5例。阳性改变组最狭窄层面斑块面积、斑块负荷、血管面积、管壁面积及管腔面积较阴性改变组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而两组在参考处血管面积、管壁面积及管腔面积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HR-MRI在评估MCAI与PPI患者病变指数中具有重要作用,BA与MCA的阳性改变较为常见,多伴有较大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斑块面积与斑块负荷较阴性改变者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葛根总黄酮对载脂蛋白E基因缺陷小鼠主动脉窦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影响。方法将载脂蛋白E基因缺陷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葛根总黄酮低剂量组、葛根总黄酮高剂量组及阿托伐他汀阳性药物组。常规生物化学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采用主动脉根部连续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改变,测定载脂蛋白E基因缺陷小鼠主动脉窦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管腔面积比。结果4组小鼠共检出斑块65个,4组虽都有典型的粥样斑块或/及纤维斑块等中晚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但组织学观察发现模型组部分斑块体积较大,汇合成片,管壁弥漫性增厚,管腔较狭窄,而葛根总黄酮治疗组及阿托伐他汀阳性药物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较局限,管腔狭窄程度较轻,并且葛根总黄酮高、低剂量组及阿托伐他汀阳性药物组斑块面积与管腔面积之比值显著低于模型组(分别为0.11%±0.04%、0.27%±0.04%和0.76%±0.33%,P<0.01),葛根总黄酮高剂量组斑块面积与管腔面积比值显著低于葛根总黄酮低剂量组(P<0.01)。结论葛根总黄酮一定程度抑制载脂蛋白E基因缺陷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该作用可能与降低小鼠血脂作用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双侧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管壁特点及动脉硬化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起病72 h确诊为MCA供血区梗死患者,行头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检查。分别测量及计算入组患者双侧MCA的最窄层面及参考层面的血管面积(VA)、管腔面积(LA)、管壁面积(WA)、斑块面积(PA)、斑块负荷、狭窄率、重塑指数等参数及评估斑块分布、斑块内出血等特征。结果比较入组患者卒中侧及卒中对侧MCA,最窄层面VA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窄层面LA卒中侧小于卒中对侧(P<0.05);而最窄层面WA、斑块面积(PA)、斑块负荷及狭窄率卒中侧大于卒中对侧(P<0.05)。两侧MAC重塑方式比例不同(χ~2=14.166,P<0.05),且卒中正性重塑比例大于卒中对侧。MCA分布于下壁和腹侧壁斑块明显多于上壁或背侧壁;卒中侧分布于上壁和背侧壁斑块多于卒中对侧(χ~2=8.929,P<0.05)。两侧MCA发生斑块内出血的比例不同(χ~2=10.637,P<0.05),卒中侧要高于卒中对侧。结论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负荷、血管正性重塑、斑块分布及斑块内出血与缺血性脑卒密切相关。HRMRI能够更加准确评估动脉硬化血管状态,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识别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16只新西兰白兔,随机设置模型组8只,正常组8只,在建模后1、2、3、4个月分别行高分辨MRI。通过测量腹主动脉管壁厚度和面积、管腔面积、管壁信号增强程度等指标,观察腹主动脉壁的重构过程,并对模型最终的斑块成分进行MRI和组织病理结果对照研究。结果 MRI显示,模型组腹主动脉管壁厚度和面积逐渐增加,且与同期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腹主动脉管腔进行性扩张,管壁强化程度较对照组增加明显,但演变过程不明显。另外,MRI对兔腹主动脉脂质斑块及纤维斑块的检出率与病理学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分辨MRI可以无创性地观察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腹主动脉管壁重构的演变过程,有助于对动脉硬化斑块的预后和药物干预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局部转染金属蛋白酶抑制物(pcDNA3TIMP2)基因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内皮剥脱加高脂饮食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基因球囊局部转染pcDNA3TIMP2,RT PCR和Westernblot分别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局部外源基因转移效果,Zymography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局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活性,病变股动脉组织行HE和苦味酸酸性品红染色,全自动图像分析仪行图像处理,测量血管腔面积、胶原成分含量。结果基因转染组术后2周动脉粥样硬化局部TIMP2基因表达即明显高于空白载体对照组(P<0.01),术后4周达高峰;术后2、4、8周TIMP2蛋白表达也明显高于空白载体对照组(P<0.01),MMP2和MMP9活性低于对照组。局部转染TIMP2基因组动物,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纤维帽厚度和病变局部胶原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病变血管腔面积与对照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动脉粥样硬化局部转移TIMP2基因可明显抑制病变局部MMP2和MMP9活性,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纤维帽厚度和病变局部胶原含量,但对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血管腔狭窄程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病对颈动脉及桡动脉结构及功能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时同为导管动脉的大动脉和中动脉结构及功能变化的异同。方法 筛选 6 3例 1~ 2级高血压患者和性别年龄与之匹配的正常人 31例作为对照组。用高分辨率超声血管探头检测颈总动脉和桡动脉的内膜中层厚度 ,管腔内径 ,并用相应公式计算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腔径比值、动脉内膜中层横截面积、动脉管腔横截面积、动脉壁 /腔横截面积比值、动脉扩张性以及动脉横截面积顺应性。用协方差校正除血压以外的其它影响因素后比较上述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高血压组颈总动脉和桡动脉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与管腔内径的比值、内膜中层面积及与管腔面积的比值均显著增加 ,颈总动脉扩张性及横截面积顺应性降低 ,但桡动脉扩张性及横截面积顺应性无改变。即使校正除血压以外的影响因素后 ,结果仍不变。结论 高血压病对导管动脉的损伤呈不均一性。  相似文献   

11.
他汀类药物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消退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Glagov’s模型,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可分为两个阶段:代偿阶段和失代偿阶段,前者的动脉壁已有轻、中度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但动脉管腔直径没有改变;后者的动脉管腔出现程度不同的狭窄;斑块的稳定性与其脂质核心的大小和纤维帽的厚薄,以及斑块内炎症细胞的多寡有关,易损斑块的破裂、出血导致的血栓形成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病理基础;冠状动脉内超声检查(IVUS)是目前测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体积,评价斑块的结构和稳定性的最好方法。本文论述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动脉粥样斑块的检测方法,替代终点(QCA、IMT,IVUS)研究的结果,即他汀类药物可延缓、阻断、逆转(消退)颈动脉和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对临床怀疑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123例,行CACS扫描及颈动脉MRI检查。将患者分为高CACS组22例(CACS≥400分)和低CACS组101例(CACS<400分)。记录颈动脉形态学指标:管腔面积、管壁面积、血管总面积、管壁厚度、管壁标准化指数;颈动脉斑块包括:钙化、富含脂质的坏死核、斑块内出血及斑块表面破裂。进行Spearmans相关性分析。结果高CACS组颈动脉整体的管壁面积、血管总面积和管壁厚度明显多于低CACS组(P<0.05)。CACS与颈动脉的管壁面积、管壁厚度、血管总面积和管壁标准化指数呈正相关(r=0.521、0.556、0.215、0.377,P<0.05,P<0.01)。颈动脉斑块钙化和富含脂质坏死核的出现概率与CACS明显相关。结论 CACS与颈动脉的斑块负荷、斑块内成分具有明显的相关性。CACS对颈动脉斑块负荷和斑块内成分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开口部病变的血管内超声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开口部病变的重塑类型。方法 对31例LAD开口部病变(甲组)和24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LAD(乙组)进行血管内超声检查。分别于病变远端参照部位及开口部病变处测量血管面积、管腔面积及斑块面积。重塑指数定义为开口部病变处血管面积与病变远端参照部位血管面积的比值。结果 甲组的重塑指数明显小于乙组(0.79±0.19比0.97±0.11,P<0.001)。如定义重塑指数<0.92(乙组平均重塑指数的95%可信区间的下限值)为收缩性重塑,则甲组中81%(25/31)为收缩性重塑。在发生收缩性重塑的病变中,病变处管腔面积的减少54%是由病变处血管收缩所致。病变处管腔面积的减少与血管面积的减少的相关性比病变处管腔面积的减少与斑块面积的增加的相关性更强(r=0.75,P<0.001和r=0.62,P<0.01)。结论 LAD开口部病变以收缩性重塑更常见,收缩性重塑是决定LAD开口部病变狭窄程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TA)颈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多发性大动脉炎颈动脉病变患者的超声表现,按照疾病活动状态分为活动期组及非活动期组各15例,比较两组颈总动脉管壁厚度、管腔内径;再按照管腔狭窄程度分为三组,比较各组间管腔内径大小及血流动力学。结果 (1)TA颈总动脉病变多为双侧、弥漫性(46/53),增厚的管壁具有特征性超声表现。(2)活动期组管壁厚度大于非活动期组(P0.05),管腔内径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3)颈总动脉血流速度随狭窄程度增高而增高(P0.05)。结论 TA颈动脉病变具有特征性超声表现,管壁厚度可用于评估疾病活动性,可作为TA颈动脉受累的首选筛查方法及随访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发展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 用超声检测观察组(131例)和对照组(54例)的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同时测定一般临床资料.结果 高血压组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IMT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 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血压增高有关.提示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可能是原发性高血压发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磁共振成像(MRI)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老年患者75例根据有无脑缺血症状分为症状组(观察组)和非症状组(对照组)。MRI检查比较两组管腔厚度、狭窄程度及斑块的成分。结果 MRI与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两者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观察组管腔狭窄程度、管壁平均厚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斑块脂质核心、斑块出血、斑块纤维帽破溃的比例均大于对照组(P0.05);管壁平均厚度、纤维帽破溃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产生临床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通过MRI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管壁情况和斑块成分进行分析,可以预测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问:动脉粥样硬化与动脉硬化有什么区别?答: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壁有脂质沉着、炎症粥样斑块形成,管腔节段性狭窄、堵塞形成心、脑并发症。动脉硬化是一个动脉壁老化过程,长年的血流冲击、管壁像金属一样也会出现“疲劳”现象。动脉壁没有斑块,大动脉中层弹力纤维断裂,胶原沉着、动脉僵硬、管腔增大。小动脉壁变性(玻璃样变)、管腔变小、狭窄、堵塞。总之动脉粥样硬化过程是一个炎症→脂质沉着过程,动脉硬化是一个老化过程,是一个“疲劳损耗”过程。问:正常大动脉和动脉分支的功能?答:正常大动脉及动脉分支有两大功能:(1)导水功能:从左心室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MRI(high-resolution MRI,HR-MRI)在头颈部动脉闭塞患者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5年12月至2017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性头颈动脉闭塞患者25例,采用32通道头颈联合专用线圈行头颈一体化HR-MRI成像,分析闭塞血管节段局部管壁特征和闭塞中远段腔内血栓信号特征。由2名神经内科医师结合纳入患者的临床病史、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对闭塞病因进行评价并作为参考标准,比较常规管腔成像技术与常规管腔成像联合HR-MRI在病因分类中的准确率。结果 (1)25例急性头颈动脉闭塞患者均完成HR-MRI检查,共诊断闭塞血管31段,其中常规管腔成像诊断了21段,常规管腔成像+HR-MRI诊断了30段;动脉硬化性闭塞24段(19例),动脉夹层性闭塞4段(4例),动脉炎性闭塞3段(2例)。(2)动脉硬化性闭塞患者中,闭塞节段近端管壁均可见偏心性增厚;动脉夹层性闭塞均见典型的双腔征或新月形高信号壁内血肿;血管炎性闭塞血管节段中可见长节段环形增厚及强化。(3)常规管腔成像技术与常规管腔成像联合HR-MRI对病因分类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67.7%(21/31)和96.8%(3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相较于常规管腔成像技术,头颈联合HR-MRI可显示闭塞起始段动脉管壁特征,对判读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夹层和动脉炎性病变等病因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9.
收集17名正常人,20名单纯肥胖患者,42名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彩色血管多普勒超声探测受试者的双下肢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及足背动脉,并测量内中膜最厚处厚度及斑块数目、管腔狭窄程度.结果①在2型糖尿病组动脉粥样硬化斑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组及单纯肥胖组(P值分别<0.05及<0.01),且内中膜厚度显著大于后二者(P值分别<0.05及<0.01).2型糖尿病组较正常对照组及单纯肥胖组动脉损伤发生率高、程度重(P值分别<0.05及<0.01).②2型糖尿病患者中,下肢动脉硬化与体重指数、腰围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在本资料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90%已有动脉粥样硬化,中心性肥胖对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重塑与冠心病临床表现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重塑与冠心病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 4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甲组)和32例稳定性冠心病(乙组)患者于介入治疗前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测量冠状动脉病变处和近远端参考血管的外弹力膜横截面积(EEM CSA)、管腔横截面积、斑块面积.计算冠状动脉重塑指数(RI)= 冠状动脉病变处EEM CSA / 近远端参考血管处EEM CSA平均值.定义RI>1.05为正性重塑,RI<0.95为负性重塑,0.95<RI<1.05为无重塑.结果甲组以低回声软斑块多见(60% 和 31%),高回声硬斑块则在乙组中多见(69% 和 40%,P=0.015).EEM CSA甲组为(15.37±2.88 )mm2、乙组为 (13.35±2.87) mm2,P=0.004.斑块面积两组分别为(10.94±2.66) mm2 和 (9.30±2.66) mm2(P=0.011),两组的管腔横截面积和面积狭窄程度相似.RI甲组大于乙组(1.07±0.15 和 0.95±0.13, P=0.001),正性重塑在前者更多见(50% 和 25%),而负性重塑在后者较常见(22% 和 53%)(P=0.021).结论冠状动脉重塑与冠心病临床表现有关.结果甲组以低回声软斑块多见(60% 和 31%),高回声硬斑块则在乙组中多见(69% 和 40%,P=0.015)。EEM CSA甲组为(15.37±2.88 )mm2、乙组为 (13.35±2.87) mm2,P=0004。斑块面积两组分别为(1094±2.66) mm2 和(9.30±2.66)mm2(P=0.011),两组的管腔横截面积和面积狭窄程度相似。RI甲组大于乙组(1.07±0.15 和 0.95±0.13,P=0.001),正性重塑在前者更多见(50% 和 25%),而负性重塑在后者较常见(22% 和 53%)(P=0.021)。结论冠状动脉重塑与冠心病临床表现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