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石家庄市2004~2010年猩红热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石家庄市2004~2010年猩红热流行病学特征,为做好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全国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系统"的2004~2010年猩红热疫情数据,分析猩红热的人群、地区、时间分布特征。结果 (1)2004~2010年石家庄市猩红热平均发病率为2.28/10万,以5~9岁组发病率最高为27.04/10万,其次是0~4岁组发病率为10.28/10万,10岁~组发病率为2.43/10万,15岁~以上组发病率最低为0.07/10万;男性多于女性:职业分布特征以学生最多,平均占38.57%,其次是托幼儿童平均占30.42%和散居儿童平均占29.70%。(2)城区发病率均明显高于县乡。(3)猩红热全年均有发病,存在明显的季节性,2004~2007年有春季和冬季双高峰,即4~6月份有一明显的春节高峰,11月~次年1月有一明显的冬季高峰;2008年仅有一个春季高峰,2010年仅有一个冬季高峰,而2009年全年发病均维持在较低水平。结论石家庄市城区5~9岁男性儿童是猩红热发病的高危人群,应在每年的发病高峰前针对高危人群提前做好预防和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北京市海淀区2011 - 2017年猩红热流行特征,为猩红热的预防与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并分析2011 - 2017年北京市海淀区猩红热发病资料,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北京市海淀区2011 - 2017年共计报告猩红热4 542例,年均发病率18.2/10万,5 - 6月和11 - 12月是猩红热的发病高峰,病例数最多的3个街道分别为清河街道(388例,占8.5%)、学院路街道(331例,占7.3%)和万寿路街道(310例,占6.8%),病例以3~10岁的学生和托幼儿童为主,男性发病率(22.5/10万)大于女性(13.7/10万)。结论 近几年海淀区猩红热发病均呈散发状态,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学生和托幼儿童是重点防控人群,应做好猩红热的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南宁市猩红热的发病特征和流行趋势,为制订防制规划提供依据。方法对南宁市2004-2010年猩红热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并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混合模型(ARIMA)对2011-2013年的发病情况进行预测。结果 2004-2010年猩红热年均发病率为0.86/10万,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发病以冬春季为主,存在11~1月和3~5月两个高峰。男女性别发病率比为1.58:1,98.72%的病例是儿童和学生,3~7岁组病例占总病例数的72.05%。城区发病明显高于郊县。ARIMA模型预测发现2011-2013年猩红热的发病仍维持在低位流行。结论托幼机构、学校是猩红热发病的高危环境,托幼儿童和学生是防制的重点人群。应加强托幼机构和学校的疫情监测并开展健康教育,减少发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北京市2007-2016年猩红热流行病学特征和疾病转归情况。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猩红热病例的时间、地区和人群分布特征,并根据现场调查结果描述猩红热病例的转归情况。结果 2007-2016年北京市报告猩红热病例28 505例,其中2011年有6 152例,发病率为31.4/10万,高于历年平均水平。猩红热病例有夏、冬季两个发病高峰,男性病例有17 951例(63.0%),职业以学生(13 488例,占47.3%)、幼托儿童(12 167例,占42.7%)和散居儿童(2 596例,占9.1%)为主。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9岁(占90.5%),在近年3~9岁儿童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2011年5月~2013年12月,在发病3周后对7 298例猩红热病例进行了随访,仅8例病例出现并发症,其中中耳炎有2例、鼻窦炎有1例、肺炎有2例、心肌炎有3例,其他病例均痊愈或好转,无死亡病例。结论 近10年间,2011年为北京市猩红热发病水平高峰年,学生和托幼儿童是发病的高危人群,猩红热病例转归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连云港市2004—2013年猩红热流行特征,为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全国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系统"中2004—2013年猩红热疫情数据,分析猩红热的人群、地区、时间分布特征。结果 2004—2013年连云港市共报告猩红热1 194例,年均发病率2.553/10万;全市8个县区均有发病,市区发病率显著高于郊县(P0.01);男女发病率比为1.82:1,男女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6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29.173/10万),其次为7~14岁年龄组(11.257/10万),各年龄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职业分布以学生和幼托儿童为主,分别占发病总数的46.31%和35.51%;猩红热全年均有发病,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每年的春季(4—6月)和冬季(10—12月)出现明显的发病高峰。结论该市2013年秋季猩红热开始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应针对学校和托幼机构等高发场所提前做好预防和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6.
探讨锦州市1998-2015年猩红热流行特征和发病趋势,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锦州市1998-2015年猩红热病例的时间分布、地区分布、人群分布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x2检验对不同年份发病率进行比较.结果 1998-2015年锦州市猩红热年平均发病率为2.86/10万,不同年份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3.42,P=0.00).季节性分布特征明显,每年出现2个流行高峰,4-7月为春夏季高峰期,占全部病例数的46.86%;1-12月份为冬季高峰期,占全部病例数的22.40%.3~14岁病例占全部病例的92.41%,其中4~7岁占59.93%.发病人群主要以学生、幼托儿童为主,占全部病例数的82.45%.男女发病数比为1.44∶1.结论 幼托儿童及小学生是猩红热的主要高危人群.应加强对托幼机构、学校及儿童密集的游乐场所的疫情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猩红热流行特征和发病趋势,为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济南市2006 - 2015年猩红热发病特征进行流行病学描述。结果 2006 - 2015年,济南市猩红热平均发病率为8.72/10万,整体呈上升趋势;猩红热呈现冬春季高发的特征,2011年后,冬季高峰更为明显;男性3 499例,女性2 011例;发病年龄中位数为6岁(P25~P75为4~7岁),主要集中在4~7岁(72.30%),以托幼儿童(49.26%)和小学生(37.08%)为主,城区高于农村。结论 近年来,济南市猩红热发病呈上升趋势,应在高发的冬春季,针对托幼机构和小学等防控重点场所,采取防控措施,防止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上海市金山区猩红热流行病学特征和流行趋势,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和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1—2019 年上海市金山区猩红热疫情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1—2019 年上海市金山区累计报告猩红热病例430 例,年均发病率为6.25/10 万;高发期集中在每年的春夏交接期的 4—6 月和冬季11月至次年1月,病例数分别占全部病例的36.98%和40.70%;人群分布特征为男女比例1.43∶1,男性年均报告发病率为7.22/10万,女性为5.25/10万,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P<0.05);全部病例中学生282例( 65.58% )、幼托儿童136例( 31.63% )、散居儿童12例( 2.79% );以4~9 岁年龄为主,占92.09%( 396/430 );病例高峰在6~7岁年龄组,占 44.19%( 190/430 )。结论 近年上海市金山区猩红热发病率呈增高趋势,小学生、幼托儿童是猩红热发病的高危人群,应加强小学和托幼机构的疫情监测和健康教育工作,做好猩红热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分析2004—2013年厦门市猩红热发病特征,为制定相应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13年厦门市猩红热发病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3年厦门市报告猩红热938例,年平均发病率3.42/10万,均为散发病例,无死亡病例。2004、2007、2011年出现发病高峰,发病率分别为4.24/10万、3.78/10万、5.49/10万。11月—次年6月共报告792例,占发病总数的84.43%。全市6个区均有病例报告。男女比例为1.54:1,1~14岁儿童共报告889例,占发病总数的94.78%,5岁儿童发病率(67.59/10万)最高。职业分布居前三位的为幼托儿童、学生、散居儿童,发病数依次为454例(48.40%)、223例(23.77%)、215例(22.92%)。结论冬春季为厦门市猩红热的高发季节,幼托儿童、学生、散居儿童为猩红热防控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2017-2020年北京市猩红热流行特征及监测系统代表性,了解猩红热的流行规律,探讨发病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7-2020年猩红热发病率、病例分类、人口学特征、发病时间进行描述分析,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2015-2020年哨点医院报告病例数、哨点医院报告病例病原学检测阳性率、全市报告猩红热病例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2017-2020年北京市共报告猩红热病例11 324例,2017年报告病例数及发病率最高(16.77/10万),发病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冬季发病高峰报告病例数高于春夏季发病高峰(4 298例vs.3 907例)。男性占比(60.65%)高于女性(39.35%),3-9岁年龄组占比最高(93.04%),病例主要为学生(46.55%)和幼托儿童(44.83%)。病例中城区占比(55.64%)高于郊区(39.61%),外省病例中67.78%为北京儿童医院报告。临床诊断病例占比最高(95.90%)。北京市监测系统中哨点医院报告病例数变化趋势与全市猩红热病例变化趋势基本一致(r=0.882,P<0.001)。结论 2017-2020年北京市猩红热发病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发病高峰季节已由春夏季向冬季转换。病例中以临床诊断病例为主,病例仍以托幼儿童、中小学生为主,北京市猩红热监测系统代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