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经筋学说是中医经典理论之一,而肌筋膜链理论则是近年来运动康复领域研究的热点。从经筋与肌筋膜链的定义出发,通过比较二者在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异同,探讨其各自在临床运用中的特点和优势,探索应用肌筋膜链理论阐释经筋学说,以期更好地指导经筋学说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肌筋膜链理论的阐述和经筋特点的总结,探讨肌筋膜链与经筋在生理功能、解剖位置、循行分布、临床运用方面的同质性,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3.
通过解读近年来现代及传统医学关于颈型颈椎病的研究成果,从现代针刀医学、肌筋膜链学说、动作模式和运动链学说、传统经筋理论等方面,阐述颈项前后肌群力量失调的病变机制;认为针刀"T"形术式联合胸小肌松解可恢复弓弦力学结构平衡,调节筋膜系统的张力平衡,协助纠正颈肩异常运动模式,疏通气血、理筋止痛,从而改善颈型颈椎病症状。  相似文献   

4.
以肩周炎为切入点,探析上肢经筋与肌筋膜链的相关性。通过对比二者在肩关节的循行路线、解剖功能,探究二者在肩周炎发病特点与诊疗思路等方面的相关性;并比较阿是穴与激痛点的相关分布特征与致病特点,综合阐述二者在中西医不同理论指导下诊治肩周炎的差异互补。旨在从筋膜力学角度认识与丰富传统经筋理论,在原有治疗基础上增添综合视诊、触诊和功能评估的诊疗维度,扩展经筋近治、远治疾病范围,为临床治疗筋骨疾病寻找更优的指导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肌筋膜链角度,探讨足三阴经筋的解剖基础,为临床经筋疗法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分析足三阴经筋的分布、病候,并与肌筋膜链前深线解剖、功能对比,阐释足三阴经筋的解剖结构。结果:足三阴经筋的线性分布呈现混合分布趋势。在足踝小腿部,长屈肌及肌腱可视为足太阴经筋,趾长屈肌及肌腱可视为足少阴经筋。在阴股部,股内侧肌及股内收肌群的股骨止点可被视为足太阴经筋,股内收肌群结合体可被视为足厥阴经筋,大收肌后部及半腱肌半膜肌可被视为足少阴经筋。在躯干部,足太阴经筋与腰大肌筋膜密切相关,足少阴经筋与脊柱椎体前筋膜更为切合。从功能上,足厥阴经筋突出了股内收肌群与耻骨的解剖关系,足少阴、足太阴经筋突出了下肢内侧与腰腹的关系。结论:足三阴经筋分布与下肢内侧及腹腔后壁肌筋膜密切相关,由于经筋的功能性,需要进一步从解剖、功能、生物力学和病候等方面对足三阴经筋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叶勇  罗容  范升  申韬  汤伟  孙梦龙 《中医药导报》2022,28(1):110-113
分析近20年来现代医学和中医学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和相关成果,从针刀弓弦力学理论、网眼理论、肌筋膜链理论、腰椎-骨盆-髋关节运动模式、传统中医经筋理论等方面,系统阐述腰椎-骨盆-髋关节肌筋膜张力失衡的发病机制."回"字形整体松解术联合髂腰肌松解可以从点、线、面方向打破弓弦力学三维病理构架,重构椎管内外的"压应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生活与工作方式的转变及不良姿势等因素的影响,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逐渐变成了工作生活中的常见病,给患者带来了病痛和经济压力。本文将从肌筋膜链理论与中医的经筋理论两个角度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治疗思路进行综合分析,为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康复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同时为肌筋膜链理论与经筋理论越来越多应用于临床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肌筋膜螺旋线与足阳明和足太阳经筋、腧穴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肌筋膜螺旋线是基于肌筋膜运动整合理念形成的一条功能性整体解剖结构线。通过对肌筋膜螺旋线与足阳明和足太阳经筋、腧穴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其间在分布、组织结构、功能联系、病候、治疗方面都存在密切联系,认为基于肌筋膜螺旋线的生物力学分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完善对足阳明和足太阳经筋和腧穴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通过整理壮医经筋疗法治疗腰背筋肌膜炎的文献,对经筋疗法的源流、经筋疗法致病机理与治疗原则及目前运用经筋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临床效果三个方面进行总结,综合分析壮医经筋疗法在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本文基于文献的整理和客观分析,认为壮医经筋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相关研究设计和临床评价方法规范化方面仍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0.
经筋及筋膜网络在协调机体平衡方面存在功能上的共通性,而肿瘤的发生进展可能通过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破坏筋膜网络及经筋的整体协调性,由此产生的癌痛可能是二者失衡所致。黄金昶教授在癌痛的治疗中,立足于筋膜网络的整体平衡学说,同时结合经筋理论对疼痛的认识,强调“解结”在癌痛治疗中的重要性,因此提出以筋膜反应点为靶点,围绕“以平为期”的治疗原则,综合采用浮针、毫刃针、火针、艾灸等多种针灸疗法治疗。  相似文献   

11.
紧张型头痛是以双侧头部持续沉重或紧箍感为主要表现的原发性头痛,伴颅周压痛的紧张型头痛查体按压其头、颈、肩等颅周部位可及压痛,属经筋病范畴。伴颅周压痛的紧张型头痛的重要发病机制为颅周肌筋膜机制,肌筋膜属于经筋,且肌筋膜病变的病理产物——颅周肌筋膜触发点本质属经筋病灶点。因此,本文认为伴颅周压痛的紧张型头痛其病位在经筋,其症状表现提示病性属寒、属结筋。在治疗方面,可遵循我国传统经筋理论“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的治疗原则,使用火针快速点刺颅周压痛病灶点以解除筋结,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2.
正肩胛肌筋膜炎又称肩胛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肌痛症、肌疲劳综合征等,是指因慢性劳损、寒冷、潮湿而使肩胛部筋膜及肌肉组织发生水肿、渗出及纤维性变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病症,以明显的局限性痛点,且绕肩胛可触及硬结或束条为主要特征。肩胛部有手太阳、手阳明等经筋通过,其描述多为"绕肩胛",即肩胛部的经筋"结"、"聚"点多环绕肩胛骨,且慢性肌疲劳综合征具有筋性病因[1],这也是笔者以经筋为理论依据治疗肩胛肌筋膜炎的关键点。1经筋理论概述"经筋"是"十二经筋"的简称。"筋与脉并为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要介绍了黄敬伟基于中医、壮医经筋理论创制的经筋三联疗法的基本原理与特点,重点阐述壮医经筋疗法治疗肌筋膜炎的理论基础、技术特点、应用前景、操作手法与禁忌、注意事项等。  相似文献   

14.
项背肌筋膜炎为临床常见病,推拿是其有效的治疗手段。本文回顾了项背肌筋膜炎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推拿治疗简况。分析了经筋与项背部的联系,在经筋理论的指导下,制订了推拿治疗项背肌筋膜炎的操作方法。以项背肌筋膜炎作为切入点,探讨经筋理论对推拿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枕颈部肌筋膜痉挛是引起颈性眩晕的观点,并分析其临床特点、观察圆刃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颈性眩晕患者根据中医“经筋理论”选择五个结筋点,用圆刃针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治愈27例(90%),好转3例(10%)。结论:枕颈部肌筋膜痉挛即“经筋理论”的“横络”卡压是颈性眩晕的主要成因,圆刃针解除肌筋膜痉挛即“横络”卡压是治疗本病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临床中常见的急慢性疼痛诸证多为筋经或肌筋膜病变所致,毫刃针与筋针分别对经筋病和肌肉筋膜的病理改变有着突出的治疗效果。本文通过综合分析卫气、经筋与肌筋膜理论,结合《灵枢经·九针论》中"员针"的特点,对上述两种针刺法的应用及作用机制进行探究,认为将毫刃针结合筋针的针刺手法应用于疼痛的治疗中,可解痉止痛、调畅经筋,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17.
梁树勇  韦英才 《陕西中医》2012,33(8):1103-1104
<正>腰背肌筋膜炎为临床常见病之一,临床治疗方法较多,但从经筋论治不多见。笔者拟采用壮医经筋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以此探讨经筋与肌筋膜炎的关系,不当之处,敬请同道指正。十二经筋与肌筋膜的生理关系《素问·痿论》称"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也"。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  相似文献   

18.
王海东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在临床上擅用小针刀缓解患者病痛,尤擅将中医经筋理论与解剖相结合,将小针刀以针的理念刺入人体,在人体内发挥手术刀的作用。其在足三阴经筋理论指导下采用针刀松解腰大肌,在治疗腹痛、腰背痛、下肢麻痹、屈伸不利、妇科、男科等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将其对足三阴经筋与腰大肌之间的关系及足三阴经筋指导下针刀松解腰大肌的临床操作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推拿手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确切,具有一定的临床优势,但推拿手法的施术部位多局限于膝关节周围,是否还可向其他部位延伸,具有可探讨性。本文提出采用“腰-髋-膝-踝”整体性推拿手法治疗膝骨关节炎,并从经筋理论、肌筋膜链理论及下肢生物力学的角度探讨了其可行性,为膝骨关节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毫火针经筋刺法治疗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随机抽样法选择63例肌筋膜炎患者进行分组治疗,治疗组30例,对照组33例。治疗组采用毫火针经筋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疗效,分析对比两组肌筋膜炎患者治疗前后、治疗后3个月疼痛VAS评分差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均有下降,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结论:毫火针经筋刺法治疗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优于电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