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分析不同引流方式对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影响。方法将244例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延迟引流组与常规引流组各122例,常规引流组术后即开放引流,接引流管连接无菌引流袋。延迟引流组术后先夹闭引流管至术后6h开放,2组引流管均在术后24h拔除。评价2组患者治疗后第24小时观察指标:术后引流管引流量、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血红蛋白变化值、术后输血患者比例,术后第7天评价患肢肿胀程度和术后关节功能比较。结果延迟引流组后引流管引流量、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及血红蛋白变化值低于常规引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输血者比例、患肢肿胀程度和术后关节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迟引流组能明显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出血量,同时不影响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尿激酶在保持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后腹腔引流管通畅性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配对的方法将58例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后放置引流管的患者分为尿激酶组和生理盐水组,尿激酶组23例,术后24 h给予1次尿激酶(500 U·mL-1)20~50 mL注入腹腔引流管内,0.5 h后开放引流;生理盐水组35例,术后24 h给予1次生理盐水20~50 mL注入腹腔引流管内,0.5 h后开放引流。根据B超检查结果、拔管后敷料渗出结果、测静水压时水柱波动结果、术后48 h引流量、拔管时间以及引流管拔除后管内沉积物情况判断2组实验效果,并结合引流管通畅指标探求术后48 h引流量对引流管通畅性预测意义。结果 2组患者中B超检查结果、拔管后敷料渗出结果、测静水压时水柱波动结果、术后48 h引流量及拔管时间的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尿激酶组中拔管前B超检查提示无明显积液比例、拔管后引流管口敷料干燥比例、测静水压时水柱波动比例以及术后48 h引流量均大于生理盐水组,并且尿激酶组的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48 h引流量对于预测引流管通畅性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尿激酶封管能够有效保持腹腔引流管通畅性,有助于提前拔管,加快患者术后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3.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腔内引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drainage in articular chamber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AH)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关节腔内引流Key words drainage,artificial jiont,total hip arthroplasty,R687.4目的:通过对引流量、创口愈合及引流液细菌培养的观察分析,确定最佳引流时间。方法:78例手术均放置关节腔引流,分别记录12h、24h、48h的引流量,并根据引流量情况分为24h和48h拔管两组,记录两组创口愈合、引流管出口处渗血情况,分别对三个时段的引流液及引流管体内端进行细菌培养,然后,分析各项数据。结果:平均引流量:12h 289ml,24h 414ml;48h 520ml;12/24h引流量比为69.8%。24/48h引流量比为79.6%。引流量主要发生在24h之内。78例髋术后未发生过深部感染。引流口均自行闭合,大多数未出现明显渗血及渗液现象。留取的12h、24h、48h引流液培养均未见细菌生长;引流末端培养亦未见细菌生长。结论:我们认为对12~24h引流量超过200ml的病例,应再留置引流管12~24h,以免出现引流管口渗血、延迟愈合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乳腺癌术后皮下再积液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80例乳癌患者术后临床资料,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皮下引流管拔除时间及拔管时引流液量的指标,观察两组病例拔管后再积液发生率,分析其原因.结果 拔管时间小于7 d和拔管时皮下引流液量大于20 ml时术后观察组再积液发生率分别为14.3%和12.5%,对照组再积液发生率分别为20.1%和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癌术后拔除引流管时间不宜过早,应根据引流量情况决定拔管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患者术后导尿管的留置时间,缩短导尿管的留置时间,增加患者的舒适感。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观察组)和B组(对照组),A组50例患者麻醉解除后术后8~10h,待患者膀胱中度充盈有尿意时,嘱其做排尿动作,拔出导尿管;B组50例术后按常规留置24h。于尿管拔除后48h观察有无尿潴留发生。结果:A组术后8~10h拔除尿管,B组术后常规24h拔除尿管。结论:拔除尿管时间提前14~16h,提前拔除尿管,尿潴留发生概率无明显差别,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可增加患者的舒适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持续冰敷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24 h出血量的影响.方法对2010年12月至2012年1月在我科行全膝关节置换的62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冰敷组、对照组两组,冰敷组术后用生物冰袋对关节周围持续冷敷24 h,对照组术后不使用冰袋冷敷,记录两组术后24 h内总引流量并进行两两比较.结果 冷敷组术后24 h内总出血量(520.25±17.30)ml,对照组术后24 h内总出血量(672.24±19.41)ml,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冰敷法可有效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出血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及新亚股骨近端骨折内钉系统(PFNA)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莱芜市人民医院市中分院2008年6月—2010年6月收治高龄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48例,依据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关节置换组(24例)与PFNA组(24例),关节置换组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PFNA组采用PFNA,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结果PFNA组在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方面低于关节置换组,关节置换组卧床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FNA组,关节置换组Harris功能评分优良率及随访生活质量评分各项均高于PFNA组,以上差异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临床疗效满意,术后并发症低且生活质量理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电视辅助胸腔镜(VATS)肺叶切除术后不同胸腔引流量时拔除胸管对患者恢复的影响,以确定适合于尽早拔管的最佳引流量。方法将VATS肺叶切除术后行胸腔闭式引流的患者按纳入标准在术前随机分成3组,A组24 h引流量<100 m L,B组24 h引流量100~<200 m L,C组24 h引流量200~300 m L。达到标准后立即拔除胸腔引流管。按出组标准排除后,最终得到符合研究设计的A组90例,B组87例,C组83例。记录各组间带管时间,肺感染、肺不张、拔管后气胸、拔管后胸腔积液、管口渗液、管口延迟愈合的病例数,以及镇痛药用量、术后住院天数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B、C组患者的平均带管时间(h)分别为91.76±15.59、84.17±18.33、56.14±12.25,应用吗啡缓释片平均剂量(mg)分别为236.82±67.20、187.36±76.64、139.29±52.74,术后住院天数(d)分别为11.47±1.90、10.68±2.50、10.23±2.14,C组以上各项数据均小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肺不张、术后肺感染、拔管后气胸、拔管后胸腔积液、管口渗液、管口延迟愈合的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ATS肺叶切除术后24 h引流量达到300 m L时拔除胸腔引流管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9.
《临床医药实践》2016,(12):902-905
目的:研究和评估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对降低伤口出血量的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12月—2015年4月骨科收入院的外伤性股骨颈骨折、发育性关节不良(DDH)、缺血性股骨头坏死以及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80例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全髋关节置换术缝合伤口完毕后,经潘式引流管注入剂量为1 g的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50 m L,夹闭引流管2 h。对照组同样在全髋关节置换术缝合伤口完毕后夹闭引流管2 h。两组术后48 h都拔出引流管。对比两组术后总引流量、输血率、输血例数、术前及术后24 h血红蛋白及血细胞比容、术前术后24 h的血小板计数、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及国际标准化比值、D-二聚体。并在术前及术后3 d给予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对比是否有下肢深静脉血栓(VTE)及肺动脉栓塞(PE)的发生。结果:两组病例中术后总引流量、输血率、24 h血红蛋白含量及血细胞比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而两组血小板计数、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及国际标准化比值、D-二聚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两组复查双下肢彩超无静脉血栓形成。结论: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可显著减少术后伤口的出血量及降低输血率,未增加双下肢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颈淋巴清扫术后拔除负压引流管的时机选择。方法将107例行颈淋巴清扫手术术后放置负压引流管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55例患者(Ⅰ组)术后引流量小于50 mL时即拔除负压引流管,其余52例患者(Ⅱ组)引流量小于25 mL时拔除,比较两组患者拔管后颈部出现血肿、积液的发生率、两组患者置管时间及平均总引流量之间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Ⅰ组2例患者拔除引流管后颈部出现血肿、积液,发生率为3.6%,Ⅱ组也有2名患者拔管后发生血肿,发生率为3.8%;Ⅰ组平均总引流量378 mL,Ⅱ组平均总引流量为402 mL;Ⅰ组平均置管时间为3.1 d,Ⅱ组平均为4.8 d。结论颈淋巴清扫术后放置负压引流管,在引流量小于50 mL即可达到最有效地引流目的,同时可避免因放置引流管时间过长所引起的伤口感染等并发症出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J管置入术后导尿管持续引流的安全性。方法将180例需要同时留置双J管和导尿管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126例)和对照组(54例)。在3~7d观察期间,试验组将导尿管持续开放引流,对照组夹闭导尿管,每隔2~3h间歇放尿一次,观察两组保留导管期间患者的不适情况及拔除导尿管后排尿的顺畅度。结果保留导管期间试验组出现膀胱刺激征、腰酸腰胀、腰腹疼痛、血尿等不适症状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并且拔除导尿管后两组排尿顺畅百分比分别为96.8%和96.3%,尿潴留百分比分别为3.2%和3.7%,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期内持续开放导尿管对双J管置入术后后患者的排尿功能无明显不良影响,并且可减少患者的不适情况。  相似文献   

12.
不同引流管与置管方法治疗脑室内铸型血肿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比较采用不同引流管与置管方法治疗脑室内铸型血肿的疗效.方法 按随机原则,将83例脑室内铸型血肿患者分成观察组48例,采用弹头形大口径多孔引流管侧脑室联合置管引流术;对照组35例,采用常规应用的脑室外引流管侧脑室前角置管引流术,术后对两组病例脑室内血肿清除率和治疗结果进行监测和分析.结果 术后<24h、24~72 h、>72 h等不同时间点,观察组脑室内血肿清除率分别为27.1%(13/48)、50.0%( 24/48)、14.6%( 7/48),与对照组的5.7%( 2/35)、17.1% (6/35)、48.6%( 17/35)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 =6.2425、9.4678、11.3757,均P<0.01).治疗后,观察组ADL分级Ⅰ级47.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0%(x2=6.8347,P<0.01),观察组病死率12.5%,低于对照组的37.1%(x2=6.9636,P<0.01).结论 弹头形大口径多孔引流管能避免引流管堵塞,侧脑室联合置管术有利于脑室内血肿的引流性治疗,在脑室内铸型血肿患者中应用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葡萄糖酸氯己定抗菌透明敷料在腰大池置管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感染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广东三九脑科医院收治的腰大池置管术后患者70例,男39例,女31例,平均年龄38.0岁。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5例。对照组使用常规固定方法,研究组利用葡萄糖酸氯己定抗菌透明敷料固...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非计划性胃管拔出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护理防范对策。方法本文通过对2011年收治的92例食管癌术后停留胃管患者的护理进行回顾性总结,查找非计划性胃管拔出原因,进行针对性护理,防止或降低非计划性胃管的拔除。结果 2011年92例食管癌术后停留胃管患者1例非计划性拔管,占0.01%。结论术前加强健康教育,术后加强胃管护理,可以防止非计划性胃管的拔出,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维护患者安全,确保手术患者顺利康复,提升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胸腔引流管联合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对胸腔镜辅助下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的康复效果。方法 80例采用胸腔镜辅助下肋骨骨折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按引流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常规置入胸腔引流管引流,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放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引流量、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拔管后再穿刺次数和住院时间,术后1、3、5 d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1.90±0.60)d、拔管后再穿刺次数(0.08±0.28)次及住院时间(8.40±1.40)d均优于对照组的(4.20±0.80)d、(0.47±0.74)次、(11.90±1.8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5 d,观察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33, P<0.05)。结论胸腔镜辅助下肋骨骨折内固定术后采用胸腔引流管联合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改善了手术治疗效果,减轻了患者疼痛,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了住院时间,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气道管理的护理体会。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4年4月我院气管切开手术患者21例,分析总结有关气道管理的5个方面,主要从气管套管的固定、气管套管的更换、气道湿化、正确吸痰和拔管等方面进行阐述。结果21例患者中,17例拔管出院,1例病情稳定后带管回家,1例带管转当地医院,1例长期带管住院,1例死亡。结论对气管切开患者进行有效的气道管理,是患者救治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7.
胡东平 《淮海医药》2012,30(3):220-221
目的 通过规范T形管放置和注意正确拔管各个细节,预防胆道手术T形管引流并发症.方法 本组共收集胆道术后置T管36例,有4例在常规拔除T形管时,出现拔出困难和拔管后剧烈腹痛,分析拔管细节.结果 胆道手术放置T形管时要注意管径选择、行径走向、剪管方法;在拔管的时候要严格遵守拔管指征,必须先行造影,了解胆总管下端通畅与否和是否有结石残留再决定能否拔管;同时要综合考虑是否有长期服用激素史、尽量了解既往腹部手术史的细节以及患者营养状况等因素.结论 只要规范置管操作、注意拔管各个细节,就可有效避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 分析比较泪道扩张引流管(简称扩张管)与一次性使用泪道引流管(简称引流管)在泪道阻塞中的疗效及各自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9年9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行掺钕钇铝石榴石(Nd: YAG)激光治疗联合泪道置管的317例患者(354眼),其中男103例(111眼),女214例(243眼),年龄20~84岁,平均(47.4±15.6)岁。按照阻塞部位不同分为单纯鼻泪管阻塞组(单纯组)及复杂泪道阻塞组(复杂组)。每组按照置入人工泪管类型不同又各分为扩张管组与引流管组2个亚组。其中单纯组159眼(扩张管107眼、引流管52眼),复杂组195眼(扩张管98眼、引流管97眼)。结果 单纯组和复杂组中扩张管和引流管亚组患者之间性别、年龄、病程及Munk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组扩张管治愈率为88.79%、有效率为95.33%,高于引流管治愈率71.15%、有效率82.69%(χ2分别为7.716、5.473,P<0.05)。复杂组扩张管治愈率31.63%,有效率56.12%,低于引流管治愈率51.55%、有效率71.13%(χ2分别为7.961、4.745,P<0.05)。单纯组与复杂组扩张管的鼻根酸胀发生率明显高于引流管(P<0.05)。结论 Nd: YAG激光泪道成形术联合泪道置管可有效治疗泪道阻塞,扩张管更适宜于鼻泪管单一部位阻塞,而引流管更适宜于含鼻泪管阻塞的多个部位的复杂性泪道阻塞。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管径引流管及实施胸腔闭式引流术时机与原发性自发性气胸 (PSP) 患者脏层胸膜破口闭合的关系。方法 实施胸腔闭式引流术的 214 例 PSP 患者中, 所用引流管为标准管和细导管的分别有 136、 78 例;标准管组引流时机≤1 d、 ≤3 d、 ≤6 d、 >6 d 的患者分别有 48、 43、 29、 16 例; 细导管组分别有 24、 23、 17、 14 例。测量破口闭合时间, 记录术前为闭合性气胸者在术后转为开放性、 术后出现皮下气肿及疼痛情况。结果 标准管组破口闭合时间( [ 4.76±1.65) d]与细导管组( [ 4.54±1.67)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963)。不同引流时机细导管组破口闭合时间与标准管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 组均是引流时机≤6 d 和>6 d 的破口闭合时间低于≤1 d 和≤3 d 者; 2 组破口闭合时间与引流时机均呈负相关(P<0.05)。标准管组和细导管组术前为闭合性气胸在术后分别有 51.96% (53/102) 和36.21%(21/58)转为开放性, 不同引流时机 2 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组均是引流时机为≤6 d 和>6 d 时 的比例低于≤1 d 和≤3 d (P<0.05)。标准管组皮下气肿和疼痛发生率均明显高于细导管组 (P<0.05)。结论 胸腔 闭式引流术治疗 PSP 患者, 不同管径引流管对破口闭合的影响无差异, 延迟实施胸腔闭式引流术有利于破口闭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