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同源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深圳市龙岗区由副溶血性弧菌O3:K6型引起食物中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和同源性分析.方法:收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食物中毒事件的副溶血性弧菌菌株,并从7宗相同血清型O3:K6的溶血性弧菌菌株中,每宗取1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生化鉴定、血清学分型、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结果:7株副溶血性弧菌,它们的血清型均为O3:K6,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结果显示,有2株副溶血性弧菌图谱一致,具有高度的同源性;5株副溶血性弧菌为紧密相关.结论:通过PFGE分子分型的方法了解到该血清型O3:K6的副溶血性弧菌菌株之间具有紧密相关和高度的同源性,表明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O3:K6是该地区引起腹泻的主要菌型.  相似文献   

2.
环境样品中病原性副溶血性弧菌高效检出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为了提高环境样品中病原性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方法〕采用PCR法、免疫磁珠法和神奈川现象培养基三者结合使用。〔结果〕分别从一份海水和一份海泥中检出了产生TDH ,神奈川现象阳性的副溶血性弧菌 ,血清型为O3 :K6。该血清型与同期发生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患者检出率最高的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相同。经SfiⅠ ,NotⅠ限制性内切酶处理后 ,脉冲场凝胶电泳比较 ,一份海水与一名患者分离菌株、一份海泥与两名患者分离菌株的条带相同 ,表明为同一克隆派生而来。同时也说明食物中毒的发生与污染了TDH阳性O3:K6副溶血性弧菌的海水有关。〔结论〕该方法解决了用一般细菌培养分离方法很难从引起食物中毒的环境样品中检出病原性副溶血性弧菌的困扰 ,也为研究TDH阳性副溶血性弧菌在环境中的分布及由其引起的食物中毒的预防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一起两种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病原菌进行毒力基因及分子分型研究。方法:参照WS271-2007等标准对10名病人的肛拭进行致病菌的检测,对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学试验;运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分离菌株的毒力基因,并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分子分型。结果:10份样本均检出O4:K8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其中5份样本同时检出O3:K6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两种血清型的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检测均为tdh阳性、trh阴性。PFGE分型显示,同一血清型的菌株为高度相似克隆,相似度在92.9%~100%之间,同一样本不同血清型的菌株为不同克隆。结论:这是一起由O4:K8和O3:K6两种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混合感染引起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4.
一起O3:K6型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实验室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食物中毒原因。方法:参照GB/T4789-2004方法[1]对病人粪便或肛拭、剩余食物、食物加工环节涂抹物进行病原菌检测,对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作血清分型及神奈川溶血试验。结果:19份病人标本中检出14株副溶血性弧菌,并从海虾和加工环节涂抹物中各检出1株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均为O3:K6型,神奈川溶血阳性(KP)。结论:本次食物中毒是由具较强毒力的O3:K6型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引起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长沙地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病原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5年长沙地区8起食物中毒事件中分离的21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学分型,PCR检测毒力基因tdh和trh,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抗生素敏感性,脉冲场凝胶电泳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21株副溶血性弧菌均为O3∶K6血清型;tdh携带率为100%,未检测到trh阳性菌株;分离菌株对氨苄青霉素耐药率为14.29%,对四环素、氯霉素等其他7种抗生素均敏感;分离株PFGE带型相似度高(85%)。结论长沙地区引起食物中毒的副溶血性弧菌主要为O3∶K6血清型,菌株都携带tdh毒力基因且相似度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1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进行菌型鉴定及同源性分析,为食物中毒疫情处置提供参考。方法采集病例和食物、外环境标本进行菌株型别的分离鉴定,并对菌株同源性进行分析。结果共采集标本17份,其中3份外环境标本和5份病例标本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病例菌株血清型均为O3:K6,环境菌株血清型为O4:KUT和O1:KUT。所有菌株trh基因阴性,病例菌株tdh阳性,环境菌株tdh阴性。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指纹图谱显示所有病例菌株具有相同的PFGE图谱,与环境菌株的PFGE图谱的相似性为64.1%。结论该起食源性疾病暴发疫情是由O3:K6型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7.
采用免疫磁珠法分别从 1份海水、 1份海泥和 3份蛤肉中检出了神奈川现象阳性 ,并产生耐热直接溶血毒素 (TDH )的副溶血性弧菌 ,血清型为O3 :K6。该方法与一般的细菌培养分离法相比 ,极大地提高了环境样品及食品中病原性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 ,也为研究TDH阳性副溶血性弧菌在环境中的分布及预防由其引起的食物中毒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金玉娟  甘丽萍  陈应坚  杨慧 《职业与健康》2011,27(14):1615-1617
目的了解深圳市龙岗区水产品、外环境水体及食物中毒样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状况、血清型分布及携带耐热直接溶血素(tdh)毒力基因情况。方法于2009年6—10月间采集深圳市龙岗区水产品、外环境水体及期间发生的5起食物中毒病人粪便样品共548份,通过实时荧光PCR法对副溶血性弧菌初筛后进行常规分离培养,并对分离株进行血清学分型及携带tdh产毒基因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548份样品分离到223株副溶血性弧菌,其中42份食物中毒样品中分离到35株且均携有tdh产毒基因,21株血清型为O3∶K6,其余14株为O4∶K8。506份水产品和外环境水体中分离到副溶血性弧菌188株,其血清群呈多样化,最主要的为O2(25.0%),其次为O3(10.1%)、O1(6.4%)、O10(6.4%)。结论在深圳市龙岗区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体是带有tdh基因的O3∶K6或O4∶K8血清型的副溶血性弧菌。该区水产品和外环境水体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带菌率较高且血清型呈现多样性,并与食物中毒分离株血清型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广东省部分地区近年发生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菌株血清分型、毒力基因及耐药状况,为预防和控制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35株由湛江、东莞、中山、惠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食物中毒病例中分离获得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分型;采用PCR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的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和耐热直接相关溶血素基因(trh);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35株从食物中毒病例中分离到的副溶血性弧菌菌株分属6个血清群,分别为O1、O2、O3、O4、O8及O10群,分别占20.0%、2.9%、62.9%、8.6%、2.9%、2.9%,其中O3:K6血清型共检出18株,占51.4%(18/35)。tdh携带率为88.6%(31/35),trh携带率为8.6%(3/35)。35株副溶血性弧菌对链霉素、氨苄西林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100.0%、80.0%(28/35)和74.3%(26/35),而对四环素、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磺胺复合物S3、氯霉素、头孢曲松的敏感性均达80%以上(82.9%~94.3%)。结论在广东省部分地区引起食物中毒的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主要是O3群,其中又以O3:K6为主,主要携带tdh基因,对大多数抗生素敏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荆门市某单位食堂因咸鸭蛋中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进行病原学检测分析,为内陆地区有效防控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性和分析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事件流行特征和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按照GB 4789.7—2013《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对24份样品进行副溶血性弧菌检测,对分离的菌株进行血清学试验和毒力基因(tlh、tdh、trh)检测。结果在咸鸭蛋、患者肛拭子、呕吐物、凉菜砧板等标本中检出7株副溶血性弧菌,分离的7株菌血清型均为O3∶K6,tlh、tdh毒力基因均为阳性。结论这是一起由咸鸭蛋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而引起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深圳市福田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该类食物中毒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查阅2007年以来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档案资料,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样品的分离根据国标GB/T 4789.7-2003进行,用GNID革兰阴性菌鉴定板进行生化鉴定,用血清玻片凝集实验进行血清学分型,用法国梅里埃ATB Fungs酵母菌药敏反应板进行药敏实验。结果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8、9月,中毒食物以凉拌菜和未彻底加热的熟肉食品为主。血清型主要以O3∶K6型为主,占50.0%。副溶血性弧菌对氨苄西林(AMP)、替卡西林(TIC)、头孢唑啉(KZ)的耐药率分别为61.5%、50.0%和42.3%。结论要重点防制O3∶K6型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在治疗时应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2.
李涛  黎明  苗艳芳  杨洋 《现代预防医学》2015,(18):3376-3379
摘要:目的 了解成都市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疫情分离菌株和生鲜冻水产品分离菌株血清型分布、耐药性及毒力基因携带状况,为成都市副溶血弧菌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检出的91株副溶血性弧菌采用血清凝结实验血清分型;采用E-test药敏试验进行耐药性检测;用荧光PCR检测菌株的tdh、trh、tlh毒力基因。结果 91株菌分属于8个群26个血清型,主要为O1群(36.26%),其次是O4群(23.07%)和O2群(16.48%);46株疫情患者肛拭分离株O4群(48.71%)、O1群(35.89%)为主;22株鲜冻海产品分离株O1群(45.45%)为主;18株生鲜淡水产品分离株O2群(55.55%)为主。91株副溶血性弧菌均检出tlh,检出tdh基因均为食物中毒患者肛拭菌株,仅有1株食物中毒患者肛拭菌株检出trh基因。E-test实验结果显示,除青霉素和氨苄西林外的其他12种试验抗生素均敏感。结论 成都市引起食物中毒疫情的副溶血性弧菌主要为携带tdh基因的O4、O1群菌株。  相似文献   

13.
深圳市福田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凯杰  蒋立新  杨梅  李玥 《职业与健康》2010,26(10):1151-1153
目的为了解深圳市福田区近年来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暴发情况、流行趋势及其影响因素,降低食源性疾病的风险。方法收集辖区为2006—2009年食物中毒的档案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和统计学分析。结果2006—2009年,共确诊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24起,中毒人数共115人。中毒全部发生在5—12月,发病高峰季节为7—10月。人口密度与中毒起数没有明显的相关性,食物中毒集中发生在集体食堂,中毒食物以凉拌菜和熟肉为主,发生原因主要是生熟交叉污染,引起食中毒的血清型别主要以O3:K6为主。结论该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有明显的季节性,加强集体食堂的卫生管理是预防食物中毒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2009年广东省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分离株和腹泻患者监测分离株的血清分型、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及分子特征.方法 对95株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分离株和15株腹泻患者分离株进行血清分型,耐热直接溶血素相关基因(trh)和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PCR检测以及选取不同血清型副溶血弧菌81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结果 从监测腹泻患者分离的15株副溶血弧菌,血清型以O3:K6(46.67%)和O4:K8(33.33%)为主;从11起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分离的95株菌,血清型以O3:K6(44.21%)和O4:K8(28.42%)居多;7株食品分离株都不是O3:K6血清型;93株(84.54%)为tdh+ trh-菌株,13株(11.81%)为tdh-trh菌株,3株(3.65%)为tdh+ trh+菌株.81株副溶血弧菌的PFGE相似值为57.7%~100.0%,被分为36种不同的PFGE型别,PFGE001型和029型为2009年广东省副溶血弧菌优势PFGE型别.结论 2009年广东省引起感染性腹泻和食物中毒的副溶血弧菌以O3:K6和O4:K8型为主要血清型,多数菌株携带tdh基因,存在优势PFGE型别菌株不断引起各地区的散发和暴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技术对三餐次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分离株进行基因分型和溯源,并结合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分析此次事件的传播途径和感染来源,确定事件的病原学病因。方法对此次事件的分离株进行血清学分离鉴定、耐药分析、PCR检测和PFGE同源性分析。结果三餐次腹泻患者总共分离出18株副溶血性弧菌,全部对头孢唑啉耐药,其中1株为O2抗原群、携带trh毒力基因,其余全为O4抗原群、携带tdh毒力基因,部分分离株PFGE相似度高达100%。结论三餐次同时分离到副溶血性弧菌,餐次内和餐次间分离株通过PFGE分型结果一致,确认是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为食物中毒溯源和科学防控食物中毒发生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实时荧光PCR快速检测在食物中毒中病原学基因诊断的应用。方法:采用实时荧光PCR检测技术对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患者的粪便和肛拭增菌液进行快速检测,同时采用传统的分离方法和细菌生化鉴定仪的生化鉴定,及日本生研株式会社生产的肠炎溶血性弧菌型别免疫血清(K型别)分型。结果:在这一起食物中毒的患者中,实时荧光PCR检测6份粪便和肛拭增菌液,其中,4份阳性,并从PCR阳性的增菌液中分离到4株副溶血性弧菌K6型。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能在采样后数小时内检测到病原菌的DNA,达到快速诊断的目的,在食物中毒的快速诊断上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食物中毒细菌污染情况并进行分析,为卫生监督监测提供依据。方法:对中毒事件中的各个环节进行采样,如消毒容器、剩余食物、病人呕吐物及腹泻物,进行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数及潜在病原菌的测定。结果:25份食品样品中有19份检出副溶血性弧菌,未加热卤制品分离出梅氏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而加热过的卤菜中只分离出梅氏弧菌,所有样品均未检出其他致病菌。结论:五起食物中毒,其中一起由梅氏弧菌和副溶血弧菌混合污染食品而引起,其余四起均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事件频发并非偶然,应加强卫生监督和相应技术指导,减少此类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广东省食源性副溶血弧菌表型特征与分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广东省食源性副溶血弧菌的表型特征,并对其分型进行综合比较.方法 对分离自广东省水产品和食物中毒的74株副溶血弧菌分离株进行生化鉴定、药敏试验、耐热直接溶血素(tdh)和耐热直接溶血素相关溶血素(trh)毒力基因的PCR检测.并对副溶血弧菌进行血清分型、核糖体基因分型(Ribotyping)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应用BioNumerics软件对不同来源、时间和地点的分离株进行比对,分析菌株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副溶血弧菌除对氯霉素100.00%敏感外,对其余13种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tdh阳性率为24.32%、trh阳性率为4.05%.74株副溶血弧菌分为26种血清型,O5:K17和O2:K28型为水产品分离株的优势血清型,O3:K6型为食物中毒分离株的优势血清型.74株副溶血弧菌分为62个核糖体型、67个PFGE型,表现出较大的遗传多样性.结论 广东省大部分食物中毒副溶血弧菌分离株携带tdh毒力基因.3种分型方法中,PFGE的分辨率最高,Ribotyping居中,血清分型最低,3种方法相结合可提高分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