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7 毫秒
1.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神经源性尿失禁的影响效果。方法 90例脑卒中后神经源性尿失禁患者均接受相应康复护理措施,记录其护理前后生活质量变化情况及排尿功能恢复效果。结果 90例脑卒中后神经源性尿失禁患者经上述针对性康复护理后,其中68例恢复膀胱功能并自主排尿,22例仍需使用尿垫、尿袋等物品但仅偶尔失禁,康复护理总有效率高达100.00%;患者经康复护理后生活质量较之前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神经源性尿失禁患者给予针对性的康复护理可显著改善其生活质量,有利于保障患者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电视荧光吞咽功能检查(VFSS)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初步筛查中的作用及预见性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并发吸入性肺炎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入院24 h内仅做常规吞咽功能评定、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电针治疗;选择10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干预组,入院24 h内进行VFSS进行初步筛查,针对不同程度吞咽障碍患者给予预见性治疗,即早期电针治疗,并采用Vital Stim神经肌肉电刺激触发吞咽反射进行吞咽训练。结果干预组经过VFSS评估后能有效地降低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P0.05);采用电针加Vital Stim神经肌肉电刺激相结合的方案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其康复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电针治疗对照组(P0.05)。结论干预组通过VFSS可较为准确判断患者吞咽障碍的程度,针对不同程度吞咽障碍给予预见性治疗,采用电针联合Vital Stim神经肌肉电刺激触发吞咽反射进行吞咽训练,可显著提高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莫锐钊 《内科》2010,5(2):213-214
目的重视脑卒中重度吞咽障碍患者的护理,提高重度吞咽障碍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对36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进行鼻饲护理、吞咽康复训练、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结果吞咽功能明显改善。结论通过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使重度吞咽障碍患者能及时地得到足够的营养,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患者常并发吞咽功能障碍,如不能及时评估吞咽功能并给予饮食指导,易发生多种并发症。2005年7月-2007年10月,我院对60例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在积极治疗的同时给予早期护理干预,效果较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分析吞咽障碍康复护理及心理护理对脑卒中伴吞咽障碍病患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接诊的44例脑卒中伴吞咽障碍病患,随机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22例,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吞咽障碍康复护理及心理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护理前后吞咽功能、焦虑和抑郁心理情绪等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护理前吞咽功能评分、焦虑和抑郁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吞咽功能评分、焦虑和抑郁评分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伴吞咽障碍病患实施康复护理及心理护理,可显著改善提高病患吞咽功能,缓解或消除其不良心理情绪,有利于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6.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约40%~70%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1].吞咽障碍主要病因是舌咽、迷走和舌下神经的核性或核上性损害产生的真性球麻痹或双侧皮质脑干束产生的假性球麻痹,若得不到及时的康复护理,可引起脱水及营养不良,也可引发吸人性肺炎,严重者可因窒息而危及生命[2].因此,对意识清楚的吞咽障碍患者必须尽早进行康复护理,改善患者的摄食-吞咽功能.此外,超声能增强溶栓效果[3],减轻脑卒中后患者抑郁情绪[4].本研究旨在为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合并症,发生率达30-65%。在早期的吞咽训练期间,若进食方法不当,容易造成脱水、营养不良及吸入性肺炎、窒息,对患者预后造成很大影响,同时易引起患者悲观失望的心理,影响整个治疗护理过程,增加脑卒中的病死及致残率。我科自2007年成立卒中单元加强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指导,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45例作为研究对象,在给予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系统的护理干预,包括一般护理、心理护理、氧疗护理、饮食护理及呼吸道护理等方法。结果患者45例经积极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后,病情均得到有效控制,患者满意度高。结论在积极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呼吸衰竭的同时,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对于提高疗效、有效控制病情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电刺激治疗。以吞咽障碍程度分级评分评定疗效。结果两组均能改善吞咽障碍,但治疗组疗效为95%优于对照组的67.5%(P0.05)。结论电刺激可提高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正糖尿病是脑卒中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脑卒中后发生吞咽障碍的比例高达37%~78%之间~([1]),更容易出现运动障碍、失语、吞咽障碍、意识障碍等并发症。而吞咽障碍发生后将导致患者的营养摄入受到影响,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非常重要。本文就糖尿病合并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护理研究进展进行探讨,现综述如下。1糖尿病合并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生原因脑卒中发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吞咽障碍合并认知功能缺损的康复训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卒中吞咽障碍合并认知功能缺损康复训练的方法及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合并认知功能缺损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吞咽功能训练并行针灸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进行认知功能的评定、训练和心理疏导。结果:治疗组经认知功能训练后MMSE评分有显著提高(P<0.01),治疗后田洼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吞咽障碍合并认知功能缺损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积极进行认知功能的训练和心理疏导,更利于吞咽功能障碍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8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方法 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0-10~2011-10在该院神经内科治疗的168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康复护理组,每组各84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护理,而康复护理组在此基础上早期给予运动疗法、ADL训练及心理护理等康复干预,14 d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经过为期14 d的住院治疗后,康复护理组疗效优于对照组(Z=-3.109,P<0.01).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轻患者的残疾程度,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值得在脑卒中患者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循证护理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本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依照单双号分组方式将入选患者分为研究组30例与参照组30例。参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参照组患者护理基础上给予其循证护理干预,比较组间患者护理前后吞咽功能障碍分级评估。结果组间患者吞咽功能干预前无显著差异,干预后均有所改善,其中,研究组患者干预效果显著高于参照组,组间相比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其吞咽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早期康复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早期康复训练及护理,观察恢复效果。方法对64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常规组。康复组进行规范系统的康复训练及护理,常规组无系统的训练方法,只进行常规护理。治疗4周后观察吞咽困难改善情况。结果康复组总有效率94%,常规组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及护理,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程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内科》2016,(3)
目的探讨微课培训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出院准备计划中的运用及其效果。方法选择脑卒中吞咽障碍Ⅲ~Ⅴ患者的居家护理者72人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每组36人。对照组36人采用在传统方法进行培训学习,干预组36人在传统方法基础上加用微课培训,针对语言难以解释清楚、环节多的吞咽障碍评估方法、患者进食方式及进食品种选择等进行培训。比较两组居家护理者的学习意愿、吞咽障碍评估考核合格率、进食方式和食物品种选择的正确率,患者出院后7天居家护理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结果干预组居家护理者的学习意愿、对吞咽障碍评估方法的考核合格率、进食方式及食物品种选择的正确率均优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患者出院后7天居家护理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课培训能有效提高居家护理者的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降低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并发症发生风险;通过改良培训方式、做专科专项出院准备计划,能很好为今后开展"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医疗服务提供依据,对落实临床延伸护理工作具有重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干预对高血压脑卒中出院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05~2017-05在河源市人民医院出院的110例高血压脑卒中患者,出院前通过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指导,观察组给予出院后电话随访、微信随访、家庭访视等延续护理方式对饮食、运动、用药、心理等进行干预。从饮食、运动、用药依从性、疾病复发情况、生活质量等方面对两组患者的干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出院后运动依从性、饮食依从性、用药依从性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疾病复发率为1.8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36%(P0.05);观察组各项生活质量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高血压脑卒中患者出院后实施延续护理,可提高患者用药、饮食和运动的依从性,降低患者出院后的疾病复发率,提升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吞咽障碍是指固体或液体从口腔至胃的运动障碍或传递延迟.脑卒中患者神经反射性活动退化,吞咽肌群互不协调,造成吞咽障碍.主要表现为进食困难、呛咳、发音不清楚,单侧皮质脑干束受损者也可出现一过性吞咽困难,对吞咽困难如护理不当可引起吸人性肺炎、脱水、营养不良、支气管痉挛、气道阻塞等并发症,以及忧郁、社会隔绝等负性社会心理,对患者的预后造成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影响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6月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和徐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所有受试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比较两组受试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并分析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酗酒史、高血压、糖尿病、文化程度、卒中类型、病灶部位、病灶分布、病灶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为(9.3±1.5)μg/L,低于对照组的(17.6±2.8)μg/L(P0.05)。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卒中类型、病灶部位、病灶分布及有无吸烟史、酗酒史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高血压、有糖尿病、病灶体积≥10 cm3和NIHSS评分≥15分的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低于无高血压、无糖尿病、病灶体积10 cm3和NIHSS评分15分患者(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高血压(r=-0.256)、糖尿病(r=-0.311)、病灶体积(r=-0.405)和NIHSS评分(r=-0.442)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高血压、糖尿病、病灶体积和NIHSS评分有关。  相似文献   

19.
李崇娜 《内科》2013,8(4):453-454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预防脑卒中患者并发症的效果。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32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加强心理护理、健康教育、饮食指导、呼吸道管理、运动训练,加强压疮、泌尿系感染等护理干预。结果干预组患者肺部感染、压疮、泌尿系感染、下肢静脉血栓、便秘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效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地预防脑卒中患者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急性脑卒中伴吞咽障碍的患者实施肠内营养乳剂,探讨肠内营养液改善卒中病人的营养及免疫力的问题。方法将200例鼻饲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鼻饲饮食,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肠内营养乳剂胃管泵入。采用测量上臂肌围、血清清蛋白、血红蛋白的办法评价患者的营养,通过院感发生率来评价患者的免疫状况。结果住院21d后实验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要高于对照组(P0.01);上臂肌围没有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感染发生率为12.O%,远低于对照组34.0%(P0.01)。结论采用肠内营养乳剂鼻饲,系统护理能改善脑卒中伴吞咽障碍的患者的营养及免疫力,促进患者的有效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