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同型半胱氨酸(Hcy)是甲硫氨酸代谢中产生的一种含硫的非必需氨基酸,其在相关代谢酶及叶酸、维生素B6、B12等辅酶的作用下维持体内正常水平。编码Hcy代谢相关酶的基因缺陷及其辅酶缺乏可导致血浆Hcy浓度升高,引起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肿瘤风险因素。阿尔兹海默症(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与年龄、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但AD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研究表明,Hcy可通过诱发β-淀粉样蛋白沉积、Tau蛋白过磷酸化、DNA损伤、氧化应激和自噬异常等诱发神经细胞损伤,增加AD风险。本文就高Hcy对AD风险的影响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深入探究其分子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与肺癌患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选取126例初次确诊的肺癌患者(肺癌组)和同期体检的非肺癌者126例(对照组),检测外周血中HsCRP水平。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sCRP水平与肺癌患病风险的关系。结果:两组人群在性别、年龄分组、吸烟状况、饮酒状况、体重指数(BMI)分布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调整患者性别、年龄、吸烟、饮酒和BMI等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sCRP水平最高组(>3 mg/L)患肺癌的风险是HsCRP最低组(<1 mg/L)的3.94倍(95%CI:2.06~7.53),在目前吸烟者中风险最高(OR=5.87,95%CI:2.08~16.58)。结论:血清HsCRP水平与肺癌的患病风险密切相关,提示其对筛查肺癌高危人群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流行病学和试验研究提示叶酸缺乏及叶酸代谢异常和结直肠肿瘤发病风险升高有关。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是调节叶酸代谢的关键酶,MTHFRC677T基因多态及饮酒影响叶酸代谢,从而影响结直肠肿瘤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DNA聚合酶β蛋白表达及其与CML急变机制的关系。方法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62例CML患者及K562细胞DNA聚合酶β蛋白表达,并与23例健康人作对照;对26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及12例使用伊马替尼治疗的CML患者用RT-PCR、Western blotting分别动态检测bcr-abl mRNA和DNA聚合酶β蛋白表达;伊马替尼体外作用于CML患者MNC及K562细胞后,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DNA聚合酶β表达及bcr-abl融合蛋白磷酸化。结果与健康人比较,CML患者及K562细胞DNA聚合酶β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allo-PBSCT及伊马替尼治疗后患者DNA聚合酶β蛋白的表达随着bcr-abl mRNA表达的降低而下降。伊马替尼体外作用后,DNA聚合酶β蛋白表达随着bcr-abl融合蛋白酪氨酸磷酸化水平的降低而下降。结论bcr-abl融合基因增加DNA聚合酶β蛋白表达;DNA聚合酶β蛋白增加可能是CML急变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DNA损伤修复在维持细胞基因组稳定性和机体存活中发挥重要作用。DNA双链断裂(Double strandbreaks,DSBs)是DNA损伤最严重的形式。同源重组修复(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repair,HRR)是体内参与DSBs损伤修复的重要机制之一,其中DNA修复蛋白RAD52是体内参与同源重组DNA修复的关键因子。RAD52的表达水平异常与非小细胞肺癌、胃癌、鼻咽癌、乳腺癌等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本文对DNA修复蛋白RAD52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这一热点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通过检测大肠粘膜不同病变上皮细胞的非程序DNA合成(UnscheduledDNAsynthesis,UDS),分析DNA损伤修复能力,以及DNA聚合酶,突变型p53蛋白(以下简称p53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PCNA)的表达,分析这些因素在大肠癌发生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从正常大肠粘膜,癌旁粘膜,散发性大肠腺癌到腺癌,DNA损伤修复能力依次呈逐渐下降趋势,而p53蛋白和PCVA的阳性表达率则随病变向恶性发展而呈逐渐增高的趋势。而且大肠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其它病变组织。但正常粘膜与腺癌组织的DNA聚合酶β活性无显著性差异。分析了这些因素在大肠癌发病中的作用,讨论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探讨某些生物标记物在肿瘤检测中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肝癌组织中克隆细胞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蛋白)及β-连环素蛋白(β—catenin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47例原发性肝癌组织、10例肝硬化组织、4例正常肝组织中survivin蛋白及β-连环素蛋白(β—catenin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并结合原发性肝癌临床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结果:在正常肝组织中survivin蛋白无表达、β-catenin蛋白无异常表达;在肝硬化组织中,survivin蛋白无表达、有2例(20%)β—catenin蛋白出现异常表达;在47例肝癌组织中有30例(63.8%)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31例(65.9%)β—catenin蛋白出现异常表达(P〈0.01)。Survivin蛋白、β—catenin蛋白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关。Survivin蛋白在原发性肝癌复发组的表达率为92.9%(26/28),无复发组的表达率为21.1%(4/19);β—catenin蛋白在原发性肝癌复发组中的异常表达率为89.2%(25/28),在无复发组的表达率为31.6%(6/19)(P〈0.05)。在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的30例原发性肝癌组织中有28例(93.3%)β-catenin蛋白出现异常表达,而在β—catenin蛋白出现异常表达的31例原发性肝癌组织中有28例(90.3%)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两种蛋白在原发性肝癌组织的表达具有一致性,且呈正相关(r=0.6324)。结论:Survivin蛋白与β-catenin蛋白与原发性肝细胞癌复发密切相关,它们可能成为预测肝癌术后有无复发的一项指标。Survivin蛋白与β-catenin蛋白的表达在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中具有密切的关系,且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MCM)是真核生物DNA复制的主要调控因子,在DNA复制的起始和延伸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是标志细胞增殖活性的新指标,MCM2是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家族中的一员,是研究肿瘤细胞生长及评估某些肿瘤预后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浸润性乳腺癌中整合素β1蛋白和ki-67的表达及它们在乳腺癌侵袭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lisivion法,检测62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整合素β1与ki-67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腋淋巴结转移者中整合素β1阳性率高于无腋淋巴结转移者(P〈0.05);组织学分级Ⅲ级者,整合素β1阳性率明显高于组织学分级Ⅰ、Ⅱ级者(P〈0.01);整合素β1表达与ki-67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整合素β1蛋白和ki-67蛋白是乳腺癌浸润和转移过程中的潜在生物学标志,随着整合素β1表达水平的增高,肿瘤细胞的ki-67(PI)增加,恶性程度增加并且侵袭性增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叶酸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影响哈萨克族食管上皮细胞DNA甲基转移酶1(DNMT1)活性及表达中的作用,为食管癌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3因素3水平(3×3)析因设计将体外培养的哈萨克族食管上皮细胞分别暴露于不同浓度叶酸(0.000、0.400、0.800 μg/mL)和MNNG(0.000、0.750、1.500 μg/mL)的培养液中作用48、72和96 h后,采用ELISA法检测DNMT1酶活性;采用RT-PCR的方法检测DNMT1 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DNMT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不同浓度叶酸、MNNG作用细胞不同时间后,在固定MNNG浓度和时间因素下,随着叶酸浓度的增加DNMT1酶活性、DNMT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逐渐降低(P均<0.01);固定叶酸浓度和时间,随着MNNG浓度的增加DNMT1酶活性、DNMT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逐渐升高(P均<0.01);固定MNNG和叶酸浓度,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DNMT1酶活性、DNMT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逐渐升高(P均<0.01);叶酸浓度与MNNG浓度之间、MNNG浓度与作用时间之间均存在交互作用(P<0.01)。不同叶酸浓度与不同MNNG浓度之间、不同叶酸浓度与不同作用时间之间、不同MNNG浓度与不同作用时间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叶酸浓度降低对MNNG影响哈萨克族食管上皮细胞DNMT1酶活性及表达有一定的激发作用,对食管癌的发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保持充足的叶酸则对MNNG的损害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孙盈  杨锋  夏靖华 《肿瘤学杂志》2020,26(5):407-412
摘 要:[目的] 探讨亨廷顿蛋白相互作用蛋白1(huntingtin interacting protein 1,HIP1)促进食管鳞癌转移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q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Akt抑制剂处理HIP1高或低表达食管鳞癌细胞系中HIP1、GSK3β及EMT标志性分子E-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采用IHC检测食管鳞癌组织样本中目的分子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相关性。[结果] 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shRNA-对照组相比,shRNA-HIP1组细胞中Akt、GSK3β及Vimentin基因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01),E-cadherin基因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01);与对照组、OE-对照组相比,OE-HIP1组细胞中Akt、GSK3β及Vimentin基因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01),E-cadherin基因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01)。IHC及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IP1与GSK3β、Vimentin表达呈正相关(r=0.336,P<0.001;r=0.561,P<0.001),与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r=-0.169,P=0.027);GSK3β与Vimentin表达呈正相关(r=0.317,P<0.001),与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r=-0.171,P=0.025)。Akt抑制剂处理HIP1高或低表达食管鳞癌细胞系结果显示,Akt抑制剂处理后E-cadherin表达升高,GSK3β及Vimentin表达降低。[结论]HIP1 可能通过激活Akt/GSK3β信号通路促进食管鳞癌EM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叶酸(FA)对1,3-丁二烯(BD)诱发的小鼠遗传损伤和DNA甲基化改变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昆明小鼠喂养相应饲料3周建立叶酸正常组(FA-C)、叶酸缺乏组(FA-D)以及叶酸补充组(FA-S)动物模型,每组小鼠18只,再随机分为对照组、BD低剂量和高剂量染毒组(0、13.82、1 382.14 mg/m3),染毒组小鼠每天吸入染毒6 h,每周5 d,连续染毒2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FA浓度和肝组织基因组DNA总体甲基化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DNA甲基转移酶DNMT1和DNMT3a mRNA的表达,胞质分裂阻滞微核试验分析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染色体损伤。结果:动物喂养3周后,与FA-C组相比,FA-D组血清FA浓度显著降低,FA-S组显著升高。在相同FA处理条件下,随BD染毒剂量升高,小鼠肝组织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及甲基转移酶表达出现降低趋势,微核、核质桥及核芽突比率显著升高。在相同BD染毒条件下,与FA-C组比较,FA-D组的DNA甲基化水平和DNMT1、DNMT3a的mRNA表达出现下降趋势,而微核率等染色体损伤出现升高趋势;相反,FA-S组的DNA甲基化水平及DNMT1、DNMT3a的mRNA表达出现升高趋势,染色体损伤出现降低趋势,尤其在高剂量BD染毒条件下,叶酸补充对上述指标的影响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或0.01)。结论:BD可诱导小鼠的DNA低甲基化改变及染色体损伤,叶酸缺乏可加重BD所致DNA低甲基化和遗传损伤,而补充叶酸则对BD诱导的甲基化改变和遗传损伤具有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13.
阿尔茨海默症(AD)是一种以进行性痴呆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是痴呆症中最常见的类型。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主要负责微管相关蛋白tau的丝氨酸/苏氨酸的磷酸化。在AD患者脑中GSK-3β的活性增加,使tau过度磷酸化,生成高度磷酸化tau。microRNA是一类长约22 nt、具有重要转录后调控功能的非编码短链RNA。证据表明在AD病理条件下,许多miRNAs参与调节GSK-3β的表达。本文综述了在不同模型中,miRNAs对GSK-3β的转录后调控及后续对AD发生的影响与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4.
信息动态     
叶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作为甲基供体在基因调控所需的甲基化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一旦叶酸缺乏将会导致DNA甲基化的模式转变,DNA链乃至染色体断裂,所以普遍认为叶酸缺乏与人类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叶酸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也愈加广泛,在化疗和靶向治疗中均有使用.本文简要综述叶酸与肿瘤发生的关系及其在肿瘤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和慢性肝病P53蛋白表达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关系。方法:对慢性肝炎、肝硬化、癌旁肝硬化、肝细胞肝癌和正常肝组织共98例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和P53蛋白,用原位分子杂交方法检测HBV DNA。结果:慢性肝炎HBsAg阳性率为61.9%(13/21),HBcAg42.9%(9/21),HBV DNA75.0%(12/16);肝硬化HBsAg64.0%(16/25),HBcAg36.0%(9/25),HBV DNA83.3%(15/18);癌旁肝硬化HBsAg72.7%(16/22),HBcAg61.1%(11/18),HBV DNA85.7%(12/14);肝细胞肝癌HBsAg45.2%(14/31),HBcAg50.0%(14/28),HBV DNA64.3%(9/14)。P53蛋白只在肝细胞肝癌组表达(27.9%,12/43),其他组均不表达。结论:P53蛋白表达于肝细胞肝癌相对较晚的演进阶段,P53蛋白表达阳性率与HBV感染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范可尼贫血(FA)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表现为进行性骨髓衰竭、先天性骨骼畸形和易患癌症等。FA患者细胞染色体自发不稳定,并对DNA交联剂如丝裂霉素C(MMC)高度敏感。因FA常发展成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被认为是白血病前状态。目前已发现11种FA基因,通过共同的机制在维持细胞基因组稳定性中发挥作用。FANCF蛋白作为一种灵活的衔接蛋白在FA蛋白复合物正确组装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的形成使FANCD2 蛋白单一泛素化,泛素化FANCD2蛋白导向染色质与乳腺癌抑制蛋白(BRCA1)相互作用,修复DNA 损伤。FA基因缺陷将导致基因组不稳、染色体断裂的发生率增高,经过遗传损伤的积累最终导致AML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原花青素对β-淀粉样蛋白25-35片段(Aβ25-35)介导SH-SY5Y细胞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及p38 MAPK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1.0 μmol/L的Aβ25-35诱导SH-SY5Y细胞建立体外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并分别设立对照组(只含细胞和培养基)、Aβ25-35染毒组、Aβ25-35+不同浓度(0.1、1.0、2.5、5.0 μg/mL)的原花青素处理组以及p38通路阻断剂SB203580组、Aβ25-35+SB203580组、Aβ25-35+5.0 μg/mL原花青素干预组。四甲基噻唑蓝(MTT)法检测SH-SY5Y细胞存活率,TBA法检测细胞内MDA含量,WST-1法检测细胞内总SOD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p-tau、tau蛋白的表达及应用p38通路阻断剂后p-tau、tau、p38、p-p38相应的蛋白表达。结果:原花青素对SH-SY5Y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不同浓度Aβ25-35均使SH-SY5Y细胞存活率降低,与对照组比较,1.0 μmol/L Aβ25-35组SOD水平降低,MDA含量升高(P < 0.05),p-tau (Ser396)和p-p38蛋白表达亦增加(P < 0.05);给予不同浓度原花青素干预及p38通路阻断剂后,与1.0 μmol/L Aβ25-35组比较,原花青素提高SH-SY5Y细胞生存率及细胞内总SOD水平,降低细胞内MDA含量(P均<0.05),抑制Aβ25-35介导的p-tau (Ser396)和p-p38蛋白过度表达(P均<0.05),且Aβ+阻断剂组同样抑制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P均<0.05)。结论:原花青素能够抑制Aβ25-35介导的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提高细胞生存率,降低氧化应激水平。此外,原花青素可通过抑制p38 MAPK信号传导途径来实现其抑制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核基质(Nuclear matrix)又称核质(Nucleoplasm),是细胞核中染色质/体、核仁等有形结构所在的环境。生化分析表明,核基质中含有许多蛋白质,其中有一些是酶;另外还含有少量的RNA、DNA、磷脂和无机盐等。有研究确证,在核基质中存在着一个以不溶性非组蛋白成分为主的精密的三维纤维网架结构系统,即核基质网架(Nuclear matrix network)。由于与细胞质骨架系统类似,故也可以把核基质网架称为核内骨架(Endonuclear skeleton)。核基质网架蛋白结合元件(Nuclear matrix network protein attachment region,MAR)是80年代在研究核基质网架蛋白与基因的相互作用中发现的一类新的DNA顺式作用元件。有研究显示,MAR可能是某些肿瘤化疗药物的作用靶点。由于这些研究有可能会发现对肿瘤细胞表现出特异性杀伤作用的新药物,因此展示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倍受人们关注。在此本文将对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FAP、TGF-β1蛋白在卵巢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表达及相关病理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正常卵巢(10例)、卵巢癌(50例)组织中FAP、TGF-β1蛋白表达。结果:卵巢癌组织中FAP、TGF-β1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卵巢组织(P<0.05);其蛋白表达与卵巢癌组织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与临床病理分期正相关(P<0.05);卵巢癌组织中FAP、TGF-β1蛋白表达增高与卵巢癌淋巴结转移及有无腹水相关(P<0.05);在卵巢癌组织中,FAP与TGF-β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605,P=0.000)。结论:在卵巢癌组织中,同时存在FAP和TGF-β1蛋白高表达,其高表达与卵巢癌的组织分化程度、临床病理分期和转移能力密切相关,可作为判定卵巢癌发生及侵袭能力的一项有效客观指标,因此,构成了卵巢癌发生和侵袭的分子基础,并有可能成为卵巢癌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20.
杜彦艳  刘鑫  单保恩 《癌症》2009,28(5):456-460
背景与目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人类肿瘤尤其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分析了香加皮杠柳苷(periplocin extracted fromcortex periplocae,CPP)对人结肠癌细胞SW480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MTT法检测CPP对SW480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和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CPP处理组与对照组细胞总蛋白、细胞浆蛋白及细胞核蛋白中β-catenin表达变化,电泳迁移率改变法分析CPP作用后SW480细胞核TCF复合物与其特异性DNA结合序列结合能力变化。半定量RT—PCR法检测CPP作用后细胞中β-catenin、survivin、c—myc和cyclin D1mRNA的表达。结果:CPP明显抑制SW480细胞增殖(P〈0.01),并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0.5μg/mLCPP可将SW480细胞阻滞于G0/G1期,并诱导细胞凋亡(P〈0.05)。CPP作用后SW480细胞总蛋白、胞浆蛋白及细胞核蛋白中的B—catenin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细胞核中TCF复合物与其特异性DNA结合序列结合能力受到抑制,其下游靶基因mRNA表达水平下降(P〈0.01),而β-cateninmRNA表达未见明显改变。结论:CPP可明显抑制SW480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与抑制细胞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