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10月-2006年9月,本院急诊抢救严重多发伤患者14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急救护理经验和方法。方法:对本院2004年1月至2010年10月抢救的168例严重多发伤患者进行综合急救护理。结果:158例患者经过急救处理后转入院手术或进一步治疗,抢救成功率达94.1%。结论:及时、迅速、准确、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对提高严重多发伤的抢救成功率起到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益气补血法合损伤控制骨科在严重多发伤时治疗的效果。方法:通过对32例严重多发伤患者应用益气补血法合损伤控制骨科方法进行救治并根据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患者中病死4例,死亡率12.5%,其中2例因严重大出血死于术后24 h内,1例因肋骨骨折后致气胸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术后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其余经积极治疗均痊愈结论:益气补血法合损伤控制骨科在救治严重多发伤患者时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是治疗严重多发伤有效且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严重多发伤的特点是伤情重、变化快,稍一延误即可造成伤员的死亡。因此,在急诊科进行的抢救工作是挽救严重多发伤患者生命的关键,而主动、及时有效地护理配合对抢救工作的成功至关重要。2000年1月-2003年6月我科抢救严重多发伤患者113例,现将急救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关节型严重多发伤患者救治过程中应用损害控制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我院2006年10月-2010年12月,我科收治的50例骨关节型严重多发伤患者临床资料,总结损害控制应用于患者救治过程中的临床经验,并研究进行损害控制的时机与方法。结果:50例患者均获得成功救治,其中有35例患者能够返回原来的工作岗位,有11例患者生活能够自理,另外4例患者尚需进行进一步的治疗。结论:第一,严重多发伤患者ISS评分应≥17分,而骨关节型的严重多伤患者中,ISS90评分应以骨与关节的损伤为主,并≥16分。第二,对骨关节型严重多发伤患者进行损害控制能够提高救治的成功率,尤其对患者四肢与骨盆骨折的外固定器进行临时性的固定,可以有效进行控制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给予机械通气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2008年7月至3010年10月ICU收治的72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给予机械通气治疗的资料评估。主要回顾性观察采用的呼吸机治疗模式、患者的潮气量的大小变化。同时观察给予患者机械通气的时间以及患者死亡的情况。结果严重多发伤患者在ICU的第一天主要是进行容量的复苏,给予患者不同潮气量的机械通气,其中有32例给予低潮气量的机械通气,该32例患者没有发生急性肺损伤,无脓毒症以及器官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另40例给予较高潮气量机械通气的患者并发症较多,其中有21例合并有多脏器功能不全,有24例伴脓毒症。该72例严重多发伤的患者在ICU的住院时间为2~28天,其中有9例死亡,其中由于失血性休克导致DIC死亡的3例,多脏器衰竭死亡4例,心脏骤停2例。其余治疗恢复的63例给予多发伤的主要治疗外,其中采用具有肺保护性的低潮气量大的机械通气治疗,患者的炎症控制以及功能德文恢复都取得明显的治疗效果。结论多发伤患者治疗时,采取低潮气量进行机械通气维持患者的呼吸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较大程度避免因呼吸机导致急性肺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严重多发伤的特点是伤情重、复杂、变化快、病死率高。因此,在急诊科进行的抢救工作是挽救严重多发伤患者生命的关键,而主动、及时有效的护理配合对抢救工作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因此,要求护理工作者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急迫感,熟练掌握急救技术操作,密切配合治疗,挽救患者的生命。2006年6—12月我院急诊科抢救严重多发伤患者53例,现将急救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院前相对应的急救及护理措施,以制定更加高效及时的抢救对策,降低死亡率。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潮州市人民医院救治的12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相关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有112例严重多发伤患者抢救成功,总比例为93.3%。有8例严重多发伤患者因伤势危重死亡,总比例为6.7%。结论:院前急救及护理措施的及时性、准确性、预见性、科学性是影响严重多发伤患者存活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近年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严重多发伤显著增多,其中胸腹同时受伤者占有相当比例。1992年8月-2002年8月,我院共收治严重多发伤患者26例,现将救治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多发伤是指由单一致伤因素作用下造成多部位或多脏器严重受伤,常伴有大出血、休克和严重的生理功能紊乱,可引起剧烈的全身炎症反应,继而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病急、病程进展快、病死率高,是医学领域的一个难题。近几年,本院急诊ICU在原发病治疗及各器官支持、对症治疗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和大黄治疗多发伤致MODS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的急诊评估和救治措施,总结严重多发伤的急诊急救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16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16例严重多发伤患者抢救成功183例,成功率84.72%,其中致残36例,致残率16.67%;死亡33例,病死率15.28%,其中12例死于重型颅脑损伤,8例死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8例死于脓毒症,5例死于休克。结论严重多发伤的病情复杂而危急,正确评估创伤,提高院前急救能力,有效支持重要脏器功能,掌握合适的手术时机,主动实施损伤控制性手术策略,术后均进入重症监护病房,积极防治并发症是降低风险和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182例严重多发伤急诊救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工具、高空作业增多,交通事故、坠落伤成为多发伤的主要原因,组织、器官损伤的严重程度增高,单纯伤比例下降,多发伤的比例显著增加,事故现场死亡率增高。机体有2个或2个以上的脏器或解剖部位同时或相继遭到损伤叫多发伤,按创伤严重度评分(Iss),ISS≥16分者为严重多发伤。现将本院急诊科2007年3月至2009年9月收治182例严重多发伤抢救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交通和建筑业的迅猛发展,多发性创伤已成为“世界第一公害”。多发伤是指同一伤因的打击下,人体同时或相继有2个或2个以上解剖部位的组织或器官受到严重创伤,其中之一即使单独存在创伤也可能危及生命。由于多发伤患者病情变化快,伤情严重复杂,休克、死亡及漏诊率高,处理复杂,因此能否及时、准确、规范、有效地急救和护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和预后。本院急诊科2004年1月-2006年12月共抢救了92例多发伤患者,现将该组患者的急救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急救与护理措施;方法总结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我院救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85例的急救与护理经验;结果抢救成功率92.94%(79/85),死亡率7.06%(6/85)。死亡患者中急诊抢救室死亡4例.送手术室途中死亡1例,院前死亡1例;结论规范的急救与护理程序是抢救成功率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5.
多发伤是指同一机械外力作用下,人体相继或同时遭受两处以上解剖部位的严重损伤,具有伤情复杂、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等特点。我院急诊科2004年1月-2006年1月对14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实施程序化急救护理,为抢救赢得了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现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严重多发伤伴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6月-2009年6月163例严重多发伤伴创伤性休克患者急救护理。结果本组163例患者经积极处理,成功救治153例,成功率93.87%,死亡10例,死亡率6.13%。结论对严重多发伤伴创伤性休克患者及时有效的急救与护理,是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严重多发伤容易发生漏诊误诊,甚至死亡,所以应提高早期的诊断率.我院急救中心于2010年3月曾收治一例严重多发伤患者,其病情较重,实属罕见,经急救护理后,为手术赢得了宝贵时间,成功挽救了生命,取得满意效果。现将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通过121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急救与护理,认识到多发伤发生率高,病情重,病情变化快,痛死率高等特点。因此,用规范的护理程序进行极其有效的急救护理,加强病情观察,预防并发症是提高严重多发伤救活率,降低并发症和自残率的关犍所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的院前抢救护理对其治疗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共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101例的临床资料及护理观察。结果:86例多发伤患者经院前抢救后生命体征好转,转入相应的专科进行进一步治疗,抢救成功率86%。结论:急诊科护士娴熟的急救操作技术和护理是成功抢救患者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伴休克的救治方法,提高创伤急救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救治的158例严重多发伤伴休克患者的资料。结果经过综合救治,抢救成功143例(90.5%),死亡15例(9.5%)。需手术治疗83例,发生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13例。结论建立健全的急诊抢救机制,开辟绿色生命通道,强调遵循一定的检查程序,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误漏诊;早期合理的容量复苏,正确手术时机和方法能提高整体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