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研究合并全身放射损伤的创伤(放创复合伤)局部成纤维细胞凋亡变化及其机理。方法 采用组织学、免疫组化、透射电镜、原位凋亡检测等方法观察大鼠皮肤伤口局部成纤维细胞数量、凋亡变化及调亡调控分子Bcl-2和Bax含量变化。结果 放创复合伤皮肤伤口成纤维细胞凋亡较单纯创伤组显著增加,伤口局部Bax含量也显著增加,Bcl-2含量和Bcl-2/Bax比值较单纯创伤组显著降低。结论 全身放射损伤可使创伤局部成纤维细胞凋亡增加,从而使伤口局部成纤维细胞数量减少;伤口局部Bcl-2、Bax含量及其比值异常可能是成纤维细胞凋亡增加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HSP70在正常和放射复合伤口愈合过程中表达变化规律及其意义。方法:72只Wistar二级大鼠背部皮肤制作圆形伤口后以25Gy^60Coγ射线局部照射,于伤后2、5、10、15、21、和28d活杀取材,采用LSAB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研究HSP70基因表达及意义。结果:单纯创伤组于伤后2d见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浆内15d后,HSP70逐渐减少。创伤+照射组伤后5d始见血管内皮细胞浆内弱阳性,10-15d时阳性,21天阴性。结论:HSP70参与伤口愈合血管再生的过程,可能对血管再生起促进作用,辐射使血管内皮细胞表达HSP70减少可能是辐射延迟伤口愈合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辐射可导致伤口愈合延迟 ,对其规律和机理的深入研究 ,是提高促愈措施的突破口之一 ,但是目前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宏观观察和测量伤口撕裂张力 ,其导致创伤愈合延迟的分子机理是什么 ,尤其是细胞周期和凋亡在伤口愈合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目前尚未见文献报道。本实验以大鼠局部皮肤软X射线辐射后合并创伤 (放创复合伤 )为模型 ,动态观察细胞周期和凋亡在伤口愈合中的变化规律 ,为临床干预性治疗放射性创伤难愈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一、材料和方法1 实验动物分组和模型 :Wistar大鼠 ,雌雄不限 ,体重(2 0 0± 2 0 )g,以创伤后 3、6、9、1…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局部照射对创伤愈合过程中伤口成纤维细胞PDGF-APDGFR-α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将132只Wisar大鼠分为单纯创伤组(对照组)和照射复合创伤组(照射组),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RT-PCR和图像分析方法检测两组伤口伤后1-60d各时间点PDGF-A,PDGFR-α蛋白及PDGF-A mRNA的表达规律。结果 局部照射使伤口愈合各阶段滞后,延长。对照组伤口成纤维细胞PDGF-A和PDGFR-α表达有明显的时相性,PDGF-A在伤后2-21d可见表达,5d为表达高峰;照射组在伤后各时间点其表达均减弱,且表达时相延长,伤后28d仍有表达;PDGFR-α在对照组于伤后2-15d在表达,5d时达高峰,照射组PDGFR-α表达减弱,但共表达时相与对照组一致。结论 照射抑制伤口成纤维细胞内源性PDGF-A及PDGFR-α的表达,表明照射使成纤维细胞自分泌PDGF-A功能减弱并对外源性PDGF-A反应性减弱,进而导致伤口愈合延迟。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全身放射操作对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康复新的促愈合作用。方法 大鼠5Gyγ线全身照射后,于背部造成2个直径1.6cm圆形全层皮肤创伤(放射创伤复合伤),观察伤后5,10,15,20,25于创面组织的干湿重比 白质、DNA与羟脯氨酸含量的变化。结果 与单纯创伤相比较,复合伤创面组织的干湿重比和羟脯胺酸含量在伤后各时相点、蛋白质含量在伤后5 ̄20天、DNA含量在伤后第5,10,15天显著降低,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在放射复合伤口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及对伤口愈合和组织改建的影响。方法 利用本实验室已建立的放射复合伤口动物模型,采用光镜,电镜、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等方法,动态观察伤口愈合过程中MMP1mRNA转录及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25Gy(γ射线)局部照射对伤口愈合有明显的损害作用。照射组伤口较对照组伤口延迟6d愈合,(1)在伤口愈合的炎症期和肉芽组织生长期,照射组新生表皮细胞中MMP1表达强度与对照组相近,在愈合后期随着照射组伤口愈合的延迟其表达相对增高。(2)MMP1在照射组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中表达明显降低,在愈合后期因辐射所致伤口愈合的延迟同样表现为表达时相拖后。结论 MMP1在放射复合伤口肉芽组织中表达明显降低直接影响细胞迁移,血管形成和基质改建等病理过程,是伤口愈合延迟的重要机理之一;愈合早,中期MMP1在表皮细胞中的表达有利于重上皮化,后期在放射伤口中的高表达可能影响表皮基底膜和肉芽组织的重建。  相似文献   

7.
致伤前后不同时间照射对大鼠伤口愈合的影响规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观察致伤前后不同时间照射对大鼠伤口愈合的影响规律。方法 采用大体及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显示Ⅲ型胶原)和原位杂交等方法,动态观察致伤前后不同时间照射对大鼠伤口愈合影响的病理变化过程。结果 伤前2d至伤后7d照射增能延迟伤口愈合,其中以伤后即刻照射影响量显著,其余依次为伤后3d、伤前2d及伤后7d照射。结论 不同时间辐射大鼠伤口愈合的影响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在放射复合伤口愈合过程中表达的变化及对伤口愈合和组织改建的影响。方法:利用放射复合伤口动物模型,采用光镜、电镜、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等方法,动态观察伤口愈合有明显的损害作用,照射组织口较对照组伤口延迟6d愈合,在伤口愈合的炎症期和肉芽组织生长期,照射组新生表皮细胞中MMP1表达与对照组相近,在后期随着照射组伤口愈合的延迟其表达相对较高,在伤后3-14d,TIMP1在对照组新生表皮细胞中呈弱阳性,表皮覆盖皮呈阴性,而在照射组表皮覆盖前呈阴性或弱阳性。MMP1,TIMP1在照射组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中表达明显降低,在愈合后期因辐射所致伤口愈合的延迟同样表现为表达时相拖后,结论:MMP1,TIMP1在放射复合伤口肉芽组织中表达明显降低直接影响细胞纤维、血形成和基质改建等病理过程,是辐射影响伤口合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放射可引起一系列皮肤组织的损伤效应,放射复合创伤后其伤口愈合有与普通创伤愈合不同的特点和规律,主要表现为伤口愈合过程的延迟甚至长期不愈合或癌变。对难愈合创面治疗措施的探索方兴未艾,多种生长因子的应用为促进放射复合创伤伤口愈合提供了良好的前景,开展此项研究对平时,战时均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创伤大鼠经SGy γ射线全身照射后伤口愈合情况及脾脏Treg/Th17平衡变化的特点,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清洁级雌性Wistar大鼠65只,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正常组)、单纯创伤组(单伤组)和创伤+5Gy γ射线全身照射组(伤照组).分别于伤照后1、3、7、14、21、28d,检测各组大鼠伤口残留面积及外周血白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并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脾脏Treg细胞和Th17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 伤照后7~21d伤照组伤口残留面积持续大于单伤组(P<0.01),21d时单伤组伤口已基本愈合,而伤照组延迟至28d才基本愈合.单伤组伤照后1~ 7d外周血白细胞及淋巴细胞计数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P<0.01).伤照组1~14d时外周血白细胞及淋巴细胞计数均显著低于正常组和单伤组,21~28d时白细胞计数仍显著低于正常组和单伤组(P<0.05,P<0.01).伤照组大鼠脾脏Treg细胞仅在伤照后3d和7d高于正常组和单伤组(P<0.01),而Th17细胞于伤照后1d即显著增高(P<0.01),3d时升至最高,至28d时才恢复至正常组和单伤组水平.伤照组1~21d时Treg/Th17比值均显著低于正常组和单伤组(P<0.01),至28d时恢复至正常组和单伤组水平.结论 5Gy γ射线全身照射可导致大鼠创伤愈合延迟,Treg/Th17平衡失调在其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携带人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基因的重组裸质粒(pUDKH)观察其对放射复合皮肤创伤伤口愈合的影响。方法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11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单纯创伤(单伤组)、创伤+伤口局部照射(伤照组)和创伤+伤口局部照射+pUDKH治疗(pUDKH组)3组。图像分析仪测量伤口愈合面积和肉芽组织内血管密度;病理学观察各组大鼠伤口愈合的动态变化。结果伤后第1~28天伤照组动物伤口面积差值持续小于单伤组(对照组),伤口愈合速度较慢;而pUDKH组于伤后第7~21天其面积差值明显大于伤照组(P0.05),表明pUDKH基因能促进放射性复合伤伤口的愈合,其愈合速度较伤照组提前1周左右。病理学观察表明,照后早期伤照组渗出物较单伤组和pUDKH组减少,出血坏死较明显,中后期肉芽组织生机不良,新生毛细血管较单伤组和pUDKH组明显减少,晚期伤口愈合较慢,其愈合时间较单伤组和pUDKH组延迟1周左右。结论 HGF基因能明显促进放射复合创伤伤口的愈合,表现在促进伤口区肉芽组织的生长、肉芽组织内成纤维细胞增生和毛细血管的生成及促进表皮角质层的形成和重上皮化过程。pUDKH重组质粒组伤口愈合速度较伤照组提前1周左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重离子对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凋亡等生物学性能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为肿瘤放射治疗的辐射防护提供实验依据和基础。方法 Ficoll分离法分离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采用12C重离子束坪区照射,照射样品能量为70 MeV、LET=29 keV/μm,照射剂量为1.0和2.0 Gy,剂量率为0.5 Gy/min。分别于照射后12、24h,RT-PCR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Caspase3,Caspase8和Caspase9的表达;于照射后24、48 h,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于照射后24、48 h,采用AnnexinV-PE/7-AAD、AnnexinV-FITC/PI法检测凋亡发生,并采用RT-PCR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和Caspase3的表达。结果重离子照射可明显抑制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增殖,随着剂量增大,抑制作用更加明显。同时,重离子照射可促进T淋巴细胞的凋亡,特别是对于晚期凋亡的诱导作用(P〈0.01)。RT-PCR检测结果显示,重离子辐射可抑制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促进促凋亡蛋白Bax和Caspase3的表达(P〈0.01)。结论重离子辐射可显著影响抑制T淋巴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细胞凋及一些凋亡相关基因(p53,bcl-2,bax)的表达在急性放射性皮肤贵疡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Wistar大鼠以^60Cor射线进行局部照射,建立急性放射性皮肤溃疡动物模型,观察病变40d,然后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皮肤溃疡组织中P53,Bcl-2,Bax蛋白表达,并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结果,照后14d照射野内开始出现皮肤细胞和小血管平滑肌中,照后14-21d为Bax蛋白表达高峰,之后逐渐减弱,主要定位于血管内皮细胞,部分成纤维细胞及新生表皮细胞中,Bcl-2则在照后1-11d呈弱或中度阳性,定位于表皮,毛囊上皮及血管内皮口,之后为阴性或可疑阳性,照后11-35d,上述细胞特别是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率较正常伤口愈合早期增高,结论:辐射诱导的P53,Bax-Bcl-2表达的变化及细胞亡率特别是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率的增主屿放射性皮肤溃疡发生,发展及难愈合(不能形成有效肉芽组织)的分子机制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c-ski在创伤和放创复合伤愈合过程中的表达规律,探讨其与创伤愈合和辐射伤组织修复延迟的关系。方法在大鼠创伤和放创复合伤后3,6,9,15d和愈合时,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检测肉芽组织c-ski表达.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掺入检测组织增殖,TdT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际记(TUNEL)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创伤后3d c—ski开始表达,9d达到峰值,愈合后显著下降;多种细胞均有高峰度表达.并以成纤维细胞最为显著;辐射侧伤后3~9d的表达显著低于创伤对照侧、辐射导致细胞增殖下降(3~9d)和高峰滞后(15d),与c—ski变化类似。辐射后3~9d的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侧结论c-ski可能是一新的组织修复相关基因,它可能通过凋节增殖和凋亡的平衡促进创伤愈合辐射导致c-ski表达下降可能是其延缓愈合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低剂量辐射对胸腺细胞成熟、分化、激活和细胞凋亡及有关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以揭示低剂量辐射免疫增强效应的发生机理。方法采用双参数直接免疫荧光和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检测了低剂量辐射小鼠全身照射后胸腺细胞CD4、CD8、TCR、CD3、IL-2R、[Ca2+]i、Bc1-2、Bax的表达和细胞凋亡。结果实验结果表明:低剂量辐射全身照射未引起TS减少和TH/TS比值上调;低剂量辐射未增加胸腺细胞凋亡,这与Bcl-2/Bax比值上调有关;低剂量辐射促进了胸腺细胞的成熟分化和信息传递过程。结论以上结果提示:低剂量辐射促进胸腺细胞的成熟、分化和激活,使胸腺向外周输送成熟的具有功能活性的效应性T细胞的储备增强,可能是低剂量辐射免疫增强效应的重要机理。  相似文献   

16.
耐力训练对力竭运动诱导的大鼠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耐力训练对大鼠力竭运动后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并分析其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安静组、力竭运动组、训练 力竭运动组.训练 力竭运动组进行3周游泳耐力训练后,除安静组外,全部大鼠负重4%进行力竭游泳,比较运动后即刻大鼠脾细胞、胸腺细胞及外周血液淋巴细胞凋亡率,细胞内Ca2 浓度及血清皮质醇(C)浓度.结果:训练 力竭运动组大鼠力竭游泳时间明显长于力竭运动组(P<0.05);训练 力竭运动组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较安静组有升高趋势,但较力竭运动组有下降趋势,脾细胞凋亡率与力竭运动组相近,胸腺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安静组和力竭运动组(P<0.05);训练 力竭运动组脾细胞、外周血淋巴细胞内Ca2 浓度及血清皮质醇浓度显著高于安静组(P<0.05);力竭运动组血清皮质醇浓度亦显著高于安静组.结论:耐力训练对力竭运动所诱导的血淋巴细胞凋亡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脾细胞凋亡无明显影响,还有增加胸腺细胞凋亡率的作用.耐力训练对力竭运动所诱导的血淋巴细胞及脾细胞凋亡的影响可能与阻断了细胞内Ca2 浓度及血清C水平升高所介导的细胞凋亡信号转导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改变铁负荷后 ,免疫性肝损伤大鼠肝细胞脂质过氧化与细胞凋亡的变化 ,探讨免疫性肝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 3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 4组 ,采用放血法复制低铁模型 ,采用卡介苗加脂多糖诱导法复制免疫性肝损伤模型。观察各处理组血清总蛋白 (TP)含量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活性的变化 ,观察肝组织中丙二醛 (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及细胞凋亡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 通过相应损伤对照组比较 ,低铁肝损伤组AST活性增高幅度和TP含量的降低幅度均小于肝损伤组 ,各损伤组MDA含量均增高 ,SOD活性均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低铁对照组MDA显著降低、Bcl 2和Bax表达量、Bax Bcl 2比值及凋亡指数 (AI)值均增高 ,肝损伤组Bcl 2表达量基本不变。低铁肝损伤组Bcl 2表达量显著高于肝损伤组。与相应损伤对照组比较 ,各损伤组Bax表达量显著升高 ,肝损伤组Bax Bcl 2比值和AI值明显增高 ,低铁损伤组Bax Bcl 2比值和AI值均下降 ,低铁损伤组增殖指数 (PI)值增高幅度大于单纯肝损伤组。结论 降低铁负荷 ,减轻了肝损伤的程度 ,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变肝细胞脂质过氧化 ,影响Bcl 2和Bax基因表达的平衡和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之间的平衡所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海拔高度大鼠烫伤延迟复苏后回肠Peyer氏结淋巴细胞凋亡和Bax基因表达的意义。方法:Wistar大鼠132只,分别在海拔1517m和3848m随机分为延迟复苏组(DFR)、即时复苏组(IFR)和假伤组(SG),建立TBSA 30%Ⅲ度烫伤模型,分别于伤后6、12、24、48和72h取材。采用TUNEL、免疫组化与图象分析技术,观察Peyer氏结中淋巴细胞凋亡率及Bax表达。结果:淋巴细胞凋亡率在各海拔高度DFR组和IFR组均高于SG组,随海拔高度上升凋亡率有所上升;DFR组凋亡率高于同海拔IFR组,海拔3848m各实验组分别高于海拔1517m(P〈0.05);Bax表达强度变化平行于淋巴细胞凋亡率变化,但在伤后6h和72h海拔3848m各实验组分别高于海拔1517m(P〈0.05)。结论:高原地区烫伤延迟复苏后Bax表达增高可能是Peyer氏结T淋巴细胞凋亡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使用斑马鱼观察中药复方四物汤对辐射损伤血液系统的干预作用,明确斑马鱼是否可应用于中药对血液系统调控的研究。方法 72只体重在0.14~0.20 g的4月龄成年雄性斑马鱼(Danio rerio)用于全部实验,首先取36只斑马鱼用于照射后血液发育动力学的变化观察,另外36只斑马鱼用于四物汤对照射后血液系统的干预作用研究。采用60Co γ射线照射,辐射剂量20 Gy,吸收剂量率97.33 cGy/min。在照射后血液发育动力学观察中,9只未照射作为0 d对照,余27只斑马鱼分别于照射后第7、14和30天麻醉,收集外周血细胞和肾髓中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的绝对数量。依据照射后外周血和肾髓中细胞的动态变化情况判断血液发育动力学特征,藉此实施四物汤的药效观察。四物汤对照射损伤干预实验周期7 d,36只斑马鱼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未照射组、单纯照射组、药物2 000组和药物5 000组,每组9只。两个药物组的斑马鱼按上述条件20 Gy照射后第2天分别置于稀释了2 000倍和5 000倍的四物汤水中饲养,第7天收集各组斑马鱼的外周血和肾髓中细胞,比较判断四物汤对斑马鱼辐射损伤血液系统的干预作用。结果 照射后斑马鱼血液发育动态变化明显,血液系统消融作用在第7天最明显,与未照射比较,斑马鱼的外周血细胞和肾髓总细胞数量分别下降26%和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35,28.987,P<0.05),肾髓中髓系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红细胞数分别下降46%、79%和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457、66.900、9.872,P<0.05),前体细胞下降4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照射后第14天肾髓中各种细胞数均呈现上升,第30天恢复至照射前水平以上。斑马鱼照射后第2天开始连续6 d给予四物汤,药物5 000组与单纯照射组比较,肾髓细胞总数、髓系单核细胞、前体细胞和红细胞分别增加了57%、125%、81%和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128、21.594、15.473、4.594,P<0.05),淋巴细胞增加了59%,而外周血红细胞数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2 000组各参数均与单纯照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照射后斑马鱼血液系统发育呈现明显的先抑后扬的动态变化,一定浓度的四物汤对斑马鱼造血系统照射损伤有明显的干预作用,可为中药血液系统调控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5.21Gy软X线局部照射后大鼠伤口组织细胞凋亡的时相变化及其与创伤愈合速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大体观察、图像分析等方法观察大鼠伤口愈合速度变化.采用PI染色,结合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5.21Gy软X线局部照射后,照射侧愈合速度明显下降,3~6天时段最显著;9天以后逐渐增加,12~15天时愈合速度最快.在3~9天时间段内,照射侧伤口组织细胞凋亡百分数明显高于对照侧;与之相反,在12~22天时间段内,照射侧伤口组织细胞凋亡百分数明显低于对照侧.结论 5.21Gy软X线局部照射后,伤口组织细胞凋亡率增加可能是影响创伤愈合早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