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干预方案在预防ICU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UEX)的作用.方法 针对86例ICU气管插管患者发生UEX的问题,进行系统文献检索,应用科学的评价方法筛选出最佳论据进行循证护理干预,即通过加强高危人群管理;加强医护合作,统一使用Ramsay镇静评分标准,合理使用镇静剂;提高业务水平,规范操作流程;利用"手势"等沟通方式,了解和满足患者需求;及时有效的肢体约束等方案并执行.结果 2010年1月~6月实施循证护理干预方案后减少了UEX事件的发生,与2009年同期未实施方案前相比,UEX发生率由2009年同期的5.8%下降到1.1%,实施护理干预方案前后UEX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循证护理干预方案能有效预防ICU气管插管患者UEX的发生,并促进护理人员更新护理观念,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保证临床护理实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董莎 《现代养生》2014,(16):88-88
目的:探讨针对ICU患者,应用品管圈(QCC)在降低患者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获得的效果。方法:创建QCC活动小组,利用品质管理手法对我院ICU气管插管患者进行有效管理。结果:QCC活动的有效实施后,针对气管插管患者,在出现非计划性拔管概率方面,同QCC未实施前进行比较,低于实施前极为显著(P<0.05)。结论:品管圈的有效应用,能够有效将气管插管患者出现非计划拔管的概率降低,并且可以显著将品管圈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实施品管圈活动(QCC)对护理人员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患者床头抬高依从性及VA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某院重症监护室(ICU)使用呼吸机患者100例,其中实施QCC前(2013年1—6月)和实施QCC后(2013年7—12月)各50例。对实施QCC前后ICU护理人员、使用呼吸机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实施QCC后,护理人员对VAP发生原因、危害,以及患者床头抬高意义、标准,确定床头抬高≥30°相关知识的评分均高于实施QCC前;总评分为(18.32±3.14)分,高于实施QCC前的(7.98±1.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施QCC后,患者床头抬高依从率为96.00%(48例),高于实施QCC前的44.00%(22例);VAP发生率为4.00%(2例),低于实施QCC前的36.00%(18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开展QCC活动能有效提高ICU护理人员VAP相关知识水平和患者床头抬高依从率,降低患者VAP发生率,有利于提高ICU医院感染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益口含漱液对机械通气(MV)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及细菌学的影响,探讨有效预防VAP的措施.方法 对ICU收治的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3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组各162例,对照组应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护理,试验组应用益口含漱液进行口腔护理,均4次/d,疗程10 d;插管后每天进行声门下滞留物、气管插管内分泌物细菌学检查,比较两组VAP发生、机械通气及住ICU时间、口腔护理前后口腔细菌培养菌株数.结果 VAP发生率:<4 d对照组23.4%、试验组14.8%,4~10 d对照组27.2%,试验组17.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MV时间:对照组(14.2±2.37)d,试验组(8.96±1.09)d,住ICU时间:对照组(15.62±3.06)d,试验组(10.65±2.21)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腔护理前后口腔内细菌培养病原菌检出数,试验组护理前55株、护理后30株,对照组护理前68株、护理后53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P患者下呼吸道细菌培养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结论 益口含漱液对气管插管MV患者进行口腔护理能降低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苏仁芳 《现代医院》2007,7(3):87-88
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Unplanned Extubation,UEX)是有创机械通气中较为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指未经医护人员同意患者将插管自行拔出,或其他原因造成的插管脱落,又称意外拔管,其发生率占机械通气患者的4.2~8.3%。对于正常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脱机拔管后只有16%需要再插管,然而发生UEX的患者中有87%需要再插管。发生UEX的患者有可能由于过早拔管而终止其所需要的机械通气支持,使病情恶化甚至死亡。故探讨UEX的原因及对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科自2003年5月以来,针对气管插管UEX这一现象,在护理过程中不断总结,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6.
综合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患者医院感染分析与预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了解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临床特点、危险因素,探讨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方法 采用主动监测方法,由专职人员每日对综合ICU机械通气≥48 h及撤停机械通气拔除气道导管后48 h内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监测.结果 医院感染发病率为54.28%,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为65.71%,以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为主;VAP相关因素:实施≥4种侵人性操作比实施3种侵入性操作发生率高,气管切开比气管插管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先气管插管后切开比先面罩后气管切开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要病原菌:革兰阴性杆菌排列前5位为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革兰阳性球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 ICU机械通气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高,由多种高危因素引起,需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外源性感染,治疗与控制内源性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ICU及呼吸科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医源性感染相关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模式,回顾性分析40例行气管切开术患者临床资料;22例术后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为感染组,18例未感染患者作为非感染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分析气管切开术后医源性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年龄、抗菌药物使用、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插管保留时间.结果 40例行气管切开术患者中,22例发生医源性下呼吸道感染,感染率为55.0%;气管切开术后患者中死亡3例,死亡率为7.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使用三代头孢菌素、机械通气时间、插管保留时间为气管切开术后医源性感染相关因素.结论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和减少呼吸机的使用、科学有效的循证护理可有效降低气管切开术后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率;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感染管理制度,组织相关护理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学习,严格遵守消毒技术规程,提高控制医院感染意识,以期达到预防医院感染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ICU患者气管插管非计划拔管中的作用.方法:将我院2015年收治的60例ICU气管插管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ICU的常规护理;将我院2016年收治的60例ICU气管插管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品管圈管理方式.比较两组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ICU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ICU患者在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上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式护理有效的降低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有效的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促进患者的康复预后.  相似文献   

9.
《临床医学工程》2017,(9):1279-1280
目的研究舒适护理干预应用于重症监护室(ICU)气管插管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ICU行气管插管且意识保持清醒的102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与常规护理,试验组行常规治疗和舒适护理干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的SAS评分、SDS评分、舒适度评分及UEX发生率。结果试验组的SAS评分、SDS评分、舒适度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UEX发生率为7.0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适护理干预可有效地降低ICU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以及UEX发生率,加快患者的病情好转。  相似文献   

10.
陈晓英 《现代保健》2012,(21):37-38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患者气管插管意外拔管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以期减少非计划性拔管(UEX),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010年12月ICU非计划性拔管22病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综合分析其发生UEX的原因。结果:患者因素、护理因素、健康宣教不足、医疗因素、医务人员因素是导致UEX的主要原因。采取各种干预措施后,非计划性气管插管拔管例数及百分比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结论:加强责任心,提高工作效率,加强患者健康宣教,正确使用镇静和镇疼剂,妥善固定气管插管,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有效地肢体约束等综合措施可有效降低ICU非计划性拔管。  相似文献   

11.
《临床医学工程》2015,(10):1397-1398
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降低ICU小儿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140例气管插管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患儿实施气管插管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儿在气管插管期间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情况,并分析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的原因。结果观察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为1.43%(1/70),对照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为11.43%(8/7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计划性拔管发生原因包括痰液阻塞气道引起喉部痉挛而拔管2例,镇静药物用量不足,患儿烦躁不安而拔管4例,护理人员在为患儿翻身时造成了管道脱落2例,导管固定不牢脱管1例。结论对ICU气管插管患儿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非计划性拔管风险,保障患儿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对气管插管全麻术后咽喉部不适的影响。方法成立QCC小组,比较QCC活动开展前后咽喉部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品管圈实施前后的反复插管率由13.3%降至1.7%,拔管呛咳率由50.0%降至10.0%(P<0.05)。实施品管圈后,术后2 h吞咽困难、声嘶及咽喉疼痛发生率,以及术后24 h咽喉疼痛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实施品管圈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QCC活动可降低气管插管术后咽喉不适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呼吸机集束化策略预防神经外科术后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2018年9月~2019年9月72例神经外科手术后机械通气时间超过48h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开展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应用SPSS20.0软件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呼吸机集束化策略和常规策略,对比两组患者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再插管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11.11%(4例)和27.78%(10例),组间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再插管发生率分别为5.56%(2例)和8.33%(3例),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分别为(14.94±3.44)h和(10.42±3.02)h,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的(18.57±3.78)h和(16.90±3.60)h(P<0.05)。结论:对神经外科术后患者应用呼吸机集束化策略可以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缩短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呼吸机集束化策略预防神经外科术后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2018年9月~2019年9月72例神经外科手术后机械通气时间超过48h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开展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应用SPSS20.0软件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呼吸机集束化策略和常规策略,对比两组患者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再插管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11.11%(4例)和27.78%(10例),组间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再插管发生率分别为5.56%(2例)和8.33%(3例),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分别为(14.94±3.44)h和(10.42±3.02)h,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的(18.57±3.78)h和(16.90±3.60)h(P<0.05)。结论:对神经外科术后患者应用呼吸机集束化策略可以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缩短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5.
周外利 《现代养生》2014,(22):176-176
通过调查气管插管非计划拔管(UEX)原因,减少其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回顾以往气管插管病例,对发生UEX原因分析。患者心理、气管导管不当与被牵拉等是UEX主要原因。总结UEX原因和采取对策,降低UEX发生。  相似文献   

16.
综合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调查分析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的调查方法,对2008年2-12月在综合ICU住院并行机械通气的233例患者发生VAP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233例患者中发生VAP72例,感染率为30.9%;VAP发生率:住ICU时间>7d者为51.9%(56/108),机械通气时间>14d者为68.6%(24/35).气管切开、留置胃管者的VAP发生率与气管未切开、未留置胃管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使用糖皮质激素、制酸剂及昏迷者与未使用者及未昏迷者VAP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ICU VAP的高发生率与多种临床因素,如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气管切开、留置胃管有关.  相似文献   

17.
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是救治严重呼吸衰竭的一种呼吸支持方法,是挽救呼吸衰竭患者生命十分重要的措施,且广泛适用于临床[1].然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容易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2].国外报道,VAP发病率达9%~70%,病死率高达50%~69%;国内VAP发病率为30%~55%[3].机械通气期间,镇静剂的使用抑制了患者咳嗽反射,插管和牙垫的不仅口腔分泌物增多,细菌繁殖能力增强,而且给口腔护理带来诸多不便,这些均有利于口咽部细菌定植.在加拿大16个ICU进行的前瞻性队列结果表明,吸入口咽部定植的病原菌是引发VAP的潜在、相对独立的危险因素[4].本研究通过观察实施口腔护理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口咽部以及肺深部菌群变化和VAP发生率改变等方面,探讨口腔护理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口腔干预时机对重症监护病房气管插管患者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6年12月医院ICU收治的经口气管插管患者1 230例患者,随机分为即刻组、4h组和8h组,每组410例;即刻组、4h组和8h组三组患者分别在插管后即刻、4h和8h介入首次口腔干预,插管后、插管后6h和插管后12h分别对患者上颌前臼齿上的牙菌斑情况进行评分,并统计各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和入住ICU时间,对发生VAP患者,采集患者痰液标本进行菌株鉴定。结果三组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和入住ICU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h组和8h组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和入住ICU时间显著高于即刻组(P<0.05),且8h组高于4h组(P<0.05);插管后即刻组牙菌斑评分为0.256±0.035;插管后6h,即刻组牙菌斑评分显著低于4h组(P<0.05),插管后12h,三组牙菌斑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例VAP患者共检出6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41株,占64.06%,革兰阳性菌18株,占28.13%,真菌5株,占7.81%。结论重症监护病房气管插管患者应及时行口腔干预有效预防VAP的发生,降低患者入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护理人员系统化培训及综合管理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的价值。方法选取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ICU2011年1月-2012年12月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干预前(2011年1-12月)的1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系统化培训及综合管理期间(2012年1-12月)的126例患者作为干预组,比较干预前后两组VAP发生率的变化。结果 2012年1-12月共有48名护理人员参与了预防VAP的系统培训,系统培训完成率95.00%;2011年1-12月接受机械通气总天数为523d,全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21.03‰,系统培训及综合干预后,2012年1-12月接受机械通气总天数为959d,全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8.34‰,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下降了60.8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ICU护理工作人员的系统化教育能显著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需要呼吸系统治疗医师和ICU护理人员的共同协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捆绑措施应用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儿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0月郑州市某医院收治的62例危重症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1例。给予对照组患儿气管插管常规护理,研究组患儿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捆绑措施。比较2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2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4.02±0.87)d和(22.41±10.25)d,短于对照组的(9.11±3.42)d和(34.27±8.4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632,5.418;P0.05)。研究组患儿非计划性拔管(UEX),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口腔感染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769,6.613,9.807,10.145;P0.05)。结论捆绑措施应用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儿的护理中,可缩短患儿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并能降低UEX,VAP,口腔感染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