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新产程标准下疤痕子宫行阴道分娩的可行性。方法:选取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有剖宫产史的孕妇200例,其中按旧产程标准处理的作为对照组(100例),按新产程标准处理的作为观察组(100例),比较两组中转剖宫产率、剖宫产指征、母婴并发症。结果:观察组产妇中转剖宫产率(34.00%)低于对照组(4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产妇的潜伏期延长、活跃期停滞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分娩情况和新生儿情况方面,观察组产妇产后出血量 500 mL比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新产程标准可以降低对经阴道分娩中转剖宫产率,促进更多的自然分娩。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剖宫产手术指征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选择624例于2010年3月至2013年11月期间在我院行剖宫产的产妇资料进行研究,同时对剖宫产手术指征以及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进行分析。结果:全部624例剖宫产产妇中,250例产妇由于头盆因素行剖宫产,43例产妇由于子宫瘢痕因素行剖宫产,146例产妇由于胎儿因素行剖宫产,60例产妇由于脐带因素行剖宫产,31例产妇由于妊娠并发症行剖宫产,11例产妇由于妊娠合并症行剖宫产,83例产妇由于社会因素行剖宫产。结论:为了降低剖宫产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优化母婴的身心健康,必须对产妇及其家属加强孕期教育,同时对剖宫产指征进行严格把握,避免社会因素对剖宫产率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3.
李青  许民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0):62-63
目的:探讨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情况,分析影响剖宫产率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393例剖宫产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年的剖宫产率为66.7%,其中2010的剖宫产率59.9%,2011产率为7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社会因素29.43%,胎儿宫内窘迫25.43%,胎位异常9.62%,巨大胎儿7.25%,中至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6.25%.结论:剖宫产率的上升不只是一个纯医学问题,社会因素使剖宫产指征扩大,只有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通过医患双方、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产科剖宫产率上升原因以及降低路径的措施。方法:对义乌稠州医院近两年接受的产妇进行研究,对这两年进行剖宫产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与此同时对患者剖宫产的原因进行总结分析,提出切实有效地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结果:2012年1月~2013年1月剖宫产率为25.8%,2013年1月~2014年1月剖宫产率为27.3%。剖宫产率较头一年有明显的增长,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发现引起剖宫产上升的原因包括胎儿因素、孕妇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其他因素。针对于上升因素提出有效地措施,将有助于降低剖宫产率。结论:产妇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选择剖宫产,且剖宫产率正在逐年上升。针对于上升原因提出有效地降低措施,对于减少风险提高分娩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剖宫产率上升的相关因素及指征变迁因素。方法:回顾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结果:1999年1月—2002年12月间剖宫产率为8.7%,2003年1月—2006年12月间为22.02%,2007年1月—2010年12月间为45.3%,三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999年1月—2002年12月剖宫产指征主要是胎儿因素、母亲因素;2007年1月—2010年12月社会因素占首位。结论: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社会因素是近年剖宫产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应加强围产期保健,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近年来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剖宫产指征的变化以及两种分娩方式对母子的影响,寻找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358例产妇(阴道分娩1327例,剖宫产1031例)剖宫产率的变化,相关因素及不同分娩方式与产后出血、产褥感染、新生儿窒息等的关系。结果:在剖宫产指征中社会因素占首位,其次为胎儿窒迫,巨大儿,骨盆因素,难产等。剖宫产组产后出血的发生率高于阴道分娩组,产褥感染率及新生儿窒息率亦高于阴道分娩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剖宫产率明显增加,其并发症明显高于阴道分娩,应当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社会因素对剖宫产率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社会因素剖宫产同非社会因素剖宫产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设定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所有产科质量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并且同2004年以及2009年社会因素剖宫产率等指标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患者进行手术的时间、完成手术后患者的发热天数以及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高于观察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进行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出血量、患者完成手术后表现的最高体温、Apgar评分以及新生儿的体重几方面,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在社会因素剖宫产率方面,2013年高于2004年以及2009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会因素是导致剖宫产率上升的重要原因,同时也会增加患者出现手术并发症发生机率,应研究有效措施将社会因素剖宫产率降低,为确保医院产科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析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2月昆明市官渡区人民医院接收的50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患者,对其阴道分娩成功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本次探究中,50例患者中25例患者符合阴道试产的标准,剩余25例患者存在明确剖宫产指征,但仅有10例患者进行阴道试产,因此实际剖宫产率是80%,明确剖宫产指征的剖宫产率是5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时,应大力推荐阴道分娩,严格按照规定要求进行筛选,以降低我国的再次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剖宫产率及相关因素的变化情况,通过剖宫产相关因素的分析,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干预措施。方法对2005年及2011年住院分娩的4309例中剖宫产2303例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分析剖宫产相关因素。结果2005年剖宫产率为46.82%,2011年剖官产率为58.56%,呈上升趋势,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剖宫产指征前3位2005年分别为难产、胎儿窘迫、社会因素,2011年分别为社会因素、难产、胎儿窘迫,剖宫产指征变化中,尤其社会因素两年度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目前剖宫产指征已远远超过单纯医学指征的范围,医惠双方的原因影响着分娩方式的选择,尤其是社会因素,因此,应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采取综合措施降低剖宫产率,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产前健康教育对孕产妇的临床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0年-2011年收治的进行产检的326例孕妇,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163例,采取常规产检和观察组163例,采取常规产检联合系统健康教育干预。分析比较两组的分娩结果。结果:产妇的剖宫产率和顺产率上,观察组分别为14%和78%,对照组分别为29%和64%。对照组剖宫产指征中社会因素比例占29%,观察组为7%,具有显著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因素上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胎儿因素上小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前健康教育干预能够使社会因素引起剖宫产降低,达到产妇正常分娩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