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电图测量标准化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心电图各波命名和定义1.P、Tp(或Ta)、QRS、ST-T和U分别表示心电图中的波和波群。2.P波代表左右心房除极的电位变化。形态可以为单向(正向或负向)、双向。双向P波是指波的描迹线在参考水平线两侧各有一个转折点,起始转折在水平线以上称正负(+-...  相似文献   

2.
日常心电临床工作中 ,经常可以碰到许多似乎是异常的正常心电图。由于对心电原理理解不够全面 ,认识深度不够或由于习惯性偏见 ,以讹传讹 ,往往就下了异常的诊断。对病人、对临床造成了不必要的失误。本文旨在通过心电原理 ,阐明这些伪异常心电图出现的原因所在。1 关于P波1 1 窦性心律不齐 系P -P间隔相差>0 12s(或≥ 0 16s) ,若不具体地分析每个窦律不齐者 ,将会出现每个受检者都是窦律不齐 ,以下应不属窦律不齐范围。1 1 1 体位改变 如从直立位至平卧 ,或反之。1 1 2 由动态进入静态。1 1 3 临时出现的现象 (如惊惧、羞怕…  相似文献   

3.
1966年,RaulGamboa等报告,86%的三尖瓣闭锁和70%的肺动脉瓣闭锁患者的12导联心电图I和Ⅱ导联的P波高尖,振幅>2.5mm,Gamboa称其为三尖瓣P波,随后的文献也将这种P波称为Gamboa P波。  相似文献   

4.
一图解概念     
《临床心电学杂志》2008,17(2):154-154
Ta波及意义 Ta波又称Tp波,是心房复极波。 Ta波起始于P波后,两者之间似乎有平段。Ta波的持续时间0.22s-0.26s(与PR段、QRS波、ST的初始部分重叠)。Ta波的电压较低(0.05mV.0.10mV),Ta波的极向(方向)与P波相反。P波的起始至Ta波的终末称为P-Ta间期(对应于心室的QT间期),持续时间0.30s-0.45S(偶尔可超过0.60s)。  相似文献   

5.
喜马拉雅P波     
1966年,Raul Gamboa等报告,86%的三尖瓣闭锁和70%的肺动脉瓣闭锁患者的12导联心电图Ⅰ和Ⅱ导联的P波高尖,振幅〉2.5mm,Gamboa称其为三尖瓣P波,随后的文献也将这种P波称为Gamboa P波。2003年,Subash C.Reddy将这种巨大P波命名为更加形象的喜马拉雅P波(Himalayan P-Waves)。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Brugada波与J波的相关性和不同点。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从中掌握和了解两种图形特点。结果随机抽样的2OOO份病例中典型Brugada波仅1例,右室导联J波3例。结论符合有关文献报道Brugada波十分少见,占日常心电图检查的0.006%~0.06%。  相似文献   

7.
P波指数作为一种实用的心电学指标,反映心房电活动的状态.它主要包括P波时限、P波离散度、P波面积、P波电轴、V1导联P波终末电势等指标.本文主要综述P波指数对缺血性卒中的预测价值,为临床诊断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低血钾症在临床上比较多见,它在心电图上主要表现为:U波增高、ST段下移、T波倒置等,可同时出现一项或多项改变。但当严重低血钾时,由于U波异常增高并与前面T波互相融合,酷似高尖T波,易误诊为高血钾,必须引起临床及心电图医师注意。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36岁。因心悸、胸闷、乏力7天而入院。体检:神志清,T36℃,P65次/min,BP16.6/14.0kPa(195/105mmHg)。实验室检查:血清钾2.66mmol/L。入院后B型二维超声诊断检查发现右肾上腺区1.0×0.8cm实质性回声。临床诊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心电图(附图)示P波匀齐,P-P间期0.92s,频率65次/min,各导联可见U波,在Ⅲ、aVF导联高于T波。值得注意的是:各导联T波明显增宽呈双峰状,类似莫氏Ⅱ型2:1房室传导阻滞。T_v_3后峰高于前峰,T_(Ⅰ、Ⅱ、Ⅲ、aVR、V_5)呈微凹状。各导联T波均稍低,Q-T间期达0.48s,ST_(Ⅰ、Ⅱ、aVF、V_5)近似水平型压低≤0.25mV。用安体舒通40mg,3次/天口服,治疗2周后血清钾恢复正常(5.0mmol/L)。复查心电图(图略)双峰T波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但血压仍稍偏高,为18.7/12.7kPa(140/95mmHg)。继续用安体舒通治疗1周,血压接近正常,病人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0.
U波为Einthoven于1906年首次描述。直立的U波在心电图12个标准导联中均可正常地出现,U波振幅正常平均为0.3mm或为T波振幅的5~25%。U波的方向通常与T波一致,但有两种例外,即在右侧胸前导联或Ⅲ导联中当T波倒置时U波可以直立。在心率缓慢时,U波一般在V_(2~3)导联中最高,其高度可达  相似文献   

11.
T波变化在临床工作中的意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心电图工作中,T波的变化是内容最大、病症最多、最为常见、最为普遍的现象之一,或呈现形态改变,或极性的改变,或振幅的异常,或3者兼之。常会因此而误诊、漏诊。T波的变化也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2种。这些变化内容怎样、有哪些特点、怎样鉴别,对临床工作指导非浅。现就这些问题从正反2个角度作一粗浅的探讨,供同道们参考。  相似文献   

12.
拟表型J波的心电图表现与Brugada波相似,但本质属于不同临床情况。拟表型(phenocopy)最初用来描述因环境因素可模拟出因基因异常产生的情况,因而随后用其描述所有获得性Brugada波的心电图表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电图QRS和S波变化百分比对急性肺栓塞(APE)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6年1月-2017年12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18例疑似APE的患者进行CT肺动脉造影(CTPA),其中102例患者具有完整的心电图和CT图像。分析102例患者心电图QRS和S波变化对APE的诊断价值。结果:心电图记录分析显示V4~V6导联的QRS和S波变异发生率最高(P=0. 002)。2组患者在QRS波持续时间、QRS波最大和最小振幅、QRS波变异百分率、最小S波振幅、ΔS波振幅、S波变异率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均0. 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QRS变化的百分比[OR:1. 227(每增加1%),95%CI:1. 018~1. 456,P 0. 01]和S波变化百分比[OR:1. 072(每增加1%),95%CI:1. 011~1. 137,P 0. 01]是APE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对突发胸痛、呼吸困难的疑诊APE患者,心电图V4~V6导联的QRS和S波变化的百分比有可能成为诊断APE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U波改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临床正常及异常U波的观察和分析越来越广泛深入,并日益受到人们重视。正常U波是在T波后0.02~0.04s出现的圆钝状的低平波,方向与T波一致。国内有作者观察100例正常人心电图的U波,发现其特点:①除aVR导联外U波均直立。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58岁,因反复咳嗽、咳痰1年余入院。肺部CT提示:左下肺占位病变(8.0×7.0cm^2),肺癌可能性大。入院时查血、尿、便常规及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均正常。入院时心电图(图1A):V1、V2导联J波振幅〉3~6mm,ST段呈下斜型抬高4mm,T波倒置,呈典型Ⅰ型Brugada波。随即分别描记高一肋、右室壁心电图(图1B),高一肋V2导联ST段下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6.
自主神经对P波振幅和时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二十年来,自主神经对正常、异常心脏的功能及电生理特征的调节作用越来越被重视,目前,已有多种方法用于评估和检测自主神经对心室肌的影响,如心室晚电位、心率变异性、QT离散度、T波电交替等。相比之下,自主神经对心房影响的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17.
文克白周期P波脱漏后双峰T波张录兴,王先培,杜日映患者男性。61岁。夜间和印午休时阵发左上胸闷隐痛就诊.入院体检未见器质性心脏病。12导心电图正常。24h动态心电图(AECG)发现睡眠时窦性心动过缓(窦缓).间歇出现2°Ⅰ型房室传导阻滞(A一VB)。...  相似文献   

18.
室性融合波所致的QRS波正常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 ,83岁。因反复心慌 ,胸闷 12年伴双下肢浮肿半年渐加重就诊。体检 :BP135 /90 m m Hg,心率 6 2次 /分 ,律不齐 ,心尖区可闻及 SM 级杂音向左腋下传导 ,叩诊心界向左下扩大 ,超声心动描记为 :全心扩大以左心为主。临床诊断 :扩张性心肌病。心电图附图 V1 导联连续记录示 :窦性心律 ,心房率 5 6次 /分 ,PR间期为 0 .2 0~ 0 .2 4s,QRS形态有多种 :1.窦性激动下传的 QRS波呈 rs R′型 ,时限达 0 .16 s,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CRBBB) ,如 R1 .2 .3 .5 .6 .8.1 0 .1 1 .1 5 .1 8.1 9.2 1 .2 6及房性早搏 R4。 2起源于右室的呈左…  相似文献   

19.
良性T波改变的特殊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文锦 《心电学杂志》1991,10(4):235-238
例1 患者男性,23岁。平素健康,好长跑锻炼。偶然作心电图发现 T 波倒置,连续5次复查未恢复,于1979年6月18日拟诊心肌病入院。既往无心肌炎或其他可导致心肌损伤的病因。体格检查:发育良好,心肺(一)。X 线心脏摄片、心音图、心机械图及超声心动图均正常。实验室检查:血及大、小便常规、血沉、转氨酶、血脂、血电解质亦均正常。静息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ST_(Ⅱ、Ⅲ、aVF)及 STv_(1、2-6)略上抬,Tv_1直立,Tv_(3-5)倒置,最深达0.9mV,Tv_2呈正负双相,QRS 及 Q-T 正常。  相似文献   

20.
异常J波综合征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J波是紧随QRS波群之后的一个小的半圆形波。1953年,Osborn在犬的实验中对其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因而J波又称Osborn波。J波在人体可见于生理和病理状态。自从10年前严干新和Antzelevitch首次阐述其细胞和离子机制以来,对J波的临床意义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由瞬时外向钾电流(Ito)介导的J波,是许多临床综合征如Brugada综合征、原发性室颤(或称夜间猝死综合征)和早复极综合征的心电图标志。J波的细胞和离子流机制在Brugada综合征、原发性室颤、甚至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所致的心源性猝死的发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这些临床综合征可以统称为瞬时外向钾电流(Ito)介导的J波综合征。本文试图回顾J波的研究现状、临床意义并展望将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