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小承气汤保留灌肠对胃癌根治全胃切除术后患者腹胀症状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择期行胃癌根治全胃切除术的胃癌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术后接受常规西医综合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承气汤保留灌肠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腹胀症状、中医证候积分以及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构建胃癌中医护理症状评估类目.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初步拟定胃癌中医护理症状评估条目,选取30名专家应用德尔菲法进行症状指标的筛选和论证,再选取210例胃癌患者进行临床实证调查.结果 2轮专家咨询后,确定胃癌中医护理症状条目37个,专家权威系数为0.845;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数为0.912;因子分析提取的7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76.69%.结论 初步拟定的胃癌中医护理症状评估类目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作为胃癌中医护理症状评估的工具.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胃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临床资料.依据中医辨证分型将患者分为瘀血证组及非瘀血证组.共纳入瘀血证组38例,非瘀血证组35例.对比两组凝血功能、手术标本病理学特点,以及分析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瘀血证组患者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吕仁和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DN)的用药经验。方法:筛选2016年01月—2021年07月就诊于吕仁和教授门诊DN患者的病案资料,建立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吕仁和教授治疗DN的中医处方,挖掘用药特点及组方规律。结果:共纳入106个中医处方;涉及中药101味,其中常用中药39味,核心中药24味;常用中药类别7类;两药关联结果14条;两药聚类结果12条,11个中药聚类组合。结论:吕仁和教授用药攻补兼施,注重调理五脏,调补阴阳,常用活血、清热、理气、益气、养血等治法,并且在中药的选择与配伍使用中具有独到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晚期胃癌患者已无根治性手术机会,预后极差.刘沈林教授从事消化道肿瘤的诊疗与科研工作四十余载,在临床实践中提出了"两期"治疗、分期立法的治疗理念,确立了以健脾养正、消癥散结为主的治疗方法,创制了健脾养正消癥方.本文从胃癌的病因病机及治法用药等方面总结刘沈林教授运用健脾养正、消癥散结法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医证候分型及症状分布规律.方法 对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住院的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及症状分布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主要分析中医证候要素及症状分布情况,初步探索肝癌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因胃癌术后胃瘫引发韦尼克脑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8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6例胃癌术后胃瘫并发韦尼克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胃癌患者816例的治疗过程中发生胃瘫 32例(3.9%),在32例胃瘫中并发韦尼克脑病6例(18.8%),多发生在胃癌术后胃瘫后第1~2周.4例(66.7%)经及时诊断后补充维生素B1症状消失,2例(33.3%)因延误治疗而留有后遗症.结论 胃癌术后胃瘫患者及时补充维生素B1是预防及治疗韦尼克脑病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胃癌患者一级亲属对疾病危险因素与预警症状认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精准和有效地制订干预方案,改善该人群胃癌防控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胃癌危险因素与预警症状认知问卷,对119名胃癌患者一级亲属进行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胃癌患者一级亲属胃癌危险因素与预警症状认知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胃癌患者一级亲属对疾病危险因素与预警症状认知总分为(15.29±7.25)分,其中27例(22.68%)处于低水平,46例(38.66%)处于中等水平,46例(38.66%)处于高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工作情况、家庭人均月收入、医疗保险状况是胃癌患者一级亲属胃癌危险因素与预警症状认知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P<0.01)。结论 胃癌患者一级亲属对疾病危险因素与预警症状认知处于中等水平,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医护人员应结合胃癌患者一级亲属的具体情况开展个体化指导,提高胃癌患者一级亲属对疾病危险因素与预警症状认知水平,以预防和降低胃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分析黄宏兴教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rimary osteoporosis,POP)的中医处方用药规律,探讨与继承黄宏兴教授治疗POP的辨治思想与用药经验。方法收集2017年5月至2020年11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黄宏兴教授门诊的POP病历,建立处方用药数据库,分别进行纳入中药频次统计、药性统计、关联规则分析、熵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方剂50首,涉及药物54味,分析得到高频用药包括甘草、半枫荷、黄芪、救必应、丹参、续断、杜仲等16味,纳入的中药多属温性药,多具甘、苦或辛味,归于肝经、肾经、脾经居多。另获取常用药物组合20组,挖掘新方8首。结论黄宏兴教授运用中医中药治疗POP,依据理论为,肾主骨理论、脾肾相关论、肝肾同源论与血瘀论,把握骨痿的病因病机,结合岭南中医药的特色,以补肾、健脾、活血为治则处方选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剂量雌激素替代治疗对改善妇女围绝经期症状的有效性.方法:对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治疗的围绝经期患者38例,每日口服结合雌激素片,于治疗前后分别填写临床症状调查表、超声监测子宫内膜的变化、妇科检查、测定用药前后雌二醇等值,对用药前后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用药后各种症状均有改善[1];血清E2上升,FSH、LH下降;阴道湿润,分泌物增多,弹性好转.结论:小剂量雌激素替代治疗,能有效改善围绝经期症状,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生活质量,增强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1.
术中腹腔内5-氟尿嘧啶缓释化疗对进展期胃癌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术中植入5-氟尿嘧啶缓释剂对进展期胃癌术后腹腔内局部复发及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诊治10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植入5-氟尿嘧啶缓释剂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于胃癌D2根治术后腹腔内植入5-氟尿嘧啶缓释剂800 mg;对照组术中未植入5-氟尿嘧啶缓释剂,两组患者术后按FOLFOX方案化疗.结果 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分别为45%和32%;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28%和16%.治疗组的3年生存率和3年无瘤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术中腹腔内植入5-氟尿嘧啶缓释化疗可以降低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肿瘤局部复发并提高患者3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青、老年胃癌临床特点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青、老年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23例青年胃癌(≤40岁)、57例老年胃癌(≥65岁)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青年胃癌较老年胃癌早期确诊率低、病理组织学分化程度差、临床症状隐匿、预后差。结论:临床晚期癌多、病理组织学分化差是青年胃癌预后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中医症状分布,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以2019年11月至2021年10月于我科就诊的134例UC患者为调查对象,统计中医症状,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UC症状的因素。结果:134例患者中医症状分布前5位为腹泻(65.67%)、腹胀(52.24%)、腹痛(49.25%)、里急后重(47.76%)和脓血便(47.01%),以肠道症状最主。肠道功能相关症状与UC严重程度及疾病分型有关,P<0.05。结论:UC患者中医症状以腹泻、腹胀、腹痛、里急后重、脓血便最为常见,肠道症状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4.
IgA肾病肾活检病理与中医辨证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IgA肾病肾活检病理与中医辨证的关系.方法:选取资料完整,临床诊断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病理诊断为IgA肾病患者病例,参照1996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通过的慢性肾炎(前期)中医辨证标准对患者中医症状进行半定量记分;参照 Memphis分级记分方法对肾活检病理资料进行记分;并按"新三因论"假说分别把中医症状分数和肾活检病理分数各分为三类,进行方差分析.结果:中医外感症状值、内郁症状值与病理炎症介质浸润值有正相关性(P<0.01);中医内郁症状值与病理组织增生值有正相关性(P<0.01);中医正虚症状值与病理组织硬化值有正相关性(P<0.01).结论:(1)肾组织内炎症介质浸润的病理改变表现在中医症状上以外邪症状、内郁症状为主;(2)肾组织内组织增生的病理改变表现在中医症状上以内郁症状为主;(3)肾组织内组织硬化的病理改变表现在中医症状上以正虚症状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下的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对胃癌术后胃肠功能与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6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58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9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下的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干预,两组患者术后护理干预时间均为7天。比较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肠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排便时间等)、生存质量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肠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QLQ-C30量表生活质量功能中情绪功能、社会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症状中食欲下降、睡眠障碍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下的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可加快胃癌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及护理满意度,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晚期胃癌的治疗情况进行分析,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生活质量以及治疗生存率等方面.方法:选取在医院就诊的70名中晚期的胃癌患者,随机将他们分成两组,一组为治疗组另一组为对照组.其中治疗组为40名患者采用化疗和中药的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为30名只是进行化疗.结果:结果治疗组的客观效率有50.5%,对照组的客观效率为28.5%,两者具有明显的差别.患者症状的改善方面治疗组比对照组有明显的好转,同时患者的生存质量治疗组比对照组有巨大的提高.结论:中西医结合内科治疗中晚期胃癌对患者的治疗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综合胃癌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血清CEA和CA19-9对胃癌腹膜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手术治疗103例胃癌腹膜转移患者与192例无腹膜转移的Ⅳ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血清CEA、CA19-9表达水平.结果 腹膜转移组和无腹膜转移组血清CEA水平分别为(50.1±33.2)和(19.3±16.7)μg/L,CA19-9水平分别为(201.4±121.6)和(63.2±46.9)U/ml,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检测CEA和CA19-9有助于胃癌腹膜转移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1(MMP-11)的表达与异时性胃癌肝转移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2-2008年间胃癌术后发生异时性肝转移的78例患者胃癌原发灶组织标本,并选取同期78例无肝转移的胃癌标本作对照.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分别检测胃癌原发灶中MMP-11 mRNA和蛋白表达,并采用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其对异时性胃癌肝转移的影响.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胃癌大体类型、肿瘤大小、脉管侵犯、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MMP-11 mRNA及蛋白表达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显示,大体类型(P=0.003)、脉管侵犯(P=0.024)及MMP-11 mRNA表达(P=0.001)是异时性胃癌肝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溃疡型、脉管浸润及MMP-11 mRNA高表达胃癌患者,术后易出现异时性肝转移,应加强随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两种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36例胃癌组织和92例非肿瘤胃黏膜组织中MMP-2和IGF-1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MMP-2和IGF-1与胃癌浸润、转移和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胃癌组织中MMP-2和IGF-1的高表达率分别为70.4%(307/436)和49.5%(216/436),明显高于非肿瘤胃黏膜组织中的3.3%(3/92,P<0.05)和5.4%(5/92,P<0.05),两种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均与肿瘤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Lauren分型、TNM分期、浸润深度、脉管侵犯、远处转移和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P值均<0.05);MMP-2和IGF-1两种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按TNM分期的单因素生存分析表明,MMP-2高表达与Ⅰ~Ⅱ期胃癌患者的预后不良相关(P值均<0.05),IGF-1高表达与Ⅰ~Ⅲ期胃癌患者的预后不良有关(P值均<0.05);MMP-2和IGF-1的高表达均为胃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MMP-2和IGF-1参与了胃癌的侵袭、转移过程,同时检测MMP-2和IGF-1两种蛋白的表达有助于判断胃癌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60岁,因"中上腹部闷胀不适1月"入院.诊断为胃癌,拟于硬膜外复合全麻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既往有糖尿病、银屑病史,目前血糖控制良好.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无术前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