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患者,男,13岁。主诉:“地包天”求治。患者全身状况良好,无口腔不良习惯,无家族遗传史。一、临床检查患者正面观颜面基本对称,侧面观呈凹面型。口腔卫生较差。恒牙殆,上牙弓拥挤Ⅲ。,13、23颊向,未完全萌出,间隙不足,上前牙无明显唇倾,下牙弓拥挤I°,下前牙轻度唇倾,Spee曲线深约3mm,双侧磨牙中性关系,前牙反殆,反覆盖约3mm。  相似文献   

2.
目的临床研究上下颌活动/固定矫治器的适配矫治生长发育期严重的Ⅲ类骨性反殆。方法共16名10~14岁以上颌后缩为主要表现的Ⅲ类骨性反殆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佩戴上颌活动殆垫式的前牵矫治器的患者,下颌用固定矫治器;另一组上颌应用支架式快速扩弓加前牵的患者,下颌采用附有拉钩和殆垫的活动矫治器,每位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后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和全口曲面断层片。结果16名患者经过治疗,不论从外形侧貌还是口内咬殆关系均基本达到正常。Ⅲ类咬合关系达到Ⅰ类咬合关系。SNA,ANB,1—1,IMPA和覆盖关系治疗前后差异显著,而SND,FMA,FMIA和覆胎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性。结论上下颌活动/固定矫治器的适配,既能?肖除咬合干扰又能连续实施上颌骨矫形治疗,是一种临床有效的矫治骨性Ⅲ类反殆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研究3种方法记录颌位关系的全口义齿再修复患者义齿调胎量的差异,为此类患者探寻最佳颌位记录方法,并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择20名全口义齿再修复患者,采用自身对照的研究,对患者分别采用直接咬合法、哥特式弓描记法、哥特式弓联合面弓转移颌位关系法制作3副全口义齿,并比较不同方法在调殆前后覆殆、覆盖的差异。结果用哥特式弓联合面弓转移颌位关系法制作的全口义齿调验前后覆殆、覆盖的变量差异大于直接咬合法及哥特式弓描记法,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咬合法与哥特式弓描记法转移颌位关系法之间无明显差异(P〉O.05)。结论使用哥特式弓描记法与哥特式弓联合面弓转移颌位关系法确定的颌位更符合生理功能,为全口义齿再修复患者提供更可靠的颌位记录方法,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和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性Ⅰ、Ⅱ、Ⅲ类错殆患者自然头位、颅面形态与颈椎姿势的关系。方法:测量86例8~15岁均角错胎患者自然头位头颅侧位片并对测量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颅部水平参考线与真垂线之间的夹角及颅颈角在骨性Ⅱ类错骀最大,骨性Ⅲ类错殆最小。结论:骨性Ⅰ、Ⅱ、Ⅲ类错殆畸形间自然头位及颈椎姿势有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19岁,主诉:左侧后牙不能咬合.患者全身健康状况良好,无既往患病史.一、临床检查正面观:面部左右不对称,上下唇自然闭合,侧面观:凸面型。恒牙列,18、28、48已萌出。前牙覆殆Ⅱ度,覆盖Ⅱ度,磨牙关系:左侧磨牙远中尖对尖,右侧磨牙近中;尖牙关系:左侧完全远中。左侧后牙锁胎,上中线右偏约2mm,下颌中线左偏1mm(图1)。牙龈无明显肿胀,口腔卫生一般。  相似文献   

6.
陈斯军  浦路明  李青奕  陈文静 《口腔医学》2011,(12):733-734,737
目的探讨J钩配合直丝弓技术治疗安氏Ⅱ’错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8例安氏Ⅱ’错殆患者,用直丝弓技术配合J钩口外牵引,关闭拔牙间隙,调整咬合关系,并对患者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采用SPSS软件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例患者均取得满意疗效,后牙建立中性关系,前牙覆殆,覆盖正常,面型明显改善。结论J钩配合直丝弓技术矫治安氏Ⅱ。错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的:研究未治疗的安氏I类错殆患者软组织特点及其生长发育特点,为l临床上安氏I类错殆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安氏I类错殆病例909例,按性别和CVM分期分组,通过头颅侧位片测量不同性别,不同颈椎分期患者软组织厚度和方向的改变,SPSS18.0方差分析后进行组间多重对比。结果:男性ULP、LLP、H角、FCA、H线与鼻、鼻唇沟及颏唇沟的距离基本都大于女性。鼻唇角大小正常,但性别差异显著。男女性患者在FCA和H线与鼻、鼻唇沟、颏唇沟的距离生长发育趋势大体相似。H线与鼻部的距离逐渐减小,男性上唇突度在CSl-CS4期逐渐增大,女性在CSl-CS3期逐渐增大,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但女性生长发育早于男性。结论:在CSl-CS6期,男性软组织厚度基本大于女性,鼻唇角性别差异较大。男女性别在软组织生长发育方向趋势上大体相似,但女性软组织生长发育早于男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殆垫对牙齿重度磨耗患者口颌功能的影响。方法:用殆垫恢复10例牙齿重度磨耗患者的垂直距离,分别检测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咬合平衡性、咬肌及颞肌前束的肌电幅值、颌位及殆的稳定性以及边缘运动的平滑度及对称性的变化。结果:①咬合平衡性、颌位及胎的稳定性以及边缘运动轨迹的平滑度及对称性在治疗后呈逐渐改善趋势,治疗6个月后80%的患者恢复正常;②治疗后各组的息止位肌电幅值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正中颌位紧咬时肌电幅值在治疗后3个月组和6个月组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O.05)。结论:通过6个月的治疗和观察,聆垫对重度磨耗患者的口颌功能的影响呈现持续改善趋势。  相似文献   

9.
患者张某,女,38岁,因前牙反、牙列不齐影响美观要求矫治。患者全身状况良好,自乳牙列始即为反,曾因牙列拥挤拔除两颗上颌尖牙。患者的姐姐、儿子均为反。一、临床检查患者正面观颜面基本对称,面下1/3过长;侧面观凹面型,上唇突度正常,下唇前突,唇功能尚好。牙列不拥挤,无散隙,双侧上颌尖牙缺失,下颌Spee氏曲线深平均4.5mm。2—|—44—|—5反。前牙反覆Ⅱ度,反覆盖4mm。右侧磨牙中性偏近中关系,左侧磨牙中性关系。上颌中线正,下中线在正中位时左偏3mm,息止位时左偏2mm,下颌可后退至切对切位。双侧关节区无压痛,双关节开口中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髁状突位置与错(殆)畸形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厦门市口腔医院正畸科收治的各类错(殆)患者60例(各15例),通过锥形束CT(CBCT)获取影像资料,应用Dolphin 11.0软件在垂直于髁状突长轴的斜位测得颞下领关节前、上、后间隙值,运用Pullinger分析法判断髁状突在关节窝的位置.结果 安氏Ⅱ1、Ⅲ类错(殆)患者的髁状突在关节窝内大部分为前移位,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的髁状突在关节窝内居中位,安氏Ⅱ2患者的髁状突在关节窝大部分居后位.结论 (1)不同类型的错(殆)畸形髁状突位置存在差异;(2)CBCT结合Dolphin 11.0软件可作为研究颞下颌关节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应用微型种植体作支抗压低磨牙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微型种植体作为正畸支抗在压低磨牙中的应用。方法:选择5例需要压低磨牙的患者(包括3例开殆患者和两例因对殆牙缺失而致磨牙伸长的修复前正畸患者),使用微型种植体作支抗压低磨牙,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测量比较磨牙在矫治前后的压低量。结果:矫治结束后开殆患者前牙达到正常的覆殆覆盖,修复前正畸患者矫治至缺牙区能进行常规修复。磨牙平均压低3.1mm。结论:应用种植体作支抗能有效地压低磨牙,为某些错合畸形的矫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双端固定桥修复前后基牙所能承受最大殆力是否发生变化,并探讨其变化规律。方法:对33名第一磨牙缺失的患者以第二前磨牙和第二磨牙为基牙行常规双端固定桥修复,采用T—ScanⅡ咬合分析系统分别记录修复前、修复完成时及修复后2个月、4个月、6个月于牙尖交错位最大殆力时的咬合情况并分析。结果:患者经固定桥修复完成时的咬合情况分别与修复前及修复后2个月、4个月、6个月的咬合情况存在差异。结论:双端固定桥修复后基牙所能承受的最大殆力将增加,其增加量在修复完成后2个月内明显,而修复完成2个月后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开张式双胎垫在治疗磨牙症中与塑料殆垫的临床疗效。方法:分别用自制的开张式双殆垫与塑料殆垫对48例磨牙症患者进行治疗,随访9个月。统计治疗结束1个月和9个月时的停止磨牙病例和平均减少的磨牙时间。结果:戴用1个月停止磨牙病例数比为6:12,戴用9个月时停止磨牙病例数比为10:21。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开张式双殆垫治疗磨牙症优于塑料殆垫。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殆垫对于治疗TMD的疗效。关节腔内药物注射治疗对于he垫治疗的影响。方法:记录TMD病人口内he情况及咀嚼习惯,取模,记录并转移颌位关系。然后在模型上制作稳定型及诱导型he垫,戴人患者口内。部分患者同时进行药物注射治疗。通过短期随访观察疗效。结果:1)单纯采用he垫治疗的患者中,70.3%的TMD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2)采用殆垫和药物共同治疗的患者,其效果比单纯用he垫治疗效果好(89.7%/70.3%)。结论:1)殆垫治疗TMD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2)殆垫与药物共同治疗TMD可能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牙合)龈距过低磨牙固定修复的牙周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殆龈距过低磨牙固定修复病例进行总结分析,探讨这类牙体缺损及牙列缺损进行固定修复时,牙周组织处理的几种方法的设计及疗效。方法:回顾了43例殆龈距过低磨牙结合电刀龈切术,旋转式牙龈刮除术(rotary gingival curettage)等方法行固定修复的病例,并对修复体的远期效果进行跟踪随访,结合典型病例对这类治疗中的牙周处理方法进行总结分析比较。结果:经过1~3年的随访观察,发现殆龈距过低磨牙固定修复时,对牙周进行适当处理后疗效较满意,修复体无松动,牙龈无明显红肿。结论:通过适当的牙周处理可使殆龈距过低磨牙的固定修复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21岁.主诉:"兜齿、牙齿不齐".无家族遗传史.一、临床检查1.面部检查:长面型,面部左右基本对称,下颌前突,面下1/3长。2.口内检查:恒牙列期,双侧磨牙及尖牙为完全近中关系,前牙反殆,下颌不能自行后退,开殆,上牙弓拥挤I度,下牙弓拥挤Ⅲ度,32,42舌向错位,下颌前后牙均舌向倾斜,33、43唇向错位,下中线右偏2mm。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12岁。主诉:牙齿前突要求矫治。患者无拔牙史,无口腔不良习惯,全身健康情况良好。一、临床检查 颌面部检查:正面观唇闭合不全,颜面基本对称;侧面观凸面型,颏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林焱  张端强 《口腔正畸学》2009,16(3):135-139
目的研究安氏Ⅱ^1类人群肌位到牙位运动过程中的动态咬合接触情况,探讨牙尖交错位的稳定性、肌位一牙位的一致性(平衡性)及其相关的牙胎形态因素。方法对60名未经过正畸治疗的安氏Ⅱ^1类受试者进行检查,采用T-ScanⅡ咬合分析系统记录并分析其肌位到牙位运动过程中的动态骀接触情况,在模型上分析牙殆形态,利用SPSS12.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①牙尖交错位上的骀力中心点与中线的垂直距离、左右侧殆力差值及骀接触点数目在三次重复测量中均无显著差异;②肌位牙位不调与否的两组间在上下牙弓后段宽度上存在差异;③两组间在Spee曲线深度、Spee曲线流畅性、磨牙近远中向指数等垂直向及矢状向指标上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安氏Ⅱ。类人群具有一定的牙尖交错位的稳定性;肌位牙位的一致性与牙弓后段宽度的协调性有关,而与该人群的垂直向及矢状向的牙殆形态异常无关。  相似文献   

19.
右上颌第三磨牙4个牙根1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患者男,29岁,因“右上后牙自发痛、夜间痛2天”求治。既往无牙痛及拔牙史,无糖尿病及高血压史。检查:18远中、殆面龋洞,探痛,叩无异常,冷刺激痛明显,牙龈无红肿,无对殆牙。诊断:①18牙髓炎,②18废用牙。处理:2%盐酸利多卡因阻滞麻醉,牙挺挺松患牙,拔牙钳将患牙慢慢拔除,历时5min,手术顺利。患牙有4个牙根:颊侧两根,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37岁,土家族。因右下后牙肿痛反复发作一年余来我科就诊。口腔检查:右下第二磨牙远中邻殆面深龋,耠面见少许残留充填物,探(-),叩(++),松(Ⅲ°)。右下第三磨牙垂直中位阻生,冠周无红肿及异常分泌物,牙冠远中见约2mm×2mm牙体组织,略高于右下第三磨牙耠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