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7年6月于医院外科行手术治疗的患者2 324例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术后切口及引流管相关感染情况;对患者年龄、性别、手术部位、手术类型、疾病类型、术后有无引流管放置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2 324例行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率为1.59%(37/2 324),其中切口感染37例,31例浅部组织感染、6例深部组织感染;428例放置引流管患者术后22例发生引流管相关性感染,感染率为5.14%;术后引流管相关性感染中15例引流管病原菌定植、6例引流管创口感染、1例引流管部位深部组织感染;年龄、手术部位、Ⅲ类手术、恶性疾病、合并糖尿病是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切口及引流管相关性感染率相对较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较多,应针对相关因素进行干预以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2.
彭国梁 《医疗装备》2015,(16):91-92
目的:对腹部恶性肿瘤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进行调查,探讨腹部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方法:对2013年1月1日~2015年6月30日收治的430例腹部肿瘤手术患者的切口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430例腹部肿瘤患者中有63例发生手术切口感染,感染率为14.65%。手术切口感染监测的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占92.06%(58株),革兰阳性菌占4.76%(3株),真菌占3.17%(2株),检出的切口感染病原菌前五位的是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奇异变形菌。合并糖尿病、肿瘤部位、术后蛋白水平,吸烟史和化学药物治疗为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腹部恶性肿瘤患者外科手术易发生切口感染,应采取措施控制危险因素,减少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口腔颌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设计统一调查表,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选择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进行床旁调查、电子病历查阅、手术过程和换药跟踪、出院随访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口腔颌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2.91%;在所有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26例患者中,在术前麻醉诱导期均未应用抗菌药物,术后用抗菌药物时间>7 d;感染率与手术创伤的大小、手术时间、手术危险程度、切口类型、年龄、抗菌药物正确使用时间相关.结论 采用手术切口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干预措施,可将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降低.  相似文献   

4.
预防手术室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术部位感染是外科患者最常见的医院感染,其中70%为切口感染,30%为器官或手术进入处感染,是外科手术患者死亡率、平均住院日和住院费用增加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妇产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因,有效控制切口感染的发生.方法:对我院妇产科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以来选择手术治疗且发生切口感染的25例病例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另外随机选取妇产科42例采取手术治疗而未发生切口感染的病例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感染组与正常组相比,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切口部位、手术切口类型、手术因素、: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切口感染与这些因素有关.结论:妇产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防治要求外科医生必须掌握妇产科手术部位以及病变的特点,熟知手术因素和患者的自身因素,外科手术必须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及时给与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6.
孙厚泉 《药物与人》2014,(2S):81-81
目的:分析骨科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探讨科学护理预防措施;方法:感染相关因素按照切口类型、手术时间、手术部位、年龄、卧床时间进行统计分析,进行分析;结果:在医院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中,切口类型、手术时间、手术部位、患者年龄和卧床时间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为减少骨外科手术切口的感染率,加强科学的预防性护理措施,严格无菌操作,控制感染源可有效预防和控制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外科手术会给手术部位带来损伤,当切口内微生物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手术部位感染.本文探讨如何尽量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1026例普外科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26例外科手术患者有39例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为3.80%。结论外科手术患者易发生切口感染,针对各种相关因素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可减少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9.
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制定有效预防与控制手术切口感染措施,降低切口感染率。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009年1月-2013年6月普外科1 207例腹部手术患者临床资料,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 1 207例手术患者发生手术切口感染81例,感染率为6.71%;原发基础疾病、切口类型、手术性质、年龄、手术时间长、营养状况、术前吸烟、住院时间长及术后未早进食时间等均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道肿瘤根治术及化脓坏疽性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率最高,分别为16.67%及9.11%,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及腹股沟疝修补术无切口感染。结论增强预防意识、严格无菌技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纠正营养不良、术后早期进食、避免术后剧烈咳嗽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等是预防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与分析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病原菌种类和感染相关因素,以预防控制切口感染。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3年12月于普外科进行手术治疗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细菌学检验要求对患者手术切口感染进行调查研究,同时对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筛查和分析,通过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对筛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年中进行外科手术的患者共计2 123例,发生手术切口感染161例,感染率为7.58%,分离出病原菌161株,其中比例较高的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占29.19%、铜绿假单胞菌占26.71%和大肠埃希菌占24.84%;年龄偏大、体质量偏重、Ⅱ类和Ⅲ类切口、手术持续时间和手术切口长度5个变量均为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高危险因素(P<0.05)。结论需针对医院外科感染病原菌进行密切检测,针对感染危险因素进行积极干预,以降低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