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腺术后用持续或低负压吸引引流,克服了一般引流方法的缺点,使甲状腺创面的渗血、渗液彻底引出,是甲状腺术后减少并发症的重要措施。我院自1988年5月~12月共38例甲状腺手术,均使用低负压吸引器进行引流,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男8例,女30例。其中双侧甲状腺次全切16例,单侧甲状腺次全切10例,单侧甲状腺腺瘤摘除术2例。引流时根据术后的引流量来决定,一般为24~48小时,术后6~8小时进行持续低负压吸引,以后随引流量的减少,可每隔2~小时吸引20~30分钟,大多数在术后48小时内拔管,术后引流量:第一天平均80ml,第二天平均10ml。最多者每日120ml,最少者每日5ml。全组病人未发生引流不畅而再次手术和甲状腺术后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前手术是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手段,乳腺癌手术后常见如下并发症之一皮下积液是因皮瓣活动遗留空腔、皮下渗液引流不畅所致。应采用创面持续负压引流及皮瓣良好的固定来防止。正确应用引流也可以减少感染的发生和扩散,有利于切口愈合。60例乳腺癌患者术后放置了负压引流,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60例,36-72岁,平均45岁,均行手术治疗,根治术8例,扩大根治术10例,改良根治术42例,术后腋下及胸壁置直径0.6-0.7cm(对折宽为0.9-1cm)YL150/200B型分体硅胶管,接中心负压0.04-0.08Mpa,容量1000ml的负压引流袋引流。术后第一个24h引流量150-300…  相似文献   

3.
4.
在骨科临床经常给各类创口做引流。因牵引、石膏固定及瘫痪等特殊体位,单用橡皮片、卷或纱布等物消极引流,不充分、效果差,尤其不宜于闭式灌洗引流。为克服以上引流的不足,从1989年起我们采用负压引流球管,应用于骨科各类创口1776例引流,收到良好效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负压吸引技术在脑膜瘤术后切口感染中的应用。方法选取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部战区总医院烧伤与创面修复外科收治的脑膜瘤术后切口及骨瓣下感染不愈的患者33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清创后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术(VSD)结合创面冲洗治疗,待创面清洁后再行皮瓣复位封闭创面,观察患者恢复情况。结果创面清洁时间为7 d,再次手术后痊愈32例,复发1例,考虑为该例患者乳突部位骨质疏松,存在较多小残腔术中存留细菌,VSD冲洗再次手术时,存留死腔,导致感染复发。结论 VSD配合冲洗治疗脑膜瘤术后感染,方法简单易行,对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有效地控制感染、愈合伤口,避免创面长期迁延不愈导致颅内感染。  相似文献   

6.
王岚  姚建祥  李晶晶 《武警医学》1997,8(5):299-299
新型灌注负压吸引器的研制与临床应用武警总医院骨科王岚,姚建祥,李晶晶(北京100039)关键词新型,负压吸引器,灌注引流我们自行设计出一种集灌注与负压吸引两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灌注负压吸引器,经过临床80例病人的应用,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材料和...  相似文献   

7.
目的:介绍护理T型管的方法和经验,针对T型管引流患者置管期间及拔管前后的病理特点,提出各阶段的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我院近两年29例胆道术后T型管引流患者护理资料.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均如期拔除引流管,治愈出院.结论:做好患者在置管各期的护理,大大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皮下负压引流法对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04-06-2009-06行阑尾切除术患者200名,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置管组100名,对照组100名,观察切口感染情况。结果:置管组切口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下负压引流法对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以往的乳腺、甲状腺及大面积皮肤撕脱伤等的治疗中,常采用橡皮条引流、皮肤戳孔、加压包扎等常规方法,但却常因引流不畅而致皮瓣感染、坏死。近年来,我院外科采用置负压引流管的方法,成功的解决好了这一问题,现将应用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郑怡 《武警医学》1999,10(2):84-85
1995年1月~1997年12月,我们对58例因各类腹腔疾病行三腔管引流持续负压吸引同步灌洗,现就有关护理体会报告如下lits床资料68例中,胃肠阑尾穿孔致弥漫性腹膜炎38例,严重腹部创伤12例,预防性引流8例,消化道疾6例,坏死性胰腺炎4例。引流部位:隔下门例,网膜孔13例,肝下8例,脾窝6例,盆腔36例,能前6例,胰口下4例。引流时间3-49d,平均11.7d。其中置1根引流管56例,2根10例,3根2例,4根2例。2方法持续负压吸引方法:采用墙式中心吸引或电动低压吸引器(上海医疗器械厂生产的TB-DX23A型),持续吸引压力yJ2.94-7.84to。灌…  相似文献   

11.
李丽敏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8):1518-1519
目的:总结胆道术后T管引流病人的护理方法,完善以往的护理手段,吸取护理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以提高此类疾病的护理质量。方法:回顾分析自2006-01~12间,对68例在我院实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引流等患者的具体护理过程,吸取经验,总结出新的护理方法。结果:本组68例患者,通过采取T型管护理、心理护理、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等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手术后均顺利康复,没有发生因为护理不当影响手术效果的情况。结论:对胆道术后T管引流病人进行细心观察、精心护理,给予心理护理及人性化服务,使病人保持治疗的最佳身心状态,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胆道术后T管引流病人的护理方法,完善以往的护理手段,吸取护理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以提高此类疾病的护理质量。方法:回顾分析自2006-01~12间,对68例在我院实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引流等患者的具体护理过程,吸取经验,总结出新的护理方法。结果:本组68例患者,通过采取T型管护理、心理护理、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等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手术后均顺利康复,没有发生因为护理不当影响手术效果的情况。结论:对胆道术后T管引流病人进行细心观察、精心护理,给予心理护理及人性化服务,使病人保持治疗的最佳身心状态,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人工流产是避孕失败后的补救措施,是一种安全、成功率高的终止早孕的方法。为减轻人工流产手术者的痛苦.医务人员进行了多种尝试和探讨,采用多种镇痛方法进行人流,但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和复杂性。我们在人工流产术中开展手动负压吸引配合心语疏通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减轻了行人工流产术者的痛苦。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上纵膈脓肿诊断及处理的最佳措施。方法 :对 12例不同原因所致的上纵膈脓肿患者 ,据脓肿的大小、部位 ,分别行咽部切开引流 ,或在食道镜、直达喉镜下经管腔内吸引 ;对较大之下咽部脓肿 ,特别是合并上纵膈脓肿 ,且有严重呼吸困难者 ,应先行气管切开 ,而后再采用颈侧切开 ,建立充分的引流通道 ;并应用局部抗生素灌洗及“T”形管负压引流 ,及时吸出脓腔内分泌物及脓液。结果 :12例患者均获治愈。结论 :颈侧切口 ,T型管负压引流 ,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措施 ,值得采用。  相似文献   

15.
ICU科急、危、重症病人多,吸引器成为ICU清理呼吸道的主要设备,吸引器引流瓶的清洗成为一项比较烦琐的工作。以往是应用肥皂水清洗法,用温肥皂水浸泡15分钟,再用刷子刷洗后,用清水冲净瓶内的肥皂水。在刷洗的过程中难免有些死角无法洗净,由于肥皂水的润滑作用,引流瓶很容易脱手打碎,此方法清洗时间长,步骤复杂。在繁忙抢救工作中带来诸多  相似文献   

16.
负压吸引人工流产术适用于妊娠6—10周内,要求终止妊娠而无禁忌症者。手术虽然不大,但毕竟是一个手术.特别是当今社会来流产者有很大一部分是未婚女青年。所以患者大都存在着较强的恐惧心理。而这种恐惧心理会导致植物伸经功能紊乱,引发人工流产综合症:主要表现为:心动过缓,心律不齐,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头昏胸闷,大汗淋漓,严重者出现昏厥,抽搐等迷走神经虚脱的症状:这就要求护士不仅要做好技术护理,还要做好心理护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术中备皮及弹力绷带预防封闭式负压引流(VSD)术后密封不严而失去效能的作用。方法 2008—2010年对31例VSD覆盖创面患者用术中半透膜粘贴范围备皮,术后用弹力绷带进行加压包扎,并根据有无骨折使用骨牵引或石膏固定肢体制动,统计贴膜粘失效时间,与既往随机抽取72例失效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VSD半透膜覆盖区采用术中备皮及应用弹力绷带后,早期可明显延缓VSD的失效时间,促进组织愈合。结论 VSD覆盖采用术中备皮及应用弹力绷带方法,能延缓贴膜黏性胶失效时间,提高VSD使用疗效。  相似文献   

18.
杨洁 《航空航天医药》2011,22(7):878-879
目的:探讨重大损毁伤术后应用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VSD)的疗效观察及护理方法。方法:对本科2009-12~2010-12间53例重大毁损伤患者在彻底清洁创面后进行VSD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7~14 d。结果:拆除负压引流装置后,创面均有大量新鲜肉芽组织生长。行游离植皮或皮瓣移植术后伤口愈合良好未发生并发症。结论:应用VSD封闭负压吸引治疗重大毁损伤转变了传统治疗方法,减轻了病人痛苦,促进了肉芽组织快速生长,提高治愈率,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引流是外科医生最常使用的技术,但是,对选用何种引流争议不断。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相对较新,在腹部外科的应用报道不多,作者总结了其在腹部外科的应用经验,重点介绍该技术的原理、优势和适应证。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