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史淑红  王华 《医药世界》2010,(6):570-570
目的探讨PICC置管乳腺癌术后化疗护理方法,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针对PICC置管乳腺癌术后的化疗特点进行护理。结果大部分患者恢复较好,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结论 PICC置管乳腺癌术后的化疗护理是整体治疗的保证。  相似文献   

2.
张西民 《医药世界》2010,12(3):280-281
目的:为乳腺癌患者化疗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保证药物准确输入,避免化疗药物产生的局部不良反应给患者造成痛苦。方法:对68例乳腺癌患者化疗采用PICC置管输入化疗药物。结果:PICC置管化疗全过程顺利进行,静脉炎发生3例,没有渗漏性损伤的发生。结论:大剂量化疗患者实施PICC置管,能很好地保护血管,有效防止静脉炎及化疗药物的外渗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艾恒联合5-Fu长时间泵入化疗方案观察两种输液途径的效果,探讨输注强刺激化疗药和长时间输注化疗药的最佳输液途径。方法:对79例住院化疗病人采用自愿入组,套管针组48例(A组),PICC管组31例(B组),观察化疗期间病人穿刺处局部药物刺激、完成全程化疗、两种输液途径影响病人因素及耗材、耗时情况。结果:与套管针组相比,PICC管输液组化疗无局部刺激反应(P<0.001),化疗期间对病人的影响因素少,生活质量高(P<0.001),完成全程化疗率高,耗材耗时相对有优势。结论:肿瘤化疗病人留置PICC管,可避免化疗药外渗,降低长时间输注化疗药外渗风险,提高病人生活质量,PICC管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以健康信念模式为基础的健康教育对乳腺癌化疗患者选择超声下PICC置管化疗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本科室住院的76例患者,开展以健康信念模式为基础的健康教育,向患者讲解静脉化疗相关知识,包括化疗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化疗途径及各途径化疗的优劣,特别是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化疗的优劣,帮助患者了解超声下PICC置管术、并在知情同意后选择它.健康教育前发放问卷调查表,评估患者对化疗相关情况的了解,并针对存在问题进行至少2次的健康信念教育,5~7天后再次发放此问卷对患者进行教育后的评估.结果 健康教育后患者对化疗相关知识、选择化疗途径的态度及行为得分明显改变,经配对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健康教育后选择超声下PICC置管化疗的人数逐月比较,经卡方检验有意义(P<0.01).结论 应用以健康信念模式为基础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患者选择超声下PICC置管术,有效保护了外周血管、减少了穿刺次数,提高化疗期间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赛丁格尔技术PICC置管在乳腺癌术后化疗的应用方法和价值。为化疗患者建立无痛、安全、有效的静脉通道,避免反复静脉穿刺,防止频繁采血及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的静脉炎及局部组织坏死。方法对我院2009年9月至2011年12月255例术后需长期静脉输液化疗的乳腺癌患者行健侧PICC插管,并观察其临床效果。其中204例经肘窝外周静脉穿刺,51例行改良赛丁格尔技术穿刺。结果传统PICC置管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5%,导管留置时间为26~112d,平均为69d,少数患者出现轻微并发症,经积极处理后均好转。赛丁格尔技术PICC置营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9%,导管留置时间为34~146d,平均为83d,无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置管操作快速、方便,穿刺成功率高,维护简单,导管留置时间长,并发症低,为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用药提供了一条安全、方便的输液途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乳腺癌患者应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输入化疗药物的护理体会。方法对126例乳腺癌化疗患者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输液。结果消除了患者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避免了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及药液外渗引起的局部皮肤及组织的损伤,保持了皮肤的完整性。结论 PICC对患者刺激性小,使用方便,并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乳腺癌化疗患者PICC置管后所致静脉炎的相关因素,提供切实可靠的预防方法,延长PICC管的使用时间。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16例乳腺癌患者住院首次化疗并首次使用PICC,分析PICC置管后可能出现静脉炎的原因。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穿刺次数、活动度、活动后屈肘与静脉炎的发生存在相关关系,患者年龄、过敏体质与静脉炎的发生无关。结论乳腺癌化疗患者PICC置管过程中反复多次穿刺,置管侧肢体过度活动,置管后经常屈肘,3个因素与静脉炎存在相关关系。在置管前、中、后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汪艳萍 《淮海医药》2013,31(2):175-176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在乳腺癌TA方案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方法对60例乳腺癌术后的患者给予PICC置管进行TA方案化疗,加强心理护理,精心严格的导管护理。结果 60例患者中有3例出现穿刺部位感染而拔管,2例患者因长时间置管、导管脱落而重新置管。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TA方案化疗,无深静脉血栓,无静脉炎,未发生化疗药物外漏,无导管堵塞等并发症。结论乳腺癌患者进行TA方案化疗过程中予以PICC置管,在良好的护理条件下,减少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经济效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术后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置管化疗致局部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特点.方法:选取医院2014年1月-2020年7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术后PICC化疗1253例病历资料,统计其局部感染致病菌的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分析其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特点.结果:1253例术后PICC化疗患者中,局部致病菌感染100例,并从局部感染患者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株13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75株、革兰阳性菌61株;药敏结果发现,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钠、美罗培南的耐药率极低;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的敏感率均达100.00%;对与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发现,置管时间长、穿刺次数及化疗次数多与PICC化疗致局部感染之间具有相关性.结论:乳腺癌患者术后PICC化疗致局部感染革兰阴性菌中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通过细菌培养以明确主要病原菌类型,临床应结合药敏试验结果及临床实际情况针对性选用敏感率高的抗菌药物治疗,并及时分析导致PICC化疗致局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以避免术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乳腺癌化疗患者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后发生相关并发症的原因,探讨护理措施及康复指导对策。方法对50例接受PICC置管后的乳腺癌化疗患者实施护理及康复指导,采取多种护理措施防范其并发症的发生,观察并分析并发症的原因,优化护理对策。结果本组中共有10例(20%)患者发生相关并发症,其中感染3例,静脉炎2例,静脉血栓形成2例,穿刺后局部渗血3例。通过精心护理,100%的患者顺利完成全程化疗,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乳腺癌患者化疗采用PICC置管较为安全方便,操作简单,减少了化疗药物外渗导致组织坏死与静脉炎症的可能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对置管后并发症的原因进行分析,便于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影响PICC置管成功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分析影响PICC置管成功的相关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方法对1100例接受PICC置管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寻找影响置管成功的相关因素。结果影响PICC置管成功的相关因素包括:患者方面的因素有心理因素、静脉本身的因素、穿刺的部位、重复置管的次数等;护理人员方面的因素有心理因素、穿刺技术、术中送管的方式等。结论护理人员应从意识上减少或去除影响PICC置管成功的相关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这是提高置管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不同深静脉置管方式在乳腺癌术后化疗中的临床使用效果及相关并发症.方法 分别采用经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或外周静脉插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为患者留置深静脉导管于上腔静脉进行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结果 分别经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或外周静脉置管患者为6、9、26例,所有患者均成功置管,三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分别为(24.00±2.95)d、(27.17±5.42)d、(145.45±14.45)d,颈内静脉组发生1例置管感染,无一例发生药物渗漏性血管损伤、皮肤损伤及导管堵塞等并发症,均顺利完成化疗.结论 经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留置时间短,平均费用低,长期使用需定期换管,适用于外周静脉插管困难患者,PICC置管保留时间长,通常一次置管可完成乳腺癌术后6次辅助化疗,定期导管护理可减少导管堵塞、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探讨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6月至2012年6月进行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对其预防措施进行探讨。结果 74例乳腺癌术后行PICC化疗的患者发生的并发症中,恶心、呕吐所占比例最多,其次是静脉炎和脱发反应。恶心、呕吐、脱发反应、口腔黏膜炎和骨髓抑制是与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有关的并发症,其余为与PICC有关的并发症。PICC置管位置主要为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和头静脉,一次置管成功总例数为66例,占89.19%,其中贵要静脉的插管成功率为96.97%,正中静脉为88.46%,头静脉为73.33%。三种插管位置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范化管理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的PICC置管,合理选用化疗药物,对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乳腺癌患者术后大多需要辅助化疗6~8个疗程,化疗药物对外周静脉刺激很大,建议经中心静脉给药。而乳腺癌术后其患侧肢体是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置管的禁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则成为双侧乳腺癌患者化疗的首选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PICC在乳腺癌化疗患者置管后常见并发症的护理。方法运用循证护理原理对30例PICC置管后的患者进行护理。结果经过循证护理,减少了PICC置管期间文献报道中的并发症发生,延长了PICC的留置时间。结论将与临床经验相结合,循证护理可提高乳腺癌化疗PICC置管的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化疗行PICC的护理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2月-2012年10月乳腺癌患者28例,治疗方法均为术后化疗行PICC。随机分为两组,实施常规护理患者14例为对照组,实施护理干预患者14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置管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71.4%),观察组二次及以上置管成功率(0.0%)、并发症发生率(7.1%)明显低于对照组(28.6%、4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在术后化疗行PICC的同时,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袁颖 《青岛医药卫生》2012,44(6):458-459
目的分析探讨乳腺癌患者手术后化疗采用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护理措施。方法本院28例乳腺癌手术患者术后接受多周期化疗,均进行PICC输液,给予密切观察及精心护理,总结护理对策及护理结果。结果 28例患者有2例置管期间发生导管堵塞,原因为输液管打折,经相关处理后继续留置导管,有2例患者发生静脉炎(其中I级1例、II级1例),经过局部护理、换药后继续留置导管。结论 PICC导管应用于乳腺癌手术后化疗中,经精心护理,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能够减少患者的痛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B超引导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技术应用于乳腺癌患者化疗的体会。方法:收集我院在2015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乳腺癌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68例乳腺癌患者均接受化疗治疗并应用B超引导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技术置管;观察置管效果,总结置管注意事项。结果:68例乳腺癌患者应用B超引导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技术置管,有67例一次置管成功,1例患者置管不成功,第二次置管成功;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8.53%;68例乳腺癌患者置管后共出现4例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5.88%;其中1例患者穿刺点出血,1例患者导管脱出,2例患者静脉炎,以上并发症均经对应处理后消失。结论:B超引导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技术应用于乳腺癌患者化疗效果理想,一次置管成功率高,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高雪娟  邢志花  方莉 《江苏医药》2012,38(3):370-371
在肿瘤内科治疗中,静脉输入化疗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但化疗药刺激性强,传统的外周静脉给药极易引起静脉炎,严重者引起静脉栓塞,如不慎化疗药外渗,常导致局部组织坏死[1].采用外周静脉导人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可给肿瘤患者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预防和减少化疗所致静脉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为肿瘤化疗患者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保证用药安全,避免化疗药物外渗产生的局部不良反应及患者的痛苦.方法 对49例癌症患者采用PICC置管输入的化疗药物.结果 中心静脉置管( PICC)置管化疗全过程顺利进行,留置成功率46例,拔管1例,导管脱出1例,无渗漏损伤的发生.结论 大剂量化疗实行PICC置管能很好的保护血管,有效防止静脉炎的发生,减少患者痛苦,正确选择血管是成功的关健,严格无菌操作及脉冲式封管是预防感染和导管阻塞的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