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谢可  张明  陈琳 《中国肿瘤临床》2002,29(2):102-102
患者,女,30岁。因多尿、多饮、乏力4+年,双侧颈部包块6个月余入院。查体:双侧甲状腺包块,右侧6.0cm×5.0cm,左侧3.0cm×2.0cm,质偏硬,边界清,表面不光滑,无触压痛,随吞咽活动。入院诊断:甲状腺肿瘤。入院后检查:全天尿量4L左右,尿常规正常;尿糖阴性,血糖正常;甲状腺激素水平正常;肿瘤标记物检测正常,脑CT未见垂体异常。骨ECT示:双侧1肋前支放射性局限性对称性增高,尿崩症试验:尿比重1.001,尿渗透压108mmol/L,血浆渗透压350mmol/L.禁水试验:尿量3.5L,尿比重1.008,…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合并糖尿病的食管贲门癌患者围手术期血糖浓度与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从2500例食管癌贲门癌患者中筛选出合并糖尿病患者82例,发生以入院平均空腹血糖为界定值分为4.44~7 mmol/L和≥7 mmol/L两组(入院基线阶段)、以术前平均空腹血糖为界定值分为4.44~7 mmol/L和≥7 mmol/L两组(术前状态),以术后一周平均随机血糖为界定点分为4.44~11.1 mmol/L和≥11.1 mmol/L两组(术后状态)进行分析。结果以入院血糖为界定点分的两组、以术前平均血糖为界定点分的两组和以术后一周平均随机血糖为界定点分的两组在年龄、性别、肿瘤类型、术前合并慢性疾病,手术方式,营养给予方式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入院基线阶段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血糖控制良好组明显降低了肝损害、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感染和吻合口瘘的发生率(P<0.05);术后血糖控制良好组明显降低了肝损害、电解质紊乱,感染和吻合口瘘的发生率( P<0.05)。结论合并糖尿病的食管贲门癌患者,有效控制患者围手术期的血糖,可以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65岁。2005年4月19日因右下腹部隐痛、腹胀9个月来我院就诊。查体:右下腹部触及8cm大小肿块,质中等,边界不清晰,活动,局部压痛。外院肠镜示:盲肠起始段隆起型肿块,占肠腔一周。病理报告示:回盲部肠黏膜层内见少量高度可疑癌细胞。入院后检查:CA199173.53Ku/L.CA242128.86Ku/L,CEA11.69ng/ml。下腹部CT示:右下腹回盲部约7cm×8cm不规则肿块,局部肠壁不规则增厚,周围边界不清,内见点状钙化及低密度影,增强后不规则强化。初步诊断:回盲部癌,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激素使用问题。方法 对40例合并糖尿病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用含泼尼松(PDN)的方案进行化疗,比较使用PDN前后的血糖变化,调整降糖药物,同时观察并发症。结果 患者入院时空腹血糖(6.1±1.3)mmol/L,化疗后血糖(6.5±1.2)mmol/L,化疗前后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化疗过程中降糖药用量略增加;所有患者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在有效控制血糖的情况下,非霍奇金淋巴瘤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可常规使用PDN。  相似文献   

5.
王倩  王宇 《现代肿瘤医学》2007,15(7):953-953
女,24岁。自1996年开始出现发作性晕厥,进食后(尤其是口服糖水)缓解。在外院诊断为“胰岛细胞瘤”。此后体重进行性增长,由14岁时的35公斤增长至130公斤,腰围145cm。于2006年7月4日入住我院血管内分泌外科,经血糖监测诊断胰岛细胞瘤,空腹血糖最低1.1mmol/L,餐后血糖最高7.3mmol。术前B超、CT及磁共振检查均未发现病灶,  相似文献   

6.
急性胆管炎合并Vater壶腹癌漏诊二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例1患者女,40岁,因上腹痛,黄疸2月余,加重3天入院。入院时体温39.8℃,脉搏96次/分,呼吸24次/分,血压13/8kPa。巩膜、皮肤重度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右上腹及剑突下明显压痛,肌张力稍高,血常规检查结果Hb90g/L,WBC11.0×109/L,中性0.7,淋巴0.3。B超示胆囊8.5cm×3.0Cm,胆总管内径2.2cm,内切得1.5cm×1.9cm强光团伴声影,肝内胆管内径0.3cm。诊断为胆总管结石,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入院后急症行胆道探查术,术中发现胆总管直径2.5cm,内有一约2.0cm大小结石,胆总管及胆囊内高压,脓性胆汁,左、右肝管通…  相似文献   

7.
女性,65岁,农民,因间断性上腹部疼痛不适一年余,伴有纳差、乏力,无寒战、发热,于2002年8月28日收入院。体格检查:皮肤、巩膜无黄染,无肝掌及蜘蛛痣,腹部平坦,右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莫非氏征阴性,肝脾肋下未触及。化验检查:GGT 346U/L,AKP 185U/L,空腹血糖9.97mmol/L,AFP、CEA阴性,肝胆核磁共振示:胆囊体积增  相似文献   

8.
肺所谓的硬化性血管瘤合并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 ,66岁。查体发现右肺下叶及右肾上腺占位病变5d ,于 2 0 0 2年 12月 2 5日入院。患者有糖尿病、高血压史 8年。入院时血压 155/ 165mmHg ,血糖 10 .88mmol/L ,总胆固醇 6.3 2mmol/L ,低密度脂蛋白 4.3 3mmol/L。CT检查 :右肺下叶后基底段可见 3cm× 2cm结节状组织密度影 ,密度较淡、均匀 ,边缘欠光滑。临床诊断 :右肺下叶肿瘤、右肾上腺肿瘤。后行右肺下叶切除加右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病理检查 :右肺下叶 3cm× 2cm× 2cm结节 ,界限清楚 ,切面灰白、实性、质韧。右肾上腺结节为 4cm× 3cm× 3cm大小 ,包膜完整 ,切面灰黄、质脆。显…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性,77岁,因腹痛腹胀,纳差2个月,加重伴恶心、呕吐3天入院。查体:生命体征正常。睑结膜苍白,腹软,全腹散在压痛,以下腹为重,无反跳痛、肌紧张,肠呜:子正常。辅助检查:肠镜示结肠多发息肉。血常规:WBC48.6×10^9/L,HGB82g/L,  相似文献   

10.
结直肠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治疗3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结直肠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根治性手术30例、结肠造瘘手术2例。术前空腹血糖控制在6.0~8.0mmol/L,餐后血糖≤11.1mmol/L,术后血糖维持在6.0~10.0mmol/L。术后并发肺部感染4例,吻合1:3瘘1例,切口裂开2例,切口液化感染3例,心功能衰竭2例,结肠残端糜烂出血1例,其中2例切口裂开、1例心功能衰竭均合并肺部感染,所有病例均顺利度过围手术期。结论合理使用胰岛素,严格监测、控制血糖,完善妥当地处理结直肠癌合并糖尿病患者,能够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相似文献   

11.
1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12岁,身高153 cm,体重44kg,因头晕乏力2月于2001年8月17日第1次入院.查体:贫血貌,皮肤未见出血点,颈部可见数个黄豆大小淋巴结,胸骨压痛(+),双肺清,心界不大,心率100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病理性杂音.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性,43岁。因发现颈部肿物2个月入院。患者2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右侧颈部肿物,大小2 cm×3 cm,质硬,活动,无压痛,无发热和盗汗,无皮肤瘙痒,体质量无减轻。当时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7.93×109/L,血红蛋白(Hb)147 g/L,血小板计数(Plt)39×109/L,颈部彩色超声示颈部双侧多发肿大淋巴结(右锁骨上最大者3.9 cm×2.2 cm,左锁骨上最大者2.3 cm×1.2 cm)。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循证医学的角度探讨癌症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glucorticoids,GC)是否安全。方法:有糖尿病史或治疗前发现糖尿病者进入糖尿病组,无糖尿病史治疗前空腹血糖高于正常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者进入空腹血糖损害(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组,通过计算机随机筛选出最适合与实验组配对者作为对照组。GC及化疗根据需要按常规选择,定期测定全部患者的静脉血糖、糖尿病患者和IFG患者的毛细血管血糖,前瞻性评价GC治疗后的血糖变化、不良反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糖尿病组患者29例,使用GC后恶心呕吐、腹部不适、头痛、失眠、肺炎、多汗、心慌及血压升高的比例高于对照组,但均无统计学意义。接受GC治疗期间,只有1例(3%)血糖正常,28例(97%)有1次以上血糖升高,显著高于对照组,t=6.309,P=0.000。但均在可以控制且不影响肿瘤治疗及GC治疗的范围内。对照组患者有5例(17%)血糖高于正常,其中1例血糖有4次血糖高于正常。入院前未接受降糖治疗的糖尿病患者。需要改变降糖措施的比例(2/11)高于入院前已接受降糖治疗的糖尿病患者(2/18)和IFG患者(2/2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3,P=0.694。IFG组24例,与糖尿病组有类似的结果。入院血糖正常的220例患者中,化疗后20例空腹血糖升高(9.09%)。未化疗仅使用LH者34例,4例空腹血糖升高(11.76%),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化疗患者中,不同的化疗方案影响血糖升高的发生率。NP方案治疗后发生空腹血糖升高的比例为34.61%,高于CAF(4.76%)、FLP(4.76%)、EP(3.70%)等治疗方案。结论:癌症患者伴发糖尿病及IFG的比例远高于一般人群,但常规应用GC是安全的。血糖正常患者化疗同时使用GC,个别化疗药物、年龄、地塞米松日剂量和病期影响空腹血糖升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丁佩芬  益莉娜 《陕西肿瘤医学》2009,17(12):2419-2420
患者男,75岁,以阵发性下腹部疼痛,腹胀,排便排气减少两月为主诉人院。肠镜检查提示:乙状结肠肠腔狭窄。病理诊断腺癌。于2008年7月27日拟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术收入我院。入院检查:血常规:WBC3.0×10^9/L,N56.1%,Hb86g/L,PIJT246×10^9/L。术中所见:腹腔内广泛致密粘连,乙状结肠扪及肿块3cm×5cm大小,质硬,已累及浆膜层,浸润至末端回肠,致近端小肠扩张,水肿,管壁增厚。术后乙状结肠和小肠送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45岁。4年前出现上腹部阵发性剧痛伴全身皮肤黄染,一般止痛剂无效,需注射杜冷丁。B超检查示肝体积增大,巨脾,胰腺形态不规则,在胰头内查见3.6cm×5cm大小强弱不等的回声四影,边界清晰,此团块将胰头周围血管推挤,整个胰头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临床怀疑胰腺癌。CT检查示肝体积增大伴上段阻道系统梗阻,不排除肿瘤(胰头癌)所致;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结果:AFP<20mg/ml,空腹血糖7.6mmol/1,周围血WBC122.4×109/l,Hb65g/l。诊断为胰头癌。此后,病人长期在门诊进行对症支持治疗、服中药等。在以后病程…  相似文献   

16.
顺铂过敏致死亡1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病例介绍 患者,女,35岁,住院号149842,主因宫颈腺癌术后5年,左锁骨上淋巴结大1个月,于2002年5月15日入院。入院查体,左锁骨上可触及两个直径分别为1cm及2.5cm肿大之淋巴结,质硬,活动差,并可见一约5cm长手术瘢痕。两肺呼吸音清,心率82次/min。MRI:腹主动脉旁多发淋巴结转移。左锁骨上肿物病检:转移性腺癌。诊断:1)宫颈腺癌术后;2)腹主动脉旁转移;3)左锁上转移。  相似文献   

17.
患女,35岁,住院号92047。自述右上腹不适月余。查右上腹近腹直肌外缘可触及约5×6cm大小圆形肿物,位置较深,活动度差.无压痛,肝脾未及.清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血压18/12.8kPa.血糖7.84mmol/L。B超提示:后腹实质性肿物。手术探查.肿物位于腹膜后.腹主动脉旁、腔静脉上.  相似文献   

18.
低剂量对比剂在64排螺旋CT主动脉成像中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不同体重注射不同对比剂量在胸腹主动脉血管成像的中应用。方法临床可疑主动脉病变患者,知情同意后分A、B两组。A组20例:体重在60 kg以上注射60ml对比剂+40 ml生理盐水、B组20例:体重在60 kg以下按1 ml/kg对比注射+适量的生理盐水;两组均采用相同注射速率和浓度行对比剂浓度实时监控触发扫描,测量升主动脉、胸7(T7)及腰2(L2)水平降主动脉、主动脉分叉处CT值及血管横截面直径,并在扫描前测量患者的体重、身高、血压、心率。由两位影像诊断高级职称医师对重组主动脉及分支血管显示进行评价,并对血管强化程度、血管横截面直径、体重、身高、血压、心率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在升主动脉、胸7(T7)及腰2(L2)水平降主动脉、主动脉分叉等处的平均CT值分别为:331.10 Hu、342.52 Hu、308.71 Hu、299.75 Hu和337.10 Hu、325.59 Hu、322.06 Hu、308.34 Hu,血管横截面平均直径为:37.40 mm、25.12mm、17.91 mm、15.50 mm和35.20mm、23.08 mm、12.37 mm、11.80 mm,体重为:72.50 kg、49.50 kg,身高为:175.70 cm、150.50 cm,血压为:130/78 mmHg、124/78 mmHg,心率76.5次/分、74.6次/分;两组间各点的平均CT值强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组血管清晰度及显示血管分支也无差异,各点的血管横截面平均直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身高具有明显差异(P<0.01)、血压、心率各组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层螺旋CT行主动脉MSCTA检查时,个性化因人而异不同体重注射不同对比剂量可获得良好的CTA图像,并满足诊断要求,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还降低了CIN潜在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 ,6 3岁 ,因腹壁疝术后腹痛一月余 ,持续加重 3天入院 ,于 2 4年前曾患食管癌 ,行放射治疗 ,至今无症状。查体T 36 5℃ ,P 80次 /min ,R 2 0次 /min ,Bp18/ 10kPa ,左第 9~ 11肋骨腋后线处变形。腹平坦 ,左腹壁有一约 15cm线状瘢痕。左腹部触压痛 ,未触及包块肿物 ,肠鸣音弱 ,余正常。Hb 110g/L ,WBC 6 0×10 9/L ,N0 6 9,L0 31,ESR 90mm/h ,肝功能正常。CO2 CP 2 9mmol/L ,尿蛋白 (- ) ,尿WBC( ) ,胸部后前位片示 :左侧肺下野密度增高 ,边缘不清 ,两肺纹理增粗 ,右肋隔角变钝。B超示 :肝脏斜长径 >11cm ,肝脏下方可…  相似文献   

20.
1 病例报告1.1 临床表现患者男,72岁,2011-03-05无意中发现双颈部淋巴结肿,就诊于宁海人民医院行颈部淋巴结活检,并送至本院会诊,病理诊断为霍奇金淋巴瘤(混合细胞型)。于2011-09-25行全身化疗,肿块完全消失。患者定期当地医院随访。2014-07-13患者发现左上颈部隆起结节,结节逐渐增大伴有肿胀。2014-07-17就诊我院门诊,体检示,双侧颈部多发肿大淋巴结,较大者位于左侧耳下,大小约4.0 cm,质地偏硬,边界欠清,活动度差;右侧上颈部可及大小分别约2.0及1.5 cm 肿大淋巴结。B 超示双侧锁骨上、双侧腹股沟及颈部淋巴结肿大。随后入院治疗,患者自诉精神欠佳,消瘦乏力,偶有发热,大小便正常,体质量下降5 kg。白细胞7.6×109 L-1,粒细胞计数4.4×109 L-1,淋巴细胞计数3.0×109 L-1,血红蛋白107 g/L,血小板计数32×109 L-1。白蛋白29.6 g/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75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58 U/L,碱性磷酸酶407 U/L,L-γ-谷氨酸转移酶168 U/L,乳酸脱氢酶520 U/L。颈部淋巴结活检病理示,EBV 阳性 T 细胞淋巴瘤,非特指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