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外加刺激对针刺穴位时大脑皮层第一体觉区(SI)功能活动的影响,探讨循经感传和模拟循经感传时皮层体觉诱发电位(SEP)地形图的不同.方法 应用脑诱发电位地形图技术观察16名感传显著者和11名无感传受试者,以脑电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自颅外记录SI的体觉诱发反应地形图:模拟感传是以柔软的画笔沿胆经路线模拟感传的速度轻轻刷动.结果 ①感传显著者当感传沿胆经路线上传至头面部时,大脑皮层体觉诱发反应地形图除了在靠近中线的下肢代表显示1个红色高电位反应外,越过了上肢代表区,在外侧端的面部代表区又出现1个红色的高电位反应区,而对于无感传受试者来说,在同样的条件下,只能在下肢代表区出现1个红色高电位反应;②模拟循经感传时,大脑皮层第一体觉区SEP地形图的表现是:11名受试者中有6名受试者SEp地形图的下肢和面部代表部位同时出现了2个反应,5名受试者SEP地形图只在下肢代表区出现1个反应.结论 循经感传和模拟循经感传时,SEP地形图的表现类似,再次证实外周动因激发是产生循经感传现象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电针刺激光明穴时对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 IRRTM)和大脑皮层第一体觉区(SI)功能活动的影响,探讨IRRTM与皮层体觉诱发电位地形图(CSEP)变化的内在联系.方法 应用红外热像和脑诱发电位地形图技术,观察48名健康志愿者的IRRTM和CSEP的变化.结果 ①电针刺激对经脉循行线上的温度影响不大,但对轨迹的影响比较清楚,它可使IRRTM变得更加连续和规整;②电针刺激感传显著者,当循经感传沿胆经路线上传至头面部时,大脑皮层体觉诱发反应地形图除了在靠近中线的下肢代表显示1个红色高电位反应外,越过了上肢代表区,在外侧端的面部代表区又出现1个红色的高电位反应区. 结论 电针刺激光明穴产生的IRRTM及在大脑皮层所形成的CSEP,再次证实了外周动因激发是产生循经感传现象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3.
感传路线与皮层体觉诱发电位地形图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循经感传与大脑皮层体觉诱发电位地形图的关系,我们采用脑电地形图这一方法,分别对16名循经感传显著者和无感传者胆经的光明或侠溪穴进行电针刺激。结果表明:感传显著者中有75%的人在皮层体觉诱发电位地形图的下肢和面部代表区同时出现了二个反应灶,无感传者只有25%。说明“外周动因激发”是产生循经感传现象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电针刺激上下肢穴位时大脑皮层第一体觉区(SI)功能活动的影响,探讨外加刺激与皮层体觉诱发电位地形图(CSEP)变化的内在联系.方法 应用脑诱发电位地形图技术,观察23名健康成年无感传志愿者,以脑电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自颅外记录SI的体觉诱发反应地形图.结果 ①电针刺激下肢穴位时,在CSEP地形图上只在下肢代表区出...  相似文献   

5.
经络感传者脑诱发电位与动态分维地形图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相关研究混沌动力学的方法及脑电多相分析系统(EEGMPAS),观察经络感传者大脑皮层诱发电位及动态脑电分维地形图。实验15导联脑电极集中安放在头皮体觉投射区得出6张图像。结果表明经络感传者在与针刺穴位相应的体感区的诱发电位具有相关的动态脑电分维地形图。  相似文献   

6.
应用相关研究混沌动力学的方法及脑电多相分析系统(EEGMPAS),观察经络感传者大脑皮层诱发电位及动态脑电分锥地形图。实验15导联脑电极集中安放在头皮体觉投射区得出6张图像。结果表明:经络感传者在与针刺穴位相应的体感区的诱发电位具有相关的动态脑电分维地形图。  相似文献   

7.
为经络、针灸效应及原理的深入研究做点工作,我们查阅了有关中医“心”的研究及针灸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实验与临床的研究文献,兹综述如下:1 对中医“心”的研究(心气虚为例)经络现象是指沿着古典经脉循行路线出现的感觉传导、感觉异常现象以及各种可见的变经,其中最主要的是循经感传现象。循经感传现象是指以各种方法(如脉冲电刺激、针刺、艾灸等)刺激穴位时,从被刺激的穴位开始,沿着古典经脉循行路线而产生的感觉传导现象.循经感传过程伴有心电、肌电、脑  相似文献   

8.
病例为中年男性,因左侧头面部外伤住院,损伤累及该侧第Ⅴ、Ⅵ、Ⅶ、Ⅷ、Ⅸ颅神经。住院期间曾做过数十次观察,所出现的感传流注基本符合《内经》的记载:针左鱼际穴相继出现了同侧肺经、大肠经、胃经和任督二脉的感传;针左解溪相继出现了双侧胃经、任督二脉、左侧脾经、心经的感传;针左神门相继出现了同侧心和小肠经(不易区分)、膀胱经的感传;针左昆仑相继出现了同侧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和任督二脉的感传;针左外关穴相继出现了同侧三焦经、胆经、肝经、肺经的感传。有些经针对侧对称穴位,感传大致相同。同一穴位多次针刺感传大致相同,也有串经现象,但没有出现相邻经经脉的逆经流注现象。针任督二脉本经或他经所产生的任督二脉感传皆衔接。  相似文献   

9.
[目的]作为最常见的临床经络现象,循经感传是一种循径路走行的异常感觉,机制正在探索中。研究其机理,应重视大脑皮层的功能变化。本实验研究模拟循经感传对大脑皮层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电脉冲感传治疗仪循经递序经皮下连续电脉冲刺激大鼠一侧前肢特定径路模拟循经感传,观察大脑皮层相应部位体感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及波幅变化,并观察纳洛酮的作用。[结果]与模拟前相比,模拟循经感传30min后,SEP双侧潜伏期缩短,波幅降低(P〈0.05);停止模拟30min后双侧SEP潜伏期及波幅恢复至模拟前水平(P〉0.05);纳洛酮能翻转模拟循经感传所引起的潜伏期缩短、波幅降低的效应(P〉0.05)。[结论]模拟循经感传使大脑皮层细胞的兴奋性降低、感觉传导过程易化;纳洛酮的翻转效应揭示模拟循经感传可能导致内源性阿片类物质产生或释放增多。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不同强度的电脉冲刺激猫大脑皮层前外侧回联合区(ALA)的不同深度,观察到刺激ALA的浅层能明显抑制SI区C类纤维皮层诱发电位(C-CEP),但刺激深层时,抑制作用不明显或出现易化作用;不同强度电刺激ALA浅层时,刺激强度与C-CEP被抑制程度呈正相关关系,但刺激中层时,此关系不明显。表明刺激ALA对C-CEP既有抑制作用,又有易化作用,可能与刺激深度和强度有关;提示ALA可能参与对C-CEP的调制过程。  相似文献   

11.
弱视治愈儿童多导视觉诱发电位地形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弱视基本治愈儿童多导视觉诱发电位地形图的变化特征。方法:选取13.7′、27.5′及55′共3种空间频率对正常儿童及弱视基本治愈儿童进行多导视觉诱发电位地形图的研究,分析13个导联位的P1潜时及N1P1振幅,并对每一例地形图进行观察。结果:(1)仅在13.7′及27.5′方格,弱视眼的P1潜时同正常组相比显著延迟,而在55′方格两组间P1潜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种空间频率N1P1振幅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N1P1振幅的分布同正常组改变。(3)地形图:枕区高电位活动无类似半视野刺激现象。结论:弱视基本治愈儿童视力恢复正常,但视皮层的功能仅有部分恢复.另外振幅及潜时的恢复不平行,前者的改变早于后者,弱视的视觉中枢具有一定程度的可塑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三种空间频率多导视觉诱发电位地形图的变化特征,探讨弱视的发生机理。方法:选取13.7'、27.5'及55.3'种方格对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眼及对侧眼进行多导视觉诱发电位地形图的研究。结果:(1)3种空间频率所有导致,弱视眼的P1潜伏期同正常组相比显著延迟;弱视眼的N1P1振幅在枕区导联降低。(2)P1潜伏期及N1P1振幅的分布不同于正常组。(3)地形图:枕区高电位活动不对称分布增多,以向右侧偏位为主,并出现半视野刺激样反应。(4)弱视对侧眼的P1潜伏期及N1P1振幅的异常主要发生在高空间频率。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眼的P和M通道可能都受到了视觉发育敏感期异常视觉经验的影响;左侧半球的视皮层或传导通路更易受到发育早期不正常的视觉经历的影响;弱视对侧眼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13.
在我们观察的经络感传显著型(敏感型)的病人中,已发现六例针刺后出现与感传在时间和空间上一致的痛阈提高区,我们称为循经痛觉减退带。此现象就是在针刺经穴之后,可以检查出沿被刺经的全程,以该经为中心,跨越邻经的痛觉减退的带状区,检  相似文献   

14.
中医针炙治疗经络疼痛100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络现象是通过运用某种特殊的刺激方法,如针刺、按压、电刺激及一定的诱发等外界手段作用于人体的有关穴位,而出现的一种沿人体经络循行路线扩散的特殊感觉传导现象.如沿经络路线出现的酸、麻、胀、重、困等感觉.  相似文献   

15.
“经络感传现象”是指刺激穴位时产生一种酸、胀、麻或其他特殊的感觉沿着经络循行路线传导的现象。近几年来国内外对刺激穴位引起的经络感传现象报导甚多,全国有不少地区和单位都开展了经络感传的普查。对经络感传现象的研究已成为针麻原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6.
经络系统是人体内存在的特殊而完整的组织系统。是指导中医针灸不可缺少的独特的理论体系。本文就经络与针灸的关系,结合本人的临床实践作一粗浅的论述。经络的实质究竟是什么? 从大量的研究结果说明,经络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循经感传现象是指刺激人体穴位时,受试者产生的一种特殊感觉,循经感传的路线与古典经络路线基本一致(十四经),这就表明我国古人的经络路线模式是在大量针刺治疗的临床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7.
视觉诱发电位及其地形图(Visual Evoked Potential Mapping,VEP-M)是通过分析感觉传导径路及神经元的电生理活动,来反应病理状态下的功能变化,它是将视觉刺激引起的大脑皮层各区的电位变化通过地形图仪用图像的形式反映视觉诱发电位不同时相的空间电位分布图。根据VEP-M以上特点,我们研究了急性脑血管病(ACVD)患者VEP的潜伏期(Latency)、波幅(Amplitude)及地形图功率值(Mapping Power)的改变,探讨VEP-M在ACVD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以电刺激牙髓引起兔皮层体感区诱发电位作为痛反应指标,观察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不同部位对痛反应及针刺镇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电刺激PAG外侧区或腹侧区,均引起诱发电位的抑制,且以在腹侧区的作用最显著,刺激背侧区则未见明显影响。在损毁PAG腹侧区后,电针对皮层诱发电位的抑制作用显著减弱或消失,而损毁外侧区及背侧区后,电针的抑制作用未见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建立初级视皮层区硬脑膜上柔性微电极阵列记录视皮层电活动的方法,比较黑白棋盘格图形和黑白闪烁刺激在诱发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方面的差异.方法 成年健康家猫5只,静脉持续麻醉,肌松、呼吸机人工通气,采用自行设计的柔性微电极阵列,微创植入并固定于视皮层定位区的硬脑膜上.比较无视觉刺激和有视觉刺激的视皮层电活动,验证是否能记录到VEP;给予闪光和图形视觉刺激,记录和比较视觉诱发电位的峰值和潜伏期.结果 通过微创手术将微电极阵列植入并固定在视皮层定位区的硬脑膜外;在硬脑膜外微电极阵列可记录到有效VEP;黑白棋盘格图形刺激与黑白闪烁刺激相比,前者诱发的VEP谷峰值显著高于后者(P<0.01),而诱发的VEP波谷潜伏期较后者长(P<0.05),且波峰潜伏期则显著长于后者(P<0.01).结论 在视皮层定位区硬脑膜外首创的微创植入并固定柔性微电极阵列的方法 适用性、重复性好,黑白棋盘格图形刺激优于黑白闪烁刺激,经硬脑膜外利用微电极阵列记录诱发电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我室9年来在研究大脑皮层对C类神经纤维传入的电反应及其调制方面的概况和主要成果:①发现躯体和内脏神经C类纤维传入的伤害性信息(慢痛)均可进入体感皮层(SI),诱发特异的C类纤维皮层诱发电反应(C-CER)。②测定了C-CER的生理特征,表明它不同于A类纤维传入诱发的大脑皮层电反应。它的潜伏期长,中枢延搁时间长,易被镇痛剂吗啡抑制,被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易化。认为C-CER是体感皮层对慢痛信息的反应,并可能经常受内源性吗啡样物质的调制,为研究慢痛提供一个重要指标。③测定各种刺激参数对C-CER的影响,证明C-CER是由C类纤维传入引起的,并提高了研究慢痛信息传入的技术。④测定C类纤维皮层诱发电位(C-CEP)在体感皮层表面及深层的分布,说明C-CEP是在体感皮层内部产生的。⑤根据损毁脊髓不同部位后C-CEP的变化,提出诱发C-CEP的C类纤维传入不仅通过脊髓对侧腹外侧索,而且通过同侧背索上传。修正了过去认为C类纤维上传与背索无关的看法。⑥电刺激大脑皮层前外侧回联合区(ALA)可抑制C-CER,侧脑室注射或在体感皮层内微电泳纳洛酮后此抑制作用明显减弱;切断ALA与SI区之间的灰质联系后,此抑制作用也明显减弱,说明联合皮层对C-CER可能有调制作用,可能与释放内源性阿片肽有关,其作用途径之一可能是通过ALA与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