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张志伟 《西南军医》2016,(5):457-460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及其治疗方法最早是由Poncet于1875年提出,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该骨折发生率极低,约为每年3/100000,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人群,在小儿骨科中该骨折发生率与ACL实质部损伤的发生率基本相同[1]。近年来,随着交通事故的增多及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变得越来越常见。最近研究表明,该骨折在成人发生率比以往预想的要高很多[2]。临床上对该骨折的治疗方法进行了积极研究和探索,但在如何选择固定方式及内固定物等问题上仍存在争议。本文结合国内外对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最新研究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正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l ligament,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即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是常见的膝关节损伤,多伴明显移位,常需要手术治疗。我院自2009年1月-2011年11月采用不同固定方法治疗此类损伤,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27例,其中男19例,女8例;年龄17-43岁,平均29.2岁。按照Meyers-MC-Keever[1]分型,Ⅰ型2例,II型6例,III型19例,其中新鲜骨折24例,单纯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21例,合并有半月板损伤6例,胫骨平台骨折4例,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复位、双带线锚钉前交叉韧带(ACL)止点足印解剖重建治疗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4月~2011年4月,对15例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患者在关节镜下行骨折解剖复位、双带线锚钉ACL止点足印解剖固定术。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的Meyers-McKeever分型:Ⅱ型8例,Ⅲ型5例,Ⅳ型2例;男12例,女3例;年龄21~57岁,平均30.6岁。术前前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均呈阳性,Lysholm评分为(49.9±3.7)分,IKDC 2000主观膝关节评分为(53.3±5.3)分。结果: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15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6个月X线片复查示髁间嵴骨折均愈合,骨折复位良好。末次随访时,患肢膝关节活动范围达0~120°;Lysholm评分为(89.6±3.2)分,IKDC2000主观膝关节评分为(90.8±5.7)分,两项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2.100,t2=20.700,P=0.000)。结论:关节镜下复位、双带线锚钉ACL止点足印解剖重建治疗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有利于实现ACL胫骨止点解剖原点重建,对于恢复ACL正常生理功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小切口骨钉内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2例后交叉韧带(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行膝后内侧小切口切开复位骨钉内固定治疗。随访6~1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提示膝后内侧小切口切开复位骨钉内固定是治疗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有效办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Ethibond缝线联合Endobutton钢板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下止点撕脱性骨折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2010年7月~2012年8月对23例膝前交叉韧带下止点撕脱骨折患者行关节镜下Ethibond韧带缝线联合Endobutton带袢钢板止点重建术,男性16例,女性7例;年龄25~66岁,平均38.5岁。术中使用Ethibond缝线,横穿撕脱骨折腱骨联合区,经韧带两侧胫骨骨隧道拉到胫骨内下方,固定在胫骨前方Endobutton钢板上。结果手术时间45—70min,平均55min。23例均随访11—24个月,平均17.5个月。术后6个月,所有骨折均获愈合,未出现骨折移位及膝关节不稳;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86~97分。结论关节镜下韧带缝线联合Endobutton带袢钢板治疗膝前交叉韧带下止点撕脱骨折,操作简便,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描述一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和半月板根部撕脱骨折和内侧副韧带损伤的病例成功治疗,对此类患者手术方式和康复方案提供了一种参考。病例描述:患者男性,35岁,以“跌倒致右膝肿痛、活动受限1天”为主诉来我院就诊。骑电动车摔倒后右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完善检查诊断:1、右膝胫骨髁间棘骨折;2、右膝前交叉韧带损伤3、右外侧胫骨平台骨折;4、右膝外侧半月板损伤;5、右膝内侧副韧带损伤。行联合关节镜手术治疗。结果:患者3个月骨折愈合,逐渐恢复到正常生活中。结论:我们的联合关节镜技术能够很好的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和半月板根部撕脱骨折和内侧副韧带损伤的病人。  相似文献   

7.
关节镜下缝线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后交叉韧带 (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治疗较为棘手。对于骨块较大的撕脱骨折 ,一般经膝关节后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 ,该方法创伤较大 ,难以同时处理关节内的合并损伤 ;对于骨块较小的撕脱骨折 ,由于内固定难以实施 ,多主张采用保守治疗 ,骨块复位不佳往往导致PCL松弛或者功能不全 ,最终影响膝关节功能。近年由于关节镜技术的进展 ,在关节镜下进行骨折的复位固定已经实现。关节镜下治疗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虽然有一定的难度 ,但因其创伤小、监控直接 ,加之采用缝线技术 ,复位和固定可靠 ,适用于不同大小骨块的撕脱骨折 ,故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十"字缝合固定在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笔者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4年5月应用"十"字缝合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24例患者,男性15例,女性9例;年龄16~55岁,平均(35.1±13.6)岁。新鲜骨折21例,陈旧骨折3例;运动损伤17例,跌倒摔伤4例,道路交通伤3例。观察术后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X线检查骨折复位均满意,韧带张力恢复;术后8~10周X线复查示所有患者骨折完全愈合。根据Lysholm评分标准,术前为(30.15±2.07)分,术后为(91.46±2.3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5.223,P0.05)。术后Lachman试验均为阴性,患膝屈曲活动均90°,测量下肢力线正常。结论应用"十"字缝合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方法具有创伤小、复位准确、手术简单、费用低及术后功能恢复效果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TightRope环扎内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20年6月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26例,男性18例,女性8例;年龄13~37岁,平均18.9岁;运动伤16例,道路交通伤6例,摔伤4例;骨折分型(Meyers-McKeever-Zaricznyj):Ⅱ型8例,Ⅲ型14例,Ⅳ型4例。患者均行膝关节镜下骨折复位TightRope锁扣带袢钛板环扎固定术。手术前后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及膝关节Tegner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通过Lachman试验及pivot-shift试验评价膝关节稳定性。记录手术时间、膝关节活动度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患者均手术顺利,术后随访10~15个月,平均12.5个月。平均手术时长(37.5±6.9)min。末次随访Lysholm、IKDC及膝关节Tegner评分分别为(95.4±4.2)分、(93.5±4.5)分、(7.9±1.5)分,高于术前(45.4±...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膝关节后内侧微创入路结合锚钉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疗效.方法:总结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对16例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经膝后内侧微创入路行复位和锚钉固定的手术效果.结果:手术时间20~40 min,平均28 min.随访14~36个月,平均18个月,X线片显示所有骨折均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经髌内侧入路空心钉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1年9月的32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全部患者采用关节镜下经髌内侧入路导入空心钉进行骨折内固定,采用膝关节功能评分及影像学检查评估术后疗效。结果:术后膝关节侧位片螺钉与胫骨平台夹角平均为(48°±7.3°),随访8~32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愈合平均时间为(6.5±0.6)周,术后8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达到(90.5±1.7)分,随访终末期Lysholm评分达到(94.6±1.5)分。结论:采用关节镜下经髌内侧入路导入空心钉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膝关节后内侧倒"L"形切口结合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3例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应用膝关节后内侧倒"L"形切口结合空心螺钉内固定。结果:33例患者进行了6~36个月,平均20个月的随访,X线检查结果表明所有骨折均顺利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4.5个月。Lysholm评分结果表明,优26例,良7例,优良率为100%。没有关节感染、骨折块移位、骨不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膝后内侧倒"L"形切口结合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方法简单,固定可靠,效果复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关节镜下运用三点手术缝合前交叉韧带(ACL)方法治疗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并对术后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海军第二医院关节骨科收治的101例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男性45例,女性56例;年龄19~62岁,平均48.6岁;道路交通伤33例,运动损伤32例,其他36例。信封法随机分两组:两点缝合组(n=51)行关节镜下ACL传统两点缝合术,三点缝合组(n=50)行关节镜下ACL三点缝合治疗,术后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随访1年。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负重开始时间,比较组间VAS、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Lysholm评分、SF-36健康调查简表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间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点缝合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负重开始时间均短于两点缝合组[(4.55±0.65)月vs.(4.91±0.46)月、(8.99±2.11)d vs.(10.22±2.12)d、(36.55±5.56)d vs.(44.23±6.15...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在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治疗儿童新鲜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8年7月四川省骨科医院收治的儿童(14岁及以下骨骺未闭合者)新鲜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50例,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9~14岁,平均10. 6岁。运动伤20例,道路交通伤30例。所有患者采用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术后通过X线片、MRI评估骨折愈合情况和下肢畸形情况,通过关节测量仪(KT-1000)、拉赫曼试验(Lachman test)评估关节松弛度,Lysholm和IKDC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 50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31. 1个月。通过术后膝关节X线片发现骨折均愈合,下肢全长X线片检查无一例发生短缩和成角畸形,Lysholm和IKDC评分由术前的(40. 32±6. 47)分、(48. 54±9. 76)分,改善为术后(92. 58±4. 46)分、(88. 57±6. 24)分。Lachman test弱阳性5例,KT-1000双侧差值为(1. 94±0. 81) mm,无一例超过3mm。结论关节镜下使用缝线桥技术治疗儿童新鲜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单胫骨隧道,双Endobutton微型钢板结合双股高强度Ultrabraid Suture装置悬吊固定青少年(骨骺未闭合)患者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5年6月对21例青少年患者急性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采用关节镜下双Endo-button微型钢板结合双股高强度Ultrabraid Suture装置悬吊固定,对所有患者进行关节镜下骨床新鲜化、骨折块复位,双Endobutton微型钢板悬吊固定。所有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每隔半年复查X线片。采用前抽屉试验和Lachman试验来评估膝关节术后稳定性,记录Lysholm评分,评估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术中出血量43~68 ml,平均53.95±7.10 ml;手术时间27~55 min,平均38.76±7.71 min。所有21例患者均获随访18~25个月,平均21.86±2.78个月。术后3个月X线片提示骨折块完全愈合,没有出现骨折畸形愈合或不愈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软组织感染、髁间撞击症造成的膝关节伸直受限等并发症。末次随访Lysholm评分(97.14±1.35)相比术前(40.24±5.81)显著提高。结论:关节镜下单胫骨隧道,双Endobutton钢板结合双股高强度Ultrabraid Suture悬吊固定治疗急性期青少年患者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早期临床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6.
1例交通事故伤,外院诊断为右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右胫腓骨骨折,行胫骨髓内钉内固定术后5天转院。经检查确诊为半月板后角止点撕脱骨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缝线合并穿肌腱双重复位纽扣钢板技术治疗后交叉韧带(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0月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2例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19例, 女13例;年龄18~65岁[(42.8±15.0)岁]。Meyers-Mckeever Ⅱ型27例, Meyers-Mckeever Ⅲ型5例。患者均采用关节镜下缝线联合穿肌腱双重复位纽扣钢板技术治疗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出院前通过X线片观察骨折复位情况。术后3个月通过CT观察骨折愈合情况, 并采用后抽屉试验评估膝关节稳定性。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膝关节主动活动度、视觉模拟评分(VAS)、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观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36个月[(19.7±8.7)个月]。出院前X线片显示骨折复位满意, 术后3个月CT可见骨折线不同程度模糊。术后3个月, 2例患者出现Ⅰ度后抽屉试验阳性, 其余均为阴性。膝关节主动活动度由术前54.2°(45.0°, 70.0°)提高至术后3...  相似文献   

18.
十字韧带胫止点撕脱性骨折临床上较少见,是膝关节较为严重的损伤。本文探讨十字韧带解剖及其胫止点撕脱性骨折的诊断和治疗特点,通过十字韧带解剖特点,分析前或后十字韧带损伤机理,讲述十字韧带胫止点撕脱性骨折的诊断、分类特点以及治疗上以Meyors。Mckeever胫骨髁间嵴Ⅰ度移位采用保守治疗,胫骨髁间嵴Ⅱ度、Ⅲ度移位均采用手术治疗,如切开复位钢丝或螺钉内固定治疗、套引法抽出钢丝治疗,关节镜下内固定治疗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关节镜监视下撬拨复位与空芯松质骨螺钉内固定治疗儿童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方法与疗效。方法:2002年12月~2007年12月,采用关节镜监视下撬拨复位和钛合金空芯松质骨螺钉内固定法,治疗儿童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68例,其中女29例,男39例;年龄6~15岁,平均12岁;Ⅱ型(伴患膝伸直受限)22例,Ⅲ型46例;均采用钛合金空芯松质骨螺钉内固定。结果:术后获得随访68例,平均18个月(12~36个月)。术后KT-2000测量显示,与健侧比较,患侧前交叉韧带张力基本恢复,X线片显示骨折块复位好,内固定牢靠,骨折愈合,膝关节稳定,Lachman和抽屉试验阴性。无肿胀、疼痛和膝关节功能障碍,无髁间窝撞击征表现,术后功能恢复满意;术后未发现患者出现伤肢成角与短缩等发育异常。结论:关节镜视下撬拨复位和钛合金空芯松质骨镙钉内固定治疗儿童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Ⅱ型(伴患膝伸直受限)、Ⅲ型撕脱骨折,复位准确,固定可靠,能有效地避免手术所致的骨骺再次损伤,有利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双半结缝扎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采用关节镜下双半结缝扎固定治疗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10例,年龄16~45岁,骨折块横径>10 mm者5例,5~10 mm者3例,<5 mm者2例,均在关节镜下使用双股5号爱惜邦缝线,采用缝扎的方式在韧带末端上方打双半结,对撕脱骨块捆扎。从胫骨前内侧向胫骨后方骨床的四点半及七点半方向钻两个2.0 mm骨隧道,经骨隧道将缝线拉出,固定于胫前门型钉上。术后观察骨折复位情况、愈合时间;并拟定关节功能恢复至伤前水平或连续3次随访膝关节Lysholm评分无变化者为末次随访,用末次随访的KT2000值及Lysholm评分评估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5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2.5个月,复查X线片与术后第1日X线片对比骨块无再移位;术前KT2000值为11.53±2.37 mm,术后末次随访时为0.83±0.42 mm,手术前后采用t检验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Lysholm评分平均96.25±2.33分;3例青少年患者未见骨骺早闭;所有患者关节屈伸功能正常,均达到伤前运动水平。结论:关节镜下双半结缝扎固定治疗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固定可靠、创伤小、可较好恢复患膝功能;能同时处理关节内的合并伤;为粉碎性骨折、骨折块较小的患者提供有效的固定方法;对青少年患者的骨骺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