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某核电基地已于2005年7月开工建设,一期两台百万千瓦机组预计将于2013年投入商业运行。根据卫生部《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2001版)有关要求,需监测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空气、食品、饮用水中的放射性水平,以累积和掌握核电基地环境放射性本底水平基础数据,为核电基地运行后开展长期动态监测工作提供本底资料。现将三门核电基地2008年监测结果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掌握核电站周围环境介质放射性水平,逐步建立健全核电站周围放射性监测预警网络。方法依据国家相关放射性检测标准与规范,确定监测项目和频度开展监测。结果 2008-2015年,连云港与南京两地气溶胶样品的总α、总β浓度范围及8年总平均值均相当接近,两地气溶胶样品的总α、总β浓度随季度无明显变化,且两地的年度变化趋势也基本保持一致。结论田湾核电运行以来,其外围环境中气溶胶总α、总β放射性水平未见升高。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已在浙江省和深圳市分别建成了泰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并即将运行发电。运行前做好核电站放射性排出物和周围环境的放射性监测及事故应急监测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掌握核电站运行前2010-2014年三门湾宁波毗邻区域居民恶性肿瘤发病数据资料和环境放射性本底数据。方法 采用碘化钠闪烁体探测法监测放射性本底背景值,通过浙江省慢性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导出2010-2014年监测区域居民新发肿瘤病例资料,对肿瘤新发病例的总体发病情况、发病顺位、年龄别发病分布以及辐射敏感肿瘤的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监测区域环境γ外照射剂量率背景值为(86.47±7.82)nGy/h;2010-2014年三门湾宁波毗邻区域共报告恶性肿瘤新发病例6 270例,肿瘤标化发病率为207.97/10万,前5位肿瘤依次为肺癌(18.49%)、肝脏和肝内胆管肿瘤(10.52%)、胃癌(7.87%)、结直肠及肛门肿瘤(6.97%)和甲状腺癌(6.83%);而该区域辐射敏感肿瘤的标化发病率分别为3.56/10万(白血病)和14.95/10万(甲状腺癌)。结论 研究结果客观展示了核电站宁波区域30 km范围内的环境放射性本底背景值和居民恶性肿瘤的发病情况,为核电运行后环境放射性监测数据和居民健康数据的前后对比和关联性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三门湾宁波区域核电站运行前环境辐射水平和环境介质放射性水平,建立环境本底分布基线资料。方法通过现场监测和实验室检测获取核电站宁波区域30 km范围内环境γ外照射剂量率和生物介质(水源水、农产品、水产品和晨尿)的放射性水平基线数据。结果原野环境γ外照射剂量率的平均值为86.47 n Gy/h±5.25 n Gy/h,距核电站10 km监测区域环境γ外照射剂量率低于10 km以上的区域。不同季节原野γ外照射剂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居民晨尿中放射性核素3H和137Cs监测值分别为1.716 Bq/L±0.654 Bq/L和1.037 Bq/L±0.038 Bq/L,农产品检出值均远小于国家标准中对食品中放射性物质的限值要求,水源水样品总放射性指标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结论建立监测区域核电站运行前放射性本底背景值,为核电站运行后三门湾宁波区域的长期监测和数据比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评价秦山核电站运行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我市于1992年采用 TLD 法开始了对大气环境放射污染监测,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一、监测方法1.设立监测点,在余姚市北部平原地区以距核电站距离远近设三道线,每道线  相似文献   

7.
赵新春  冯兰英  覃志英 《现代预防医学》2014,(21):4002-4004,4025
从我国核能发展伊始,卫生部门一直高度重视核电站周围居民健康和卫生学基线数据及其变化趋势,开展了核电站周围居民健康与卫生监测工作,包括饮用水的监测。各核电站所在省份有关机构逐步在开展或者已经开展了核电站周围饮用水放射性水平监测,并积累了数据。这些数据,为正确评价核电站运行对周围环境和人群健康是否产生影响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虽然目前核电站周围饮用水的放射性水平监测结果低于国家相关标准的限值,对人体的健康不会造成影响,但这项工作必须长期坚持。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三门核电站运行前宁海毗邻区域环境γ辐射剂量和环境介质的放射性水平,建立环境辐射本底基线数据。方法采用碘化钠闪烁体探测法和热释光累积剂量法测定监测区域环境γ外照射剂量率和环境辐射累积剂量,采用低本底α/β探测装置测定监测区域水源水总α和总β辐射剂量,食品样品放射性核素采用γ能谱仪测定。结果监测区域居民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928 mSv;原野γ外照射剂量率为(98.32±21.08)nGy/h;环境辐射年累积剂量为(1.040±0.044)mSv。原野γ外照射剂量率和环境辐射累积剂量均有季节性差异。20 km范围内监测区域环境γ外照射剂量率和环境辐射累积剂量与10 km和30 km范围的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食品样品放射性核素检出值均远小于国家标准,水源水样品总放射性指标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结论三门核电站宁海毗邻区域放射性本底在正常水平范围内,环境放射性本底有季节性差异。本次调查为三门核电站运行前宁海毗邻区域放射性本底建立了基线数据,~(90)Sr、~(137)Cs、~(131)I等人工放射性核素是今后食品样品监测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自80年代,我国开始发展核电,但至今普通公众对核电的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一方面,在接受核电的同时,对其存有一定的恐惧心理,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核技术相关知识,对核电的发展持无所谓的态度。为了让公众对核电情况能够全面了解,健康教育在核电公众信息工作中的应用有其重要的作用。1 背景我国的核电起步于70年代,自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秦山300MW核电站于1991年首次并网发电以来,相继还有大亚湾两座900MW核电站也在运行。“九五”期间我国还决定了秦山二期、三期、广东岭澳、连云港等四座核电站共八台机组的建设。全世界,截止199…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岭澳核电站运营后大亚湾核电基地6台机组气态流出物排放对周围陆地环境辐射水平的影响。方法 利用热释光剂量计(TLD)监测广东大亚湾核电基地外围环境辐射水平,在大亚湾核电周围陆地环境布设25个TLD监测点,每3个月左右回收热释光剂量计并测量,长期观测核电周围环境辐射水平变化。结果 2011—2020年大亚湾核电基地外围环境用热释光剂量计测量得到的γ辐射剂量率年均值范围为76.7~207.1 nGy/h、均值为(123.3 ± 5.7) nGy/h,年均值变化相对偏差范围为2%~12%,TLD监测结果、剂量率瞬时测量结果与20世纪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调查结果、核电运营前的本底水平一致。结论 不同TLD监测点环境天然辐射水平差异较大,核电站周围50 km范围内的总体环境γ辐射水平没有变化,核电运行气态流出物的释放未对外围环境辐射水平产生累积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秦山核电站运行11 a后是否对周围环境和人群健康产生影响。方法 通过现场监测和采样分析取得核电站周围20 km范围内环境及其样品的放射性水平;通过回顾性辐射流行病学调查取得核电站周围20 km范围内居民健康状况资料。结果 秦山核电站运行11 a后,当地环境及其主要食品样品中的放射性水平属正常本底,居民受天然电离辐射外照射所致剂量为1.15 mSv,经由膳食摄入90Sr、137Cs所致居民全身年有效剂量为0.75 μSv;运行前后该地区人口前五位死因均为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在死因顺位上略有差异。结论 秦山核电站运行11 a所释放的放射性物质未对周围环境放射性水平和人群健康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三门核电站宁海区域居民对核电的认知和态度,为采取相应干预和宣传措施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按照容量比例概率抽样法,选取宁海县三门湾区域距离三门核电站30 km范围内7个乡镇的年龄在18~65周岁的常住居民进行入户调查。结果 调查对象中辐射知识知晓率为34.76%,核电知识知晓率为14.29%,意见代表人群的知晓率高于一般人群;认为核电站安全的占26.87%,支持在本辖区建设核电站的占17.82%;74.83%的被调查对象想了解核电相关信息。结论 宁海县三门湾经济区域居民辐射和核电知识知晓率较低,对核电站建设的正向态度低,需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目标人群辐射核电认知方面的宣传。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三门核电站区域宁波市居民对一般辐射和核电知识的认知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按容量比例的概率抽取三门核电站毗邻30 km范围区域18~65岁居民1 520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对象对一般辐射知识知晓率为32.30%,核电知识知晓率为12.89%。支持在居住或工作区域建造核电站的占20.13%。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和离核电站距离是影响居民核电认知情况及核能发展态度的重要因素。结论三门核电站毗邻区域宁波居民对核辐射相关知识和核电站建造接受程度普遍不高,需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4.
全球大气层核试停止后,大气中的人工放射性核素浓度逐年降低,但是世界各国日益增加的核动力设施偶尔也会发生核事故污染环境,危害居民的健康.随着深圳市的经济发展,放射性同位素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核电站的兴建和运行,为了保护居民的健康,有必要进行长期不间断的监测,了解和掌握大气中的放射性水平及其动态变化情况.因此我们在1993-2005年对深圳地区大气沉降物放射性水平进行了系统的监测.  相似文献   

15.
正田湾核电站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田湾,是国内目前运行的3个核电站之一,2台百万千瓦机组已于2007年投入商运,核技术利用单位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该项目的顺利实施为持续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和核电事业的高效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大大增加了核辐射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周边地区和境外的反应堆事故(如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引发核辐射突发事件,连云港口岸应对  相似文献   

16.
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4号机组发生了世界核电史上最严重的核电站事故。事故释放的放射性物之多,波及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瑞典首先发现了放射性污染,并且各个有关组织很快地采取了行动,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时间序列ARIMA模型在环境放射性水平方面的应用,建立环境放射性水平的预测模型,并证明模型的适用性。方法利用1992-2005年秦山核电站外围环境放射性监测资料,采用SPSS 11.5软件拟合ARIMA模型。结果建立了秦山核电基地外围5 km范围的γ辐射剂量率ARIMA(1,2,O)、沉降物总βARIMA(2,2,0)、大气3H浓度ARIMA(1,1,0)模型,表明预测值和实际值基本一致。结论时间序列ARIMA模型可用于核电站环境放射性水平的动态分析和预测,为核电站外围环境影响评价和核事故放射性污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我国核电事业的发展,核电站的运行对其周围居民健康状况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该文对我国在运行的浙江泰山、广东大亚湾和江苏田湾核电站周围居民在核电站运行前后的健康状况(包括居民核电认知、核焦虑状况、居民期望寿命、死因分析、恶性肿瘤发病及死亡情况、儿童健康状况和新生儿出生缺陷等)进行综述.结果认为目前我国各核电站的正常运行没有对周围人群的健康带来不利影响,未发现异常的疾病流行及变动.同时提出在我国核电事业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建立健全健康监测网络,获得核电站从选址至退役多个时期周围人群健康水平基础性国情资料,是做好核事故医学应急准备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三门核电站周围居民对核电知识的认知水平,探讨影响因素和居民核电知识需求情况。方法采用入户问卷调查的方法,按居住地距离核电站的远近将调查对象分成6层,每层选择一定数量的普通居民和代表人士进行调查。结果在1 500名调查对象中,辐射知识知晓率为34.40%,认为核电站安全的占51.60%,支持当地建核电站的占31.93%。有79.80%的人认为很少或不能了解核电站相关知识,有71.27%的人有了解核电站相关知识的需求。不同性别、文化程度和年人均收入的居民对当地建设核电站的态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查对象普遍关心核电站对健康和环境的影响,对核电和辐射知识认知水平较低,应加强相应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以利于核电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核电站的环境辐射防护与监测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我国的环境保护部门及公共卫生部门都十分重视核电站周围的环境电离辐射监测,对已运行核电站的周围地区的有关部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新开发利用核电地区的相关监测部门借鉴参考,以更准确有效地开展核电环境电离辐射监测。本文就我国核电站的环境辐射防护与环境监测概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