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例40岁男性患者,因发作性胸痛3年,加重6h入院。入院诊断为:冠心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PCI+支架置入术后。入院后急行冠状动脉造影+PCI术,并给予抗血小板、抗凝、调脂、稳定斑块、改善心肌缺血等治疗。考虑到辛伐他汀可能与氯吡格雷存在代谢酶竞争,从而导致氯吡格雷抗栓效果不充分,临床药师建议将辛伐他汀调整为经CYP2C9代谢的氟伐他汀,或极少经CYP2C19代谢的瑞舒伐他汀;同时,对患者服用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可能引起的胃肠道不适或出血症状,以及他汀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并分析患者PCI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原因是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不充分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并据此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督促患者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伊马替尼是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一线药物,它在体内经多种CYP450酶广泛代谢,由此导致的显著个体差异以及药物相互作用,对临床治疗带来影响。从伊马替尼的代谢途径、主要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和药物相互作用影响进行综述,为进一步了解体内处置过程以及临床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促进伊马替尼的临床安全、有效用药。  相似文献   

3.
伊马替尼是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一线药物,它在体内经多种CYP450代谢酶和转运体作用,临床多种合用药物可能通过不同的相互作用机制改变其在体内的过程,甚至引起显著的临床意义。本文综述并探讨了不同种类药物对伊马替尼药代动力学的影响,促进伊马替尼的临床安全、有效用药。  相似文献   

4.
他汀类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3-羟-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之间存在药动学差异,使它们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的机制及程度不同。主要经细胞色素P450(CYP)3A4酶代谢的洛伐他汀、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西立伐他汀的药物相互作用多见,其中,西立伐他汀因其致命性横纹肌溶解已被迫退出世界市场。经CYP2C9酶代谢的氟伐他汀、罗舒伐他汀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时,肌病发生率很低。而不通过CYP系统代谢的普伐他汀耐受性好,肌病及肝功能异常者罕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早期干预对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组)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分别测定治疗前后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浓度,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测定值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治疗后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测定值分别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通过抗炎等机制对防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及稳定斑块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单一使用他汀类药物,肌病发生率通常低于0.04%,横纹肌溶解症发生率更低[1]。有报道显示使用他汀类药物处方的550万患者中,有近19%的个体同时伴用一种警告可产生药物相互作用的药物[2],这显然与他汀类药物代谢、转运过程有很大关系。他汀类药物中,辛伐他汀及阿托伐他汀通过CYP3A4代谢及生物转化,氟伐他汀主要通过CYP2C9代谢,只有约10%的瑞舒伐他汀也经过CYP2C9代谢,故认为相对于其他他汀类药物,由  相似文献   

7.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和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ALL),是由Bcr-Abl癌基因引起的.伊马替尼能抑制Bcr-Abl蛋白酪氨酸激酶活性,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慢性期CML的药物,但由于其耐药点突变,使加速期或急变期CML和Ph ALL患者常常复发.尼罗替尼是第2代Bcr-Abl激酶抑制剂,效果比伊马替尼强20倍,对伊马替尼耐药和不能耐受的患者(T3151除外)有广泛的活性.Ⅰ/Ⅱ期临床试验表明,尼罗替尼对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能耐受的CML患者仍能获得血液学和细胞遗传学的缓解.现对尼罗替尼的药理作用、药动学、药物相互作用、安全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杭州地区调脂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发现潜在的用药风险。方法对中国药学会《医院处方分析》项目杭州地区的数据进行数据挖掘,使用Microsoft Visual FoxPro 9.0 SP2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应用调脂药的男性患者数是女性患者数的1.40倍。40岁以下接受调脂药治疗的患者达3.81%,60岁以上老年患者占70.18%。在相互作用方面,氟伐他汀与5种CYP2C9抑制剂和9种CYP2C9底物合用的处方总量占氟伐他汀处方总量的11.7%。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和洛伐他汀与CYP3A4抑制剂(n=10)和CYP3A4底物(n=23)合用的处方总量占这3种他汀处方总量的51.7%,有潜在的相互作用的风险。调脂药物在心内科应用最广。他汀类药物在神经内科和内分泌科也有较多应用。在各类调脂药物中,他汀类药物占80.0%,苯氧酸类13.4%,烟酸类4.8%,抗氧化剂0.35%,多烯脂肪酸类0.30%。他汀类中阿托伐他汀钙、辛伐他汀、普伐他汀和氟伐他汀的处方量份额分别为50.6%、27.3%、10.9%和11.1%。结论临床已开始重视强化降脂治疗,他汀类的非降脂作用使得该类药物临床应用越来越广。老年患者往往患多种疾病,接受多重药物治疗,因此要充分重视调脂药与其他药理和治疗类别药物的相互作用。注意潜在相互作用带来的安全性改变,有必要做好用药教育和疗程中的药物治疗监测。  相似文献   

9.
陈晨  李霞  董艳  王永静 《药学研究》2022,41(10):686-689
目的 为伊马替尼与伏立康唑的联合用药提供药物用量调整思路。方法 对临床药师全程参与的1例费城染色体阳性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分析。该患者在伊马替尼治疗期间合并真菌感染,临床药师从药物的代谢特点、安全性等方面考虑,建议采用伏立康唑联合伊马替尼治疗,但需对伊马替尼进行剂量调整;结合患者病情将伊马替尼调整至每天0.2 g,后增加至每天0.3 g,并对伊马替尼进行血药浓度测定;联合用药期间评估和监测治疗过程中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医师采纳了临床药师的建议。采用伏立康唑联合伊马替尼联合用药期间,患者的感染得到了良好控制。伊马替尼血药浓度显示1 372.08 ng·mL-1,监测患者肝功能、血常规等正常,病情平稳。结论 临床药师参与了该患者的治疗过程,为其制订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伊马替尼与伏立康唑的联合用药提供药物用量调整思路。  相似文献   

10.
伊马替尼联合化疗治疗Ph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联合化疗治疗ph /bcr-abl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的疗效。方法ph ALL患者12例,应用VDCP或VDCLP方案联合伊马替尼诱导治疗,完全缓解后伊马替尼与化疗交替进行巩固及强化治疗。结果12例ph ALL完全缓解(CR)9例。总CR率75%。无治疗相关死亡。9例CR患者化疗与伊马替尼交替进行巩固及强化治疗,中位缓解期11(7~19)个月。结论伊马替尼联合化疗治疗Ph ALL,CR率较常规化疗诱导治疗明显提高。化疗与伊马替尼交替进行巩固治疗,中位缓解时间及生存时间也较单用化疗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联合化疗治疗ph+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0例的疗效。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1年03月期间,我院诊治的ph+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0例,应用伊马替尼联合VDCP(长春新碱、柔红霉素、环磷酰胺、强的松)或VDCLP(长春新碱、柔红霉素、环磷酰胺、左旋门冬酰胺酶、强的松)化疗方案进行治疗,等症状完全缓解后,还要伊马替尼与化疗交替进行,已达到巩固和强化治疗的效果。结果伊马替尼联合化疗治疗后,20例ph+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完全缓解(CR)14例;部分缓解(PR)4例;未缓解2例。20例ph+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经过伊马替尼联合化疗治疗过程中,其中3例出现骨髓抑制,4例不同程度地出现感染,对症治疗后,所有不良反应都可以缓解,并且没有出现严重性出血,更无死亡。结论伊马替尼联合化疗的治疗方法,对20例ph+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治疗,完全缓解率明显提高,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2.
王恒湘 《中国新药杂志》2012,(17):2035-2037
慢性期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接受伊马替尼一线治疗后,虽然大部分患者可显著获益,但仍有相当比例的患者不能获得满意疗效。如果患者未获得满意疗效,则依然存在疾病进展风险。因此,对于伊马替尼治疗失败或疗效欠佳的患者,需要考虑转换其他替代治疗,以得到最大获益。研究显示伊马替尼治疗失败的患者换用第2代TKI——尼洛替尼治疗获益显著。本文综述了伊马替尼治疗失败的患者换用尼洛替尼后的疗效并对换用时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替罗非班联合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行性进行探讨,评价其临床治疗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在我院2014年~2015年收治的12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抽取78例符合本次研究条件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本次所纳入的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泵入替罗非班+20 mg瑞士伐他汀治疗;对照组泵入替罗非班+10 mg瑞舒伐他汀,两组患者均连续接受为期12个月的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后TG、TC、LDC等指标水平作以比较,观察随访14个月后患者再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TG、TC、LDC含量均有所降低,观察组降低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血管事件再发发生率为15.4%明显低于对照组30.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联合大剂量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确切,显著降低患者血清中G、TC、LDC含量,患者再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临床应用安全可靠,效果肯定,可以作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规疗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伊马替尼与烯丙基氨基格尔德霉素(17-AAG)联合应用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评价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及联合用药的合理性。方法:用同一剂量组,两种用药方案分别单次给药,用药方案:伊马替尼40 mg.kg-1,伊马替尼40 mg.kg-1加17-AAG15 mg.kg-1。测定大鼠灌胃给药后伊马替尼的血药浓度,采用HPLC法测定大鼠血药浓度,用3p87软件估算药动学参数,SPSS软件进行参数比较。结果:大鼠灌胃给药后伊马替尼的药动学规律可用一室模型来描述。伊马替尼单用及伊马替尼与17-AAG联用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1/2、Cmax、tmax、AUC经t检验,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伊马替尼与17-AAG联合应用后其药动学特征发生改变,两组分有药动学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ph+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伊马替尼联合化疗方法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18例ph+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均应用伊马替尼联合化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8例患者,完全缓解12例,占66.7%,部分缓解4例,占22.2%,未缓解2例,占11.1%,治疗总有效率为88.9%。结论 ph+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伊马替尼联合化疗方法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杭州地区调脂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发现潜在的用药风险。方法 对中国药学会《医院处方分析》项目杭州地区的数据进行数据挖掘,使用Microsoft Visual FoxPro 9.0 SP2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应用调脂药的男性患者数是女性患者数的1.40倍。40岁以下接受调脂药治疗的患者达3.81%,60岁以上老年患者占70.18%。在相互作用方面,氟伐他汀与5种CYP2C9抑制剂和9种CYP2C9底物合用的处方总量占氟伐他汀处方总量的11.7%。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和洛伐他汀与CYP3A4抑制剂(n=10)和CYP3A4底物(n=23)合用的处方总量占这3种他汀处方总量的51.7%,有潜在的相互作用的风险。调脂药物在心内科应用最广。他汀类药物在神经内科和内分泌科也有较多应用。在各类调脂药物中,他汀类药物占80.0%,苯氧酸类13.4%,烟酸类4.8%,抗氧化剂0.35%,多烯脂肪酸类0.30%。他汀类中阿托伐他汀钙、辛伐他汀、普伐他汀和氟伐他汀的处方量份额分别为50.6%、27.3%、10.9%和11.1%。结论 临床已开始重视强化降脂治疗,他汀类的非降脂作用使得该类药物临床应用越来越广。老年患者往往患多种疾病,接受多重药物治疗,因此要充分重视调脂药与其他药理和治疗类别药物的相互作用。注意潜在相互作用带来的安全性改变,有必要做好用药教育和疗程中的药物治疗监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研究阿托伐他汀联合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53例条件相似患者,给予患者阿托伐他汀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设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了解,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为96.22%,对照组为79.24%,组间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血管再通事件、左心功能受损事件的发生率对比,差异均较大(P均<0.05);组间患者胃肠不适、头痛、肌痛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王建萍 《首都医药》2011,(18):27-28
目的探讨提高对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变为首发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免疫表型和临床特点认识的措施。方法对患者进行骨髓形态学、免疫学和细胞遗传学检查,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该患者经常规化疗未获缓解,建议口服格列卫治疗,因经济条件拒绝。结论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变为首发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比较少见,伊马替尼能够使部分慢性粒细胞急变,使Philadelphia染色体阳性的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取得完全血液学缓解和细胞遗传学缓解。但目前伊马替尼仍较昂贵,限制了其在临床上广泛及长期的应用,若联合化疗方案,可能减少伊马替尼用量,并延长缓解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及研究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功能指标的影响程度。方法将54例本院于2014年2月至2015年6月期间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27例患者。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急性心肌梗死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进行口服治疗,然后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EGF、ET-1及s ICAM-1等血管功能指标血清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EGF、ET-1及s ICAM-1血清表达水平比较,P均>0.05,而治疗后2周与4周时两组三个指标的血清表达水平存在一定差异,P均<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功能指标的影响较为积极,为患者循环状态的改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医药科学》2017,(2):47-49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治疗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12月在医院治疗的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组与阿托伐他汀组各30例。瑞舒伐他汀组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阿托伐他汀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治疗前后血脂水平、LVEF及hs-CRP。结果随访6个月,瑞舒伐他汀组1例发生复发性心绞痛,2例血运重建;阿托伐他汀组2例发生复发性心绞痛,4例血运重建。治疗后两组TC、TG、HDL-C、LDL-C、LVEF、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瑞舒伐他汀组TC及hs-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进行调节血脂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能降低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