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慢性疲劳综合征一般预后良好。随着治疗和时间的延迟,17%~64%的患者症状有改善,不到10%的患者可完全恢复,10%~20%患者病情加重。老年人、症状严重的或伴有其他心理疾病的预后较差。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4-01/2005-03与慢性疲劳综合征病理生理学、病因学、治疗相关文献,检索词“chronicfatiguesyndrome/pathophysiology/etiology/treatment”,并限定文献语种为英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从资料中选取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病因、病理生理、诊断评价、治疗等密切相关的文献。纳入标准:①以慢性疲劳综合征为研究主题。②涉及病因、病理生理、诊断评价、治疗方面的文献。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和个案报道及无对照组的文献。资料提炼:共收集到52篇关于慢性疲劳综合征实验、个案报道、Meta分析的文章,13篇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39篇中27篇是重复研究,12篇为个案报道。资料综合:慢性疲劳综合征诊断主要依据症状和功能损害。其病因是多方面的,病理机制是复杂的。有的有家族倾向。虽然它与某些精神类疾病有明显的症状交叉,但与之根本不同。其治疗主要对症综合治疗,包括药物、行为、认知和锻炼等。慢性疲劳综合征是多因素诱发、加重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使患者有患病倾向。结论:目前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以1994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重新修订定义为标准。诊断主要依据症状和功能损害。其病因是多方面的,病理机制也是复杂的。治疗主要对症综合治疗,包括药物、行为、认知和锻炼等。评价和治疗尚无确定的方案,应重视患者的个体差异。研究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如探讨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客观诊断指标,病因和病理机制以及有效的治疗方案等。  相似文献   

2.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特征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是一组以疲劳为主的综合症候群,大多数给不出确切的病理解剖学诊断。研究CFS以利于临床医生对本疾病足够重视,以便正确诊断,早期干预,促进CFS患早日康复。资料来源:以“慢性疲劳综合征”为主题词全面检索美国国家图书馆医学在线(Medline)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获取CFS的全部资料和信息。资料选择:对获取的资料以“intitle”、“2000/2004”加以限制,筛选出近5年的主题献,并对重点献的主要参考献进行手工检索追踪相关全。献包括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资料提炼:37篇关于CFS的献,29篇符合标准,排除的8篇献是重复的同一研究,对剩余的29篇关于CFS主题献全中的相关信息进行分类综合研究。资料综合:CFS主要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疲劳和躯体疼痛、失眠、情绪抑郁和免疫功能异常。临床检查多无明显器质性改变。就其病因主要有两种学说:生物感染和由感染直接介导的免疫功能失调,另外,可能与神经内分泌紊乱、营养物缺乏、过度劳累、心理等因素相关。CFS与纤维肌痛综合征、肌纤维疼痛综合征、抑郁症等部分交叉和重叠。CFS的治疗方法很多,如药物治疗、营养支持、行为认知疗法和有氧运动疗法等,但都是非特异性的。结论:研究表明应该针对不同的患病个体采取个性化或是综合性疗法,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疗效。  相似文献   

3.
慢性疲劳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疲劳综合征 (chronic fatigue syndrom e,CFS)是一组以无力、疲劳、睡眠质量差、认知功能下降及一些躯体症状 ,如反复咽痒、肌肉痛、头痛、关节痛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1 ]。1994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防御中心明确了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使该病病因、病理及治疗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更精确更深入的阶段 ,本文对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历史的回顾及诊断标准的建立在 19世纪中期 ,首先由美国神经病学家 Charles Beard描述 ,其症状与现在定义的 CFS相似 ,并命名为神经衰弱。 2 0世纪初 ,放弃慢性疲劳综合征诊断 ,而称为流行性神经…  相似文献   

4.
目的: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fatiguesyndrome,CFS)是一组以疲劳为主的综合症候群,大多数给不出确切的病理解剖学诊断。研究CFS以利于临床医生对本疾病足够重视,以便正确诊断,早期干预,促进CFS患者早日康复。资料来源:以“慢性疲劳综合征”为主题词全面检索美国国家图书馆医学在线(Medline)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获取CFS的全部资料和信息。资料选择:对获取的资料以“intitle”、“2000/2004”加以限制,筛选出近5年的主题文献,并对重点文献的主要参考文献进行手工检索追踪相关全文。文献包括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资料提炼:37篇关于CFS的文献,29篇符合标准,排除的8篇文献是重复的同一研究,对剩余的29篇关于CFS主题文献全文中的相关信息进行分类综合研究。资料综合:CFS主要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疲劳和躯体疼痛、失眠、情绪抑郁和免疫功能异常。临床检查多无明显器质性改变。就其病因主要有两种学说:生物感染和由感染直接介导的免疫功能失调,另外,可能与神经内分泌紊乱、营养物缺乏、过度劳累、心理等因素相关。CFS与纤维肌痛综合征、肌纤维疼痛综合征、抑郁症等部分交叉和重叠。CFS的治疗方法很多,如药物治疗、营养支持、行为认知疗法和有氧运动疗法等,但都是非特异性的。结论:研究表明应该针对不同的患病  相似文献   

5.
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所致慢性下腰痛的临床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滕跃  白跃宏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0):140-142
目的:综合分析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所致慢性腰痛的临床诊断方法。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2000-06/2005-07有关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所致慢性腰痛临床诊断方面的文献,检索词“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慢性腰痛,诊断”,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同时应用计算机检索Ovid 2000-06/2005-07有关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所致慢性腰痛临床诊断方面的文献,检索词“chronic,low back pain,compartment syndrome,diagnosis”,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 资料选择:对检索到的有关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所致慢性腰痛临床诊断方面的有关信息进行整理,选取针对性强的文章。同一领域的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权威杂志的文章。 资料提炼:共检索到36篇相关文献,其中26篇文章符合要求,排除10篇,其中4篇系重复同一研究。 资料综合:目前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所致慢性下腰痛的临床诊断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临床症状与体征。②实验室检查:均属非特异性。③影像学检查。④超声多普勒检查。⑤骨筋膜间隔内压测量。⑥近红外线分光镜检查。⑦骨骼肌组织病理和超微结构的变化。⑧其他:如肌电图检查、骨密度测定等,但均为非特异性。 结论:目前临床症状与体征检查和骨筋膜间隔内压测定是诊断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所致慢性腰痛的主要标准,同时,一些无创性、无痛性检查如近红外线分光镜等已运用于诊断,但应用仍有限,而且现在依然缺乏有助诊断的实验室检查指标,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何跃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0):121-123
目的:综述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神经病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及治疗策略的研究现状。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2000-01/2005-09与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神经病临床、诊断、治疗进展相关的文章,检索词“CIDP,diagnosis,treatment”,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手工及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2000-01/2005-09相关文章,限定文章语种为中文,检索词“周围神经病”。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与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神经病临床研究及治疗进展的相关文献,排除个案报道。 资料提炼:共收集到42篇相关文章,并选取其中25篇,排除了17篇重复的文献。资料综合:25篇文章中有10篇针对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神经病的I临床特征,7篇文献关于诊断方法,9篇关于治疗进展。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神经病可分为经典的和非典型,非典型包括获得性肢体远端对称性脱髓鞘性神经病、多灶性运动神经病和多灶性获得性脱髓鞘性感觉运动性神经病等。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治疗是静脉内免疫球蛋白,血浆交换,皮质类固醇,这3种主要疗法之间的疗效无差异,选择哪种方法主要根据费用和副作用。康复治疗强调应在疾病早期即进行。 结论: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神经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或慢性复发性神经病。非典型和经典的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神经病有不同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因此,充分认识疾病及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食物不耐受在慢性疲劳综合征发病机制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对56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进行食物不耐受检测,把三种以上食物不耐受患者随机分为饮食调整治疗组和对照组,应用疲劳量表、疲劳评定量表于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各评价1次。结果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食物不耐受阳性率92.9%,50%患者具有三种以上食物不耐受;对饮食调整治疗组患者进行饮食调整后,症状改善明显(P<0.05)。结论食物不耐受可能是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致病因素之一,饮食调整对慢性疲劳综合征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8.
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简称CFS)是以慢性或反复发作的疲乏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症候群,常见的伴随症状有低热、头痛、睡眠紊乱及抑郁、健忘等多种躯体及精神神经症状.该病1988年由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正式命名[1].近年来CFS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心健康,生活和工作质量,因此世界各国都重视对此病的研究,但由于现代医学对CFS的病理机制尚不明确,临床上缺乏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法,而近年来针灸疗法在治疗CFS方面报道较多,现将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生存质量(QOL)和疲劳特征及中医推拿的干预效应。方法:将30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作为治疗组,给予推拿治疗。手法以一指禅推法、滚法和按揉法为主;部位以督脉、膀胱经、胃经为主,主穴取风府、腰阳关、心俞、脾俞、肝俞、合谷、太溪;隔日治疗1次,共治疗10次。3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借助SF-36健康调查问卷(SF-36)和MFI-20多维疲劳问卷测量工具评估两组对象的QOL和疲劳特征,并观察推拿治疗前、后治疗组患者相应量表的积分变化。结果: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SF-36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等八个维度积分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MFI-20总体疲劳、生理疲劳、活动减少、兴趣减少和精神疲劳等五个维度积分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10次推拿治疗后,治疗组SF-36八个维度上积分都表现为升高的趋势,除生理职能和身体疼痛外,其余六项因子前后差异配对比较都有显著性意义(P0.05)。MFI-20五个维度积分都表现为降低的趋势,前后差异配对比较皆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存在QOL下降和主观疲劳的特性;中医推拿可提高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QOL,调整疲劳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寻找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标志物,从分子水平上对慢性疲劳综合征进行诊断,运用运动实验的方法对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基因表达进行观察。 方法:实验于2005—07—10/08—10完成。①选择女性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5例,作为试验组;健康女性5名,自愿参加本实验,作为对照组。两组在功率自行车上进行运动,强度控制在其最大负荷的70%左右。②在负荷前后抽取血液,分离单核细胞并提取总RNA,反转录成cDNA,进行信号标记后与带有3800个寡核苷酸片断的芯片进行杂交。③采用了分类对比法,分层聚类法、基因功能分类对比法来寻找基因表达差异及对功能归属进行了分析。 结果:患者5例,健康者5名,均进人结果分析。①在负荷前后组内、组间的基因表达都有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问的运动敏感基因表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与染色质合成、核小体、囊泡、细胞骨架以及膜蛋白受体功能有关的基因上。②与离子转运和离子通道活性相关基因表达方面,两组间的基准值在运动前就有明显差异,而在运动过后其差异变得更大。③在运动前后对对照组的运动应答基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有29条基因表达存在差异。 结论:运动负荷与基因表达芯片相结合的方法在鉴定与慢性疲劳综合征相关基因的功能分类方面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