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住院治疗的儿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CSOM)在临床特征、并发症以及手术治疗等方面的异同.方法 对82例(102耳)住院治疗的CSOM患儿结合耳科检查、颞骨CT扫描、术中情况及病理检查进行临床分型,并就术前临床资料、病变范围、听骨损坏程度、手术方式等对各型中耳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本组102耳中,97耳行手术治疗(5例双耳病变患者仅行单耳手术),根据听骨链情况及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发现慢性化脓性中耳炎50耳,胆脂瘤中耳炎47耳.其中外耳道肉芽或胆脂瘤使鼓膜窥不清37耳,占36.3%.本组病例行乳突根治术29耳(29.9%),改良乳突根治术27耳(27.8%),鼓室成形术20耳(20.6%),乳突病变切除+鼓室成形术19耳(19.6%),改良乳突根治+面神经减压术2例(2.1%).结论 儿童CSOM中胆脂瘤型较多见.手术应以彻底清除病变为目标,然后才是重建听力.  相似文献   

2.
鼓室成形术(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三、鼓室成形术Ⅲ型伴改良乳突根治术 适用于病灶比较广泛的胆脂瘤性中耳炎和慢性中耳乳突炎,而采用联合进路鼓室成形术不易成功的.  相似文献   

3.
我科在开放式乳突手术(经典乳突根治术和伴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中应用双带蒂肌鼓膜瓣-骨粉-外耳道皮瓣填充乳突腔技术(缩腔技术)治疗胆脂瘤中耳炎68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咽鼓管功能的开放使中耳炎术后获得干耳。方法乳突根治术中清除咽鼓管鼓室口肉芽,扩开膜性封闭的鼓室口。结果观察本组资料86例随访2年均获干耳。结论慢性中耳炎患者术后咽鼓管功能的开放,便于引流,在药物作用下,使乳突腔易较快上皮化,获得干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一期听力重建鼓室成形术中外耳道后上壁软壁重建的临床应用.方法 2000年11月~2004年10月间对68例(72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进行乳突根治加一期听力重建鼓室成形术,其中34耳利用耳后肌骨膜瓣重建外耳道后上壁,完成"完壁"的鼓室成形术.将随访资料完整且手术成功的32耳和33耳开放式鼓室成形术的听力情况及外观形态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术后12个月纯音听力检查,外耳道后壁软壁重建组术前术后骨气导差缩短值<15dB、>15dB,分别为18、14耳,而开放式鼓室成形术组分别为21、12耳,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术后12个月以上定期检查结果显示,"后壁重建"组重建的外耳道后壁形态满意,无明显内陷或膨隆,无上皮样耵聍堆积.而"开放成形术"组13耳形成外耳道"窟窿"畸形,10耳乳突术腔上皮样耵聍堆积和需反复定期清理.结论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多数可行一期听力重建鼓室成形术.外耳道后上壁软壁重建一期鼓室成形术,外观形态满意,听力重建可靠;且结构功能重建符合生理,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6,6:372~374)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经外耳道入路上鼓室根治术(上鼓室切除术)联合上鼓室重建、鼓室成形术治疗中耳胆脂瘤和慢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随访完整的38例40耳临床资料,包括中耳胆脂瘤22耳、慢性活动期中耳炎18耳。采用外耳道入路上鼓室切开术清除病灶,通畅引流;以自体耳屏或耳甲腔软骨重建上鼓室。行单纯鼓膜成形术10耳,人工部分听骨赝复物(PORP)植入28耳,全听骨赝复物(TORP)植入2耳;显微镜手术27耳,全耳内镜手术13耳。术后随访0.5~3.5年,观察术腔愈合、听力改善及复发情况。结果 上鼓室自清洁内陷袋形成伴气导听力下降1耳,其余病例上鼓室、鼓膜和外耳道形态结构均恢复良好,随访未见复发。纯音测听:0.5、1、2、3 kHz频率区域的气骨导差(ABG)由术前(28.78±10.78)dB 缩小到术后(15.40±9.51)d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86, P<0.001);1、2、4 kHz高频骨导水平,术前(24.04±14.97)dB、术后(19.76±8.75)d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85,P>0.05),提示手术未造成高频骨导恶化。结论 外耳道入路上鼓室根治术,有利于清除局部病灶,改善引流,可避免不必要的乳突气房开放,联合上鼓室重建及鼓室成形术,可较好恢复鼓膜和外耳道的形态、结构,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可有效提高听力。耳内镜下操作有助于清除隐匿病灶,减少去骨。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应用慢性耳病量表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干、湿耳状态下行耳内镜鼓室成形术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估和疗效分析,探讨湿耳状态下行耳内镜下不同类型鼓室成形术的可行性。方法 前瞻性队列研究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2021年1月~2022年12月283例(283耳)接受耳内镜下鼓室成形术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16例、女性167例,年龄18~74岁。依据术前鼓室黏膜炎性状态分为湿耳组122例和干耳组161例。术前、术后3个月,采用慢性耳病量表对患者进行中耳炎症状、社会活动限制以及医疗负担等生活质量评估,并采用纯音测听检查评估听力。比较2组患者的鼓膜愈合率、听力改善情况以及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结果 (1) 2组患者的年龄、侧别、病程、术前气骨导差(ABG)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干耳组女性比例较高(64.6%,P=0.028)。(2)湿耳组与干耳组患者随访3个月的鼓膜愈合率均超过9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湿耳组与干耳组耳内镜下Ⅰ、Ⅱ、Ⅲ型鼓室成形术术后气导听力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P...  相似文献   

8.
2000年3月至2006年1月我科对7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和6例胆脂瘤型中耳炎病例实施开放式鼓室成形术(canal wall-down tympanoplasty,CWD),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鼓室成形术中上鼓室及乳突区病灶清除后的修复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鼓室成形术中骨皮质骨粉在上鼓室及乳突区病灶清除后修复处理中的应用.方法对58例行开放式鼓室成形术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中应用乳突骨皮质骨粉充填乳突术腔和上鼓室腔,保护暴露的脑膜,加用颞肌筋膜保护裸露的面神经和修复半规管瘘.用颞肌筋膜修复鼓膜并覆盖于充填乳突腔的骨粉表面.结果应用骨粉处理乳突术腔和上鼓室腔术后干耳较早,术后3个月干耳率达到93.1%(54/58),6个月达到98.3%(57/58),耳道宽畅平滑光整.保护脑膜和面神经的病例无面瘫和脑膜炎症状发生,半规管瘘修复患者术后眩晕症状短期内消失.结论骨皮质骨粉在上鼓室及乳突区病灶清除后的处理中是良好的充填及保护材料,有利于术后早期干耳.  相似文献   

10.
外耳道胆脂瘤为耳科常见病,治疗方法不当,可伤及鼓膜和外耳道,致鼓膜穿孔或外耳道狭窄.我科在耳内镜辅助下清除外耳道胆脂瘤62例(70耳),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2003年2月~ 2008年12月,我科诊治的外耳道胆脂瘤患者62例(70耳),其中男性25例、女性37例;左侧41耳、右侧29耳.男性3例、女性5例为双耳发病.均有耳内堵塞感及耳鸣史;其中42例有偏头痛、耳痛及外耳道臭味分泌物史;12例有耵聍取出史.对有慢性中耳炎史和疑有鼓室及邻近乳突胆脂瘤患者常规行颞骨薄层螺旋CT扫描,排除鼓室及乳突胆脂瘤.检查可见外耳道深部为白色或黄色团块堵塞,其表面被多层鳞片状物质包裹,质硬,痛(+).所有患者术后均行病理检查以确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耳源性颅内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3~2010年我科收治的21例耳源性颅内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病例包括脑脓肿9例、脑膜炎5例、静脉窦血栓性静脉炎4例、硬膜外脓肿3例,继发于胆脂瘤型中耳炎14例、骨疡型中耳炎3例、隐蔽性中耳炎2例、Modini畸形2例。21例均行耳部及头颅CT平扫检查,其中6例未发现颅内病变,经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后确诊。分别行单纯乳突根治术8例、乳突根治术+脑脓肿穿刺引流6例、乳突根治术+颅钻孔脑脓肿引流1例、乳突根治术+脑脓肿切除术1例、乳突根治术+静脉窦切开脓肿清除及血栓取出2例、外淋巴漏修补术2例。结果随访1~2年,1例死亡,其余20例治愈,其中19例干耳,1例术腔仍有少量分泌物。全部患者颅内并发症无复发。结论胆脂瘤型和骨疡型中耳炎仍是耳源性颅内并发症的最常见病因,应提倡对这两种危险性中耳炎早期进行手术治疗。临床高度怀疑颅内并发症,CT平扫阴性病例,需行MRI检查。乳突切除进路的显微微创手术有效,无需开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在伴有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时能否成功植入人工耳蜗的可能性.方法 对7例伴有双耳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的重度感音神经性聋行乳突根治术和肌瓣填充术,术中注重乳突盆状化、轮廓化和鼓室隐匿病变组织显微清除.分别以分期(6例)或同期(1例)完成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无感染发生,人工耳蜗功能良好.结论 彻底清除感染病变组织和分期植入人工耳蜗,是伴有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保障人工耳蜗植入成功的主要举措,可使同期手术取得初步成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鼓室成形术前改良平衡试验法检查咽鼓管功能对预测术后疗效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90例(194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术前用改良平衡试验法检查咽鼓管功能,并与术中探通比较,术后随访鼓膜生长情况及听力提高程度.结果 改良平衡试验法对咽鼓管功能的术前评估和术中探通接近,术前检查咽鼓管功能越差,术后鼓膜穿孔的比例越高,听力提高程度越低.结论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咽鼓管功能与鼓室成形术疗效关系密切,改良平衡试验法能在术前初步预测术中咽鼓管探通结果,进而判断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14.
显微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显微镜下采用鼓膜置管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并分析其手术适应证及并发症.方法 显微镜下采用鼓膜置管器械对2000年8月至2006年8月收治的45例(60耳)诊断明确且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行鼓膜置管术.结果 术后随访6~12个月,本组60耳中,治愈40耳(66.7%),好转15耳(25.0%),无效5耳,总有效率为91.7%.术后3~6个月取管36耳,6个月后取管16耳,自动脱管5耳,3耳引流管陷入鼓室.取管或脱管后2~3周鼓膜穿孔自行愈合.术后无一耳发生感染.结论 鼓膜置管术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切实有效的方法,应严格掌握其手术适应证并作综合治疗.(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8,8:364-365)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的临床特点和手术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18例(18耳)并发迷路瘘管的慢性中耳炎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有眩晕发作史10例(55.6%).在薄层水平+冠状位CT扫描的10例患者中,有9例(90%)术前诊断有瘘管.术前并发面瘫1例.所有患者均行开放式乳突根治术.术中均对瘘口处的病变组织进行清理,然后用筋膜覆盖瘘口,再填骨粉加固,筋膜外覆.结果除术前1例和术后1例因耳廓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感染致全聋外,其余16例术后骨导好转2例、下降3例、无明显变化11例.术后14例出现眩晕,随访3个月内,13例眩晕消失或改善,1例半年后好转.合并面瘫者,术后3个月恢复,无新增面瘫病例.结论 中耳炎乳突手术中应重视迷路瘘管存在的可能性,颞骨薄层水平+冠状位CT扫描在术前检查具有重要意义.术中及术后预防细菌感染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6.
慢性中耳炎变温试验眼震电图结果的分析和校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视频眼震电图检查的变温试验在慢性中耳炎患者外周前庭功能诊断中的正确应用。方法统计分析60例慢性中耳炎患者的变温性眼震电图表现,并将患耳冷热气诱发的眼震方向和强度以及计算机内置公式(用眼震相对数值计算)和校正公式(用眼震绝对数值计算)计算出的半规管兴奋性不对称比和优势偏向比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患耳或病变较重侧耳热气可诱发出正常方向眼震18例,反向眼震30例,未诱发出眼震12例;冷气可诱发出正常方向眼震57例,未诱发出眼震3例,无反向眼震者。患耳(有鼓膜穿孔)冷热气诱发眼震的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耳冷热气诱发眼震的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热气诱发出患耳反向眼震的患者中,应用眼震的绝对数值计算半规管兴奋性不对称比,而只将方向带入优势偏向比的计算,会得出基本符合患者双耳眼震强度和方向性的结果。结论变温性眼震电图在慢性中耳炎前庭功能的诊断中需要根据患者病史、体征和检查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在有反向眼震出现时要对计算公式进行校正,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0,10:82-84)  相似文献   

17.
粘连性中耳炎是各类中耳炎疾病中比较棘手的一类。由于中耳不张、鼓室内结构粘连等病变造成中耳结构活动障碍,致使听力下降,或者因内陷袋的形成导致反复感染或继发胆脂瘤,从而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很大影响,甚至可能会影响儿童患者语言能力的发育。目前对粘连性中耳炎的治疗策略没有达成共识,病情易反复,从而使患者长期遭受疾病困扰。本文主要围绕粘连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案的相关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幼儿耳部疾病情况,为制定幼儿人群听力损失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横断面现场调查法对句容市幼儿园在园幼儿进行耳部疾病的问卷调查及耳科检查。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共调查2.5~7岁幼儿9 348人,男性4 819人(51.56%)、女性4 528人(48.44%)。所调查幼儿的耳部疾病患病率为4.14%,各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男性(4.19%)与女性(4.08%)幼儿耳部疾病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患中耳炎242人,占耳部疾病患者的62.50%。Logistic多元回归结果显示,分泌性中耳炎、年龄、耵聍栓塞、急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遗传性家族史、早产及低体重、新生儿窒息均与耳部疾病相关。结论目前幼儿人群中,耳部疾病的患病率仍较高,定期体格检查的项目中宜包括耳鼻咽喉科内容,积极制定预防幼儿耳部疾病及听力损失的策略和方案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