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 膻中与心包络是两个不同的器官,两者有其各自的功能和部位,然而历代医家却将其混为一谈,以致现行教材仍沿用这个概念,如《中医基础理论》(正版):“心包络,简称心包,又可称为“膻中”。《简明中医辞典》:“膻中,指心包络”。这种说法无形中否认了膻中,故笔者谈谈个人的看法。一、膻中与心包在人体中的部位不同心包位于膈上,包裹于心,是心的外膜,络是膜上的血络(供给心的通道)故合称为心包络,心包作为心脏的外围组织,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又有“心主”之称,如《灵枢·邪客》:“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把心包称为“心主”,也见于《内经》其他篇中,如《灵枢·经水》:“心主外合于漳水,内属于心包。”《素  相似文献   

2.
心包、心包络、膻中是经络学中三个重要概念,和心有密切的联系,对三者各医家见解不尽一致。通过查阅有关文献,我们认为心包、心包络、膻中有同有异。同者,三者同居胸中,均为心之外卫;异者,三者生理功效及病证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3.
梳理"心主之脉"到"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心的概念由一而分为二的过程。"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一词出自《灵枢·经脉》,但在早期简帛《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并未出现此条经脉。老官山出土的"十二脉"称此循行轨迹为"心主之脉",此脉原为治心系疾病之脉,后为了实现3条手阴经配上焦两个脏器,古人沿袭老官山"十二脉"心主系心、手少阴入心的记载,提出了心主脉"包络心系"与"心不受邪""邪在心之包络"的理论,故心配少阴,而穴取心主之脉理所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心包"脏随之诞生,成为上焦第三脏,心主之脉亦易名为"手厥阴经"。  相似文献   

4.
拙作《膻中与心包絡是否有区别》一文,在本刊7卷4期发表之后,袁維森同志根据“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的記載,提出相反的意見,大意說;膻中又名心包絡,它們两者是一个器官的两个名詞,沒有什么区别。对这个問題,个人認为有再提出来討論的必要。《灵枢、胀論》說:“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心主为心包絡的别称。这里旣然說膻中是心主之宮城,則膻中与心包絡两者显然有内外之区別,决非一个器官的两个名詞,已經不待詮释了。为了进一步證实,試分别討論两者的形态、功能、證治如下: 1.膻中膻中的位置、形态和功能,《内經》的記載及张  相似文献   

5.
根据魏晋以前医籍的记载,分析了心主手厥阴之脉(或称“手心主脉”)与心包络脉的关系。指出心包络脉是手心主脉的“支脉”;用“手厥阴心包络经”的名称替代“心主手厥阴之脉”的名称,有以偏概全之误。  相似文献   

6.
柴瑞震  陈业兴 《河南中医》2014,34(2):197-198
通过对《黄帝内经》有关篇章中的记载考证,认为心包络是经典中固有的全称概念,心包络即包心之络脉,不是包心之外膜。心包是心包络的省称或简称。现代却以心包取代心包络使用,并误解中医"心包"为现代医学的心包。中医的心包已经演变为现代医学心包膜的简称,两个心包含义不同。  相似文献   

7.
膻中,始见于《灵枢·根结》:“厥阴……络于膻中”,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胸腔中央,狭义是指膻中穴,为心包所在处。前人喻为心主之宫城,故而得名,《灵枢·胀论》曰:“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膻中穴是任脉胸部腧穴,位于两乳之间,为心包络经之经气聚集之处,乃心包络之募穴,是任脉、足太阴、足少阴、手太阴、手少阴经的交会穴,又是宗气聚会之处,为气之会穴。具有理气活血通络、宽胸利膈、止咳平喘等作用。笔者常用此穴作主穴治疗一些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及其它疾患,临床上屡获佳效。  相似文献   

8.
"心包经"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建斌  王玲玲 《中国针灸》2001,21(3):165-166
"心包经"是目前对手厥阴经的通常提法,但是,在<灵枢@经脉>中却称为"心包络之脉",两者之间的差异是较大的.通过对有关文献记载的对比分析,我们认为"心包络"与"心包"是绝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从解剖实际来看,"心包络"可能是心脏表面的血管,而"心包"是心脏外面的包膜;从病理的角度来看,心血管疾病是心脏的最主要病变,而心包发生病变就相对少得多.因此,手厥阴经在体内联系的是"心包络"而不是"心包".  相似文献   

9.
《福建中医葯》第七卷第四期“膻中与心包絡是否有区别”一文,作者楊护生据《内經》中有关膻中与心包絡的記載,提出两个主要論点:①膻中和心包絡是两个不同的器官;②膻中相当于現在解剖学上的胸腔,心肺同居其中,故为心主之宫城,又主无形之宗气而司呼吸,为气之海。我認为,膻中是心包絡的另一名称,在器官上两者无分别;不过,在有些地方,膻中又是指两乳間的部位,但不相当于現代解剖学上的胸腔。茲略抒个人管見,与楊同志商榷。一、膻中和心包絡是一个器官的两个名詞。《素問·灵兰秘典論》說:“膻中者,臣使之官,  相似文献   

10.
雷文贵(贵州省遵义县干溪乡卫生院)同志:膻中、心包络皆为心之外围,和心有密切联系。《内经》对此二者的论述本有区别,然后人每多混淆。今略述如下,供参考。膻中,根据《灵枢·胀论》“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及《灵枢·海论》“膻中者,为气之海”可知,膻中  相似文献   

11.
12.
论述了病证关系,分析了“病”与“证”的内涵,认为疾病是决定证候的内在稳定的因素,而证候是疾病的外在综合表现。辨证论治以证候处方用药,会产生病证重合与分离两种情况,病证重合时疗效就肯定,而病证分离时则疗效就会远离预期目标,这就是辨证论治疗效重复性差的客观原因。为了提高病证的重合,避免病证的分离,应该重视方药与疾病的联系,不能只讲“方”与“证”的联系。笔者认为,方药对疾病的疗效是根本的,而方药对证候的疗效是附属的,疾病与疾病证候具有不同的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3.
小青龙汤为温阳宣肺、蠲痰涤饮之剂,凡见哮喘、咳嗽、痰、饱胀、喘息和四肢水肿等因"外感风寒,内有寒饮"所致者,均可辨证应用小青龙汤。临证应用时注意:①寒邪不必拘泥外感;②"三水"的变化要审清;③但见寒饮,有无表证均可用此方;④注意痰饮在临床上的变化;⑤临床见喘未必治喘,要临证辨别。用此方,要抓住以下临床指征:①面色:"三水"之面色--黧黑之色;②脉象:弦脉或浮紧;③舌象:舌苔多水滑;④痰涎:咳痰较爽,痰涎清稀,泡沫状。以上"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有效之后,应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生理、病理及治疗三个方面对冲任与男科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具体阐述了冲任为男性生殖的枢纽 ,冲任失调为男性病的病理机转 ,以及从冲任着手的治疗原则、用药特点 ,为男性病的研究提供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15.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书云:“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明目,开心,益智。”其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脾(胃)、肺、心经。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益气生津,宁心安神之功效。在《伤寒论》中,仲景应用人参共40次,入  相似文献   

16.
肠道菌群存在于肠道,多种微生物拮抗共生、动态平衡,一旦平衡破坏,可引起宿主发生多种疾病。脑-肠轴理论提出肠道菌群与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也有关系。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脑卒中等多种心脑血管病变的病理基础,与肠道菌群组成改变及功能失调之间可能存在一定联系。肠道菌群同黏膜免疫相互作用,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可能对AS形成有影响,短链脂肪酸可影响危险因素的出现,增加AS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可归属"胸痹""真心痛""血脉病""痰饮""中风"等范畴,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阳虚,可累及心、肝、脾、肾;气滞、寒凝、痰阻、血瘀为标。肠道菌群与宿主生理相关、病理相互影响,与中医学天人相应、整体观理念一致,与阴阳学说、脾胃有异曲同工之处。针刺防治AS着眼于整体调节,对肠道菌群也有调节作用,辨证取穴,从痰、瘀、毒论治,整体调节脏腑功能,通过对大脑、肠道菌群、骨髓的整体调节,可能是AS防治效应机制。针灸影响肠道菌群数量与结构,恢复宿主肠道内环境动态平衡,是AS防治重要着眼点。未来高通量测序、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为研究肠道菌群与针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提供了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17.
从“方药离合”看中医学的方药共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舟 《江苏中医药》2007,39(6):8-10
通过对历代方剂与本草的应用演变和发展过程的论述,揭示了中医方药共荣关系,并以黄柏、升麻等药为例,强调方药配伍运用是方药共荣的核心环节.随后,结合中医发展的现实环境,分析了坚持方药共荣的正确方向,对于防止重药轻方的错误倾向,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启迪现代研究思路,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药物针灸综合治疗闭合性和化脓性骨髓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年来采用药物和针灸并用治疗闭合性和化脓性骨髓炎 40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40例病案都来自于门诊。其中男性 30例 ,女性 1 0例 ,年龄最大的 63岁 ,最小的 8岁 ,平均35岁 ;病程最长 40年 ,最短 7个月 ,平均病期 5年。 40位病人都多次经X光拍片确诊 ,并多次接受过手术治疗。手术次数最多的达 6次 ,最少的也有 2次。除了 4例存有死骨者以外 ,其他 36人均在药物和针灸的综合治疗下痊愈。2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发展 ,采用全身与局部、内治与外治、中药与针灸相互协调、补充的辨证方法 ,以达到表去根除、…  相似文献   

19.
探析神阙穴与气及脏腑经络关系及现代医学对脐中的认识,介绍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20.
"益肾健脾,涤痰散结"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源于临床实践,又经过长期的临床与系列实验研究验证、深化,已广泛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高血压病、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临证治疗中。其代表方补肾抗衰片能够明显改善肾虚痰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胸痹心痛证候,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抗酪氨酸硝基化的作用,而活性氧自由基(ROS)和活性氮自由基(RNS)可能是"痰"的物质基础。补肾抗衰片的系列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脾虚生痰,痰瘀互结"是心脑血管病的病理基础,而"益肾健脾,涤痰散结"法具有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类疾病的作用,成为指导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一个重要应用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