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建立了两种免疫介导的不同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小鼠模型,并比较了这两种不同的模型之间的不同.结果:用两种方法都可以使小鼠的血小板暂时性的降低.结论:用多克隆抗体的方法可以使小鼠的血小板降低更明显,用大鼠血小板注射小鼠产生交叉反应性抗体的方法更能揭示人体内自身抗体的产生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妊娠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围生期治疗及母儿结局。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1年1月-2005年12月妊娠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一般资料。结果妊娠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患者38例,对13例血小板计数<50×109/L者在产前或术前输注浓缩血小板悬液治疗,余一般无需特殊处理。结论当血小板计数>50×109/L,一般无需特殊处理,血小板计数<50×109/L者输注浓缩血小板是治疗理想方法,减少产后及术中、术后出血,且血小板多在产后恢复,对母儿围生结局无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对产后出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72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172例中发生产后出血29例(16.86%),且出血量较血小板正常者明显增多,血小板计数与产后出血量呈负相关。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对产后出血有明显影响,产时以产科指征决定是否剖宫产,但宜适当放宽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妊娠期血小板减少对母婴的影响及相关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65例妊娠期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9.24%(58/65)属于轻度血小板减少(50-100×109/L),剖宫产和自然分娩两种方式出血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产后血小板多在一周内恢复正常.结论 妊娠期血小板减少母婴预后好,妊娠期血小板减少在妊娠期不需特殊治疗,除非伴有临床出血症状,妊娠期血小板减少产妇应以产科指征决定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5.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对产后出血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对产后出血的影响。方法:对1997 年1 月11 月在本院住院分娩的产妇中随机抽取了产后出血量超过150ml 的产妇175 例,按临产前血小板计数值分血小板减少组(血小板计数< 100 ×109/L,与血小板正常组(血小板计数≥100×109/L)两组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血小板减少组中产后出血明显增加(x2 = 4.72,P<0 .05) ;产科出血性疾病发生率显著增高(x2 =5 .63 ,P< 0 .025)。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对产后出血有明显影响,而且此症往往是产科出血性疾病的一种征象,应予以重视,加强动态监测,严重者应在临产前予以纠正,以确保母婴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围生期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1995年至2005年间106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病因及临床处理方法。结果106例患者中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PAT)40例(37.74%),子痫前期25例(23.58%),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13例(12.26%)。血小板减少出现最早孕周为20+3周,<28周出现25例(23.58%),>28周出现81例(76.42%)。阴道分娩25例,剖宫产81例。产后出血13例(12.26%)。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有多种病因,以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最多见,对血小板<50×109L或有明显出血倾向者,用糖皮质激素或(和)免疫球蛋白治疗;分娩前后使用血小板制剂,预防产时或产后出血。PAT一般不作特殊处理。  相似文献   

7.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围产期处理方法。方法 总结分析我院自 1995年~ 2 0 0 1年 7月间 5 7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处理经验。结果  5 7例血小板减少孕妇中 ,阴道分娩 4 0例 ,剖宫产 16例。产后出血 3例 ,产后出血率 5 3%。新生儿头皮皮下血肿 2例。胎儿宫内死亡 1例 ,围产期死亡率 1 8%。 4 5例新生儿中 18例血小板减少 ,发生率为 4 0 %。无孕产妇死亡。结论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时 ,如血小板 <5 0× 10 9/L ,应在术前输注单采血小板后行剖宫产 ;血小板计数 >5 0× 10 9/L的孕妇 ,如无产科指症 ,应以阴道分娩为主。  相似文献   

8.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而导致皮肤、粘膜或内脏出血的疾病 ,临床约占出血性疾病总数的30%。特发性者在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发病率最高 ,其次为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少见。现将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2例 ,报告如下 :例1女性患者 ,38岁 ,因皮肤粘膜有出血斑、头晕、发热、乏力3d ,于2001年10月21日入院。体检病人面色苍白 ,四肢皮肤有大小不等紫癜。体温37.8℃。实验室检查 :尿淡酱色 ,红细胞( +)。血红蛋白50g/L,红细胞1.4×1012/L…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妊娠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的产科处理,降低对母婴的损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1998年6月~2006年10月以来收治的20例妊娠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患者的诊断治疗及新生儿情况。结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患者除血小板计数异常低下、有出血倾向及凝血机制异常外产后出血量并没有明显增多。结论血小板<50×109/L,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有出血倾向或凝血机制异常给与血小板治疗,剖宫产终止妊娠为宜。血小板计数>50×109/L,无出血倾向、凝血机制正常者可不予输注血小板治疗,无产科因素,可经阴试产。  相似文献   

10.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43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小板内β-TG含量,结给血小板聚集功能及PAIgG测定,探讨这些指标与出血程度之间的关系。发现血小板聚集功能与血小板内β-TG含量之间存在相关,血小板内β-TG含量低者出血较明显;ITP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并非因PAIgG从空间上阻碍了致聚剂在血小板上的结合部位所致,而是与血小板贮存池缺陷有关。  相似文献   

11.
血小板减少是临床常见的以凝血功能障碍、出血为特点的疾病,妊娠时除妊娠生理原因,孕妇本身的各种内科合并症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外,许多妊娠并发症也能引起血小板减少[1].重度血小板减少可致产妇产后出血、胎死宫内及新生儿颅内出血等,对母婴有潜在危险.近年来,随着围产保健网不断完善,医疗护理水平的提高,对妊娠血小板减少的重视及积极处理,使妊娠血小板减少的孕产妇及围生儿结局有明显改善.现将我院2002~2003年间收治的54例妊娠血小板减少的围产期管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diopathicthrombocy topenicpurpura ,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减少的机制是由于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导致血液中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 ,使循环中血小板破坏增加。ITP是由血小板自身抗体所引起的综合征 ,为临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 ,其主要病理是血小板抗体的产生并吸附于血小板表面后加速血小板从循环中的清除 ,这些抗体作用的血小板膜靶抗原可多种多样 ,其中血小板膜上糖蛋白 (glycoprotein ,GP)Ⅱb/Ⅲa是一重要靶抗原 ,少数针对GPⅠb/ⅠX复合物。由于抗体直接作用于GPⅡb/Ⅲa、GPⅠb/ⅠX等 ,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1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尸检病例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光镜观察并复习文献.结果 本例患者临床表现为腹部症状和发热,后期出现神志不清,经过呈爆发性;血实验室检查发现血小板减少、贫血、肾功能损害、红细胞分布宽度和网织红细胞增加;尸检发现全身皮肤及右心房、室内膜弥漫性散在点状出血,全身多器官透明样血栓形成及出血,松果体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结论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少见疾病,病理学改变以弥漫性微循环透明样血栓形成为特征.早期易误诊、漏诊,若不及时有效治疗,病死率极高.  相似文献   

14.
27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及围生期处理。方法回顾分析1993年-2005年我院27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ITP),10例妊娠血小板减少症,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妊娠,1例药物所致血小板减少。治疗:给予糖皮质激素或免疫球蛋白治疗或输血小板。27例中剖宫产20例,阴道分娩7,产后出血2例,新生儿出现血小板减低3例。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应视不同的病因,血小板减少的轻重程度以及病程的缓急状况而采用不同的处理方。  相似文献   

15.
血小板减少是临床常见的以凝血功能障碍、出血为特点的疾病,妊娠时除妊娠生理原因,孕妇本身的各种内科合并症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外,许多妊娠并发症也能引起血小板减少,重度血小板减少可致产妇产后出血、胎死宫内及新生儿颅内出血等,对母婴存在潜在的危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制备急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动物模型。方法:采用洗涤小鼠血小板免疫家兔获得抗小鼠血小板血清(APS);将74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10只)、APS组(32只)、正常家兔血清(NRS)组(32只)。对照组经尾静脉注射灭菌生理盐水100ul,APS组经尾静脉注射1:4浓度抗小鼠血小板血清APS100ul,NRS组经尾静脉注射正常家兔血清100ul。每组均于注射前和注射后第3、6、12小时取小鼠尾静脉血,进行血小板。白细胞及红细胞计数,并测定每个时间点断尾出血时间。结果:APS组外周血象显示各时间点血小板计数进行性减少,出血时间进行性延长,第3、6、12小时所测血小板计数值与NRS组及对照组比较亦差异显著(p〈0.01),而红细胞和白细胞计数无显著变化(p〉0.05)。NRS组、对照组各时间点及组间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均无显著差异。结论:用免疫血清法制备急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模型方法可行,可靠,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purpura,ITP)是因免疫机制使血小板破坏增多而致的临床常见出血性疾病,又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本文以血小板膜表面纤维蛋白原受体(FIB-R)、P-选择素(CD62P)的表达反映血小板的活化状态,分析比较血小板数量与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关系,探讨血小板活化状态的改变在ITP病理生理机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妊娠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及治疗方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妊娠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GITP)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以提高这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采集了44例GITP患者的诊断治疗经过及相关临床和实验室资料,以同期住院的148例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T),18例妊娠高血压病相关的血小板减少(GHT)以及同一年龄段的42例女性非妊娠ITP患者为对照,进行对比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结果 与GT组患者相比,GITP患者发病较早,临床出血倾向较重,初发血小板和病程中最低血小板计数均明显低于前者.GITP组患者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AIgG)阳性率高于GT和GHT组.GITP组剖宫产率高于GT组,与GHT组相当.3组患者术中和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及新生儿Apgar评分异常的比例无显著性差异.GITP组新生儿体重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不显著,而GHT组新生儿体重明显低于GT组.GITP组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高于其它两组,但差别无统计学意叉.GT和GHT孕妇分娩后,血小板数目多可恢复正常.GITP组分娩后也有改善,但血小板变化不如其他两组显著,常需要进一步治疗.和单纯ITP患者相比,GITP患者病情较轻,对糖皮质激素的反应率差别不大.结论 GITP患者病情较GT为重,但处理适当,对母体及新生儿影响不大.因此应早期诊断和密切监测.妊娠本身不会加重ITP 病情,但分娩也不会明显减轻症状,GITP患者分娩后多需要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19.
巨型血小板综合征的分子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巨型血小板综合征 (BSS)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BSS患者编码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受体和凝血酶受体 (即血小板糖蛋白GPIb IX V复合体 )的基因突变 ,使GPIb IX V复合体的合成减少或与vWF和凝血酶的亲和力异常 ,导致vWF依赖性血小板粘附和凝血酶依赖性血小板激活障碍 ,引起出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PT)病因和分娩时处理对策。方法总结2005年8月1日~2006年8月31日145例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PT)的病因主要是:妊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PAT)110例(占75.86%)、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IT)23例(15.86%)、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0例(6.89%)、妊娠期胆汁淤积综合征(ICP)1例(0.9%)、妊娠合并甲亢1例(0.69%)等。处理对策: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70×109/L以上无出血倾向,给予观察,血小板69×109/L至50×109/L有出血倾向及小于50×109/L,给予糖皮质质激素、免疫球蛋白等治疗。血小板小于20×109/L给予糖皮质免疫球蛋白及输血小板悬液治疗,具体方案:据血小板计数、基础疾病及是否分娩分别采用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成份输血等治疗,145例中阴道分娩76例(52.41%)阴道助产2例(0.14%),剖宫产67例(46.20%),产时出血5例(3.44%),新生儿血小板减少3例(2.09%)。结论重视孕期保健早期确诊合并症及并发症,加强产前产时母儿监护,于分娩、手术、麻醉前提升血小板,可防治产后大出血、新生儿出血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