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隔苗药黑骨藤追风液纸火法治疗急性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隔苗药黑骨藤追风液纸火法治疗60例急性期肩周炎。结果:60例患者临床治愈38例,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9%,其中1个疗程治愈40例,2个疗程治愈11例,显效9例。结论:隔苗药黑骨藤追风液纸火法治疗急性期肩周炎治效果明显,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隔苗药黑骨藤追风液纸火法治疗背部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隔苗药黑骨藤追风液纸火法治疗48例背部肌筋膜炎患者。结果:48例患者治愈40例,占83.33%;好转7例,占14.58%;无效1例,有效率97.9%,其中1个疗程治愈28例,2个疗程治愈12例,好转7例。结论:隔苗药黑骨藤追风液纸火法治疗背部肌筋膜炎治愈率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针药并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嘉玮 《新中医》2011,(4):79-80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配合牵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2组治疗前后均行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比治疗前明显增快(P〈0.01,P〈0.05)。治疗后治疗组VA血流速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药并用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血流速度有明显提高作用,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陈向阳  于丰彦  郭珊 《新中医》2007,39(12):37-38
目的:观察按摩、针灸、理疗等物理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5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按摩组65例采用冯天有推拿手法治疗,针灸组58例采用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及艾灸治疗,理疗组60例采用颈牵引及超激光疼痛仪治疗。对照组62例采用血栓通注射液、敏使朗药物治疗。观察各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双侧椎动脉(VA)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变化。结果:按摩组、针灸组、理疗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较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按摩组、针灸组、理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4组治疗后VA血流速度均增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4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VA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治疗后按摩组、针灸组、理疗组血流速度增快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按摩组、针灸组、理疗组改善VA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物理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可靠、简单方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具有苗医特色的温针灸联合苗医弩药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颅内多普勒血流图的影响.方法 以温针灸联合苗医弩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观察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峰流速(Vs)、舒末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血管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1)的变化.同时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2组治疗后,Vs、Vd、Vm有明显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I、RI明显降低(P〈0.05).2组间比较:治疗组对Vs、Vm、RI 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温针灸法可以改善患者的大脑供血,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针药并用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刘霞 《上海针灸杂志》2010,29(2):109-110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和中药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均行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治疗前均明显增快(P〈0.01,P〈0.05),两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并用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血流速度有明显提高作用,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高压氧及脉冲牵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更好的指导临床检查治疗。方法:将15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9例,治疗组采用德国吕内堡医疗公司的电脑控制脉冲牵引加多人空气加压高压氧舱治疗。时照组采用国产SY型数控颈椎牵引机,坐位牵引治疗。在治疗前后均行双侧椎动脉多普勒检查。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左右椎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比治疗前均明显增快(P〈0.01)。两组疗效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压氧及脉冲牵引治疗时椎动脉颈椎病椎动脉血流速度有明显提高作用,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借助于经颅多普勒仪的实时检测,观察按摩、拔伸、正骨三步法治疗椎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减慢型颈椎病时,对椎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的即时影响。方法:于三步法治疗前后,分别检测25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三步法治疗后采集所得的数据明显高于治疗前,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按摩、拔伸、正骨三步法治疗椎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减慢型颈椎病能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操作安全,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法对椎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运用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法对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连续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的主要症状与体征及椎动脉血流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眩晕、头痛记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椎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阻力指数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椎定点旋转复位在有效改善临床症状的同时,对椎动脉血流异常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辨证加手法按摩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采用辨证中药治疗;观察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手法按摩治疗。结果:观察组中治愈18例,好转10例,无效2例;对照组中治愈9例,好转17例,无效4例,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平均流速(Vm)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Vs、Vm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辨证加手法按摩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1.
针刺配合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4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颈椎牵引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治疗价值和治疗机理。方法:将74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颈牵组和药物颈牵组,治疗15天。观察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以及椎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的变化。结果:(1)两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增加,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2)针刺颈牵组治疗后椎动脉(VA)内径增大和最大血流速度(MAX)增快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针刺配合颈椎牵引能够显著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增大椎动脉内径和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12.
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运用星状神经节阻滞结合推拿综合治疗与单纯采用推拿治疗进行对照,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眩晕症状评分以及TCD的变化。结果:推拿组、星状神经节阻滞结合推拿组在眩晕症状评分和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等方面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星状神经节阻滞结合推拿组各项指标与单纯推拿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结合推拿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化痰祛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其对患者椎动脉血流速度、血液黏度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于复方丹参注射液等,治疗组加用加味温胆汤,在治疗前后均行双侧椎动脉多普勒检查和血液黏度检测,并观察症状改善结果。采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要析。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左、右椎动脉收缩期血液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比治疗前均显著增快(P〈0.01),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全血黏度值和血浆黏度值比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疗效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基础上加用化痰祛湿法能改善椎动脉血流速度和血液黏度,提高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经颅彩色多普勒加旋颈试验,配合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对手法牵引与机械牵引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选择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204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推拿配合手法牵引治疗,对照组采用推拿结合机械牵引治疗;通过经颅彩色多普勒加旋颈试验检测治疗前后左、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等血流参数,并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结论:①证明了推拿配合手法牵引和推拿配合机械牵引都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脑部供血及临床症状有很好的改善。②验证了手法牵引较机械牵引存在优势,确定了手法牵引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王静丽  袁宁华  曹秋彩 《新中医》2020,52(23):105-107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定眩止晕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 98 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 49 例。对照组给予定眩止晕汤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14 d 为 1 个疗程,治 疗 2 个疗程。比较 2 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基底动脉搏动指数 (PI)、阻力指数 (RI),颈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 (PSV)、时间平均血流速度(TMFV),基底动脉、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 97.96%,高于对照组的 79.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 组 TMFV 及 PSV 均增大 (P<0.05),PI 及 RI 均降低 (P<0.05);研究组 TMFV 及 PSV 均大于对照组 (P<0.05),PI 及 RI 均小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2 组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增大 (P< 0.05),研究组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大于对照组 (P<0.05)。结论:针刺联合定眩止晕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加快血流速度,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陈广升  占桂平  吴彬彬 《新中医》2022,54(21):203-206
目的:观察推拿联合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88 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 例。对照组给予针灸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推拿治疗。评价2 组临床疗效,比较2 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及生活质量评定问卷(GQOL-74) 评分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18%,高于对照组7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肩颈痛、眩晕、头痛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TMFV)、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 较治疗前升高,血管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 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椎动脉-基底动脉TMFV、PSV 高于对照组,PI、RI 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生活质量评定问卷(GQOL-74)中各项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推拿联合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较好,可以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柳直 《西部中医药》2012,25(7):87-88
目的:观察标准旋牵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0例符合病例入选标准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200例。A组应用标准旋牵手法治疗;B组应用旋转扳法治疗;C组应用颈椎牵引治疗。3组治疗均1次/周,4次为1个疗程。观察3组患者两侧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收缩峰期血流速度(Vpeak)、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mi n)、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值。结果:总有效率A组为92.00%,B组为83.00%,C组为63.00%。3组总有效率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peak、Vmi n、PI、RI等血流参数治疗前后组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旋牵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矩阵针刺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选取125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静脉滴注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组以矩阵针刺治疗联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2组连续治疗1O天,观察并比较2组收缩期峰值流速(Vs)、平均血流速度(Vm)、阻力指教(RI)、动脉搏动指数(PI)。结果:2组治疗后Vs、Vm均明显提高,RI、PI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矩阵针剌可显著提高Vs、Vm值(P〈0.05),降低阻力指数(JP〈0.05)。结论:矩阵针刺可以提高椎动脉血流,改善血流动力学,为临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葛根二藤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服用葛根二藤汤治疗,对照组服用盐酸氟桂利嗪治疗。两组均以两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同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TCD),椎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相关参数以及症状体征积分进行比较。结果:经过2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3.3%,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3.3%,治疗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症状体征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治疗组症状体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左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Vs),平均流速(Vm)明显加快(P0.05),治疗后治疗组上述参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左右椎动脉血管内径D明显变粗、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平均血流(TA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明显加快(P0.05),治疗后治疗组上述参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葛根二藤汤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有良好疗效,其治疗机制可能与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定位旋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作出客观、科学、量化的评估。方法:将24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单盲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定位旋搬手法治疗;对照组予综合手法治疗治疗。在治疗前及疗程末用彩色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椎基底动脉Vp(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Vp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定位旋搬手法能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