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构建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的模式并应用于临床。方法将2020年1月19-31日来我院发热门诊就诊并由专科医师筛查后需行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疑似、密切接触或可疑暴露者197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SPSS-C(专人-Specialist、专业化-Professional、标准化-Standardization、全面化-comprehensive、再就诊专用通道-Special aisle)模式,并对防控效果进行追踪和指导。结果共随访197例,回访成功率97.5%,随访满意度100%,居家医学观察者及照护者、家庭成员未发生疫情传播;指导居家隔离观察者因其他疾病住院治疗5例。结论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是防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蔓延的有效措施,构建适合当地疫情防控的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模式非常重要,SPSS-C模式能有效阻断疫情蔓延,值得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重型及特重型颅脑损伤救治经验,探讨有效的治疗措施和方法.方法 对2007年2月至2011年10月间重型及特重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100例的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恢复良好14例(14.00%),中度残疾13例 (13.00%),重度残疾18例(18.00%),植物生存18例(18.00%),抢救成功率为63.00%.另外,死亡37例(37.00%),其中入院48 h内死亡24例,7 d后死亡4例.结论 重型及特重型颅脑损伤的早期诊断及救治至关重要.我们应准确、及时地观察原发病,制定救治策略,积极防治感染,保持气道通畅,改善微循环,合理地应用减压措施,从而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科危重患者抢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方法应用六西格玛法对我科2007年1~12月收治的45例危重患者的抢救问题及需求进行定义,分析抢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落实改进措施后收集2008年1~12月收治的53例危重患者救治资料,并将采集到的数据应用MINITAB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现有抢救不成功率Z值为3.43。直接影响抢救成功率的因素有通讯、运输工具差11例(24.4%),无专业创伤抢救中心9例(20.0%),创伤急救模式不完善8例(17.8%),护士工龄短且职称较低、水平差影响抢救11例(24.4%),病情观察不及时11例(24.4%),医护人员与患者沟通不畅10例(22.2%),患者家属配合欠佳4例(8.9%)。改进措施后MINITAB统计显示,Z值由原来的3.43提高至3.89,医生、患者及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达到100%。结论应用六西格玛法使护理人员能够快速、有效、准确地展开抢救工作,为抢救骨科危重患者生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残疾现状,并探讨精神残疾相关因素。方法:于2005-09/2006-01采用分层随机抽取的原则,从无锡市黄巷、山北、清名桥和金星4个街道的134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按照随机数字表法以5∶1比例随机抽取269人。其中43人拒绝访视或去外地生活,实际调查人数为226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的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结合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和功能大体评定量表综合判断。根据调查内容收集与残疾有关的危险因素。调查内容有患者人文资料、精神症状、精神残疾相关因素、生活质量评定及社会功能缺陷评定等5个方面。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对精神残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2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入结果分析。①精神残疾评定情况:无精神残疾16.81%,轻度精神残疾38.94%,中度精神残疾25.22%,重度以上19.03%。其中男性残疾患者69.2%,女性残疾患者69.2%,男女两组残疾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264,P=0.608)。②残疾和非残疾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的变量有:病前及病后婚姻状况,居住状况、家庭关心程度、有无躯体疾病、药物治疗种类、疾病亚型、医院干预模式、家庭人均可分配收入、起病年龄、受教育程度、阴性症状以及生存质量等12个因素。③受教育程度、月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生活质量-社会关系满意度与精神残疾程度呈负相关,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中的阴性症状分、一般精神病理量表、居住情况、家属关心程度及有无躯体疾病与精神残疾的程度呈正相关,对回归方程模型的适配度作方差检验显示有显著性意义(χ2=24.630,df=8,P=0.002)。结论:调查结果显示自身精神症状严重、又伴有躯体疾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在社会关系差、经济收入低、居住条件差以及家属较少关心的环境中较易出现精神残疾。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症的精神残疾与社会功能之间的影响因素.方法应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表(SDSS)对237例精神分裂症进行评定,并用SPSS统计软件作χ2、相关分析及逐步回归.结果评定残疾等级为Ⅰ级51例(21.5%),Ⅱ级53例(22.4%),Ⅲ级58例(24.5%),Ⅳ级75例(31.6%),与社会功能及一般资料相关分析除项目3、性别、婚姻为正相关,其余项目均为负相关.回归分析以项目1、8、2、4、7、5依次进入方程.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残疾受工作能力、个人生活自理能力明显影响,康复训练应有针对性,以减少残疾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精神病致残的病种分布及残疾等级,为精神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1 782例精神残疾鉴定案例和3 872例智力残疾鉴定案例的鉴定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 782例精神残疾鉴定案例中,不符合残疾鉴定标准2例(0.11%),鉴定为精神残疾1 780例(99.89%);1 780例精神残疾中,精神分裂症80.79%(占精神病致残的26.45%),情感性精神障碍10.17%,癫痫伴发精神障碍2.92%,脑器质性精神障碍1.85%,酒精所致精神病性障碍1.40%,癔症性精神障碍0.62%;残疾等级:1级25.96%,2级52.02%,3级18.65%,4级3.37%;致残率(2级以上)排名前4位的分别为:精神分裂症81.36%、癫痫伴发精神障碍80.77%、脑器质性精神障碍69.70%、情感性精神障碍64.64%.3 872例智力残疾鉴定案例中,不符合智力残疾鉴定标准215例(5.55%),鉴定为智力残疾3 657例(94.45%);3 657例智力残疾中,精神发育迟滞94.20%(占精神病致残的63.36%),脑外伤所致智能障碍1.89%,癫痫所致智能障碍1.09%,脑部疾病所致智能障碍0.63%,其他2.19%;残疾等级:1级10.31%,2级21.96%,3级25.84%,4级41.89%.结论 精神残疾多为1级、2级残疾,以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为主,精神分裂症、癫痫伴发精神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2级以上致残率≥64.64%;智力残疾多为3级、4级残疾,以精神发育迟滞为主.  相似文献   

7.
贵阳市0-6岁残疾儿童抽样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贵阳市 0— 6岁儿童残疾情况。方法选择 12个街道计 914 5名 0— 6岁儿童为框架 ,随机整群抽取 4999名儿童为调查对象 ,采用 1987年残疾人抽样调查使用标准进行测查。结果贵阳市 0— 6岁儿童残疾率为 1.5 8% ,与全国总体残疾率 1.3 6%及吉林四平市等 3个地区相仿 (P >0 .0 5 ) ,高于天津和平区等 6个地区 (P <0 .0 5 )。各类型残疾率分别为 :智力残疾0 .92 %、综合残疾 0 .2 8%、肢体残疾 0 .2 4%、视力残疾 0 .1%、精神残疾 0 .0 3 %、听力残疾 0 .0 2 % ,其中智力残疾和视力残疾高于全国总体水平 (P <0 .0 5 )。结论残疾的发生与部分疾病有密切关系 ;儿童家庭经济困难、父母文化素质低下、未接受过学前教育等因素与残疾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 ;专业机构康复和社区康复相结合 ,是残疾儿童康复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0~6岁儿童残疾的转归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4年确定的269名三类发育残疾儿童进行追踪调查。智力诊断用Gesell发育诊断量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和婴幼儿-初中生社会适应量表;肢体诊断参照儿童的围产期因素和症状;精神残疾诊断采用CARS量表、克氏量表、孤独症行为检查表。儿童及家庭基本情况采用自设问卷。结果 智力发育残疾儿童转归"非智力残疾"124人(52.32%),肢体残疾儿童转归"非肢体残疾"5人(8.77%),精神残疾儿童转归为"非精神残疾"4人(15.38%)。结论 0~6岁儿童残疾是一种发育残疾,相当部分儿童随生长发育可退出残疾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我国80年代与90年代老年低视力的病因学及变化,探讨助视器在老年低视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03例(198眼)>60岁老年视力残疾患者的视力情况进行分析,其中盲24例,低视力79例,盲∶低视力为1∶3.3.59例老年患者选配了远用单筒或双筒望远镜助视器;44例选配了近用眼镜助视器.结果低视力门诊的病因学结果显示老年患者中第1位致盲和低视力的眼病是高度近视(31.10%);第2位是老年黄斑变性(15.53%);第3位是青光眼(10.68%).通过配用光学助视器,原22眼盲视力均提高≥0.05,有37眼≥0.5;近用眼镜助视器31眼≥0.5.结论光学助视器对低视力是必备的且有效的,可明显提高老年视力残疾患者的视力,改善视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4349例急诊抢救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急重症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对我院急诊科2005-01~2007-12 434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疾病谱构成、年龄构成及死亡率进行分析.结果 ①抢救患者年龄以70~79岁最多,占30.3%;60岁以上患者占62%.②排在前十位的疾病类别依次为: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外伤、肿瘤、中毒、猝死、休克及肾功能不全.③在所有脑卒中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高于出血性脑卒中(约为1.2∶ 1);男性多于女性(1.63∶ 1).60岁以下患者中, 出血性脑卒中多于缺血性脑卒中(为1.2∶ 1).④死亡患者疾病构成比例依次为:神经系统(40.5%)、猝死(12.9%)、呼吸系统(12.2%)、心血管病(11.6%)、肿瘤晚期(6.9%)、休克(3.8%)、创伤(2.5%).40岁以下死亡患者所占比例依次为:神经系统(26.2%)、外伤(23.8%)、猝死(14.3%)、中毒(11.9%);在40~59岁死亡患者中,约80%是由于因心、脑血管病死亡;随年龄增加,心血管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发病及死亡比例增加.8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心血管与呼吸系统疾病占60%以上.结论 我院急诊抢救对象主要为老年心脑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应加强社区老年慢性疾病管理及建立急诊-社区绿色通道, 缩短救治时间,提高救治率;心脑血管病年轻化趋势明显,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应从年轻人开始.同时应关注青年人的心理健康,以减少自发性行为造成的致死、致残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