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保护装置下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技术及疗效。方法 1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其中颅外分叉部颈内动脉狭窄8例,单纯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3例,单纯颈总动脉狭窄1例;所有患者动脉狭窄程度均大于70%,其中9例狭窄程度大于90%,狭窄长度在1.5~4.5 cm,平均2.35±1.25 cm。在滤网型脑保护装置下使用自膨式支架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结果 12例全部技术成功,共放置支架13枚,脑保护装置全部顺利收回,颈动脉病变残余狭窄小于等于20%,临床症状完全缓解。术中3例患者出现短暂性心率减慢和低血压,1例患者回收脑保护装置后出现对侧肢体麻木、肌力下降,即刻溶栓,20 min后症状缓解,其余无病死及症状性脑梗死并发症发生,术后临床近期随访无脑缺血发生。结论脑保护装置下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其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滤网式脑保护装置下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中滤网式脑保护装置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9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在滤网脑保护装置下使用自膨胀支架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观察脑栓塞的发生和所回收的过滤网。术后短期随访。结果19例滤网式脑保护装置下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均成功实施,回收的过滤伞中8个发现组织碎片,无手术死亡及症状性脑梗塞并发症。临床短期随访无脑缺血发生。结论脑保护装置下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手术特点、安全性和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2011年12月至2016年5月采用CAS术治疗25例颈动脉狭窄>85%患者,术中针对病变狭窄特点应用远端脑保护装置,注重个体化手术细节和围术期处理方案,观察血运重建、脑保护装置内脱落栓子情况,控制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年观察患者缺血性脑 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25例患者脑保护装置均通过重度狭窄后成功释放,球囊预扩张、支架释放后形态满意.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试验研究(NASCET)方法检测显示,平均颈动脉狭窄程度由术前(91.0±3.1)%降至术后(21.0±5.1)%,保护伞均顺利回收,其中6个伞中发现脱落组织碎片.围术期未出现症状性脑出血、脑梗死、高灌注综合征、死亡等严重事件.25例患者随访1年,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卒中、死亡发生.结论 CAS术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时需注意术中个体化细节管理及围术期处理,选择合适的脑保护装置,以确保手术成功率和安全性.部分重度狭窄患者的术后疗效更直观而迅速.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狭窄是引起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积极治疗颈动脉狭窄对于预防卒中有重要意义,随着血管内治疗学的发展,颈动脉支架(CAS)应用越来越广泛,而脑保护装置(CPD)进一步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我们在CPD下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15例,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中老年人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预防脑梗死和改善临床症状的效果。方法:27例患者为年龄51~76岁的中老年人,颈动脉狭窄率50%~70%7例,70%~80例,80%~95%1例;狭窄长度1.0~2.0cm14例,2.1~3.0cm12例,3.1~3.5cm1例。在脑保护装置下施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分析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27例在脑保护装置下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均成功实施,残余狭窄率20%3例,10%以下24例25处。4例球囊扩张时出现一过性意识障碍,4例出现暂时性心率减慢,3例出现血压下降。临床随访时间为6~18个月,平均8.3个月,没有因为CAS而死亡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是预防中老年人脑栓塞的有效手段,具有创伤小、痛苦轻、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但远期疗效还需要进一步追踪随访。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联合应用近、远端保护装置经皮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重度狭窄的方法及经验。方法 2010年3-7月经造影确诊的颈动脉或颈内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患者5例,联合使用近端+远端保护装置,经股动脉穿刺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手术。结果除1例操作失败未能完成外,其余4例支架置入均获成功,术中未出现并发症,治疗效果满意。随访1~3个月,未出现脑缺血表现。结论对某些特殊颈动脉狭窄病变,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中联合应用近、远端保护装置,可弥补单一保护装置的不足,降低术中栓塞的风险,缩短术中血流中断时间,减少危险操作步骤,可作为颈动脉狭窄个体化治疗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预防脑梗死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7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施行支架置入术,分析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动脉狭窄率50%~70%7例,70%~80例,80%~95%1例;狭窄长度1.0~2.0cm14例,2.1~3.0cm12例,3.1~3.5cm1例。结果:27例在脑保护装置下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均成功实施,残余狭窄均在10%以下。4例球囊扩张时出现一过性意识障碍,4例出现暂时性心率减慢,3例出现血压下降。临床随访6个月以上,无死亡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是预防脑梗死的有效手段,不仅使狭窄段血流速度恢复,而且能明显改善远端脑组织低灌注现象,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狭窄经皮腔内血管成形与支架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目的 推动国内颈动脉狭窄经皮腔内血管成形与支架术的广泛应用与开展。方法 对1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实施了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CAS),12例中有7例为症状性颈动脉狭窄,10例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2例为大动炎,结果 12例颈动脉狭窄11例放置支架成功2例术中发生轻度脑梗列,经治疗1h内完全恢复,11例CAS成功者随访6个月至4年6个月,均未发现再狭窄,临床上未出现脑缺血症状,结论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已和外科手术一样,渐被广泛接受,术中使用脑保护装置预防脑梗死并发症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右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介入治疗技术与疗效.方法 8例右锁骨下动脉狭窄和9例闭塞患者,原发病14例动脉硬化、3例大动脉炎,男13例、女4例,平均年龄(56±11)岁,接受介入开通治疗.经股或联合经右肱动脉途径入路行动脉闭塞段的开通、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其中6例应用颈动脉脑保护装置.结果 1例双向均未开通闭塞段,16例获得成功治疗.手术成功的患者中,狭窄和闭塞患者各8例,5例行单纯球囊扩张、11例球囊扩张后行支架置入,术后即刻血流通畅.完成治疗后6例脑保护装置均安全回收,无脑梗死事件发生.手术后随访1~ 66个月,平均(24±18)个月.术后10个月1例(置入支架者)再狭窄,球囊扩张后狭窄开通;1例大动脉炎患者术后18个月死于脑梗死;其余患者均无缺血症状再发,超声及CTA检查(9例患者)SA血流均通畅.结论 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可安全、有效解决右锁骨下动脉狭窄和闭塞病变.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复杂性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道5 例颈动脉复杂性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结果,旨在评价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复杂性狭窄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5 例具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n = 3) 和放射治疗后纤维化狭窄(n = 2) 。Doppler 超声波检查提示颈动脉狭窄,并经血管造影证实。本组病例使用自展式Wallstent 型支架。术后随访4 ~22 个月。结果 颈动脉造影显示全部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均大于75 % ;狭窄位于颈总动脉(CCA)3 例,颈内动脉(ICA)2 例;病变长度20 ~60mm 。全部患者颈动脉内支架置入成功。1 例术中出现短暂性脑缺血(TIA) ,无其它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无神经病学后遗症和支架内血栓形成。Doppler 超声波检查未发现血管内支架早期及迟发性再狭窄。结论 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复杂性狭窄具有技术可行性和安全性,具有满意的中期开通率。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体会,探讨该技术的适应证、并发症防治及初步疗效。材料和方法:55例颈动脉狭窄患者(2000年10月至2001年12月,40例有反复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1例小脑出血,14例无明显症状)在球囊扩张后安装自膨胀血管内支架,其中33例还应用不可脱卸球囊进行支架内再扩张。结果:53例支架定位准确,2例释放支架时支架向近端移位。31例患者狭窄完全消失,20例狭窄程度减少90%以上,4例减少70%,术中1例发生短暂脑缺血性发作,1例发生脑梗死。临床随访1-15个月(平均6.1个月),仅1例术后2个月发作TIA 1次。颈动脉超声随访42例,DSA随访15例患者颈动脉均无再狭窄发生(6-12月)。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而有效方法,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滤器在颈动脉狭窄内支架植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联合应用颈动脉滤器对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效果。方法 21例具有临床症状的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接受了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术中同时使用颈动脉滤器,并对颈动脉滤器所回收的物质进行病理学分析。结果 21例患者支架及滤器均成功置人,滤器均成功回收。所有患者的主要症状与体征都得到有效控制或明显改善。对滤器内的回收物质病理学分析表明,回收物质为微小血栓颗粒、泡沫细胞、胆固醇颗粒。结论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联合应用颈动脉滤器,不仅可有效地缓解颈动脉狭窄所致的血流障碍,而且可有效地预防术中脱落的微小栓子进入脑内。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狭窄的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   总被引:16,自引:8,他引:8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对颈动脉狭窄并发脑梗死病例的治疗效果。材料与方法7例颈动脉狭窄所致的缺血性脑神经功能障碍患者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术中选用Gianturco-Roubin球囊膨胀式金属支架。结果在7例患者的血管造影中发现:6例颈内动脉狭窄和1例颞浅动脉闭塞。在6例颈内动脉狭窄病例中,包括4例局限性狭窄,1例血管完全性闭塞,1例多节段性狭窄。本组7例中6例接受内支架成形手术,成功置入支架6枚;术后其神经功能症状得到满意恢复,在1~30个月的随访观察中,无一例再发生脑梗死。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解除颈动脉狭窄所致的血流循环障碍,有效地预防由此引起的缺血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14.
应用支架成形术处理颈动脉系血管狭窄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应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技术治疗颈动脉系血管狭窄14例,狭窄位于颈动脉分叉部6例,颈内动脉颅内段3例,大脑中动脉水平段3例,颈总动脉起始部2例。均经股动脉入路,依据动脉狭窄的程度和长度,13例分别选用不同型号的Smart自膨式支架和Biodivysio管状支架进行血管内成形,1例行球囊扩张成形。14例均获成功,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卒中量表(NIHSS)测定无卒中发生;随访3-14个月,无TIA等缺血性神经损害发生。本组初步结果表明,应用支架成形技术经血管内治疗颈动脉系血管狭窄操作较安全简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性。方法:本组34例患者,在球囊扩张及支架释放过程中,全部使用保护伞,并对颈动脉狭窄程度大于70%的16例患者进行预扩张,扩张后根据狭窄长度置入自膨式支架,未扩张的18例患者直接置入自膨式支架,其中有3例未扩张的患者,支架释放后未完全膨胀,但狭窄的直径超过了80%,血流通畅,未进行后扩张。结果:支架置入成功率100%,无1例患者出现脑出血、脑梗塞等严重并发症,支架置入后,支架膨胀良好,血流通畅,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治疗颈动脉狭窄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亦能代替经典颈动脉内膜剥离术,并对颈动脉狭窄引起的卒中的预防和治疗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选择性介入治疗颅内外缺血性多血管狭窄性病变,评价多血管病变介入治疗的安全性。方法:对150例颅内外缺血性多血管病变介入治疗的相关资料进行系统性回顾。结果:1150例多血管病变者,双侧颈内动脉同时狭窄〉70%者47例;单侧颈内动脉狭窄并单(或双)椎动脉狭窄〉70%者61例;双侧椎动脉狭窄〉70%者23例;单侧血管颅内外串联病变均需处理者19例。2共成功植入支架218枚,围手术期并发症5例(3.33%),126例患者术后6-12个月随访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新发脑梗死。结论:通过对颅内外缺血性多血管狭窄性病变的介入治疗选择,可减少围手术期及远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目的:总结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体会,探讨该技术的适应证、并发症防治及初步疗效。方法:2000年10月至2001年9月共收治颈动脉狭窄52例,44例表现为反复的短暂脑缺血性发作或脑梗死。7F长鞘置入颈总动脉,预扩张球囊通过狭窄部位行预扩张(19例),自膨胀支架在导丝支撑下通过狭窄部位,回撤外鞘将支架释放,对29例患者应用不可脱卸球囊进行支架内再扩张。结果:支架定位准确,34例患者狭窄完全消失,16例狭窄程度减少90%以上,2例减少70%,1例术中发生脑梗死,无其他手术并发症发生。临床随访3-13个月(平均7.3个月),均未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颈动脉超声随访45例,DSA随访19例患者颈动脉均无再狭窄发生(6-12个月)。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而有效的方法,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8.
颈动脉狭窄与眩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眩晕与颈动脉狭窄之间的联系。方法17例经手术或DSA证实的颈动脉重度狭窄病例。临床表现为大脑半球供血不足症状10例,反复发作性眩晕7例,其中4例眩晕为惟一或主要临床症状,手术解除狭窄后症状消失或减轻。17例均首先行颈部血管多普勒超声(DUS),然后行颈部血管磁共振血流成像(MRA)及头部CT或MRI检查,其中10例同时行头部血管MRA,5例行DSA检查。测量颈动脉狭窄程度,评价颅内动脉及Willis环。结果临床表现为大脑半球供血不足症状者,狭窄同侧腔隙性脑梗死3例,同侧多发性脑梗死2例,两侧多发梗死灶3例,狭窄对侧皮层梗死1例,未见异常1例。狭窄侧后交通动脉(PCOA)未见显示5例,显示细小1例。反复发作性眩晕者,狭窄同侧腔隙性脑梗死2例,对侧皮层梗死1例,未见异常4例。狭窄侧PCOA显示2例,PCOA粗大1例;狭窄侧未显示PCOA,而大脑后动脉增粗1例。结论对以眩晕为惟一或主要症状的颈动脉重度狭窄者,应重视同时行头部血管MRA以评价Willis环及颅内动脉,并测量流速,适时解除颈动脉狭窄有利于消除或减轻此类病人的眩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