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老年骨质疏松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110例中老年患者行骨密度及下肢动脉彩超等检查,根据患者骨密度值分为骨量正常组43例,骨量减少组42例,骨质疏松组25例,比较3组收缩压、舒张压、血清白蛋白、血钙、血肌酐、血脂、血尿酸、空腹血糖及动脉粥样硬化积分(Crouse积分)差异;根据Crouse积分将患者分为无动脉粥样硬化组40例,轻度动脉粥样硬化组48例及中重度动脉粥样硬化组22例,比较各组间腰椎骨密度T值及左髋关节骨密度T值差异;分析骨密度T值与Crouse积分相关性。结果骨质疏松组空腹血糖[(6.52±2.97)mmol/L]高于骨量正常组[(5.56±1.11)mmol/L](P0.05);骨质疏松组Crouse积分[(14.00±9.00)分]高于骨量正常组[(8.00±5.00)分]和骨量减少组[(8.00±7.00)分](P0.05);不同骨密度组间收缩压、舒张压、血清白蛋白、血钙、血肌酐、血脂、血尿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动脉粥样硬化组腰椎骨密度T值(-1.90±0.71)低于轻度动脉粥样硬化组(-0.98±0.57)(P0.05),中重度动脉粥样硬化组左髋关节骨密度T值(-1.28±0.35)低于无动脉粥样硬化组(-0.40±0.17)及轻度动脉粥样硬化组(-0.63±0.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密度T值与Crouse积分呈负相关(r=-0.218,P=0.022)。结论中老年人群Crouse积分越高,提示骨密度越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抗酒石酸性磷酸酶5b(TRACP5b)、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联合检测对骨质疏松症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7月该院收治的97例中老年体检者,按照骨密度测定值分为正常骨量组(27例)、骨量减少组(24例)、骨质疏松组(22例)、严重骨质疏松组(24例)。比较分析不同研究对象的TRACP5b、B-ALP、IGF-1水平。结果4组研究对象的TRACP5b、B-ALP、IGF-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骨量组相比,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严重骨质疏松组的TRACP5b、B-ALP水平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骨量减少组相比,骨质疏松组、严重骨质疏松组的TRACP5b、B-ALP水平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骨质疏松组相比,严重骨质疏松组的TRACP5b、B-ALP水平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骨量组相比,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严重骨质疏松组的IGF-1水平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骨量减少组相比,骨质疏松组、严重骨质疏松组的IGF-1水平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骨质疏松组相比,严重骨质疏松组的IGF-1水平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RACP5b、B-ALP、IGF-1联合检测对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维生素D水平对骨质疏松的影响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12月行体检的中老年人80例,均行不同部位骨密度测定及维生素D水平检测。按照骨密度不同,分为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及骨量正常组,而骨量减少组与骨量正常组又统称为非骨质疏松组。比较不同部位骨密度及维生素D表达水平,采用logistic分析探究维生素D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骨质疏松组19例,骨量减少组27例,骨量正常组34例。与骨质疏松组比较,骨量减少组、骨量正常组的腰2~腰3、股骨颈、大粗隆及Wards三角的骨密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骨量正常组25羟维生素D水平分别为(53. 13±11. 71) mmol/L、(57. 24±12. 73) mmol/L、(57. 82±13. 53) mmo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骨质疏松组与非骨质疏松组性别、年龄、25羟维生素D及碱性磷酸酶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5羟维生素D及碱性磷酸酶水平、年龄与性别为骨质疏松的高危因素。结论临床可通过骨密度测定及时诊断骨质疏松,而骨密度降低与维生素D缺乏、年龄、碱性磷酸酶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钙调激素甲状旁腺素(PTH)和维生素D的变化对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60例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腰椎和髋部骨密度,检测血清中骨代谢及血糖相关的指标,并根据骨密度测定结果将60例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骨量减少组(32例)、骨质疏松组(12例)、正常组(16例),测定3组的血清PTH和25羟维生素D3,分析其与患者不同部位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 依据患者腰椎或髋部的骨密度值,骨质疏松的检出率为20.0%(12/60),骨量减少的检出率为53.3%(32/60).3组的血清PT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2,P=0.043),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与正常组相比,PTH水平明显上升[(44.87±10.62)、(50.24±20.32)μg/L与(36.96±12.36)μg/L,P均<0.05].但25羟维生素D3浓度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PTH水平与髋部骨矿面密度(BMD)呈显著负相关(r=-0.224,P <0.05),与腰椎BMD无显著相关性(r=-0.187,P>0.05).结论 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髋部BMD与血清PTH浓度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在老年糖尿病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根据骨密度(BMD)将2型糖尿病(T2DM)患者98例分为骨量正常组30例、骨量减少组37例、骨质疏松组31例,检测各组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PG)、糖化血红蛋白(Hb Alc)、骨碱性磷酸酶(BALP)、血清N-端骨钙素(N-MID)及IGF-1、IGF-2浓度,并分析上述各指标与BMD的相关性。结果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BMI低于骨量正常组(P<0.01);N-MID、IGF-1、IGF-2水平在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及骨质疏松组之间均呈逐步下降趋势,两两比较,N-MID、IGF-1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BMD与IGF-1、N-MID、BALP均呈正相关(r=0.672,0.624,0504,P<0.01)。结论血清IGF-1与老年T2DM患者骨代谢相关指标密切相关,可能参与了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男性血清雌激素浓度变化对骨密度(BMD)的影响。方法:选择主诉有腰痛的男性患者39例,采用双能X线(DEXA)测定其BMD;根据BMD值分为骨量正常组13例,骨量减少组11例及骨质疏松组15例,均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3组患者血清雌二醇(E2)的浓度,并统计分析3组间的差异。结果:与骨量正常组比较,骨质疏松组血E2浓度明显下降(P0.05);正常组、骨质疏松组与骨量减少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雌激素浓度的变化是决定男性骨质疏松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骨质疏松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骨转换标志物、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该院接诊稳定期COPD患者84例,根据患者骨密度(BMD)测试结果将其分为骨质疏松组(28例)、低骨量组(26例)与正常骨量组(30例),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MMP-9、TNF-α水平,以及骨转化生化标志物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sBAP)、血清骨钙素(sOC)、血清I型胶原羧基末端肽(sCTX)。结果骨质疏松组、低骨量组血清MMP-9、TNF-α水平高于正常骨量组,骨质疏松组血清MMP-9、TNF-α水平高于低骨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sBAP、sOC低于正常骨量组,sCTX高于正常骨量组,低骨量组sBAP、sOC低于正常骨量组,骨质疏松组sBAP低于低骨量组,sCTX高于低骨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低骨量组腰椎骨密度、腰椎骨密度T值、股骨颈股密度与股骨骨密度T值均低于正常骨量组(P0.05),骨质疏松组腰椎骨密度、腰椎骨密度T值、股骨颈股密度与股骨骨密度T值低于低骨量组(P0.05)。血清MMP-9与骨转换生化指标、骨密度水平均呈负相关(P0.05);TNF-α与骨转换生化指标呈负相关(P0.05)。结论 COPD并发骨质疏松患者MMP-9、TNF-α呈现为高表达,与骨转换生化指标存在负相关性,同时与骨密度也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密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进一步明确补钙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将2 475例累积补钙时间超过2年的老年女性志愿者设计为实验组,依据骨密度检测结果又将其分为骨密度正常组、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计算3组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对发现的斑块依据回声强度将其分为低回声、等回声和高回声;设对照组100例,均未服用过任何钙剂,年龄、地域与研究组无显著差异。结果实验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但实验组中的骨密度检测值不同的3组之间斑块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密度正常组中,高回声斑块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骨质疏松组(P0.05);骨量减少组与骨量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沿海地区长时间补钙的老年女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高于对照组,骨质疏松患者较易发生高回声斑块,同时提出能否将骨密度检测值、颈动脉斑块回声强度作为有效补钙的评价指标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未绝经女性骨质疏松患者血清抗苗勒管激素(anti-Mullerian hormone,AMH)与骨代谢指标:Ⅰ型原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INP),β胶原特殊序列(β-CTX),25-羟基维生素D[25(OH)D],甲状旁腺激素(PTH),血清骨钙素(OC)及雌激素(E2)的相关性,为防治骨质疏松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3月在西安市红会医院骨质疏松门诊首次就诊的未绝经女性患者159例,根据骨密度(BMD)值将患者分为骨质疏松组(43例),骨量减少组(56例),骨量正常组(60例)。用罗氏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血清中AMH,E2,TPINP,OC,β-CTX,25(OH)D和PTH水平。组间两两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各指标与AMH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通过ROC曲线分析AMH对骨量减少的诊断价值。结果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AMH,E2平均水平明显低于骨量正常组(t=-6.183~-0.956,P=0.000~0.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三组AMH呈先增高后降低趋势;骨质疏松组TPINP,OC,β-CTX,PTH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t=3.159~5.973,P=0.000~0.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骨质疏松组25(OH)D与骨量减少组、骨量正常组比较(t=-0.938~-0.469,P=0.351~0.6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AMH和BMD(r=0.422,P=0.000)呈正相关,和TPINP(r=-0.184,P=0.020),β-CTX(r=-0.173,P=0.030),OC(r=-0.238,P=0.003)呈负相关,但与E2(r=0.150,P=0.059),25(OH)D(r=0.036,P=0.652),PTH(r=-0.140,P=0.078)无相关性;ROC分析显示: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和骨量正常组比较,AMH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28(95%CI:0.652~0.795),AMH敏感度为78.79%,特异度为63.33%。结论 AMH是预测骨量减少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磁共振化学位移成像对骨质疏松的诊断价值。方法:将70例患者分别按腰椎和髋部骨密度T分数分为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所有患者均行MRI化学位移成像,通过测量MRI化学位移成像中同反相位图像上腰椎1-4椎体的信号强度,计算椎体信号下降指数,分析3组椎体信号下降指数的差异,并同腰椎和髋部骨密度值分别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按照腰椎骨密度分组,正常组、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的椎体信号下降指数中位数分别是59.73%(21.84%-72.35%)、59.64%(21.55%-78.42%)、57.04%(34.77%-77.30%),通过两两比较,骨质疏松组与骨量正常组、骨质疏松组与骨量减少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少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685)。按照髋部骨密度分组,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的椎体信号下降指数中位数分别是62.41%(21.84%-77.63%)、58.39%(40.96%-78.42%)、54.76%(21.55%-77.30%),通过两两比较,三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腰椎信号下降指数和髋部骨密度值呈显著正相关(rp=0.351,P=0.004),腰椎信号下降指数和腰椎骨密度值无显著相关(P=0.379)。结论:MR化学位移成像通过测量椎体信号下降指数能够反映椎体骨髓脂肪含量变化,在骨质疏松的诊断中可能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