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留取时间对小儿肺炎患儿痰细菌培养标本阳性率结果的影响。方法 通过回顾性总结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600例肺炎患儿,小儿肺炎患 儿在晨起未进食进饮2h以上醒后采集痰细菌培养标本,与临床上现常用的入院后即随机采集痰细菌培养标本的留取时间进行自身对照,探讨留取时间不同对痰细菌培养标本结果阳性率的影响。结果 晨起留取组比随机采集组高30%。结论 小儿肺炎患儿晨起采集痰细菌培养标本对小儿肺炎患儿能提高痰细菌培养结果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阴道分泌物对尿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50例女性患者的尿液标本,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使用常规中段尿液采集方法,观察组在护士的帮助下在特殊处理后采集的尿液;分析两组患者的尿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与尿蛋白的检出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尿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与尿蛋白的检出率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检出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分泌物会对尿常规检验结果造成一定影响,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在尿液采集过程中,应当对采集方式和过程予以严格控制以保证检验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留取时间对小儿肺炎患儿痰细菌培养标本阳性率结果的影响。方法通过回顾性总结2011年6月~2012年6月600例肺炎患儿在晨起未进饮食2h以上采集的痰细菌培养标本,与临床上常用的入院后即随机采集痰细菌培养标本进行对照,探讨留取时间不同对痰细菌培养标本结果阳性率的影响。结果晨起留取组比随机采集组的结果阳性率高30%。结论小儿肺炎患儿晨起采集痰细菌培养标本能提高痰细菌培养结果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尿液检验中尿常规与尿沉渣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尿液检验的76例患者,根据检验检测方法分为尿沉渣组与尿常规组,各组38例,比较两组取样时间、管型检测结果、白细胞、尿蛋白及留取标本时间等。结果:两组获取结果时间、留取标本时间、取样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尿常规组管型检测、红细胞、尿蛋白、结晶与白细胞的阳性率相比尿沉渣组,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的尿蛋白、白细胞、红细胞、结晶、管型检测结果的总负荷率为97.0%、95.0%、95.0%、97.0%与92.0%。结论:尿液检验中,采取尿沉渣联合尿常规的监测方法,有助于检测准确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血液标本采集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及解决对策。方法选择我院住院治疗的10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104例患者血液标本,随机将104例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实施不同采集部位、送检时间及溶血状态等处理,对比检验结果。结果不同采集部位、送检时间及溶血状态均会影响检验结果。结论为提高生化检验结果准确性,采集血液标本时为控制误差,减少不合格标本,实施有效的管理干预血液标本的采集,会明显提高检验结果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医学检验结果与留取标本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医学检验结果与留取标本的关系。方法 通过观察病人、医护人员、检验人员标本留取与处理的方法,总结分析其对检验结果的影响。结果 标本留取及处理不正确影响检验结果。结论 必须规范标本的采集、送检及检查前准备,才有可能得出正确客观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血液标本采集控制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分析血液标本采集时间,采集部位,送检时间以及标本溶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结果血液标本采集时间,采集部位,送检时间以及标本溶血等均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结论为确保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及真确性,我们应严格控制标本采集过程,减少采集过程引起的误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阴道分泌物对尿常规检查结果的影响。方法对妇科100例患者同一人采用两种方式采集尿液,对照组用常规尿液采集方法采集,实验组由责任护士采取一定的方法阻止阴道分泌物流出后再进行尿液采集。比较两组标本的检验结果。结果实验组标本的白细胞、红细胞、蛋白质、上皮细胞等各项检验指标的检出率均少于对照组标本。结论阴道分泌物对尿常规检查结果会造成较大的干扰,临床行尿常规检查时必须阻止阴道分泌物的流出。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阴道分泌物对尿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本次实验共纳入研究对象120例,均为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妇科就诊的患者,上述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尿常规检验,其中对照组研究对象采用常规尿液采集方式,试验组研究对象使用专业尿液采集方法,并对两组研究对象尿常规检验的红细胞、白细胞、蛋白质、上皮细胞检出率进行观察记录。结果根据数据结果显示,试验组研究对象红细胞、白细胞、蛋白质、上皮细胞检出率分别为20.0%、5.0%、0、0,对照组研究对象的红细胞、白细胞、蛋白质、上皮细胞检出率分别为50.0%、25.0%、5.0%、30.0%。试验组研究对象在红细胞、白细胞、蛋白质、上皮细胞检出率上要显著低于对照组,且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阴道分泌物对于尿常规检验结果具有一定影响,通过专业的尿液采集方式,能够最大程度的保障尿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可予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液标本采集的相关因素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以近期在本院住院患者的血液标本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血液采集的部位、血液采集时间及送检时间、标本溶血方面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结果血液采集部位、血液采集时间及送检时间、标本溶血均对生化检验结果具有显著性的影响(P〈0.05)。结论正确采集血液标本是获得准确、可靠生化检验结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血标本采集过程对检验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6年4月5日至2017年4月6日期间于本院进行血液检验的患者100例,分析采血部分、送检时间以及血液标本溶血状况是否为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结果在血标本采集过程中,不同采血部位、血液标本溶血状况以及不同的送检时间所得出的检验结果均存在较大的差异(P<0.05)。结论血标本采集过程中的采血部位、送检时间以及血液标本是否存在溶血情况均会影响血液标本检验结果,不利于临床对疾病的判断,在临床中应严格遵照标准进行血液采集操作,使血液检验的准确性得到保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常规检验中不同采血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本院于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26例血常规检验患者为研究主体。划分为A组和B组,均是63例。A组给予静脉血采集,B组给予末梢血采集。对比各项检验指标。结果 A组的白细胞(WBC)低于B组,血小板(PL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C)、血色素(Hb)、红细胞(RBC)、红细胞比容(HCT)均高于B组,对比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比两组的红细胞平均压积体积(MCH),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性试验中,A组的CV(变异系数)值低于B组,对比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血常规检验中,静脉血采集的检验效果较末梢血采集稳定,其数值较为精准,可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尿液标本不同的放置时间对尿常规检验中的尿沉渣以及红细胞结果的影响。方法 从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我院接受尿常规检验的患者中选出4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采集尿液标本,检验室温下尿液标本不同放置时间(0、1、2、4、6 h)的尿沉渣(管型以及红细胞、白细胞和上皮细胞的计数)以及红细胞形态特点(大红细胞和溶解红细胞计数)。结果 不同放置时间的上皮细胞计数和白细胞计数变化不明显(P> 0.05);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管型、红细胞计数和大红细胞计数逐渐降低,溶解红细胞计数逐渐提高(P <0.05),其中放置时间为0、1、2 h时,管型、红细胞计数、大红细胞计数和溶解红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当尿液标本放置时间为4、6 h时,管型、红细胞计数、大红细胞计数会有明显降低,而溶解红细胞计数会有明显提高(P <0.05)。结论 在尿常规检验中,尿液标本放置时间的延长会对尿沉渣和红细胞检验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建议在标本采集后的2 h内完成检验,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液标本采集对于检验结果的影响,建立规范化标本采集规范。方法实验室血液标本200份,分别从采集时机、采集部位、送检时间以及标本溶血4方面探讨血液标本采集对于检验结果的影响。结果采集时机、采集部位、送检时间以及标本溶血对于临床生化检验结果具有明显影响。结论血液标本质量直接影响着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正确的血液标本采集是确保检验结果可靠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尿常规检验中尿沉渣镜检和尿常规干化学法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实验研究将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接受尿常规检查的患者360例作为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三组,给予尿沉渣镜检的120例患者作为A组,给予尿常规干化学法的120例患者作为B组,给予两种方法联合检查的120例患者作为C组。结果 A组患者定量白细胞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B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B组患者定量红细胞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A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C组患者定量白细胞阳性检出率与定量红细胞阳性检出率均明显高于A组和B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为患者提供尿常规检验的过程中尿沉渣镜检与尿常规干化学法均为常用方法,各有一定的优势,而两种方法的联合运用可以更好的为患者提供检验,值得予以广泛的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将PDCA循环法用于结核科患者痰标本留取护理管理中,评价对提高留取率的积极影响。方法以我院结核科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并需留取痰标本送检的1259例患者为对象,当中620例患者痰标本留取实施常规护理管理,列入对比组;其他639例患者痰标本留取实施PDCA循环护理管理,列入试验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护理管理前、后痰标本留取送检率。结果试验组患者痰标本留取送检率(94.99%)高于对比组(82.10%),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结核科患者痰标本留取护理管理中运用PDCA循环法,能够优化工作质量,使痰标本留取送检率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探讨在尿常规检验中联合使用尿沉渣和干化学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病患的尿液标本330份,并将其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110例病患,一组给予干化学法检测设为B组,一组给予尿沉渣法检测设为C组,最后一组给予尿沉渣和干化学法联合检测法设为A组,对三组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A组的定量白细胞阳性率为36.3%都高于B组的8.1%以及C两组19.1%,而C组的白细胞阳性率高于B组,A组的定量红细胞阳性率为30.9%都高于B组的17.2%以及C两组7.2%,且B组的红细胞阳性率高于C组,且A组的检测错误率为5.4%明显低于B组的14.5%以及C两组13.6%。结论在尿常规检验中联合使用尿沉渣和干化学法,对白细胞和红细胞的阳性检出率较高,并且检测错误率明显较低,有着较好的检测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干化学法结合尿沉渣在尿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8年11月在我院进行尿常规检查的75例患者,A组患者采用干化学法进行检验方法,B组患者则是采用尿沉渣方法进行检验,C组患者则是采用干化学法结合尿沉渣方法进行检验。经过不同检验方法处理之后对三组患者的检验结果以及检验错误率等指标进行临床专业对比。结果结果显示,A组方法定量红细胞、定量白细胞阳性检出率高于B组方法,C组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则明显高于A以及B组。A与B两组的检测结果误诊率、漏诊率和错误率比较没有较为显著的差异,但是C组的误诊率、漏诊率和错误率却明显低于A以及B组方法,P <0.05。结论在临床尿常规检查的过程中干化学法联合尿沉渣的方法能够较为有效的提高红、白细胞阳性检出率并且能够显著降低检测结果的错误率,适用于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9.
徐春梅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87+202-187,202
目的探讨并分析临床血常规检验过程中误差出现的原因,帮助提高血常规检验结果的正确率。方法比较100例血液样本,应用全自动血球分析仪后,在不同采血部位、不同保存温度、放置时间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静脉血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低于末梢血,血小板计数高于末梢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温保存及冰箱保存标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及血红蛋白测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立即送检白细胞计数高于2h、4h送检,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测定低于2h、4h送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室检验人员需全面了解各种影响因素,做好检测前后及检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以减少人为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探讨不同的血液标本采集方式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为临床诊断和判断预后提供重要的依据。方法分别从血液标本采集时间、采集的部位、送检时间、采集体位、溶血等方面进行比较探讨。结果血液标本采集时间、采集的部位、送检时间、采集体位、溶血等因素均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结论为保证血液标本对于疾病的诊断更加准确有价值,掌握正确的采集方式极为重要,是临床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