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嗅觉障碍是帕金森病(PD)最常见和最具特征的早期非运动症状,可作为PD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PD嗅觉障碍的机制非常复杂,是基础和临床研究的难点。病理性α-突触核蛋白的聚集,多巴胺(DA)、乙酰胆碱(ACh)、五羟色胺(5-HT)和炎性反应等神经介质的改变与PD嗅觉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深入研究PD嗅觉障碍的发病机制,可为治疗提供新思路及新靶点。  相似文献   

2.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缓慢发生的选择性中脑黑质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丧失和纹状体DA含量明显减少的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由于PD病变部位变性的DA神经元位置局限、主要投射区纹状体的解剖位置清楚,因此PD较适合于神经移植治疗。因为存在免疫排斥反应,胚胎神经组织移植入帕金森病患者体内存活率很低,还须从营养支持和局部免疫保护方面进行改进。睾丸支持细胞(Sertoli细胞)能够分泌许多营养、调节、免疫抑制因子,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治疗前后脑内皮质、黑质、纹状体部位γ-氨基丁酸A受体(gamma aminobutyric acid A receptor, GABAAR) 的分布变化规律。 方法 首先制备PD大鼠模型,经检测成模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左旋多巴甲酯+苄丝肼治疗4周,治疗后经行为学检测,选择成功的治疗后的PD大鼠,于治疗后4、8、12周分别留取大鼠脑皮质、黑质和纹状体部位的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对比PD大鼠治疗前后脑内上述部位GABAAR的分布、表达情况变化。 结果 治疗后 4、8、12周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经统计学分析,脑内黑质和皮质部位的GABAAR阳性表达的细胞治疗后比治疗前减少。而纹状体部位的GABAAR阳性表达的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 结论 (1)左旋多巴甲酯+苄丝肼治疗PD大鼠,可以使症状改善。(2)PD大鼠治疗前后脑内不同部位GABAAR的变化不同。  相似文献   

4.
<正> 巴金森氏病(PD)主要的神经化学特征是中枢缺失多巴胺(DA)能神经元(Agid etal:Movement Disord 2:166,1987)。但是,DA细胞群并不呈现相同的变性,神经黑色素神经元则易先受累(Hirsh et al,Nature,334,345,1988),提示PD患者的DA能神经元并非均等地受损。事实证明神经元的死亡与内源性和外源性毒性作用有关,并可能伴随超氧化(hyperoxidation)现象。  相似文献   

5.
《基础医学与临床》2005,25(3):276-276
12指肠内持续输注左旋多巴,卡比多巴(1evodopa/carbidopa)凝胶改善了晚期帕金森病(PD)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6.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帕金森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帕金森病 (PD)的最主要病理特征是中脑黑质致密部(substantia nigra pars com pacta,SNpc)多巴胺 (DA)能神经元的进行性退化变性 ,由于其机制还不清楚 ,因而限制了此病的临床治疗。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由 Barde等于 1982年在猪脑中首次发现 ,其氨基酸序列有 5 5 %~ 6 0 %与神经生长因子 (nervegrowth factor,NGF)完全相同 ,也属神经营养素 (neu-rotrophin)家族的成员 ,BDNF可通过其高亲和力受体 trk B和低亲和力受体 p75 NTR发挥生物活性 ,能够促进多种神经元的存活 ,尤其对 DA能神经…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左旋多巴对偏侧帕金森病大鼠行为学及多巴胺D2受体表达数的影响,并对其相应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采用6-羟多巴胺(6-OHDA)制备偏侧PD大鼠模型,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PD模型大鼠分别给予左旋多巴不同剂量(10 mg·kg-1·d-1,50 mg·kg-1·d-1,100 mg·kg-1·d-1)腹腔注射15 d前后纹状体部位的多巴胺D2受体表达数、观察大鼠行为学改变。结果:成功PD模型大鼠30 min旋转圈数与损毁侧及其健侧的D2受体表达数增加百分数呈线性相关(r=0.927,P<0.01),大剂量左旋多巴干预后PD大鼠的旋转圈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且损毁侧纹状体多巴胺D2受体表达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大剂量左旋多巴干预能明显改善PD大鼠的旋转行为,并使纹状体多巴胺D2受体明显下调。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大鼠模型,观测和评价其行为学改变,检测和分析PD大鼠模型黑质-纹状体通路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变化。方法采用6-羟基多巴胺立体定向注射至成年SD大鼠单侧前脑内侧束,制作偏侧PD大鼠模型,观测和评价其行为学改变(悬尾测试、旋转行为的旋转速度、启动时间和维持时间),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和分析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在PD大鼠模型黑质-纹状体通路中的变化。结果 (1)PD大鼠出现了尾僵直、少动、运动迟缓、震颤、竖毛、咬尾或足、姿势和步态不稳等异常行为;(2)悬尾测试对于评价PD模型没有统计学意义,旋转行为的旋转速度、启动时间和维持时间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呈时间依赖性;(3)PD大鼠模型毁损侧的黑质与纹状体部位的多巴胺(Dopamine,DA)和五羟色胺(Serotonin,5-HT)含量均降低,DA的含量具有逐渐下降的趋势,术后第2、3、4及5周黑质部位的DA含量相对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下降62.96%、82.88%、92.71%、91.50%,纹状体部位的DA含量分别下降77.47%、91.39%、96.25%、96.18%;术后第3、4及5周黑质部位的DA含量平均下降(89.03±5.36)%(第3、4及5周的DA含量无统计学差异),纹状体部位的DA含量平均下降(93.61±2.79)%(第3、4及5周的DA含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1)PD大鼠模型具有类似人类PD的运动症状,除旋转速度作为旋转行为经典的行为学指标外,启动时间和维持时间可作为PD模型旋转行为的辅助指标;(2)PD大鼠脑内毁损侧的黑质和纹状体部位的DA和5-HT含量均降低。  相似文献   

9.
多巴胺(DA)是重要的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与多巴胺受体(DR)组成多巴胺能神经系统。免疫细胞可合成、储存和运输DA,并通过自分泌/旁分泌方式,调节免疫细胞的静息、活化和凋亡。DRs几乎存在所有免疫细胞上,DA或DRs激动剂激活DR能影响免疫细胞分化和细胞因子释放,实现DA及DRs对免疫细胞异常的免疫系统疾病的调节。  相似文献   

10.
帕金森病(PD)患者的路易小体中存在大量α-突触核蛋白寡聚体.目前认为,寡聚体的形成和增多与氧化应激损伤及氧化修饰息息相关.氧化修饰包括硝化修饰和多巴胺氧化加合.α-突触核蛋白作为分子标志物,可能成为临床治疗帕金森病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鉴于对N2O是否损害中性粒细胞的氧化反应尚有争议,本文采用刺激物、受体激动剂或非受体依赖性激动剂来确定N2O对中性粒细胞氧化反应的影响。方法:为确定N2O的作用部位,用中性粒细胞的强力趋化剂FMLP(N甲酰甲硫氨酰亮氨酰苯丙氨酸)和C5a(补体C5a的活性片断...  相似文献   

12.
曲坦类药物治疗偏头痛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偏头痛是常见病和多发病,临床上常用麦角胺类和解热止痛类药物治疗,但疗效不明显。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偏头痛的病因进行深入研究,发现患者外周血5-羟色胺(5-HT)水平在先兆期升高,而在发作期降低,因此开发5-HT激动剂一曲坦类药物。曲坦类药物主要激活5-HT亚型5-HT1B/1D受体,增强血管受体的敏感性,促进5-HT释放,导致颅内血管收缩,使三叉神经通路传导减弱,抑制血浆蛋白外渗和神经炎症,从而发挥抗偏头痛作用。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曲坦类药物有舒马曲坦等8个品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小鼠模型黑质凋亡诱导因子(AIF)的核移位情况及其与多巴胺(DA)能神经元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制备PD小鼠模型,2h、24h、72h后取中脑组织进行酪氨酸羟化酶免疫染色观察黑质DA能神经元的损害情况,AIF免疫组化染色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AIF的核移位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D组小鼠黑质DA能神经元数量随时间呈递减趋势,并出现AIF核移位,2h时达高峰,之后随时间呈下降趋势。结论AIF核移位是PD小鼠黑质DA能神经元损伤的早期指标,在PD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将原代培养的胚鼠(E14.5)腹侧中脑神经干细胞(NSCs)单独或联合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移植入Parkinson病(PD)大鼠纹状体内,术后各组动物存活一段时间,观察旋转行为后处死,取纹状体组织做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多巴胺(DA)含量。探讨NSCs单独或联合GDNF脑内移植对PD大鼠纹状体内DA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与PD模型相比,NSCs单独或联合GDNF脑内移植均能提高PD大鼠纹状体内的DA含量(P<0.05);在术后30d和60d,DA含量在GDNF+NSCs组的增加幅度比NSCs组更加明显,动物旋转行为亦得到明显改善(P<0.05)。上述结果表明,NSCs单独或联合GDNF移植均对PD大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而NSCs联合GDNF移植的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G蛋白在组胺H3 受体信号转导机制中的作用。方法以高表达组胺H3 受体的垂体细胞瘤AtT 20作为观察系统 ,用放免分析法测定给予H3 受体激动剂后各时间点细胞上清液中ACTH分泌量的变化 ,并观察药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组胺H3 受体激动剂R (α) MeHA(10 -7mol/L)作用8h ,能明显促进ACTH的释放 ,H1、H2受体激动剂无此作用 ,R (α) MeHA引起ACTH分泌的效应能被H3 受体特异性拮抗剂thioperamide所拮抗 ,而H1 受体和H2 受体拮抗剂均不影响R (α) MeHA的效应。用G蛋白失活剂NEM预处理细胞后 ,取消了R α MeHA增强AtT 20细胞分泌ACTH的效应。结论特异性激动组胺H3 受体后能引起兴奋 分泌偶联过程 ,其信号转导过程中有G蛋白的参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海洛因依赖大鼠中脑腹侧被盖区(vental tegmental area,VTA)NMDA受体介导的多巴胺(DA)神经元膜电流的变化。方法:2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海洛因依赖组(以下称依赖组)。按剂量递增原则皮下注射给予海洛因,纳络酮催促戒断,确定海洛因依赖模型的建立。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标记VTA区DA神经元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脑片膜片钳技术记录其NMDA受体特异性激动剂N-methyl-D-aspartate(NMDA)介导的膜电流。结果:建立的海洛因依赖模型组大鼠催促戒断症状的评分符合成瘾模型评分标准;海洛因依赖组VTA区DA神经元TH表达上调(P<0.05);海洛因依赖组VTA区NMDA受体介导的DA神经元膜电流减小(P<0.05)。结论:海洛因依赖组VTA区DA神经元TH反应增强,神经元的兴奋性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帕金森病(PD)病人的血清免疫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其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对51例PD病人及35例健康志愿者应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检测其血清IL-1β、IL-2、IL-6和TNF-α水平。结果:PD组血清IL-1β、IL-6和TNF-α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IL-2无差异。4项细胞因子变化明显的是IL-6和TNF-α,与变化相关的因素是年龄、病程和服用L-多巴的剂量。高龄、长病程和服用L-多巴用量≥410mg/d者,其IL-6和TNF-α水平显著增高(P〈0.05~0.01),而性别、病情和辅加服用DA受体激动剂与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均无相关性。结论:PD病人的高龄、长病程、加之长期大量服用神经递质药物L-多巴可能是导致患者免疫功能紊乱的主要直接因素,而与PD本身无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8.
6-OHDA制备的帕金森病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形态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主要病理改变是中脑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变性、死亡、缺失,黑质-纹状体DA能系统功能减退及嗜酸性包涵体(Lewy小体)形成。PD在动物中没有自发的倾向,进行PD实验研究需要建立适当的动物模型。应用神经毒素6-羟基多巴胺(6-OHDA)直接注入黑质纹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肾上腺素能神经传递的接点前调制已成为心血管功能调节研究中十分活跃的课题之一。据报告,通过激活肾上腺素能神经膨体上的受体(接点前受体Prejunction-al receptor,即突触前受体Presynaptic receptor)可抑制去甲肾上腺素(NA)释放的有:α-激动剂(包括NA本身),多巴胺(DA)、乙酰胆碱(ACh,经M-受体)、组织胺(HA)、5-羟色胺(5-HT)、前列腺素E(PGE)、脑啡肽、嘌呤类(如ATP和腺苷)以及缺氧和酸  相似文献   

20.
李惠民 《神经解剖学杂志》1992,8(2):162-162,210
<正> 巴金森氏病(PD)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神经退行性变化,表现特征为震颤、僵硬及运动缓慢。在患者的纹状体中,尤其是壳核中多巴胺(DA)的浓度可降低80至99%,因而尽管在神经递质系统其它方面还有不甚明显的变化(Hornykiewicz∶Mt sina J Med 55∶11,1988)以及基底节以外的异常(Halliday et al: Ann neurol 27;373,1990),该病可归类为DA缺乏性紊乱。用DA拮抗剂或毒素等选择性破坏DA的传导,会产生巴金森综合症的主要症状,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