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术中肘关节造影辅助闭合复位经皮穿针治疗儿童肱骨远端骨骺分离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我科收治18例肱骨远端骨骺分离骨折的患儿,按Salter-Harris分型:Ⅰ型6例,Ⅱ型12例.没有合并神经损伤.均采用术中肘关节造影辅助闭合复位经皮穿针治疗.所有病例均行外侧经皮3枚克氏针内固定.术后肘关节石膏或支具外固定屈肘90°,前臂旋前位.术后拍片复查,根据愈合情况,3~4周拔除克氏针.然后行肘关节屈伸功能锻炼.结果 随访6个月至2年,平均18个月.所有患肘屈伸活动良好,无肘内翻发生.按Flynn肘关节临床功能评定标准,优14例,良4例.优良率100%.结论 儿童肱骨远端骨骺分离骨折术中较难判断复位效果.术中肘关节造影可以清楚显示肱骨远端内外侧关节软骨面,有助于判断闭合复位后的位置关系.闭合复位后经皮穿针固定可以维持良好的位置,防止术后的再移位,有利于减少术后肘内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儿童肱骨远端骨骺分离的疗效.方法 自2002年1月至2006年8月,本院共收治12例肱骨远端骨骺分离的患儿,按Salter-Harris分型:Ⅰ型7例,Ⅱ型5例.合并桡神经损伤1例.9例采用肘关节外侧入路,3例采用肘关节后侧入路,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术后拍片复查,3~6周拔除克氏针进行功能锻炼.结果 本组12例,随访1~6年,平均3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6周,平均4周;9例患肘屈伸活动良好,2例患肘屈曲受限,1例发生肘内翻.1例桡神经损伤神经功能完全恢复.结论 儿童肱骨远端骺分离复位困难,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可以解剖复位,减少肘内翻的发生.外侧入路对肘关节功能影响小,术后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文献检索,回顾性分析新生儿肱骨远端全骨骺分离损伤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治疗方式及预后,并提供一例由剖宫产所致的病例报告.方法 我们用Pubmed检索了1967年至2013年间新生儿肱骨远端骨骺分离的全部英文文献.共检索出24例肱骨远端全骨骺分离病例,其中正常分娩10例(41.6%),难产11例(45.8%),剖宫产3例(12.5%).24例患儿均行肘关节X线片检查,11例(45.8%)行肘关节超声检查,5例(20.8%)行肘关节MRI检查,4例(16.7%)行肘关节造影检查;保守治疗17例(70.8%),切开复位5例(20.8%),余2例治疗方式不详.本组患儿由剖宫产所致,入院后完善X线片和MRI,术中行肘关节造影,先尝试闭合复位,失败后采用肘关节内侧入路骨折切开复位2枚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术和石膏外固定术.结果 文献报告的24例新生儿肱骨远端全骨骺分离患儿中,有18例(75%)就诊时年龄为30 min~30 d,平均6.4d;余6例就诊时间不详.20例(83.3%)随访4周~5年,平均15个月;余4例随访时间不详.最后一次随访时肘关节外观正常者18例(75%),肘内翻2例(8.3%),肘外翻1例(4.2%),3例不详.肘关节活动范围正常者18例(75%),肘关节活动丢失10°~20°者3例(12.5%),肘关节活动轻微受限者1例(4.2%),2例不详.本组患儿术后8周随访,右肘关节活动范围伸直0°,屈曲150°,旋前和旋后分别90°,右肘关节提携角10°,预后良好.结论 新生儿分娩时施加于前臂的向后推力是造成新生儿肱骨远端全骨骺分离最常见的原因.仅根据X线片和临床表现很容易被误诊.MRI是诊断新生儿肱骨远端骨骺分离最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26例难复性肱骨远端全骺分离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方法以四川省骨科医院儿童骨科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26例肱骨远端全骺分离患者为研究对象,26例均在全身麻醉联合臂丛麻醉下行轻柔闭合复位,均未达到满意复位,后立即行肘外侧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术,术后3周取除石膏外固定行伤肢主动功能锻炼。术后采用Flynn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本组2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至3年6个月,平均2年1个月,疗效判定等级:优19例,良5例,一般2例,差0例;优良率达92%。结论儿童难复性肱骨远端全骺分离行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术可最大程度获得解剖复位,术后肘内翻发生率低,伤肢肘关节功能活动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5.
儿童创伤性骺板及骨骺损伤的多排螺旋CT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骺板及骨骺损伤的多排螺旋CT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X线平片或CT检查可疑骨骺损伤的33例患儿临床资料,年龄1d至14岁,中位年龄7岁,男14例,女19例,病史为1h至3个月。分别行x线平片及CT检查,分析其多排螺旋CT表现。结果33例患儿共29处骺板受累,其中2例为双骨干骺端骨折,6例经多排螺旋CT证实排除骺板骨折,9例X线平片未发现骨骺损伤而多排螺旋CT发现骺板骨折。骨折位于肱骨远端8例,肱骨近端1例,桡骨近端2例,桡骨远端3例,股骨远端2例,胫骨近端1例,胫骨远端8例,腓骨远端1例,指骨2例,趾骨1例。按Salter—Harris分型,Ⅰ型2例(6.9%),Ⅱ型19例(65.5%),Ⅲ型4例(13.8%),Ⅳ型4例(13.8%)。结论多排螺旋CT可以了解骨骺受累情况,直观观察骨骺移位以及关节内情况,及时提示临床进行相应处理,对病变的预后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小儿肱骨远端全骨骺分离骨折,按Salter-Harris方法分型属Ⅱ型损伤,其临床发生率低,多见于1~5岁儿童,对其诊断及治疗存在分歧,易误诊、误治。笔者于1992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收治的31例该类损伤患儿都在5岁内,且在外院误诊、误治达64.5%,故  相似文献   

7.
小儿肱骨远端全骺分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儿肱骨远端全骺分离虽不常见,但也并非罕见。其临床特点与肱骨髁上骨折相似,是肱骨髁上骨折发生在小儿的一种特殊类型,指肱骨远端整块骨骺从与干骺端连接处分离或伴同有干骺端小片皮质骨骨折。据北京协和医院资料统计,发生率占全部骨折的0.16%。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采用一期肱骨远端内翻截骨、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处自体骨植骨内固定治疗儿童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并肘外翻的疗效。方法 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湖南省儿童医院共收治10例肱骨外髁陈旧性骨折不愈合继发肘外翻畸形患儿,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5~14岁,平均10.5岁;右侧8例,左侧2例;患儿受伤时间为3~10年,平均6年;提携角20°~40°者8例,40°~50°者2例。所有病例肘关节功能有不同程度受限,其中3例有尺神经麻痹症状。术前测量患侧的外翻角及对侧的提携角。均采用一期肱骨远端内翻截骨克氏针内固定,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处自体骨植骨,采用空心拉力螺钉+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术后随访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10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2个月(12~60个月)。患儿原骨折不愈合处及肱骨远端截骨处均达到骨性愈合,肱骨截骨端骨性愈合时间5~12周,平均7周;肱骨外髁骨折端愈合时间7~24周,平均11.9周。9例患侧提携角恢复正常,1例患侧提携角20°,但肘关节功能正常。术前患侧肘关节活动度平均为(92.5±20.8)°,术后1年时平均为(129.0±12.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39,P 0.001)。3例尺神经麻痹症状消失,1例空心拉力螺钉断裂,予再次手术。结论采用一期肱骨远端内翻截骨、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处自体骨植骨、空心拉力螺钉+克氏针内固定手术方式治疗儿童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并肘外翻畸形,术后肘关节外观、功能、稳定性恢复好,可避免二期手术,是治疗该病的理想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微创切口复位改良外固定架治疗儿童肱骨外科颈骨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改良外固定架治疗儿童肱骨外科颈骨折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05年3月-2010年12月对21例肱骨外科颈骨折的儿童患者采用微创切口复位改良外固定架固定术.患儿术前均摄肩关节正位X线片及CT扫描三维重建,均为不稳定型骨折.男15例,女6例;年龄6~15岁.其中闭合骨折18例,开放骨折3例.术后复查X线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并根据Neer功能评分系统评定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3 a.术后6~8周骨折愈合,术后2个月去除外固定架.Neer功能评分,优16例,良5例,优良率100%.肩关节功能均在术后3~4周基本恢复正常,骨骺发育未见异常.2例随访至17岁,患侧肢体未见发育畸形和肢体短缩.结论 近端克氏针替代螺钉,可避免损伤骨骺,小切口骨折解剖复位辅以外固定架固定治疗儿童肱骨外科颈骨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儿童腓骨移植对供腿功能影响的长期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儿童腓骨切除后对小腿及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自1980年以来,对32例儿童作了腓骨移植术,其中对13例患儿作了长期随访,随访最长时间为14年,最短时间为5年,平均随访7年8个月。通过患儿小腿外观、功能活动及膝、踝关节X线片检查,观察外踝移位情况、关节间隙及胫腓两端骨骺结构变化。结果:随访结果显示,10例行走运动正常,但长时间大运动量后感小腿及踝关节乏力;2例踝关节外翻,内踝突出,供腿单足站立不稳;1例腓骨移植11年后,两小腿胫骨相差2.5cm。X线片结果显示:3例外踝上移或伴有后移,胫骨远端骨骺呈“楔形样变”,1例下胫腓关节分离;2例腓骨小头轻度下移外,膝关节外形活动正常,所有患儿未发生胫骨骨折和拇趾屈曲挛缩畸形。结论:儿童腓骨切除后对踝关节的结构有影响,腓骨切除位置愈低,影响愈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闭合复位石膏固定及关节镜下复位可吸收钉固定治疗新鲜MeyersⅢ型儿童胫骨髁间棘骨折进行临床疗效比较.方法 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间我科接诊的新鲜MeyersⅢ型儿童胫骨髁间棘骨折患儿,在关节镜组医生首诊的患儿共12例(12膝),进行关节镜下复位可吸收钉固定,均获得随访,作为Ⅰ组;同期非关节镜组医生首诊的患儿共19例(19膝),进行闭合复位石膏固定治疗,其中16例(16膝)获得随访,按照年龄(±1岁)、性别选择其中的12例与Ⅰ组进行匹配,作为Ⅱ组.Lysholm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Lachnmn试验、轴移试验评价膝关节稳定性,KT1000记录双侧膝关节松弛度差异,术后平片按照Wilfinger给出的X线评价标准分级,评价骨折愈合情况及是否存在骨骺早闭.应用PASS软件(V11.0.7,美国NCSS公司)确定所需样本量.应用两个独立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对两组Lysholm评分进行分析,应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KT1000测量值进行分析,应用Fisher精确概率x2检验对两组Wilfinger X线分级C及D级占比进行分析.结果 男性每组各4例,女性每组各8例;年龄8~14岁,平均年龄10岁3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4个月(18~48个月).Ⅰ组12例骨折均获得并维持满意的复位,无内固定断裂、骨块松动、感染、滑膜炎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无关节活动受限,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97.5±2.0)分,Lachnmn试验、轴移试验均阴性,术后3个月内X线显示骨性愈合,按照Wilfinger给出的X线评价标准A6例,B4例,C2例,末次随访时X线检查未见骺板早闭现象.Ⅱ组末次随访时2例存在5°~10°伸直受限,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88.0±7.2)分,与Ⅰ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16.500,W=94.500,Z=-3.273,P=0.001<0.05),Lachnmn试验5例阳性、轴移试验2例阳性,X线评价B2例,C6例,D4例,两组Wilfinger X线分级C及D占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 =10.667,P =0.003<0.05).结论 相对于保守治疗,关节镜下复位可吸收软骨钉固定治疗新鲜MeyersⅢ型儿童胫骨髁间棘骨折可更有效的重建膝关节稳定性,改善膝关节功能;可吸收软骨钉固定安全有效,可以避免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实现初期愈合后不同腓骨状态与再骨折、踝外翻等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至2011年收治的59例Crawford Ⅳ型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患儿,根据先天性胫骨假关节(congenital pseudarthrosis of tibia,CPT)实现初期愈合后的腓骨状态,将其分为CPT伴腓骨假关节组(A组)、CPT伴腓骨完整组(B组),比较这两组患儿的再骨折、踝外翻、胫骨外翻、肢体不等长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中有14例患儿发生再骨折,再骨折发生率为36.8%,30例患儿发生踝外翻,踝外翻发生率为78.9%,踝外翻Malhotra分级,0级:8例,Ⅰ级:15例,Ⅱ级:3例,Ⅲ级:12例.27例患儿发生胫骨外翻,胫骨外翻发生率为71%,胫骨平均外翻7°(5°~20°).24例患儿存在肢体不等长,肢体不等长发生率为63.2%,平均肢体不等长1.26 cm (0.6~4.4cm).B组中有2例患儿发生再骨折,再骨折发生率为9.5%,11例患儿发生踝外翻,踝外翻发生率为52.4%,踝外翻Malhotra分级,0级:10例,Ⅰ级:6例,Ⅱ级;3例,Ⅲ级:2例.8例患儿发生胫骨外翻,胫骨外翻发生率为42.9%,胫骨平均外翻2.9°(5°~13°).13例患儿存在肢体不等长,肢体不等长发生率为61.9%,平均肢体不等长1.48 cm (0.5~5 cm).A组的再骨折和踝外翻发生率比B组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PT患儿实现初期愈合后伴有腓骨假关节者,其再骨折、踝外翻发生率高.CPT的治疗应该重视腓骨假关节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双下肢牵引在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闭合复位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国南方7家医院2004年1月至2014年6月采用闭合复位治疗的DDH患儿的临床资料.共有302例(333髋)符合纳入标准,其中,男40例,女262例;单侧271例,双侧31例.平均年龄(16.5±5.1)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8.0±18.0)个月.牵引组227例,非牵引组75例.比较两组患儿Tonnis分度、再脱位发生率、股骨头坏死(AVN)、末次随访髋臼指数(AI)、中心边缘角(CE角)和Severin影像学分级.结果 非牵引组平均住院时间(5.1±2.6)d,显著短于牵引组(16.2±7.5)d(P<0.001).术前牵引组的平均Tonnis分度显著高于非牵引组(P=0.021).333髋中有23髋(6.9%)出现再脱位,牵引组的再脱位发生率为8.7%,非牵引组的再脱位发生率为1.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在Tonnis Ⅱ度的患儿中,牵引组和非牵引组的再脱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Tonnis Ⅲ~Ⅳ度的患儿中,牵引组的再脱位发生率显著高于非牵引组(P=0.027).牵引组AVN发生率为17.4%,非牵引组AVN发生率为26.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83).同样,根据Tonnis分型分别比较牵引和非牵引组之间的AVN发生率,结果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牵引和非牵引组之间AVN的分型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76).牵引组和非牵引组之间的AI值和CE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Severin影像学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559).结论 牵引不能降低DDH闭合复位术后再脱位的发生率,不能减少AVN的发生率,也不能改善DDH闭合复位的最终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环状韧带的重建、修复对陈旧性孟氏骨折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多中心回顾性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各中心治疗的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患儿,通过病历查询及随访的方式获取资料,记录患儿的性别、年龄、首诊时间、手术年龄、骨折分型、复位方式、是否尺骨截骨、手术入路和肘关节功能等数据,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最终有59例患儿纳入本次研究,术后随访6个月~3年,平均22个月.其中,男35例,女24例;年龄2~14岁,平均7.8岁.Bado分型:Ⅰ型45例,Ⅱ型2例,Ⅲ型12例.行肱桡关节切开复位59例,其中采用B0yd's切口35例,Kocher's切口10例,Henry's切口14例.行环状韧带重建(重建组)45例,环状韧带修补(修复组)14例.行尺骨截骨59例,其中48例内固定,包括:钢板39例、克氏针9例;采用外固定架11例.根据Kim's评分标准,重建组:优18例,良13例,一般8例,差6例,优良率为68.9%(31/45);修复组:优9,良3例,一般1例,差1例,优良率为85.7%(12/14).两组患儿术前的一般资料及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建组术前旋前活动度为(67.2±6.7)度,末次随访时旋前活动度为(75.8±7.5)度,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45,P<0.05).修复组术前旋前活动度为(70.6±9.2)度,末次随访时旋前活动度为(79.1±8.9)度,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47,P<0.05).在患儿受伤后1年以内,修复组的优良率为90%%(9/10)明显高于重建组81.3%(26/3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组采用Henry's切口,重建组采用Boyd's、Kocher's切口.修复组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及术中出血量[(82.6±5.7)min、(5.3±1.2)cm和(32.6±6.8)ml]上,均较重建组[(95.6±6.8)min、(8.2±0.9)cm和(56.1±9.7)ml]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肘前切口采用修补残余环状韧带的方法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具有符合伤前解剖结构、方法简单、创伤小等优势,值得进一步探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闭合复位、闭合复位内固定与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Delee B型肱骨远端经骺板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 2015年6月收治并获随访的36例儿童Delee B型肱骨远端经骺板骨折患儿资料,其中闭合复位组(闭合复位石膏固定)7例,男6例,女1例;平均年龄21个月.闭合复位内固定组(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11例,男8例,女3例;平均年龄23个月.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组(行小切口有限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18例,男12例,女6例;平均年龄22.5个月.比较三组患儿术后1年肘关节功能及患侧与健侧提携角差别.结果 所有患儿获得12~60个月(平均26个月)随访.所有患儿均在术后4周获骨折临床愈合.术后1年时,按照Flynn肘关节评分标准评定疗效:闭合复位组优良率57.1%(4/7),闭合复位内固定组81.8%(9/11),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组100%(18/18).三组患儿患侧肘关节提携角与健侧差别分别为(17.4±5.2)°、(5.6±1.8)°、(3.5±0.8)°.三组比较及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闭合复位组3例和闭合复位内固定组1例均因肘内翻行髁上截骨术.三组均无骨折延迟愈合、骨筋膜室综合征及医源性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治疗儿童Delee B型肱骨远端经骺板骨折,行有限切开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与闭合复位、闭合复位内固定相比,可获得更好的疗效,患侧后遗肘内翻程度更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儿童肱骨干骨折弹性钉固定术中使用克氏针辅助复位,并与手法复位弹性钉固定进行对比,以明确其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0年2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41例儿童肱骨干骨折患儿,分别采用克氏针辅助复位弹性钉治疗(20例,A组)、手法复位弹性钉治疗(21例,B组).A组男11例,女9例,年龄(8.82±3.12)岁;B组男13例,女8例,年龄(9.09±2.78)岁.观察并比较两组闭合复位成功率、手术时间、放射次数、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功能评分等.结果 A组所有病例均获得闭合复位,B组成功闭合复位16例,5例行切开复位,两组闭合复位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35.5±4.60) min、照射次数(10.21±3.53)次,B组手术时间(47.5±7.00)min,照射次数(14.70±5.02)次,两组在手术时间及照射次数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3).A组骨折愈合时间(7.32±1.03)周、住院时间(6.54±1.21)d,B组折愈合时间(7.64±0.88)周,住院时间(6.94±1.53)d,两组在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31、P=0.387);B组发生2例桡神经损伤,1例创口感染,A组则未出现明显并发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06);两组功能评分分别为(91.2±3.1)分、(90.1±5.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0).结论 相对于手法复位,儿童肱骨干骨折弹性钉固定术中使用克氏针辅助闭合复位能提高复位成功率,并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射线照射,且不影响术后疗效,临床上可适当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Steel骨盆三联截骨联合手术治疗大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 自2006年至2012年采用Steel骨盆三联截骨术联合其他手术治疗大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53例(67髋),其中50例(64髋)术中行股骨近端截骨,18例(24髋)同时行股骨近端内翻截骨.手术时年龄7~16.5岁,平均10.2岁,其中男16例,女37例,双侧14例,单侧39例.按照Tonnis分级标准:Ⅰ级18髋,Ⅱ级31髋,Ⅲ级15髋,Ⅳ级3髋.所获得数据应用Spss Statistic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所有患儿随访1.5~6.5年,平均3.3年.术前X线片显示:CEA平均-1.8°(-45°~25°),AI平均33.0°(20°~50°),AHI平均47.5%(0%~69%).最后随访X线片显示:CEA平均为38.5°(25°~50°),较术前增大40.3°;AI平均为16.8°(5°~25°),较术前减小16.2°;AHI平均为88.2%(70%~100%),较术前增大40.7%;最后随访的AI、CEA及AHI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参照Mckay评价标准进行评定:优36髋,良23髋,可6髋,差2髋,优良率88.1%.最后随访时3髋新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根据Kalamchi and MacEwen评价标准进行评定:Ⅱ级2髋,Ⅲ级1髋.结论 Steel骨盆三联截骨联合手术治疗大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空心钉克氏针内固定手术治疗儿童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2年12月我们收治并获完整随访的的11例肱骨外髁陈旧性骨折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2例,年龄2岁1个月至6岁4个月,平均4岁5个月。患儿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0~90d,平均52d。受伤初期按Milch分型,MilchⅠ型4例,MilchⅡ型7例,肘关节功能有不同程度受限。患儿均切开复位后用1枚空心钉外加2枚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情况,术后1年采用Dhillon评分值和Baumann角评定疗效。结果所有患儿术后均获12~34个月(平均22.7个月)随访。均在术后6~8周获骨性愈合。术后1年按照Dhillon评分标准,10例为优,1例为良,优良率100%,术前患侧肘关节活动弧度平均为90.5°±27.3°,术后1年时平均为129.1°±11.8°,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27,P=0.000)。术后1年所有患儿Baumann角均在正常范围(68°~80°),平均74.3°±4.2°。无一例发生术后感染、骨折延迟愈合、畸形愈合、骨不连、肘内外翻、肱骨小头缺血坏死、医源性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切开复位后采用1枚空心钉外加2枚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可达到复位满意、内固定稳定和良好的近期疗效,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闭合复位、经皮桡侧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2月至2015年2月笔者收治肱骨髁上骨折患儿467例,其中 GartlandⅡ型87例,Ⅲ型380例;伸直型445例,屈曲型22例。患儿年龄1岁1个月至11岁7个月(平均5.6岁)。均采用闭合复位、经皮桡侧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在静脉麻醉下和“C”型臂透视下,先行闭合整复骨折,然后经皮桡侧交叉穿入2~3枚克氏针固定。结果467中,434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60个月(平均为25.9个月)。根据功能标准评价:优402例,良22例,可10例,差0例,优良率97.7%;根据美观标准评价:优396例,良24例,可13例,差1例,优良率为96.8%。随访时无一例发生 Volkmann 挛缩、肘内翻畸形及尺神经损伤。结论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采用闭合复位、经皮桡侧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能减少尺神经损伤、肘内翻畸形及 Volkmann 挛缩等并发症,无切口,美观,创伤小,住院时间短,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临床效果良好,是一种较好的治疗Ⅱ型、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