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纤维板障切除治疗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95例。治疗组46例,予纤维板障切除治疗皮下积液;对照组49例,采取间断细针穿刺抽液治疗皮下积液。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97.83%,对照组为65.31%;治疗周期:治疗组4.13 d,对照组28.88 d,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1)。结论皮下纤维板障切除治疗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治愈率高、治疗周期短,是处理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有效的方法,尤其适用于积液范围广、积液时间长的难治性皮下积液。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影响因素、主要原因及其防治对策。方法本院1987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行乳腺癌根治术或乳腺癌改良根治术796例,发生术后皮下积液10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不同的引流方法对皮下积液有一定的影响,引流不畅是乳腺癌术后发生皮下积液的主要原因。结论适度的加压包扎并腋后下并胸内侧缘双管负压引流能保障充分引流,防治皮下积液效佳,值得提倡和推广。  相似文献   

3.
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防护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更好的预防皮下积液,提高创面愈合率。方法对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期间手术治疗的151例乳腺癌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分析皮下积液发生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措施。结果各种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手法挤压+腋下夹毛巾球可以更好的预防皮下积液的发生。151例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11例。结论乳腺癌术后出现了皮下积液通过精心的护理,皮下积液是可以预防的;各种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手法挤压+腋下夹毛巾球可以更好的预防皮下积液的发生,获得良好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4.
刘源 《淮海医药》2013,(6):521-521
目的探讨降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患者资料的发生率和处理方法。方法通过对159例患者中,27例皮下积液患者资料的分析,研究使用2根硅胶多侧孔引流管接负压球持续负压吸引,结合加压包扎等综合方法防治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结果159例手术患者,发生皮下积液27例,发生率为17%。对不同患者采用抽吸、重新放置引流等方法,大多2周内治愈,1例20d治愈。结论乳腺癌皮下积液的预防和治疗是综合防治的过程,根据不同病因,积液的量,有无其他并发症采取系统的、个性化的方法才能减少皮下积液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防治对策。方法本文对我院相关科室近五年来的乳腺癌皮下积液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采用改进的乳腺癌根治手术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手术方法。手术后对两组患者的皮下积液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试验组出现皮下积液的患者有11例,而对照组出现皮下积液的患者有20例。说明改进后的乳腺癌根治术可以够有效的避免皮下积液的发生。两组患者术后皮下积液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合理的手术方法,恰当的切口设计,合理的皮瓣厚度,对皮瓣进行无张力缝合,有效地进行术后引流以及恰当的包扎都能够最大程度的避免皮下积液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预防与处理措施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3年8月于本院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224例,对患者皮下积液发生情况及处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4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皮下积液发生率为17.86%,患者经相应治疗后皮下积液均彻底消失。结论在围术期加强皮下积液预防可促使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率降低。在对术后皮下积液进行处理时,利用浇灌引流或胶片放置、注射器抽液、医用生物蛋白胶腔内注射及分段加压包扎等方法均可发挥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乳腺癌乳腺癌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预防方法。方法对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行乳腺癌根治术的28例患者的创面处理情况及皮下积液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创面冲洗,弹力网加压包扎及负压引流处理,术后仅有3例皮下积液发生,经适当处理后治愈。结论创面冲洗,弹力网加压包扎及负压引流,能够有效地降低乳腺癌乳腺癌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预防及护理要点。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5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66例乳腺癌手术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入院日期尾数进行分组。尾数为奇数的32例患者纳入研究组;尾数为偶数的34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乳腺癌术后护理,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皮下积液的针对性预防和护理。对两组皮下积液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皮下积液等发生率极严重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乳腺癌术后针对皮下积液程序积极的预防及护理措施能够显著减少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乳腺癌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乳腺癌根治术患者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对减少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是否有效。方法78例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48例,对照组30例,其中实验组采用综合防治措施,而对照组未采用。结果实验组皮下积液4例,积液率8.3%;对照组皮下积液13例,积液率43.3%。结论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对减少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防治方法.方法 术前全面评估患者情况,术中注意手术操作方法的改进,彻底止血,仔细结扎细小血管、淋巴管,创面冲洗,洗尽细小脂肪粒等;术后注意创面负压引流及填塞凹凸间隙加压包扎等处理.结果 采用手术治疗乳腺癌患者186例,出现皮下积液8例,发生率4.3%.结论 手术治疗过程中的细节处理是预防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系统评价国内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治疗(BCT)与改良根治术(MRM)对照的远期疗效。方法检索2006~2013年收集已发表的关于早期乳腺癌保乳治疗与改良根治术对照试验的国内文献,针对结果进行统计学综合(Meta)分析。采用优势比(OR)及95%置信区间(95%CI)描述效应量。以3年生存率、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进行综合评价早期乳腺癌手术现状。结果27篇中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包括1136例保乳手术患者和1325例改良根治术手术患者;(1)3年生存率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保乳组手术与改良根治术组3年无病生存率无差别;(2)3年局部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认为保乳组3年局部复发率与改良根治术组相当;(3)对3年肿瘤远处转移指标进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保乳组与改良根治术组在3年肿瘤远处转移率上无明显区别。结论保乳手术与改良根治术具有相同的远期疗效,保乳手术具有创伤性小、术后恢复快,美观,有效提高生存质量,可作为早期乳腺癌治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12.
刘殿臣  蔡海峰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2):1609-1610
目的 评价星状神经节阻滞防治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效果.方法 对76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进行局部加压包扎,并且加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治疗10 d后进行评价.结果 10例患者出现皮下积液,发生率13.2%,治愈66例,好转10例,元皮瓣坏死发生.结论 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疗法在防治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方面效果突出,能够促进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皮下积液得以尽早治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星状神经节阻滞防治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效果.方法 对76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进行局部加压包扎,并且加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治疗10 d后进行评价.结果 10例患者出现皮下积液,发生率13.2%,治愈66例,好转10例,元皮瓣坏死发生.结论 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疗法在防治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方面效果突出,能够促进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皮下积液得以尽早治愈.  相似文献   

14.
刘殿臣  蔡海峰 《中国基层医药》2009,17(10):1609-1610
目的 评价星状神经节阻滞防治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效果.方法 对76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进行局部加压包扎,并且加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治疗10 d后进行评价.结果 10例患者出现皮下积液,发生率13.2%,治愈66例,好转10例,元皮瓣坏死发生.结论 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疗法在防治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方面效果突出,能够促进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皮下积液得以尽早治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盐酸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在乳癌根治术后创面积液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经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治疗后仍有引流管液量的患者,随机分为左旋布比卡因组(L组)30例,罗哌卡因组(R组)30例,另选择不予星状神经节阻滞者为对照组(C组)30例,记录开始治疗前和治疗第7天、第10天当天的引流液量、创面愈合情况、拔除引流管例数.结果 与C组比较,L与R组积液量均减少(t=4.401、4.470,均P<0.05),拔管例数增多.R、L、C三组治愈率分别为76.7%、73.3%、20.0%.结论 盐酸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乳癌根治术后创面积液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均安全可靠,二者均可应用于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乳癌根治术后创面积液.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复合利多卡因用于老年患者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MRM)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52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后手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手术切皮前及手术结束前10 min 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 mg·kg-1;术后对照组以舒芬太尼100μg 和托烷司琼5 mg 加生理盐水配成100 mL 于镇痛泵中静脉自控镇痛,观察组以舒芬太尼75μg、托烷司琼5 mg 和氟比洛芬酯100 mg 加生理盐水配成100 mL 于镇痛泵中静脉自控镇痛。观察手术过程中两组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及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的变化;记录两组患者术后0、4、8、12、24、48 h 的 VAS 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术后0、4、8、12、24 h 各时间点时的 VA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在术后48 h 内出现恶心、呕吐及注射部位疼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氟比洛芬酯复合利多卡因在老年患者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及术后的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保乳术在早期乳腺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并对该术式降低术后并发症的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某院普外科在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88例早期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划分为常规乳腺癌根治术组(39例)和保乳术组(49例)分别行常规乳腺癌根治术和保乳术,对比两组早期乳腺癌患者的手术指标、乳房修复效果优良率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乳腺区段切除术对乳腺良性肿块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20例乳腺良性肿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其中观察组采取改良乳腺区段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取传统乳腺区段切除术治疗,比较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时间、愈合时间、乳房形态良好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34±6.5)min、术中出血量为(82±12.5)ml,对照组分别为(33±5.8)min、(80±13.6)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时间为(1.8±0.3)d、愈合时间为(3.4±0.6)d,明显低于对照组,乳房外形良好率为88.33%,明显高于对照组(1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3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乳腺区段切除术治疗乳腺良性肿块疗效显著,与传统术式相比患者疼痛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人工椎板[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在预防椎管内瘢痕粘连及脊柱后柱结构重建中的作用.方法 2008年1月~2012年5月本院采用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板治疗椎板切除术后椎板缺损患者37例,均使用1个人工椎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均无伤口感染,伤口Ⅰ期愈合.37例均获5~20个月随访.术后脑脊液漏1例,经妥善处理后愈合.1例中央型椎间盘突出患者因术中过度牵拉造成术后神经根损害症状加重,经神经营养用药及理疗6个月后神经功能基本恢复.其余患者术后腰腿痛症状明显改善,术后复查无加重,腰椎活动度良好.术区无明显排斥反应.37例术后CT检查示椎管扩大;X线、CT及三维重建示术后4~6个月人工椎板与受体骨接触界面模糊,间隙消失.3例CT示人工椎板于椎板边缘部分分离,查体患者无不适症状.结论 新型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板,可有效防止外源性瘢痕压迫神经根及硬膜囊,有效恢复椎管结构,术后对腰椎活动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Cefbuperazone (CBPZ) at a dose of 2 g was administered postoperatively by intravenous drip infusion to 9 patients subjected to radical mastectomy and 10 others subjected to thyroidectomy then levels of CBPZ in postoperative exudates were measured and its prophylactic effect on postoperative infections was determined. 1. Serum CBPZ levels in the patients after cancer mastectomy and thyroidectomy on postoperative day 1 were similar to those in healthy adults. 2. Levels of CBPZ in the postoperative exudates in patients subjected to cancer mastectomy reached a mean peak value of 66.3 micrograms/ml (range: 26.0-99.6 micrograms/ml) in 0-3 hours after administration, and the mean CBPZ level at 6 hours after administration was 33.3 micrograms/ml (range: 19.1-54.1 micrograms/ml). 3. As compared to the cases of cancer mastectomy, levels of CBPZ in postoperative exudates in patients subjected to thyroidectomy varied considerably from a patient to another: a mean peak level of 76.4 micrograms/ml (range: 31.3-128 micrograms/ml) appeared in 0 to 6 hours after administration. 4. There wa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CBPZ levels in the exudate and hemoglobin levels or hematocrit values. 5. Likely because of the CBPZ administration at 4 g/day for 2 to 6 days postoperatively to 19 patients, postoperative infection was absent and no side effect attributable to this drug occurred in any of the patients. Because levels of CBPZ in postoperative exudates in patients subjected to cancer mastectomy or thyroidectomy were greater than MICs for principal Gram-positive and Gram-negative bacteria, it is likely that this drug is a useful agent for prophylaxis against postoperative infection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ancer mastectomy or thyroidectom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